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誌之輔佐劉備

第三卷 荊襄霸業 第一百九十一章 蜀中水軍 文 / 葉戀

    本不想答,還是回應:

    小說人物劇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耳村,十二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勳。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與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

    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塚在浩劫中又夷為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陵園位於村之西南,佔地面積4ooo余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簷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鬚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之貌。

    南院建仿古建築2o間,闢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裡。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

    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一名將領能成功為「名將」,無不有跡可尋。

    當然,撫恤士卒是其中條件。吳起有次替一背上長膿的士兵吸吮,那士兵流淚,其母也落淚。士兵流淚是出於感載,母親流淚卻是:「當年將軍亦為兒父吮出背上膿血,不久兒父即死戰而亡。老婦恐兒亦將步其父後塵。」

    歷史上的名將,多少可以歸納出治軍帶兵的原則,與一貫作戰的習性。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實還得加上一個趙奢。

    白起可謂「狠將」,心狠手辣,每戰必不留降卒,務求消滅對方有生力量。

    王翦為「智將」,計謀百出,常出人意料,如利用入春大雨題醒兒子王賁決水灌大梁。

    廉頗為「老將」,用兵老練而穩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李牧為「名將」,豁達大度,不拘一格,風範長存。

    趙奢是典型的「勇將」,敢於行險,無懼強弱,破敵瞬間;白起一生七十餘戰,惟有一敗,就是敗在趙奢的「勇」。但是趙奢勇卻有謀,非求僥倖,不同於其子趙括的「紙上談兵」。

    這幾種典型多少在後世的名將身上都看得到影子。如龍城飛將李廣,就像李牧和趙奢;「國之長城」的檀道濟類似廉頗和王翦,陳慶之頗有趙奢遺風。

    至於三國名將如雲,自然也有其揚名後世的緣由。反過來說,就因為是名將,用兵也離不開一貫的習性,有時反倒成了一個弱點。以曹休為例:曹丕死時,以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為四大輔政,但是《三國誌》卻少了一個曹休,據推測可能是曹丕死得太快,曹休來不及見到最後一面。

    不久曹真病逝,曹休被封為最高階的軍事將領。沒有親自見到先帝卻被托孤,現在又得到非常的榮耀,曹休不易為人知的性格弱點就表現出來-為了符合這一身份,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立下即時的戰功。此時周魴來詐降,曹休自恃知兵,即不顧眾將反對,為此近利不惜以身涉險,後來果然以慘敗收場,還因此生病而逝。

    周瑜一步三計,指的應該是他謀算較多,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

    周瑜是廬江人,出身士族,洛陽令周異子,於公元一九三年被袁術任為居巢長,之後投奔孫策,率不足三千人相繼攻破皖城、尋陽、豫章、廬陵等地,助孫策在江東建立穩固根基。赤壁戰後,周瑜攻南郡曹仁,終因殺傷眾多,迫曹仁棄南郡而走。曹操曾贊曹仁用兵如韓信,竟也敵不過周瑜的一再算計,可見周瑜之能。

    不過6羽的優勢是,他在「前世」便熟悉這些事,才能輕易推測出這些名將一貫的用兵模式。換作是別的二流將領,可能只是心血來潮,憑靈感作戰,反而不太容易有什麼規則,很可能就讓6羽討不到什麼便宜了。

    言歸正傳,話說劉備帳下諸軍師,在戰前即已交換過心得,自然在分工上也很有默契。諸葛亮負責在蜀中應付南方蠻族後,隨即北上,和龐統負責拖住祁山戰事,6羽負責從斜谷撕開戰局,徐庶就專心對付荊襄戰場。

    當然出力最多的就是6羽,憑著自己的「優勢」和對地理的掌握,還籌畫了幾件重要的事:王平是他往斜谷關前找到的;陳宮和陳登也不能當省油的燈,一個到南方接替諸葛亮,一個透過秘密管道趕往天水去,還有李恢這個看起來不怎麼樣,日後的鎮南大將軍,也在6羽的安排下,兼程差往交州去辦事。

    以數字來看,徐庶的工作最不輕鬆,面對的曹操麾下五個軍團過四十萬大軍,手中能用的只有四個兵團約十萬人,僅對方的四分之一;在謀略上又得和曹昂戰敗後,建議曹丕不退反攻襄陽的「毒士」賈詡和司馬懿,以及輔佐曹彰的沮授鬥智。

    幸好張遼、趙雲皆深諳兵法,有勇有謀之將;龐德在評價上亦不亞於曹軍的「五子良將」,所以荊襄戰局才能在逆轉後,逐步恢復寸土,履行了徐庶之前所說,「決不失去寸土」的承諾。

    龐統和諸葛亮也不輕鬆,面對祁山曹營中以第一謀士郭嘉為的眾多謀士,和三倍於己的軍力,同時還得把後勤作好,工作相當吃重;不過幸好6羽不負眾望的攻取斜谷,拿下長安,讓他們少費了點苦心。

    「帝國統一的三戰大場,以第一場最為慘烈。帝國最後獲勝的原因,在於四位軍師通力無間的合作。反觀曹、孫二軍,不僅步伐相異,連曹營中亦是如此,三子領軍彼此不合,謀士各懷暗算,導致後來戰局逆轉,坐失逐鹿良機,拱手將勝利相讓。」

    《帝國簡史》

    江陵城內,臧霸正忙著安頓好一切,準備明天就按徐庶的安排,率軍北上協防襄陽。此時親兵來報,長江上游有近百艘戰艦接近。

    臧霸立即登上城頭觀望,只見戰艦上旗幟大書「劉」。

    臧霸喜道:「是蜀中水軍!快點準備迎接!」

    戰艦停靠好,為二人登岸,向臧霸作揖為禮,報上姓名,一為黃權,一為龐林。

    臧霸笑迎道:「同在主公帳下,今日方得相識,黃大人不必多禮了。」

    龐林,臧霸識得,乃龐統族弟,龐德公之子,世居襄陽,娶荊州大姓之一的習氏女為妻,恩愛異常。

    劉備入蜀後,6羽用了三壇「石上清泉」要龐統把這個與蔡瑁齊名、擅長水戰的族弟給請來。不必說龐統有酒品沒人品,何況又不是親弟弟,出賣了又如何。

    黃權原是刑部尚他領兵作戰的能力。按「前世」的說法,劉備率軍伐吳,沿長江直趨而下,每戰必勝,靠的就是黃權、龐林帶領的水師。

    後來彝陵之敗,也是因為不聽黃權勸告,執意要他領水軍上岸紮營,捨己之長自暴其短,才被6遜從6路擊敗。

    在6羽和諸葛亮不懈的努力下,終於請出一直不願出仕替劉備效命的劉巴,劉子初。這人相當有才幹,卻是誰也不買帳。而且不知怎麼地,他相當討厭劉備,只要劉備出現的地方,他一定躲得遠遠的。

    前後十三年,從荊州向北又向南,幾次遭遇生死,好不容易來到益州,沒想到劉備入主益州。劉巴氣得不行,只能稱病閉戶。6羽推測,劉巴大概極不喜歡招搖遙自命的人,所以才對劉備有此「誤解」。

    費了不少唇舌,一再以「為百姓請命」的理由,終於讓劉巴肯出山。

    6羽先請劉巴規劃經濟措施。

    他提出三項建議:一、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二、統一全境物價;三、實行公賣制度。6羽要馬良認真執行,果然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此時6羽才實施下一步的計畫,由劉巴這個連劉備都不買帳的鐵面人擔任刑部尚書兼主簿,黃權則調任鎮海將軍,和副將龐林一起訓練蜀中水軍。在蜀中秦家的支持下,由西南方伐來一批上等柚木,配合6羽和徐老怪合作的「明」,打造了一批戰艦-以生鐵為主體(不易被鑿穿),外覆以木材,再塗上明礬水和樹汁等6羽「明」防火材料(其實是他「前世」得來的知識),又利用齒輸原理作出腳踏螺旋槳,能在江面進退迅疾。艦上裝置了投石機(用於遠攻),和利用彈簧原理作出來的鐵撾(繫上鐵索,用於射穿敵艦,近身攻戰)。

    至於訓練地點,6羽選在巴州附近,因為此地為嚴顏地頭,保密較易,不乏可調動的人手。6羽在周圍廣佈哨所和暗探,並盡量設法多方淡化此事,希望有日能收奇兵之效。

    對於水軍成員,6羽要求「貴精不貴多」,最後只組訓了八營二團,命名為「劍龍兵團」和「犄龍兵團」(光聽稱呼就知道,一擅攻一善守)。

    經過一年的訓練,蜀中水軍可謂脫胎換骨,戰力不凡。

    面對江東水軍的進攻,荊州水軍在漢陽差堪抵擋,在長沙則於交州水軍來援後,也只能勉強和對方打個平手。看來該是輪到蜀中水軍上場的時機。

    諸葛亮在領金龍軍團南下同時,也派沙摩柯及其所部到瀘江,聽候黃權調遣。不久黃權隨即整軍出巴東,經三峽來到江陵,準備要進雲夢澤沿湘江到長沙,跟江東水軍比個高下。

    沙摩柯大力吸了幾口新鮮空氣,沒好氣的道:「該死的諸葛魚頭,明知道俺老沙什麼懸崖峭壁都不怕,就怕坐船,竟然還這麼安排。回去看俺不揍他幾下,難消心頭悶氣。」

    臧霸卻笑呵呵道:「你當心6小子不給你酒喝,他跟諸葛軍師的交情可不差。我看你還不如把氣出在那些江東軍身上。好了,快進來休息一下,幾杯酒下肚保證你沒事。」

    聽到喝酒,沙摩柯倒是眼睛一亮,隨即道:「行!真有你的。對了,有沒有「石上清泉」?」

    臧霸搖頭苦笑,卻道:「算了,看在你那麼可憐的份上,我就把珍藏的那壇拿出來。不過先說好,只能喝三碗。」

    沙摩柯兩眼一翻道:「三碗?那怎麼夠?可不可以多幾碗?」

    臧霸笑道:「別貪多,當心明天你走不了。」說著拉著沙摩柯就往城內走去。

    長沙作為地名,始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時期傳說黃帝將此地封給兒子少昊氏,是開長沙的第一人。據說炎帝最終也是葬在長沙茶鄉之尾。

    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征服湖南全境,長沙成為南部軍事重鎮和政治中心,開始建立城邑。

    秦滅楚,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為三十六郡之一,地域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省以南、江西省西北和廣東省的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市等地。

    漢初,功臣吳芮封為長沙王,建長沙國。公元一八七年,孫堅任長沙太守。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縣人,自稱是大軍事家孫武後裔。十七歲就單挑群盜,見重於州郡,歷任郡縣校尉、縣丞。公元一八四年,加入撲滅黃巾起義軍的戰鬥,因戰功卓著,升任別部司馬,又升任朝廷議郎。

    任長沙太守後,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集團,6續征服了零陵、桂陽等郡。後藉機殺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欲佔此地。不料袁術和劉表聯合,互推對方為南陽太守和荊州刺史,得到董卓的任命,使孫堅希望落空。以後劉表在襄陽大族蒯、蔡的幫助下,將孫堅壓在南方。

    公元一九o年,孫堅以討征董卓的名義,奪取豫州而為刺史,封為破虜將軍,故人皆尊稱「孫破虜」。進都城洛陽後,無意中得到了玉璽。袁術聞訊後扣押其家人,傳國璽得而復失。

    翌年孫堅與劉表爭奪荊州,因為大意被黃祖所部軍士射殺身亡。由於孫堅是從長沙起家,開創了孫氏一族的豪門世家,得以與朱、張、顧、6並列為江東大族。所以孫堅死後,孫策雖在周瑜輔助下征服了江東,仍念念不忘要奪回長沙,一雪父親之恥,並進圖王霸大業。

    與曹軍結盟後,孫策遣周瑜取沿江諸城,自己則親率大軍直揮長沙。此舉卻犯了分散兵力、各自為戰的兵家大忌,對於戰局有很深遠的影響。劉備軍先有徐盛率由水路退守而來,又有文聘從交州來援,與江東水軍苦戰數次,力保長沙。

    不過江東水軍戰技精良,兼有周泰、凌操、凌統等將,又佔兵力優勢;徐盛、文聘只能靠著地利,苦苦支撐,但若這麼一直孤立無援,恐怕長沙陷落只是遲早間事。而長沙一失,零陵、桂陽、武陵等郡勢必不保,交州和益州也會受到威脅。

    為此長沙太守向朗組織湘西百姓,在戰火連綿的刀林矢雨中,建立起一道道堅強的防禦工事,並徵集船集供徐盛、文聘等使用。只是民間船隻多屬破舊,禦敵尚可,想打贏堪比登天。不過也就靠著這些工事,讓屢次登6成功的江東軍一再鎩羽而歸。

    交戰近月,湘江以東的地區,全都陷入江東軍掌握。雙方在湘江上激戰多日,互有損傷;江東軍仗著兵力優勢,劉備軍倚靠地利、人和勉強抵敵。

    在這段期間,零陵、武陵等地源源把食水、武器裝備輸送前來,桂陽也進入戒備狀態,惟恐江東軍分兵襲擊,切斷交州通路,迂迴夾擊。

    這一日江東軍又攻上岸來,在周泰指揮下,凌統由左翼佯攻,徐盛忙領軍阻擊;周泰自領軍前攻,文聘竭力抵擋。此時孫策親自揮軍,在朱桓、董襲輔助下,由右翼一路突進,連續闖過數道長壘,眼見將往城內而來。

    向朗雖不諳功夫,仍親冒矢石在城前指揮力戰,毫無怯色。

    孫策在馬上見了,不禁歎道:「城守如此,無怪乎其軍死戰不退。」隨即向眾軍喝道:「先入城者賞千金,為城守!」

    一時歡呼聲大作,於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戰爭的天平似乎往江東軍開始傾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