洛陽交戰,是以劉安的勝利、曹操的失敗而告終,這是故事中兩家的交戰,結局當然是早就預定好了的,這也是必須要取的一步--主人公再怎麼敗,最後不會敗,無論多麼危險,主人公不會死,畢竟這是架空了的故事,屬於消遣之作,這也是無奈。若真的有這兩方人馬交戰的話,結果也許可能不會這樣,但這是故事,不是事實。
洛陽交戰,是強弱對比的一個轉折點,流雲已經用盡了所有力量讓曹操這一偉人敗得盡可能符合邏輯,敗得讓自己也覺得確實有可能。可仔細想來,正如許多朋友指出的,中間更多有可以玩味之處,感謝眾位書友對故事的支持,更希望來信指點(
zuoriliuyun@163.|com|)。
在這局戰鬥中,雍州集團表現出得是令人齒冷的計謀--利用了多年的交情,讓夏侯淵墜入其中,讓曹丕自己操刀殺掉了夏侯淵,這對於我們看來,是不義的,也是不仁的,不符合中華大義的,但應當說來是最有可能取勝的一種途徑。想一想,歷史上的多次交戰,真的如項羽破釜沉舟的又有幾次?選擇不選擇夏侯淵作為下手的地方,這是由塑造出來的劉安這個人的性格決定的--他必定要選擇的--在故事剛開始的時候,展現出的劉安就不是一個言行如一、具有高大、光輝形象的劉安,而是一個狡詐「至極」的劉安--口水滔滔似乎正義都歸於其一人身上,但實際上是心計深沉、心狠手辣、無所不被其用、無所不用其極的劉安。正如一位書友說的,一切都可以被他所利用。說到這點,又似乎覺得劉安這個人不適合被人追隨,不能在亂世當中立足。其實,流雲感覺,這應當從兩方面看,一是對自己部屬的尊敬,在亂世當中,如果說是尊敬的話,應當是為他們找到適合於他們的職位、讓他們能夠展現才華,以贏取功名利碌,這就是最大的尊敬,當然,這對上位來說是使用這些人。能夠罩得住人,這樣的人就應當有人追隨,例如曹操,無論有多少人罵他,還是有多少人想殺他,計謀始終不能得逞,這是追隨的人太多、人心歸附的原因。二是在非常時期定然要行非常之事。對於開國或是有重大變故發生的君主,這類事情應當並不為奇,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以及其他的各個君主,相信眾位書友也都知道,無不是從陰謀詭計中脫身而出,最後奠定了真正的帝王之位,其中不乏兄弟相殘等悲劇,非常之時不行非常之事無以安定天下,在流雲看來,在此時他們似乎也並不是高大、光輝的形象,卻也為人稱頌千年。在這類人當中,流雲感覺到最有光輝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軍事起家,為李唐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終於為帝,創造出了貞觀之治的輝煌業績,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李唐帝國由此而生。豐功偉績少有帝王英雄能比。可是,這個人也應當是同這類不光彩的事是分不開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兄弟,李淵不久也讓出了皇位,真正使李世民成為了唐太宗--這是李世民到了最後關頭不得不作的孤注一擲嗎?其實未必是這樣。應當是李世民蓄謀已久的舉動。不動手則已,一動手是雷霆一擊,李淵長子一系就此了結。從太原起兵開始,李世民南征北討,東征西伐,屢屢勝仗奠定了他在軍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最後,李世民在玄武門這個最靠近皇帝、重要的地方發動了政變,李淵連自己的禁衛軍都沒保住--跟了李世民了,熬到心腹都跟隨了別人的地步,不亦悲哉?若說到這種地步,李世民仍然是岌岌可危,也未免太過嚇人了。也許,他等的就是對方謀劃自己並且暴露的這一時刻--告訴天下人,他是不得不做。唐高祖的皇位是做到頭了。政變後,尉遲敬德跑到李淵跟前告訴他--他是過來保護李淵的,提得卻是李淵自己長子的人頭,李淵又怎麼會看不到跟在他身後的李世民的影子?國事只能托付給了李世民。從這一點上來看,在唐太宗的輝煌的光彩下面,也有說不清楚的陰影。猜測,純屬猜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要這一陰影不被人所知,那麼這個人依舊是套上了輝煌的光環的人。這樣看來,劉安在別人看來,依然是巧勝--民語說的,瞎貓碰上了死老鼠,它就巧了。這一切歸結於天意。又豈能見到什麼陰暗面?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發現構出來的這個劉安是個雙面人。其實,這只是我們從兩個方面去看構出來的劉安這個人,劉安是這兩個方面的綜合體。雙面這種情況也並不出奇,現實當中多的是。有的人口裡叼著蜜,手裡操刀子,也許就是這類人吧。可是,這類人往往也很受人歡迎。報紙上我們也會偶然看到某個高官,假裝清廉、公正,實際上卻是齷齪得很,也是這類情況吧。好像有人說過一句話,叫什麼什麼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個人是好是差,最終總會讓人知道的。
至於在這個洛陽交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先後交替產生的計謀,它的最高榮譽應當歸於劉安,其次才是作為軍師的司馬懿,然後才到在計謀當中露出頭臉的馬謖和張松--劉安是最高統帥,光環自然要歸於他,這也符合我們的傳統(部下的榮譽就要戴到主君身上,主君身上的錯誤自然就要歸於屬下。古語有個三綱五常,其中有一條是君為臣綱,意思是說皇帝是不會有錯的,縱然有錯,那也是臣子的錯,『君不正,臣則直之』,臣子沒做到,那當然是臣子的錯。表現出不符合大義的這一面,自然要司馬懿來扛著)。這裡也不需要追究誰才是真正的提出這個計謀的人,也不需要查清楚是由誰來完善的,若真想找出個人來戴這個光環的話,劉安是沒法不佩帶的。《漢武大帝》中劉徹說過一句話,應當是很符合實際的--有很多事情包括已經發生了的、正在發生的以及將來發生的,都是謎,過去是謎,現在是謎,將來也是謎,沒人能知道誰是對誰是錯,其實,又怎麼來評價誰對誰錯?
感謝兄弟、姐姐、妹妹們對在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