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天雷地火

天雷卷 十五章 心性大成 文 / Erica

    回到闊別大半年的蝸居,周廣陵發現似呼有人來過了,樓下的信箱裡多了一封沒帖郵戳的牛皮信封,封面上書「周廣陵先生親啟,小女子謝幽然拜上。」大大的十五個字,字體秀麗灑脫,隱有一種出塵的味道,倒和她前倆次相見的精明勁兒很不相襯。

    信很短,不過幾句話而已,意思是:周廣陵你讓我吃了好幾次閉門羹了。

    周廣陵不由啞然一笑,輕輕地搖了搖頭。

    信步而上,台階狹小而又平緩,在這個日漸寸土寸金的都市,空間已經成了一種緊缺的資源。樓層間的矮化以及樓梯走道的狹小也就成了某些開發商擴大利潤的源泉。為此,曾在山野裡散漫慣了的周廣陵在第一次來到這個都市的時候鬧出過好大的不習慣來,不過現在,周廣陵也無心去計較了,步子平緩而又幽雅,讓他一下子想起以前在漠北信馬由韁的暢快來。

    其實周廣陵在近郊還有一套別墅,只是前幾年他一直在三山五嶽往返,也無心照料,加上那時候小丫頭剛畢業,就托給了湯勒勒照顧.等到後來瓶頸解決,內丹大成,他也不願意再和小丫頭擠了,就這麼隨手盤了一套下來,權當臨時的蝸居.

    不過這種好心情很快就被打破了,當周廣陵來到門前,他發現,門又一次被動過。只是這一次比上一次小心了很多,倒沒在屋子裡亂翻,那價值連城的古物也沒被人摸走一件,就連屋內桌椅也沒有動過,但是周廣陵清楚地知道這屋子已經有人來過了。雖然來人並沒有進入臥室和書房,只是在客廳裡面張望了一會,但就算這樣,周廣陵心頭還是隱隱升起了不快,臉色緊了起來,弄得週遭亦開始變得沉悶:

    我本無意,奈何你卻再三相邀,那我也只好卻之不恭了!

    臉色冰冷的周廣陵終於起了「殺機」,並且隱隱帶動了心底的一點——那一亮麗之極,卻又無處可尋的明光。

    這「殺機」若是對於以前的周廣陵來說或許還會成為某種需要避免的東西,但是現在,在心性躍遷到某種高度,俯仰眾生的時候,這殺機已經不成為殺機了。尤其是當他的道心完全浮出水面代替他所有的神識主控一切的時候,那種俯視一切,唯大道永恆的態度,更是如同一具冰冷的只知道執行命令的機器,抹殺個些許生靈,比踏死個螻蟻都還不如。

    凌厲的神念緩緩掃過,越見冰冷,而神念所及之處,如遭冰霜,剎那間溫度劇降,那些遇上的飛蟲草芥更是在片刻間僵硬枯死。

    一念生一念滅,莫過於此。

    不過還好,神念所及不過方寸之間,來的快去的也快。眨眼之間周廣陵已經恢復了正常,就好像剛剛被人拎到了一邊看了一場戲一樣。對於這樣的情形周廣陵是一點驚訝也沒有的,修行至今如果如果對於心性還沒有一點點認識的話,那麼離走火入魔,魂飛魄滅也就不遠了。

    這麼說並不是杞人憂天,又或自我恐嚇。修行一途本就是講究元氣的錘煉,再在這過程中緩慢地培養道心。此道心如明月,如死水,如枯籐,如殘皋,靜則龍沉淵海,洞徹陰陽,直入幽冥;動則風雲色變,上窺天機,汩汩然流轉不息,運行不怠,這方才真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說修行一途,錘煉元氣為表,溫養道心為裡。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鬼怪傳說中的有道之士都需要通心明性,大積功德。其實做不做好事,積不積功德與修行一途並無必然聯繫,只是積功德之人,大多心性淳厚,耐心也更好,於道心的溫養也就更有利。

    要不然,一個整天想著殺生吃肉,大碗喝酒;想著欺良霸女,榮華富貴的人,他的心是怎麼著都靜不下來的。

    試想,一個心性浮佻,慾念不斷的人,如何能夠在漫長的修行中靜心去體會四時陰陽變化,去參悟天人交感?這種人,踏入修行的那一天,就是他自尋死路的開始。

    你也不要告訴我說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不想,那就是不想,那是扯蛋,這種意『淫』式的自欺欺人是用來騙騙愚夫愚婦的,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個措詞的借口而已。

    道心唯堅唯極,並無捷徑。

    只可惜的是,道心一途,向來是千人百口,無跡可尋,往往需經千錘百煉才有一點所得,而這一點所得也往往會隱而不發,深藏於識海之中,難顯真容。而過往修行者又往往會因為沉迷於元氣術法的枝節忽略其中,甚至錯把內丹、元嬰當道心,把分識、窺虛等元氣修行的境界當作道心的境界,而這種後果所導致的就是出岔,大一點的就是俗稱的天劫。

    大儒陽明先生於軍中煉氣,氣成而長嘯,究其緣由就在與此。

    當然,現在的周廣陵對於道心該如何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只是明白,這一點明光乃是修道的根本。雖如螢火,卻可比日月;雖沉淵底,卻可照世界。所以現在的周廣陵倒開始回味起剛才的感覺來了,甚至連起初的那一點點不快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反而享受似地想再體驗一次剛才那種「另一個自我」掌控事物的感覺來。用佛家的話來說,甚至起了一點點「欲」念,但是周廣陵清楚地知道這種體驗,對他將會有無窮的好處,每多領悟一分,他都會更明白一點這種完全超出玄理的道心的運作,也使他能夠更好地去適應道心,從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在道心完全越出水面前的危險。

    這種體驗更將是他今後修行道路的明燈。

    只是現在的周廣陵還沒完全意識到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道心,只是塵世中人多熙熙而來熙熙而往,為虛名濁物所累,其靈智更是消磨得所剩無幾,導致其深沉於淵海的那一點微末明光難以浮現,更難以在那偶爾一現的些微現象中去把握、體會了。

    而修行之人,由於要經歷修心養性,錘煉真元,窺探天機,就會比世俗中人更容易激發這一點明光,只是道心玄妙,往往不能窺其全貌,導致無數修行者誤入歧途。

    周廣陵的回味也不過是片刻之間的事,但這個過程卻已是深深地印到了他的骨髓裡,再也難以抹去。而且在他體會最深的那一刻,他腦子裡忽然浮現了那日內丹大成的感受,又心有所悟:天心難持,道心難憑。

    瞬間,周廣陵又將著個念頭拋到了腦後。

    此時的周廣陵明白,此明光以如一顆種子般種下,只要他持之不倦,開花結果終歸是遲早的事。

    這一次的明悟。對於周廣陵在心性修行上的好處是無以復加的。

    大道至繁至簡,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純粹的錘煉元氣能夠解決的了,它需要理論上的突破,這種突破不是書籍經典上看來的,也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是你自己的感悟。

    心有所得,方有寸進。

    方才能讓修行者更加地明白自身的情況,於重重的迷霧中看清前路是什麼,雖然不是完全清楚,只能看清極小的一點,但這一點對於修行者來說已是足夠了。

    道心究竟是什麼?不是另一個自我,也不是元神,更不是元嬰,而是接近與一個未經雕琢剛剛成型的無形的胚胎。而此個胚胎以精氣神三寶加持,以所窺的一點天心為「食」,以清靜自然為引,逐漸溫養,反本歸源,逆反天道,其狀態越是接近於初始,其威力也就越是龐大,離本源也就越近。

    這種明悟讓周廣陵豁然開朗,如登泰山而小雅,隱隱約約地,更是開始俯視起自身來,如同一個旁觀者,一下子跳了開去。從自身,從這個局中跳開。而且他似呼也有一個感覺,彷彿他已經站在了這個塵世之外,冷冷地看著這個塵世每一個脈動,每一條線條。

    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也許就是這樣子的。

    雖然這種感覺還不是很清楚,可是他知道他已經找到了,他找到了他的前進方向,這對於在這個後修行時代獨自摸索的他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同樣地,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周廣陵對於剛才浮現的殺機——那一時升起的念頭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儘管這一時的念頭留下了影響,還隨著道心明光深深地潛入了識海中,可這已經是沒有多大關係了,就算它以後會像一個定時炸彈般地爆發,對於周廣陵現在這種已經超越了自身來審視的角度來說,不過是一個多餘的動作而已,抹與不抹完全在他的一念之間。

    更重要的是,在剛才的經歷中,他似呼隱約明白這種負面的東西未必非要抹殺。自他內丹所成以來,雖說道心屢有精進,可還是有起伏的,有低潮,有的時候甚至還是相當的不妙。

    這種低潮在現在看去,卻未必完全是壞事。陰極陽生,陽極陰長,天地間的事本來就有其自身的蕭榮,這一起一落,一衰一長,自然而然地購成了事物輪迴前行的動力。

    道心亦不例外。

    所以說,道心雖然以清靜無為為主,卻未必不可以有雷霆怒火,此怒火,如烈火燎原,如山海崩烈,如天地雷劫,勇進猛擊,橫掃一切,卻也有著破而後立,敗而後榮的味道。

    至此,周廣陵在經歷了一系列近乎偶然的事物後,心性終於成型。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