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當個皇帝高興一回

第二卷 天變 第九章 書冊出現 文 / 師法自然

    有個問題要申明:大家這幾日都是說明朝戶部每年歲入不到四百萬兩是不真實的,這個本人可是保證這個數字絕對是真實的。首先明朝的財政支付手段分為兩種:『銀』和『役』。『役』當然是不進入計算,那麼從『銀』來說,明朝的稅收名義上是以前所有朝代最低的,當然吏治**會使得這個數字變的巨大起來,而銀又是分別進入皇帝的腰包和戶部及六部中的其他幾部,所有明朝的財政政策是極其混亂的,財力都是被皇帝掌握,而戶部及其他各部都是一個銀子的中轉機構。(詳情請參閱黃仁宇著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

    朱由校坐在龍案前,靠在龍椅上伸了個懶腰,瞄了一眼面前堆積的和小山一樣的奏折,要是平時朱由校是不願意花時間去批閱這些奏折的,不過現在遼東軍情緊急,雖然熊廷弼一再上奏朝廷,保證遼東寸土不失,不過朱由校總是覺得不放心,連帶這些天也是勤懇敬業起來,每日要麼老老實實的呆在宮中批改奏折,要麼召見些大臣來議議事,過的實在是乏味之極,此時便是在左順門批閱奏折。

    朱由校看到還有如此之多的奏折,心中一陣煩悶,將手中的奏折往桌上一拋,起了身來,走到屋中的窗前,輕輕推開窗戶。窗外吹進一股刺骨的寒風,令朱由校的精神為之一振,此時已是北京的冬天,宮中對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場小雪似的,院子裡也白皚皚地鋪上了一層寒霜。院中的那棵樹肥大的葉子上,也布上了一層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兒,使得那葉子驟然厚了許多。一陣寒風吹過,這頂著霜花的葉子,可就唰唰啦啦地飄落下來了。

    這時魏朝輕輕走過來,在朱由校身後說道:「皇上,現在天氣寒冷,還是不要吹這寒風為好,要是屋中太熱,奴才命人減去些炭火。」

    朱由校認真的看著窗外的景色,喃喃的說道:「是有些熱,減去些炭火好了。」

    接著又是突地轉過頭來,對著魏朝問道:「把桌上的那些奏折拿到司禮監給王安去批改好了,改完就直接送到內閣去,朕今日有些不想批閱奏折了。」

    魏朝聽了朱由校所言便去忙活去了,朱由校卻是繼續在那看著屋外的天空發呆,過了片刻,魏朝派人安排妥當了事務,來到朱由校身後說道:「皇上,印書局院正兼翰林院編修姜曰廣說是有事求見。」

    朱由校想起前幾日自己成立了的印書局,這些日子忙著遼東軍務卻也是忘了這茬子事,今日姜曰廣定是來匯報他的工作情況的,便說道:「快些宣進來,朕這都差點忘了這印書局之事了,今日來定是有些事情來。」

    過了片刻,姜曰廣便宮中的錦衣衛領了進來,姜曰廣進門下跪叩首道:「皇上…………」

    朱由校也是討厭這番規矩,一來便是下跪,便一把打斷姜曰廣,笑著說道:「姜愛卿就不用這般規矩了,平身吧。」

    姜曰廣見皇上發話便立刻站了起來,說道:「謝皇上恩典。」

    朱由校又是接著說道:「這些日子朕忙於遼東事務,這印書局的事務便是沒有時間去關注,姜愛卿這些有沒有什麼困難。要是有的話,朕給你處理了。」

    姜曰廣聽完神色一振,馬上說道:「皇上給各部都是下了旨意,而且這印書局卻是內閣的直屬結構,這各部都是十分配合,現今這印書局卻是運行的十分之好。」

    朱由校聽完甚是滿意,本來還是怕六部的官員又是推諉拖延,看來前些日子方從哲致仕給這些大臣敲了敲警鐘,現在只要是自己吩咐下去的事情都是完成的十分順利,這樣便好,於是朱由校又是笑著說道:

    「朕當初一時興起便設了這印書局,也只是點了姜愛卿這個局正,愛卿手下可是沒有一兵一卒,剛剛聽到愛卿來了朕還是在埋怨自己忘了此事,現在看愛卿之色,好似這問題已是解決。」

    姜曰廣聽得朱由校此番話,心中也是一陣氣憤,想朱由校當初在那聚福樓時把這印書局說的是天花亂墜,如何如何之好,自己聽完也是興奮不已,可是第二天,朱由校的聖旨來了之後,只是把自己的官給封了,卻是沒有告訴自己到那辦公,手下到那去找。自己還是鬱悶了半天,最後實在是沒有了辦法,自己不得不去跑了跑現在的內閣大學士孫承宗的後門,還好孫承宗念著和姜曰廣的關係,又是聽聞是朱由校的意見,便用心給姜曰廣辦了辦實事,又是從內閣辦公的地方騰空了間房子給姜曰廣做了辦公場所,然後又是幫忙從翰林院調了些閒職的庶吉士過來給姜曰廣打下手,這樣才是把這印書局的框架給搭了起來。

    不過朱由校是皇帝,日理萬機,加上朱由校剛才所說是為了遼東之事才耽誤了自己這印書局的事務,此刻姜曰廣那裡還能埋怨朱由校,便說道:「皇上憂國憂民,這些小事微臣那裡能讓皇上操心,微臣已是通過內閣大學士孫大人從內閣騰了間屋子給印書局,又是從翰林院調了些閒職的翰林來了這印書局,現在這印書局已是開始按皇上的意見開始編纂那個書冊了。」

    「現在就在編纂了麼,這麼快?」朱由校沒有想到姜曰廣在自己都不怎麼關心的情況下,事情辦的還是如此的快,不由一陣驚訝。

    沒想到還有更令朱由校吃驚的事,姜曰廣接著說道:「皇上,在下人員一到齊便開始編纂了,昨日便是把那個樣本給編纂出來了,今日來見皇上便是來遞交這個書冊給皇上觀看的。」

    朱由校聽完吃驚的嘴巴都是有些合不上了,以前見過的那些大臣辦事都是拖拖拉拉的,沒想到這姜曰廣卻是個辦事雷厲風行的官員,自己隨口說說,只是發了道聖旨,封了個官便把這茬事給忘了,姜曰廣卻是在短短幾日之內,連東西都給弄出來了。朱由校現在倒是非常想看看這姜曰廣編纂的書冊是如何的。

    便急著說道:「編纂好的書冊也帶來了,快給朕拿上來。」

    這時旁邊的太監托了個漆盤上來,其中放著一本書冊。朱由校認真一看,藍色的封面,書冊有半指高,大概有200多頁,怎麼這麼厚一本,心中倒是咯登一下,看來姜曰廣還是沒有領會自己的真正意思,這個書冊可是用來大量發行的,這麼厚一本肯定是價格不菲,百姓怎麼買的起。

    不過不滿意歸不滿意,其中的內容還是要看看,於是伸手接過魏朝從漆盤中拿起的書冊,翻開一看,首先是目錄,目錄中看去內容倒是不少,不過好似都是些政策法令,還有些是些朝中大儒的文章,只要少少的一部分是些大陸地理,風聞趣事。

    朱由校看了不免一陣失望,難怪這麼容易就給編纂出來了,這些都是現成的,只要抄寫些上去便完事了。

    於是長歎一聲,抬頭向姜曰廣看去,眼中透露出一陣失望之色,說道:「朕前幾日在聚福樓說了那麼多,本以為愛卿已是明白,不過愛卿今日拿來這編纂好的書冊,朕一看便是知道愛卿還是不明白。前幾日朕只是的不是很詳細,今日就好好談談。愛卿知道朕為什麼要成立這印書局而且去編纂這個書冊麼?」

    姜曰廣想了想,迎著朱由校的眼光看去,有些遲疑的說道:「微臣還記得皇上前幾日給微臣的說的,便是讓這書冊成為朝廷的口舌,來教化百姓。」

    朱由校笑著說道:「姜愛卿對朕的話記得很是清楚嘛,不過既然是要教化百姓,當然是要讓越多的百姓看到這個書冊對吧?」

    姜曰廣又是想了想,回聲說道:「是的,皇上。」

    「那朕看愛卿的書有200多頁,估計得花費不少吧?」朱由校開始慢慢點出問題得關鍵,讓姜曰廣明白這書冊得真正用處。

    「那,那……」姜曰廣心想皇上說的很是有道理,雖然現在紙張、印製成本都是大大降低,不過作為一旬一本的這種書冊來說,如是太厚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夠負擔的起的。

    「還有,既然這個書冊的對象是平民百姓,那你看看這些內容。」朱由校隨手翻到書中的一頁,接著念道:「大明律法運河管理通行法案,是萬曆三十六年朝廷頒發的。」接著又是隨手翻到一頁,念道:「大明律法銅鐵開採法案,萬曆三十年頒發的。這些都是些什麼東西,百姓會關心麼,百姓會願意看麼。」

    這時姜曰廣懦懦的說道:「皇上,前幾日給微臣說道,要多多寫些事關百姓的大事在這書冊上,微臣覺得這些法案民間百姓是最最關心的,才將這些寫在書上。」

    朱由校聽完,心想,難道這些才是百姓最最關注之事,就算如此,這些用來寫在這書冊中還是不妥,便說道:「姜愛卿,朕認為就算是要寫上這些法案,也要寫的簡單點,或者是一次寫上一種,你這般一次寫上這麼多,貪多嚼不爛,不如每期這個書冊寫上一部法案,再加上些評論,或者朕給上面來些批語,這樣不是更好麼。」

    姜曰廣聽到朱由校的意見,心想,果然還是皇上想的周到,自己一次寫上這麼多的確沒有皇上的那種方法好,便高興的說道:「皇上妙計,微臣駑鈍,想不出皇上這般的妙計。」

    朱由校聽得姜曰廣的馬屁,馬上來了精神,便對著身邊的魏朝說道:「魏朝,快些給姜愛卿賜座,朕今日要與姜愛卿好好談談這書冊之事。」魏朝趕緊命人搬來座位,姜曰廣也是一番推辭後坐了下來。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