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第二章 風起瀟湘 第八十節 遼王戲曲 文 / 清宵好夢

    如果說這會大明朝的藩王還有幾個王動是有興趣交往一下的,那麼這會在江陵府的遼王絕對能排的上。稍微注意一下,大家可以發現,朱元璋的兒子還都是很厲害很能幹的,燕王,遼王,寧王,谷王,楚王這幾位王爺當老頭子朱元璋在的時候,個個都是能領兵干仗的,還都是拱衛一方的將才帥才,遼王寧王手上的部隊更多,寧王不提了,靖初始便被綁架,可憐的朵顏三衛,一借不還,遼王可是個老實人,本來就藩於遼東廣寧,燕王起兵後,建文帝怕他跟著也鬧事,於是詔他回京城,他老人家還真的就回南京了,從水路回來了,結果就這樣,他侄子還是不大信他,不像谷王,至少還給了個城門讓他去守,結果,這個遼王裡外不是人,燕王上位後,覺得當初你沒有好好配合我,也不大爽他,於是遷藩於江陵,遼王府的宮殿本來是原湘王的舊宅。想當年建文帝搞湘王朱柏的時候,他沒有象整周王那次直接發佈詔書定罪,而是派人前去訊問。朱柏是個頗有文才武略的人物,自尊心也很強,他既不願像周王那樣被廢掉王爵,也不願意像燕王裝傻裝b,對侄子皇帝卑躬屈膝。又怒又怕之下,竟然「闔宮**」,一把火燒死了自己和全家,遼王這會被永樂帝發配到這滿園親緣鬼魂的地方,其心境可想而知。當然了他老人家也沒閒著,沒事就在家整整詞詩,玩玩戲曲,好在那個年代,元曲經過整個大元朝文人的大力運營,發達的很,下至黎明百姓,上至高官貴人,特別是明朝自朱元璋起,個個皇帝好像都是很喜歡戲曲的。就王動所知,這個遼王結局不是很好,被永樂帝后來搞過一次,弄到護衛僕役只准三百人。唉,這年頭王爺也難混呀,朝不保夕。

    江陵,讀過書的都知道「千里江陵一日還」,古稱荊州,江陵這會是大明朝荊州州府所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前人稱「七省通衢」。王動到了江陵府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也沒好玩的,直接去了三湘客棧,結果發現客棧門口趕集似的熱鬧,有人在唱大戲。唱的還是關帝爺的戲,細細一問才知,原來,這是官府組織的,本來是「二月二龍抬頭」的重要祭祀活動之一,結果連天的陰雨,一直拖到今天才正式鳴鑼。

    上的戲是講的是關帝爺,什麼情節,王動大概看了個明白「關公保二嫂千里走單騎」。王動到三湘客棧安頓了下,也去湊熱鬧,原來,瀟湘記年年都會為這活動出力,自然會有「好」的位留著,掌櫃也是個戲骨,現在大掌櫃來了,居然大掌櫃對這社戲也是有興趣,心下歡喜,再一聊,發現王動居然不大懂行,自然要好好表現一番。於是從四大聲腔開始說起,其實王動是知道一點點的,小時候奶奶喜歡聽戲,他也有作陪,因為奶奶眼花看不清字幕,他要去講解,慢慢反讓也對中國的戲曲產生了點興趣,江浙一帶好聽越劇,而中國名聲最響的京劇,最高深的昆劇,而這昆劇,便是源自於明朝時南戲的昆山腔。不過他只知道這段歷史,別的更細的他就不清楚了。瀟湘記的掌櫃好的是海鹽腔,但這會他知道已經有弋陽腔和余姚腔,且也還說出了昆山腔,但永樂年間好像還是這個海鹽腔更流行些。說起余姚腔,那掌櫃以為粗鄙不堪。反正這會掌櫃在邊上講的很起勁,王動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相反,台上那「咦啊呀啊」他是右耳朵進左耳朵出,他只是來趕場子湊熱鬧的,你要讓他聽那戲,那可是一點功底的都沒有。

    台上熱鬧著,王動這個現代人的思緒不知飛到哪去了,這會正自由聯想著,先是從關帝爺開始起,要說這個關羽也是好玩,史書中的關羽除了是個大將軍以外,好色同樣也是有名,但後然居然被神化,史書上的最早官銜也就是荊州牧前將軍,漢壽亭候蜀漢的封號,靈跡初顯是在隋朝,唐朝追封他為壯繆候,到宋時,宋真宗封為義勇武安王,徽宋始崇寧至道真君,成神了,自家產的當然是入道教,明朝後來的萬曆年間居然口號多的嚇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賜冕旒玉帶,這下真是至尊無上了。後人更是誇關二爺的忠義,其實是不是真的忠義天知道,開始老關可是投過不少主子的,天知道他後來為什麼會保著劉備不改嫁,想來那會,他這種沒有根基的武將,也只有投了劉備這種同樣沒有根基的假漢宗能被重用。這台上的熱鬧,王動又聯想到了明朝的戲曲和民俗。二月二開始,正月的休養生息結束了,老百姓們要開始到農田里去耕作了,官府主導的這些宗教活動和節日民俗主要是通過於農事、民間鬼神信仰,還有民間民眾的娛樂三方面的結合,從而教化百姓,維護神權和王權,老百姓的自發積極參與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官府的主持操辦,搞笑的是,這種間被大家看不起的商人也是踴躍參與,出錢出力,但從安排的座位來看,並不是最佳位置,在這位置「好」在,看戲台都是側面,也就人物剛上場時看個正面,退場時看個後背,他那在上竄下跳,啊咦作響的時候,都只是看個側面,就邊王動想看看那遼王,居然也只能大概看到個側面,遠遠的人影也只是能看個側面。這下王動想到了後世春晚的一個小品《主角與配角》,這配角能露半個臉已經算是不錯了,想要露個全臉,得分好幾個鏡頭,這會在這觀眾席上,瀟湘記捐了兩百兩銀子,居然混的連個配角都不如,從頭到尾,那台上的人物,王動還真沒幾個看全了臉,包括那些個跑龍套的。而最佳位置處,自然是留給遼王府和荊州府衙門的,還有致仕的老臣及當地的鄉紳。

    戲台搭的有半人高,四周滿是燈籠,離的近的更有幾個大大的火盆,把那戲台照的通亮。火盆也把熱浪送到了王動他們那個方向,nnd,這初春時節,熱得個個冒汗,那邊王爺知府大人在座著,人家喝的是暖身子的熱酒,王動這邊想著能有個冰過的毛巾拿過來擦汗,當然了,瀟湘記的掌櫃是有經驗的人,看來這些年看戲,對待這種位置上他很有經驗,當王動想到冰毛巾的時候,果然底下有夥計過來遞毛巾,手一接,真是的冰冷的,弄的王動不由的多看了這掌櫃一眼,也是個聰明會辦事的人。

    開始祭祀的物品已經轉到了後台,王動這會看能看到很多瞇著眼的豬頭擺了一圈,還有紙錢,估計面額都不小,其實這點他失算了,那伙倒只有黃裱紙,沒有什麼冥國銀行地府通用之類的東西。觀眾席近前的還有方桌,擺了些水酒果品,再後邊的是一排排的長凳子,再後邊就是周圍人家自己帶來的凳子,再邊上就是站著的百姓,也的維護秩序的府兵和衙役。四周有巴掌聲,叫好聲不絕於耳,王動於喧囂中得到了腦海中的寂靜,進入一種神飛的狀態。

    王動沒有看清楚遼王,也沒看清楚那些個官員,戲散演到大半的時候,王爺就離場了,知府大人送了一下,但沒回去,倒是留下繼續看戲真到散場。回客棧只是幾步路,一路上聽到的不是講那祭祀活動的,談的都是今日這戲,倒是有不同唱腔的戲迷們,為那幾句唱腔一路爭執,聽得王動忍俊不禁。那掌櫃也是夾雜其中,王動只是爆了一句,聽說昆山腔蠻有味道,結果弄的周圍幾人目瞪口呆,不知這大掌櫃是真懂還是假懂,王動自己則是偷笑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