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龍隱新野 第二章 軍政改革 文 / 葉戀
第二章軍政改革
回到劉備軍中的陸羽就像如魚得水一樣,很快就適應了這種生活。
不過陸羽結婚的計劃沒有實現,因為他實在忙不贏了,現在劉備的地盤比起原來小了很多,只有汝南一郡和新野附近的幾個縣,人口不到六十萬,只有原來的五分一。然而卻保留了原來徐州的大部分軍隊,有四萬多人。也即是說差不多十幾個百姓就要養一個兵,如此民何以堪。
另外由於自己的出現,劉備手下雖然說聚集了一批人才,但卻也因此出現了分工不明,辦事效率低下的毛病。
為此陸羽專門找劉備談了一夜,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沒想到劉備也有這樣的打算,兩人一拍就合,在劉備的支持下,陸羽開始了這場影響後世的改革。
陸羽想要改革的願望在江東時就已經有了,在山谷的日子裡,他仔細整理了一些現代學到的知識,對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提出了一系列改良的策略,在他的計劃裡,眼前開始的只是第一步。
在軍事方面,陸羽發現三到五千左右的士兵最合適一個將領指揮,遇到突發情況他可以可以隨時根據敵情如臂使指的調動這麼大規模的一支軍隊,而不致於出現兵不識將,指揮不靈的情況。所以陸羽將五千人編製成一營,作為最小的獨立指揮單位,四營為一團,五團為一軍。
現在劉備軍共有四萬多人,其中原來徐州的丹陽兵由於隨太史慈攻打汝南避開了淮北之戰,因而保留較完整共有兩萬,并州狼騎還剩下八千,鐵騎營三千,趙雲從公孫瓚留下的部隊中帶來的白馬騎兵五千,高順的陷陣營和近衛營這時都還剩下兩千人,剩下的是僥倖留下來的原徐州的衛戍部隊和黃巾降兵。
陸羽將這四萬多人編為十二營,丹陽兵編為兩個長槍營,兩個刀盾營共四個步兵營,分別由關羽,太史慈,張遼,紀靈四人統領,龔都,劉辟,孫觀,尹禮副之,并州狼騎編為天狼,地狼兩營,分別交給關平和臧霸統領,張飛掌管鐵騎營,劉封副之,趙雲掌管白馬騎兵改編的飛騎營,糜芳副之,剩下高順掌管陷陣營,近衛營交給管亥掌管,另外由於看到重步兵在戰鬥中取得的重要作用,陸羽決定重組鐵甲營,他將黃巾降兵裝備成一個精於攻城的重盾步兵營和一個專門對付野戰騎兵的重槍步兵營,分別交給周倉和裴元紹負責。
鑒於軍隊的規模比起單薄的人口實在過於龐大,陸羽採取了後世努爾哈赤管理女真八旗的方法,即「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採取軍屯的方法,輪流訓練,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隊的訓練,但對於已經成型的劉備軍影響並不大。卻因此開墾出一大片良田,使得軍隊自食其力,極大地緩解了軍民矛盾。
另外陸羽還實行了軍團等級制度,即把十幾個營按照戰鬥力分成甲、乙、丙、丁四級軍團,每隔一段時間陸羽都會安排一次審核,按照所裡的軍功來晉陞等級,而沒有立軍功,或立得比較少的營將按照降級處理。
而以後士兵的待遇和所發授的裝備也將按照軍團等級來區分,等級越高的營士兵待遇越好,所發的裝備也越精良,而且甲級以上的營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稱號。
此法一出,全軍嘩然,按照陳登的話講,以後這些士兵想打仗還不想瘋了。
在行政方面,陸羽想採用以後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法,畢竟在這個時代實行是什麼後世的民主政治都是扯蛋,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那種高度,人民還沒有那種政治覺悟之前,只會使得天下大亂。
陸羽暫時只借鑒了三省六部制的一部分體制,進行了禮、吏、刑、兵、戶、工六部的分工,省去了三省繁瑣的政令審核制度,並不是說他不好,相反三省制是一種制約官員以權謀私的好方法。但對於現在劉備軍這麼小的地盤,上層官員可以隨時瞭解到民間的消息,這樣政府的首要目標就在於高效率的辦事能力,而沒必要增加這樣的機構以使得行政過於冗雜繁瑣。
在陸羽的改革裡,六部又有微小之處區別於後世。六部的負責人都稱為主管。
禮部,主要負責現在與各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很陸羽後面改革中的教育,科舉事宜,有口才出眾的孫乾管理。
吏部,陸羽改革中關鍵的一環,主要負責對官員的監督,審查,彈駭和推薦,對於吏部主管這個位置,陸羽思慮再三,這個人必須能接受自己的思想,明白改革的精神所在,他才能為改革提拔合適的人才,由於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陸羽只好自己兼管。
刑部,掌管民間的各種訴訟的審核和最終判定,瞭解和處理民間的各項糾紛,簡雍是誠信君子,從涿郡時就跟隨了劉備,忠心耿耿,所以陸羽將吏部交給他掌管。
兵部,是後世情報部門和參謀部門的集合,不僅要負責收集天下各地的情報還要適時制定出恰當的戰略方案,鑒於兵部的任務在這個時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繁重的,所以陸羽將目前劉備手下兩個最傑出的謀士陳宮和陳登都放在了這裡,由陳登主要負責收集情報,陳宮負責制定計劃。
戶部,也就是財政部,它將對劉備軍領地內的各項財政收支進行獨立核算,並負責徵收各種賦稅,並派人審核各種建設的投資,這個部門當然是由商家出身的糜竺掌管。
工部,提出合理的建設意見並負責各種工程的建設、維護等,另外,陸羽還將工商業的發展也納入到工部的管理範圍之內,以陳群那傑出的行政能力絕對是這個部門長官的首選。
六部直接對劉備負責,地位平等,互相監督、幫助而又互不干涉。
在經濟方面,陸羽在農業方面實行了屯田制,即由政府提供土地和農具,耕牛,種子等,而無地的流民提供勞力,糧食的收成上交三成給政府。實際上這三成只是農具種子的本錢。而在政府登記耕種三年以上的就可以獲得你耕種的土地。
由於黃巾起義的破壞,使得大量的良田成了無主的荒地,卻也是的陸羽實行屯田制小了很多阻力,這個時代的百姓能擁有一塊自己的地是多麼高興的事,陸羽的屯田制就給了他們這個希望,因此劉備軍的領地裡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流民。屯田制看似對政府的收入並沒有好處,但陸羽這招實際上為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力打下了基礎,而且如此低的稅收做到了藏富於民,為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
至於工商業,陸域沒有過多地觸動這時候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地主,而只是做了一些引導工作。經過無數次試驗,陸羽終於找到了高爐煉鋼的方法和玻璃的配方,而根據他的回憶在汝南郡的平頂山找到了一個很大的煤礦。
冶煉的大量鋼鐵初期主要是進行兵器和鎧甲的改造,這個時期的冶煉水平還停留在鐵器的製造上,優質的鋼鐵使得劉備軍的裝備水平飛躍了一大步,冠絕諸侯。因而也派生出冶金行業。
另外,有一個行業是陸羽絕對不會放棄的,那就是紡織業,普通老百姓關心的不過是衣、食、住、行四件事,衣排在首位。這個時期的紡織業主要停留在絲綢的編織上,絲綢不管從外觀和質量上都是絕對優秀的,但其昂貴的價格是普通百姓所難以接受,所以在陸羽與一群師傅的鑽研和摸索下,終於改良出一套棉布紡織的簡便方法,不過這個時候,棉花的主要產地還是嶺南雷州一帶,所以不得不從嶺南運進棉花。
因此在初期,陸羽就建立起了紡織,採礦,鋼鐵,冶金,玻璃製造五大行業。不過由於資金的極度缺乏,與其說陸羽建立起了幾家工廠還不如說是幾家作坊來得合適。不過這種情況在半年後就得到了極大地改變,因為玻璃的問世震驚了整個神州,各種晶瑩剔透的玻璃製品立刻風靡了整個上流社會,富豪之家都以能擁有一套新野玻璃茶具和鏡子為榮,一套這樣的玻璃器具可比得上同等大小的黃金。陸羽本以為要經過一番宣傳和推廣才能讓人們接受,對這種情況根本是始料未及,玻璃場接到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但幾乎每天仍有一大批商人等在新野玻璃場的門口希望可以拿到貨,甚至願意先付上定金。
賺得盆滿缽滿的陸羽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拚命擴大生產,反而停了下來,他深深明白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此時陸羽手中可是富裕得很,半年來光玻璃廠賺到的錢比起當初徐州三年的稅收還要多。這就更堅定了陸羽發展工商業的決心。
荊州是天下爐鼎,而新野是荊州的門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先天就具備了成為貿易中心的條件。
陸羽這時又做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情,他幾乎是不惜工本的在新野舊城的周圍修建了一座外城,外城的規模幾乎是原新野城的五倍。
大量的商人滯留在新野,使得各種服務行業悄然而起,原本的舊城早已不敷使用,而此時這些商人又發現了一大商機,那就是新野價廉物美的棉布,於是一時間各地的商人像蒼蠅一樣聞風而至,所以新野城的擴建恰到好處地為他們提供了空間,加上陸羽這時又頒布了一系列招商的優惠法案,使得新野商業的發展速度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其實陸羽的招商策略只有一條,那就是,凡在新野城擴建期間購地建立商舖的,以後一年間免除稅收,一年後按10%徵收所得賦稅。這麼低的稅率在重農抑商的那個時代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陸羽實行這樣的方案時,不少人提出了疑義,認為農業乃國之本,任由商人聚集恐怕會導致社會不穩定。陸羽沒有說什麼,只是拿出戶部一年來的收支帳本就掩塞了眾人的悠悠之口。
陸羽的招商政策起到了難以想像的效果,一時間全國各地的鹽,茶,鐵器,木材,毛皮,藥材各種產品蜂擁而至,新野儼然成了一個大型的批發市場。
好在這回陸羽早有準備,他將新野外城劃分成了很多個商貿區,比如說城西是木材批發區,那麼賣木材的商舖就全集中在這裡。這樣不僅便於了市場管理,而且可以有效地得知貨流量,防止偷稅漏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