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流雲眼中的三國將官(1) 文 / 昨日流雲
流雲的看法也許和大家的看法並不一樣,這是流雲的個人感覺。下面有篇引自網上的文章,是討論司馬懿將軍的,還是有相當特點的,他也是流雲要說的第一個三國將官。
在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懿一直是個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沒有看見他出場。然後在魏蜀吳立國之後,曹操、劉備相繼去世,手握魏國重兵的大將軍——司馬懿便盛裝出場,而且一來就說連諸葛先生都對他忌憚三分。
這樣一個謀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隱藏,讓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說裡面沒有著墨的人,一般是因為其事跡與小說線索無關才略過。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劉備、曹操、孫權這樣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諸葛等各方的首席謀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詳細的交代,恐怕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畢竟要給主角讓位。因此不等於司馬懿之前沒有什麼作為。
但是,諸葛、周瑜未出場之前還是因為年輕,沒有什麼戰功,也隱居在下,司馬懿一呈現已經是重臣,憑借的什麼呢?
而且,司馬懿為什麼要遲遲等到三國的後半部分才登場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亞於諸葛之於蜀,周瑜之不於吳,偏要等到曹操過世,曹丕登基稱皇之後才出現呢?
顯然之前,司馬懿絕對不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並且絕對立下相當大的戰功。從繡像繪畫上看,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個老人,年紀即使不在諸葛之上,也不見得次之。
真實的歷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說裡面沒有說的並不等於沒有,而且可能更為驚心動魄。讓我試著用想像去揭開歷史故事。
司馬懿的計劃——運籌帷幕
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蓋這家人上至老父司馬懿其實都是充滿了反心想做皇帝的。而司馬懿真正的計謀,卻很少被人提起,此人可能在投效曹家之始,已經盤算好自己的人生宏圖了。那就是:
(1)投效曹丕,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這也就是作者沒有在三國前部分提及司馬懿的原因。老傢伙幫小子去了,這是三國演義不是曹家家事所以不用累述。
(2)輔助曹丕上台,獲得舉國兵權,鞏固勢利。這時候的司馬懿走上了前台。
(3)待到勢利穩固,司馬家族控制了魏國,則是舉事的時刻到了。但是司馬懿也許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已經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兒子們去完成了。
所以司馬懿的計劃或者說規劃,不僅貫穿自己的一生,更是考慮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是什麼?
曹阿滿用人一向多疑,
曾經帶劍睡覺,夢中殺人,種種事例不枚勝舉。在用人上面,連本無反心,卻因為聰明過人的楊修都被砍了頭。而司馬懿這樣的極洞悉心計的人,曹操應該不可能看走眼。
因此,曹操不會對司馬懿進行重用,甚至有可能進行排斥打壓。但又賴於司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司馬懿不是象楊修那麼只是智商高而缺情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護自己,才不至於走上楊修的淒慘路。
同時,隱忍的司馬懿絕對沒有忘記如何去規劃自己的前途,就像諸葛先生在草廬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對一樣,司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遠大計劃。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這有一定的賭博性質,在那樣的情勢之下,放棄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韜光養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準了誰將是未來的主子,甘心下來,放棄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勞的機會,而為曹丕出謀劃策。因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絕對會因為功高蓋主掉腦袋的。
而曹丕絕對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長子繼承法統的地位,但是當時其幾個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個擁有兵權,一個因為才華深得曹操賞識,曹丕的地位看起來也是岌岌可危的。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導致他對自己的兒子們沒有出現某種傾向的偏頗,子弒父的先例他絕對是一直忌憚的。這就必然造成幾個兒子對自己的前程也沒有把握。
兩個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馬懿自然達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馬懿的眼光還更加長遠,要依靠這個長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像曹操那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後再行逼宮,獲得國家的統治權。
可以說,在三國裡面,最為用心計的人倒是司馬懿,沒有人像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了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的順利實現,並且最後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曹操也許和他有一拼,兩個人的篡權經歷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最後的魏國也是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於自己。而司馬懿,卻準備的更加長遠,起碼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如何奪權。
空城計的真相——智者的攤牌
而諸葛才華並不在司馬懿之下,但是這個人卻是心胸光明磊落的人,對國家一片忠心,特別是沒有司馬懿那樣的私心,諸葛的兒子均戰死沙場,自然也就不會為自己打算什麼,也不說明他們兩人的智謀高下。
不是為公不為私的人,心機就沒有了。諸葛如果弄權,絕對不亞於司馬懿,有這樣的優勢卻不利用,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這個有情有義的諸葛才是值得千秋尊敬的人物,司馬懿則在歷史畫卷中被描述是一副奸相。為什麼這麼說呢?諸葛的空城計就絕對說明問題。
我們來仔細分析下空城計。
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司馬懿說諸葛一生唯謹慎,才覺得空城是個圈套,而按兵不動,再退兵。其實這是兩個智者的攤牌。
因為諸葛早就看出了司馬懿的竊國計劃,他明白如果司馬懿殺了自己,蜀國立刻就會亡掉,那麼身為擁有魏國全國兵權的司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那麼直接導致司馬懿全盤計劃落空。這個時候的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一旦三國實現和平,或則魏統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的死期。有了諸葛這位強大的對手,才有司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後發家的資本。
諸葛便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就賭上了一把,果然司馬懿放了諸葛這位老對手也是老朋友一把。可惜後人只看見諸葛的空城計,卻不知道背後的玄機,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
舉個簡單的推理,就算是滿城軍人,帶兵的人也是絕對不會放棄的攻城,哪次歷史上的攻城不是這樣?而且司馬懿的探子怎麼就不可能給他起碼大致描繪下蜀軍的兵力分佈。就算諸葛在城內埋伏了兵馬,其數量也應該不可能太多。何況司馬懿手頭正是其主力兵力,就算是硬碰硬也是不落下風的,何況面對對方的空城之勢,就算犧牲相當部分人員,又何妨呢,又能攻城又能俘獲對方的精神支柱諸葛孔明,更不用說蜀國的精英盡數的都在城裡。
越是明白這一點,司馬懿就越知道,此戰必勝,蜀國也因此立刻必亡,而自己也自然劫數難逃,因此他要保存實力。
所以可以說明,司馬懿絕對不會是害怕中諸葛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諸葛的攤牌。司馬懿有自己的底線的,所以退兵,再做打算,寧願自己背負上失誤的責任。一個人能夠如此的隱忍,確實非常不簡單,最後果然贏得了整個天下。
空城計,是專屬於諸葛和司馬懿的,兩個智者聯袂演出了將近2000年前就呈現的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博弈,確實精彩。
所以整個三國倒是象司馬家族的發家傳記。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後。小時候看那套三國連環畫的都記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標題,最後一則就是「三國歸晉」。誰也不知道,自己在書裡看見的那些英雄好漢,最後到底是怎麼輸給了那個一直沒有露面的「晉」,心中頗是不甘。
但是仔細推理下來,卻發現,真正的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的卻是司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飛煙滅了。至此中國進入了西晉,然後東晉。而東晉的歷史雖然在歷史上不夠重要,但是仔細推理下,人們如此注重個人享受,書法、遊山玩水、斗富這樣在現代看來十分小資甚至糜爛的事情,也足夠說明晉這個朝代的經濟相當昌盛,這一點相當了不起。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運用一種謀略,算計出了天下,同時又不像三國那麼短命,而且開創了後世300年的風liu,可惜在歷史帷幕中始終被掩蓋下去了。
(對於這一段引文,由於沒看到相關的說明才作部分引用,若是作者不願意,流雲可以刪去,請盡快通知。流雲引用的目的是這是一篇相當有特點的文章,也適合司馬懿的極度陰險的性格,沒有其它用意。)
到這裡,流雲首先有一個問題要問,司馬懿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嗎?流雲相信,這個問題是問誰誰都說不上來的,也可以說明司馬懿也不知道活多久,他更不能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樣的,是早死還是晚死,再說魏朝有那麼多的厲害的文臣武將,只要他稍微有這樣一點心思,只怕也瞞不過曹操——曹操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是從那裡出來的,曹操最後只所以沒殺司馬懿,流雲的猜測就是曹操明白司馬懿是個相當有自知的人,不存有謀反的念頭,在自己的兒子手裡,不會造成危害,孫子曹睿也已經長大,不存在司馬懿奪權的可能,所以,他最後放過了司馬懿,只不過,他沒料到的是,繼承帝位的曹睿都比司馬懿早死(在當權者的眼裡,是外敵重要,還是內敵重要?當然是內敵重要,曹操、曹丕為這殺的人還少嗎?這也是歷史上離間計不斷使用又成功的原因)。所以,說他從一開始出仕就確定方向,流雲認為是錯誤的,他的保守,只是對曹操這中生來就有的疑心的害怕,這也使他不得不隱藏自己。流雲對司馬懿思考奪權這一問題的開始時間是這樣認為的,應該是司馬懿看到曹丕去世或者是病重的時候才起的打算,那個時候,司馬懿四週一看,魏朝重臣一個一個都已經死去,整個魏朝已經沒有能夠和自己抗衡的人,才開始從地方上抓軍權——眼光真準,一下子就抓住了王朝的核心——刀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帶子彈的槍,只能是刀了,呵呵),荊州和雍州兵馬可不是玩的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司馬懿的起落問題,因為那個時候,短短的時間裡,剛開始經營的司馬懿的翅膀還不夠硬,再有一個原因是曹睿也不太好蒙(曹睿的早死肯定讓司馬懿笑裂了嘴)。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司馬懿真的在曹丕時代就獲得了軍事重權?依流雲看來,官位雖高,其實卻是一點權利也沒有,大權全部都纂在了曹丕手裡。曹丕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能容忍一個威脅到他的人來掌握軍權?看看司馬懿手下的大將,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支忠於曹丕的軍隊,而不是司馬懿的私兵,要不然,曹睿不會這麼容易地就將司馬懿打倒,(想蒙過有重臣的曹睿不容易啊。)
關於空城計的問題,諸葛亮不是面對的司馬懿,而是面對的曹真(連連手下敗將,心理上有一種負擔,面對不可思議的現象,再次被諸葛亮料中,也是極有可能的——諸葛亮是心理戰的高手),擊敗馬謖(街亭)的是曹真手下的張頜(大家誰都知道的著名將領,馬謖敗在他的手下也不冤枉),大家可能又跌眼鏡了——那個時候,司馬懿正在坐鎮宛城(為什麼不到襄陽呢,流雲懷疑也許是他不想離中央太遠吧)都督兵馬對抗孫權,他怎麼能跑到那裡和諸葛亮對陣去了?以後,司馬懿就靠著諸葛亮這個對手漸漸走到了魏王朝的最高官位(雖然不能說諸葛、司馬是朋友,卻是勝似朋友,諸葛亮歷次救了司馬懿的命,也救了大晉王朝的命)。空城計的改變也許是由老羅弄出來的吧。沒有事實,拿這來作證明,只怕不可靠啊。
總而言之,以流雲的看法,說司馬懿是一個奸臣,倒不如說是曹氏的一代代衰敗造成了晉的崛起,是曹氏讓一代忠臣變為奸臣(若是曹丕在世,司馬懿永遠也不敢反,也不可能反,魏的天下,有多少忠於曹氏的人,想反哪有那麼容易,也許天下流傳的將是另一個忠誠版本的司馬懿和他的一家。也許,曹操在地下流淚,只是不知道為誰)。
新三的觀點是不能展露大晉苗頭的司馬懿,是在劉安壓制下的司馬懿,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司馬懿,為了名垂千古而盡心竭力的忠臣司馬懿。
流雲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com|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