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節 重陽登高 一 文 / 清宵好夢

    第二天一早王動就起來了,早餐是和張浩一起吃的,張晉湘有事出去了,飯後,張萍送了一個荷包給王動,丫頭眼紅紅的,看來這是她晚上熬夜做出來的。為了避嫌,張萍找了個很正當的理由,「昨日王大哥見面有禮,今日小妹回個」。其實重陽節給父母兄長準備茱萸袋一直是張萍的任務,所以張浩也只是詭笑了下。

    茱萸袋做的很精製,盾形,紅色織錦配金線,沒有繁雜的圖案,只是繡了一朵菊花,底部掛有流蘇,還有一個中國結,這中國結王動還是知道一點點的,後世曾經一度流行,為此他去查過書。正因為王動有這點底子,他不經意的發現,張萍拿出的三個茱萸袋上別的都一樣,區別在那結上。張萍送給父親的上面是個「吉祥結」,表祥瑞,送給她三哥的是個「如意結」,萬事如意,而送給王動是的個「盤長結」,這可是代表愛情和婚姻的,這下弄的王動的小心肝撲通撲通的跳了好一回,明朝的女孩子也太大膽了吧,這才認識幾天呀,會不會是自己弄錯了呀!王動表面不動聲色,還笑著打馬虎,說自己以前從沒帶過,問佩在哪裡合適。聽到這話,張萍臉上閃過一絲失望。

    今天張浩與王動同去,出門的時候,也沒看到張保,王動想著,張保應該是和張晉湘一起吧。事實上,張保這會已經往湘西去了,去摸王動的底了。

    張浩和王動到碼頭的時候,知府大人已經到了,不知和擺早市的漁民在說些什麼,大人一身布衣洗的很乾淨,要不是那身儒雅的氣質,還真與普通百姓沒什麼兩樣,知府看到他們來了,也就停下來了,衝著他們擺擺手。

    「莫要施禮,劉大人在外面不喜多禮,只當是個尋常長輩即可。」

    多好的父母官呀!想想後世的那些縣長市長,人還沒來,警察記者一大堆過來開道了。

    「呵呵,今日渡江登高人太多,老夫還想讓勞煩這漁家載大家過江,現看來不必了,有張公子在,何愁無渡。」

    「劉翁,流雲渡,隨刻便到。」

    不一會,劉動上次坐過的那畫舫緩緩進入視野,不同的是,這次那船上擺著菊花。

    上了船才發現,這船上像是在辦菊展。一上那船著就看到船頭盆菊擺滿了,只在中間留下一條小徑,船艙也還有,黃燦燦晃眼,這場景讓王動想到了一電影場面,《滿城皆帶黃金甲》。從船舷到這中間的小路,黃色的菊花一排一排,密密的擠過來,每排一種,或寬瓣、或荷花、或蓮座、或松針、或垂絲,把王動看的目瞪口呆。

    劉知府笑了:「看來今年菊花會的魁首非瀟湘記莫屬。」

    跟在知府和王動後面的張浩馬上接話:「多承大人吉言,真要得了大彩,瀟湘記一定開門三日,免費茶水,供人賞菊。」

    「當真?」

    「一定!」

    船艙裡同樣也是菊花的海洋,但不同的是,這裡面的陳設更具匠心。正中間是花開千朵的大立菊,經過巧手整理,由這千百朵黃花組成一個「?」字,那字有兩層,一層白菊一層**;四個角一人高處擺的是懸垂狀的懸崖菊,繁花朵朵,花團錦簇,如瀑布般瀉下,別具雅趣;主座間茶几上是盤插花,明朝居然也有插花藝術了呀,兩邊客座幾上是盆景菊。單瓣、桂瓣、管瓣,林林種種,把王動看得臉都黃了。

    「喝菊花酒,賞菊花,吟菊花詞,快哉!」劉大人眉眼大開。陶淵明重陽賞菊花正愁無酒,怕好友人送酒而至,喝酒賞菊成了歷代文人個個都想往的美事,「采菊東籬下」那是何等的悠優哉悠哉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紅葉似火,人潮如織。這岳麓山的山路上,擠滿了人,有帶香燭的,有帶酒菜的,個個臉上都是一付怡然的表情,看來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過的還是蠻不錯的。認識知府大人的,遠遠的就對著劉大人這一行人施禮,但凡知道他的人,都知道,這位父母官極端的親民非常的親善,也都沒特別計較禮數。此時的王靜之已經是名動長沙,路上碰到些昨日詞會的文士,不時過來打招呼,嗓門之大,不似在抬王動,倒是象唯恐別人不知他是何方神聖,這倒把王動弄的很尷尬,因為他一個都不認識,但又要不時的回「幸會幸會」「久仰久仰」。

    劉知府笑著罵他:「老夫在長沙經營數年,倒不如你這兩日,如今這路上的女兒家看著你都眼綠,我等也渴了乏了,怎不見有人擲瓜果過來。」

    「張浩老弟,有帶鏡子嗎,小兄相個面。」王動應著湊趣。

    「瓜果不會有,有知府大人在,磚瓦一定不少。」張浩膽子不小,然後敢和知府大人開這種玩笑。不過說實話,要單說長相,這知府大人形象還真的差了點,張浩一直奇怪,知府大人如此模樣,怎會生出那般俊俏的秀珠小姐。

    過麓山寺時候,知府大人在麓山寺碑前停下了。這寺碑有一個半人高,四尺寬,由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撰文和書寫,行楷書字體秀勁,碑文詞句華麗,碑的背面還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題名。

    「此乃三絕碑,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為北海最得意之作。」知府大人對著那石碑,臉部表情神往,「相傳這岳麓山有禹王碑,為宋人所築,老夫多次尋訪不得,一大憾事呀。」

    「劉大人所指莫非是翻刻於南嶽岣嶁峰碑文的禹王碑。」這個王動知道,因為大學時曾經有喜歡書法的同學提過此碑,當時他同學說全國各地有10餘處禹王碑,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復刻,因此他印象深刻。

    「正是,正是,據載此碑位於岳麓山顛,但老夫多次尋訪不得,問書院學士,或山野獵樵,均說有耳聞,但卻無人親見。」

    王動知道那石碑後來是被土埋了,好像是明朝的一位長沙知府找到的,呵呵,不會就是這劉知府吧,王動記得石碑應該在岳麓山雲麓峰左側峰巒,等下哪天有空再過來幫知府大人找吧。

    南嶽七十二峰,以衡陽回雁峰為首,長沙岳麓山為足,岳麓山在湘江西側,碧嶂屏開,秀如琢玉,層巒疊翠,山澗深幽,古木參天,濃蔭匝地。此時的正值秋季,山澗處聽幽泉叮咚,溝壑中聞蘭芷芳馨,行至深處,遊人稀少,更有林壑優美,澗泉清幽之感。一行人到了一處山峽,三面環山,古楓參天,山澗邊有空地一片,地勢平整。張浩命家人從食盒裡拿出酒菜,席地而坐,重陽野餐開始了。

    王動前些天到岳麓山的時候,是來尋找失去的世界的,結果讓他很失望,除了那廟,好像什麼都沒了,毛主席的愛晚亭呢,難不成是清人所修,真是不記的了。

    注1重陽節古人有登高,祭祖,賞菊,簪菊花,喝菊花酒,野餐,插茱萸的習俗。

    注2愛晚亭始建清乾隆年間,由岳麓書院山長羅典倡建,後取「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改名。

    注3相傳美男潘安上街,懷春少女爭相擲果,時有醜男相效,累車磚瓦,量可建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