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西方崛起 一 文 / 清宵好夢
看到一篇美文,正好時代與我小說的時代差不多,發這裡大家共賞,以補出差不能更新之錯。
《大國的興衰》--500年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全]
16世紀初期,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東方帝國儘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卻深受中央集權制之害。
公元1500年被許多學者當作近代和現代的分界線,這個時候歐洲的居民們絕對看不出他們的大陸即將統治其餘的大部分地球。當時人們對東方偉大文明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這些知識主要來源於旅行者的故事,他們在重述這些故事時常常添油加醋。儘管如此,許多人對擁有神話般的財富和龐大軍隊的廣袤的東方帝國的想像,還是相當準確的。當初次接觸這些社會時,它們必定顯得比西歐的人民和國家得天獨厚。的確,若拿其他重要文化和經濟活動中心同這些社會比較,歐洲的相對弱勢就比其實力更加明顯。首先它既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和中國對它們在這兩方面的地位都引以為自豪。從地緣政治學方面講,歐洲「大陸」的形狀隱含著困難和危險,它的北部和西部與冰天雪地和大海相連,東面容易招致頻繁的陸路入侵,而南面則易受到戰略包圍。在1500年及以前很長時間和在這以後,這些都不是抽像的想像。僅僅8年以前,西班牙最後一個穆斯林地區格拉納達才向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軍隊投降,但這僅表示地區性戰役的結束,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和先知〔1〕的軍隊之間更大規模戰爭的結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所造成的震動,仍然籠罩著大部分西方世界,這一事件似乎孕育著更多的東西,因為它絕不表明奧斯曼土耳其人向前推進的極限。到該世紀末,他們已奪取了希臘和伊奧尼亞群島、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巴爾幹半島其他大部分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情況變得更糟,當時可怕的土耳其軍隊迫近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在南部,奧斯曼的戰船襲擊意大利港口,教皇開始擔心羅馬可能很快就會遭受君士坦丁堡的命運。
雖然這些威脅似乎是穆罕默德二世蘇丹及其繼任者們新領導的一個整體性大戰略的一部分,但歐洲人的反應是分散的、時斷時續的。不像奧斯曼帝國和中華帝國,也不像莫臥兒王朝不久在印度建立的統治,從來沒有一個各部分都承認一個世俗領袖或宗教領袖的統一歐洲。不,歐洲是一些小王國和公國、邊境貴族領地和城邦的大雜燴。在西方出現了一些比較強大的君主國,主要是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但沒有一個國家能擺脫國內緊張狀態,而且每個國家都把其他國家看成競爭對手,而不是反對伊斯蘭世界的盟國。
同亞洲的偉大文明比較起來,也不能說歐洲在文化、數學、工程學或者航海和其他技術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總之,歐洲文化和科學遺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從伊斯蘭世界「借用」來的,恰如穆斯林社會幾百年裡通過通商、征伐和殖民從中國借用一樣。回顧歷史,你可以看到,到15世紀末,歐洲在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發展加快了。然而,或許最恰當的一般評價應是:在這前後每個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處在大致相似的發展階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個領域先進一些,而在別的領域卻要落後一些。奧斯曼帝國、明朝時期的中國,稍後是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北印度和歐洲國家體系及其俄國人旁支,在技術上,因而也在軍事上要比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散的社會先進得多。雖然這意味著1500年的歐洲是最重要的文化實力中心之一,但絕對看不出有一天它將出現在頂峰。因此在研究歐洲興起的原因以前,有必要考查其他競爭者的實力和弱點。
一明代中國
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它有眾多的人口(在15世紀有1億∼1.3億人口,而歐洲當時只有5000萬∼5500萬人),有燦爛的文化,有特別肥沃的土壤以及從11世紀起就由一個傑出的運河系統連結起來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並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統一的、等級制的行政機構,這些使中國社會富於經驗,具有一種凝聚力,使外國來訪者羨慕不已。的確,這個文明受到蒙古遊牧部落的嚴重破壞,並且在忽必烈汗的入侵以後被蒙古人統治著。但是,中國慣於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後者同化,當1368年出現的明朝重新統一帝國並最後打敗蒙古人的時候,許多舊的制度和知識都保留下來。
對於受教尊重「西方」科學的讀者來說,中國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必定是其技術上的早熟。中國11世紀就出現了活字印刷,不久就有大量書籍。商業和工業受到開鑿運河和人口壓力的促進,同樣很發達。中國的城市要比中世紀歐洲的城市大得多,商路也四通八達。紙幣較早地加速了商業的流通和市場的發展。到11世紀末,中國北部已有可觀的冶鐵業,每年能生產大約12.5萬噸鐵,主要為軍隊和政府所用,比如,100萬人以上的軍隊是鐵製品的一個巨大市場。值得指出的是,這一生產數字要比700年以後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的鐵產量還多!中國也許是第一個發明真正火藥的國家,而且在14世紀末明人曾用大炮推翻蒙古人的統治。
對中國文化和技術進步有了這些瞭解以後,再聽到中國人已轉向海外開發和貿易也就不足為奇了。指南針是中國人的另一發明,他們有些平底帆船同後來西班牙的大帆船一樣大,而與印度和太平洋諸島的貿易,從潛力上說與往返大漠商路的貿易一樣有利可圖。許多年以前中國人就在長江進行過水戰。13世紀60年代,為了征服宋朝的船隊,忽必烈汗強迫建造他自己的大戰船隊,裝備發射投擲機械。14世紀初期,沿海穀物貿易興旺發達。據記載,1420年明朝的海軍擁有1350艘戰船,其中包括400個大型浮動堡壘和250艘設計用於遠洋航行的船舶。這樣一支力量還不包括許多私人經營的船舶,但後者同海軍比起來顯得黯然失色。這些私人經營的船隻那時已經在與朝鮮、日本、東南亞,甚至東非進行貿易,並為中國國家帶來收入,因為國家試圖對這種海上貿易徵收捐稅。
最有名的官方海上遠征,是1405年和1433年間海軍將領鄭和進行的七次遠洋航行。這支船隊有時由數百艘船舶和數萬人組成,遍訪從馬六甲和錫蘭到紅海口和桑給巴爾的各個港口。一方面他們向順從的地方統治者饋贈禮品,另一方面強迫桀驁不馴的統治者承認北京的朝廷。曾有一艘船帶著長頸鹿從東非返回,以取悅中國皇帝;另一艘船帶回了一個錫蘭首領,因他極不明智,竟不承認天子的最高權力(但是應當指出,中國人從不曾搶劫和殺戮,這與葡萄牙人、荷蘭人和其他入侵印度洋的歐洲人不同)。從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可以告訴我們的關於鄭和船隊的規模、實力和適航性(有些大寶船看來大約有400英尺長和1500噸以上的排水量)來看,他們或許在航海家亨利的探險開始熱心地向休達〔2〕以南推進之前好幾十年,就可以繞過非洲並「發現」葡萄牙。
但1433年中國的遠征是這條航線的最後一次,3年以後一項皇帝詔書禁止建造海船,再以後一項專門敕令竟禁止保存兩桅以上的船舶。此後船隊船員受雇於大運河的小船。鄭和的大戰船被擱置朽爛。儘管有種種機會向海外召喚,但中國還是決定轉過身去背對世界。
誠然,這項決定有一種似乎有理的戰略原因。帝國北部邊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脅,把軍事資源集中到這個比較脆弱的地區或許是謹慎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一種耗資巨大的奢侈,無論如何,中國嘗試過的南下向安南(越南)的擴張被證明是徒勞的,而且代價很高。但當後來收縮海軍的弊端已經顯露出來以後,看來仍未重新考慮過這個頗為有理的論據。在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中國沿海,甚至長江沿岸的城市不斷遭到日本海盜的襲擊,但沒有認真重建帝國海軍〔3〕。甚至葡萄牙船隊在中國沿海的反覆出沒也未能使當局重新估計局勢。達官貴人們推理說,陸上防禦就夠了,因為不管怎麼說,中國臣民所進行的一切海上貿易不是都沒有禁止嗎?
因此,除去新涉及的耗費和其他起抑製作用的因素外,中國倒退的關鍵因素純粹是信奉孔子學說的官吏們的保守性,這一保守性在明朝時期因對蒙古人早先強加給他們的變化不滿而加強了。在這種復辟氣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關心維護和恢復過去,而不是創造基於海外擴張和貿易的更光輝的未來。根據孔子學說的行為準則,戰爭是一種可悲的活動,而軍隊只有在擔心發生蠻族入侵或內亂時才有必要。達官貴人對軍隊(和海軍)的厭惡伴隨著對商人的疑慮。私人資本的積累、賤買貴賣的做法、暴發戶商人的鋪張闊氣,都冒犯了這些權貴士大夫,幾乎如同他們激起了勞苦大眾的不滿一樣。雖然達官貴人們並不想完全停止整個市場經濟,但經常通過沒收商人的財產或禁止他們經商來干涉個別商人。中國民間進行的對外貿易,在達官貴人們的眼裡必定顯得更加令人疑慮,這僅僅是因為外貿較少受他們控制。
對商業和私人資本的厭惡與上述大量技術成就並不衝突。明朝重建了中國萬里長城,發展了運河系統、制鐵業和御用帝國海軍,因為官吏們上奏皇帝說,這些都是必須的。但這些事業才剛剛開始就受到忽視。運河聽任淤塞,軍隊經常缺乏新的裝備,天文儀器(約建於1090年)缺乏管理,鐵工場被廢棄。這些不僅僅對經濟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印刷僅限於學術著作,沒有用於廣泛傳播實際知識,更很少用於社會批評。紙幣的使用被中止。中國城市從來也不容許西方城市所享有的自治;沒有真正意義的中國自治市民;一旦皇宮遷址,帝都亦隨之遷移。然而得不到官方的鼓勵,商人和其他企業家就不能興旺起來。即使那些發了財的人也寧可把錢用於購置土地和興辦教育,而不情願投資發展基礎工業。同樣,禁止海外貿易和海洋漁業,更消除了刺激經濟持續發展的另一潛在因素。儘管在以後幾個世紀裡,受官方控制的(雖然無疑會有許多逃避監督的)與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奢侈品貿易之類的對外貿易還是存在。
結果,明王朝時期的中國與400年前的宋王朝比起來,活力和進取精神都大為遜色。明朝時期農業技術的確有所改進,但即使這種比較集約化的農業和對邊沿土地的開發利用也很難跟上人口增長的步伐;中國的人口增長僅僅受到馬爾薩斯所說的瘟疫、洪水、戰爭等方式的制約,而這些災害是很難預測的。甚至1644年以後滿人取代明朝也未能停止這種持續的相對衰落。
一個最後的細節可以概括這段歷史。1736年,即(英國)亞伯拉罕·達比在科爾布魯克德爾的鐵工場開始出名的時候,河南和河北的鼓風爐和煉焦爐已被完全廢棄了。而這些爐子的規模在征服者於哈斯丁斯登陸〔4〕以前就已經很大了。這下子它們要等到20世紀才會重新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