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八十四節 遂寧和談 文 / 黃初

    第八十四節遂寧和談

    壓倒劉湘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第二天出現的。

    12月2日,劉湘麾下另外兩個兩員大將,師長陳蘭亭和師長王纘緒,也公然通電相應范哈兒和劉文輝,要劉湘以四川大局為重,停止內戰,和談裁軍。隨後,各大縣市的那些保安隊長和警備司令,也竟然夥同當地各界士紳,通電表示支持和談。

    這些幾乎完全站在范哈兒一邊的電文,讓劉湘再有沒有支持下去的信心了。

    他手下幾個主要依附軍閥中,已經大部分都通電要求他停止內戰。僅僅憑自己手上一個嫡系軍,實力上就已經無法和他們對抗了。

    加上國內各大勢力,川中幾大經濟利益集團,包括民生公司盧作孚、四川大學校長等名流,都因為戰亂的影響,或明或暗致電劉湘,讓他停止和劉文輝的作戰,進行和談。

    在這樣的眾口一致施壓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還堅持下去。真的再打,迎接他的,估計只有眾叛親離了。實際上劉湘現在就感覺,彷彿全世界人民在反對他似的。

    12月3日,劉湘終於在內江發表通電,表示響應和談,願意停戰。

    范哈兒在剛來這個世界時就定下的目標,到了今天,終於得到初步實現。

    一旦各方都表態,願意進行和談,這四川的戰局,就一下安定了下來。

    全國人民彷彿也都鬆了一口氣,不再電文來,電文去的表態了,中國上空,稍微平靜安歇了一段時日。

    相比較與戰爭時各方的急迫,現在要開始和談了,大家卻是慢慢準備,經過充分考慮後,才真正到場表態。

    范哈兒原來電邀各方在5號到遂寧和談,後來考慮到部分西康省的將領路途遙遠,就推遲到了10號,過了幾天後,因為二劉還在召集幕僚會商怎麼談判,又將日期推遲到了20號。

    而實際上,到了20號開始和談的時候,還有部分將領沒有抵達遂寧。

    對於那些人,范哈兒和劉湘、劉文輝他們當然不會再等。

    這次說是和談,其實也是一次利益瓜分會議,既然現在沒有準時參加,那他們以後也就不用再想瓜分什麼好處了。

    從12月20日開始的四川省各派系軍閥和談,是一次極具意義的會談。

    由於參加成員,大都是四川的師長、軍長級軍政要員,最後就被范哈兒對外命名為四川省師軍長聯席會議。最終決議和期間協議,一律以這個稱呼開頭。

    並且暗示,以後發生川軍內部爭端的時候,也可以照例召開此類會議解決。

    在這次一次會議期間達成的眾多協議,不僅圈定了川軍各派系今後幾年的勢力劃分,使大家在明面上團結一致、建設家園,暗中衝突則私下解決,同時也為五年後的抗戰,帶來了極大的正面影響。

    來自四川各方的師長、軍長、政治團體領導者,齊聚剛剛恢復平靜的遂寧縣。在全縣最好的建築中學禮堂中,擺了一圈圓桌椅,會商今後四川的未來。

    本來四川是二劉相爭,其他軍閥分別依附這兩家,但這次會議上,四川的師軍長們,明顯分成了四派。

    其中之二,當然還是劉文輝和劉湘這二劉了;還有新興的一系,卻是以范哈兒為首,還有陳蘭亭、羅澤洲等好幾位川軍師長附從,實力完全能與前面兩家看齊;真正實力最弱的,、卻是第四派,他們由楊森、鄧錫侯、田頌饒等幾個老派軍閥組成,雖然在四川的影響力仍然巨大,但手上卻是已經沒有多少兵馬,在這樣靠實力說話的瓜分會議上,並不能怎麼有發言權,只能幾家抱成一團,盡量維護既得利益不受損害。

    雖然會議最終十分成功,但實際在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可是幾乎不會而散。

    作為主要當事人的二劉,在剛開一開始,就提出了極為相左的立場、條件。

    劉文輝要求,除了通電中已經承諾劃分給范哈兒的部分地區,二劉之間必須恢復到戰前實際控制線,並且劉湘還得賠償他的損失。

    劉湘則是提出,可以在現在實際控制線基礎上停火,至於劃分給范哈兒的幾個縣,則必須由他手上控制的幾個縣來交換。

    這樣差距明顯的條件,當然不是簡單讓幾步就能達成共識的。

    而相對分歧較小的是范哈兒,他只要求新成立的川康西南邊防公署能得到確認,至於二劉之間的地盤劃分,則可以由二劉自己談。

    第四方楊森、鄧錫侯等人,卻是和另外三方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們提出,希望由軍師長聯席會議改選成立軍政委員會,統一控制今後四川軍政事務,大家不再劃分派系,不再劃分地盤,川軍都以一個統一的聲音對外說話。

    潛藏的目的,是想用他們在四川軍政兩界的人脈和影響力,來暗中控制這個有人頭數分配權力的機構。

    四個立場迥異的表態,剛開始大家幾乎都沒有想讓的意思,當然吵得很激烈了。連開了三天會議,沒有絲毫結果。

    而外界對於這次的遂寧和談,也是極為關注。小小的遂寧縣城,在會議期間聚集了大量來自充成都、重慶的記者。至於上海、南京的各大報紙,也紛紛派了專人前來關注,乃至於香港、南洋等地,也都有代表前來觀察、旁聽。

    尤其是來自各界的記者,他們群聚中學禮堂外,頻頻採訪各家軍閥。

    「范師長,是什麼力量,促使你讓兩位軍長來參加這次和談?你對和談前景怎麼看?」

    「劉軍長,你們願意放下兵權,成立軍政委員會麼?為什麼要挑起內戰?內戰對平民造成的傷害,你是否覺得同情?」

    「老楊主席,你對今後四川的局勢、可能的政治走向,有什麼看法?」

    這些記者的熱情和盡職,讓范哈兒想起了後世大會堂前的那些熱情記者。

    相比較與幾大軍閥對這些記者的冷漠、淡然,范哈兒對這些筆桿子,可是極為友善。

    雖然不至於每個人的問題都回答,但基本只要面對記者時,他都是笑臉迎人,一些方向性問題,也很樂意給出正面回答。

    「什麼力量,當然是一顆為國為民的中國心了!連年天災**,國人深受苦難,如果我們再不停止內戰,不用等別的國家侵略我們,我們自己馬上就要滅亡我們的國家了。身為一個中國人,怎麼坐繼續坐視下去……」

    「……記者朋友們,我也謹以一個普通國人的身份祈求你們,多多呼籲,多多宣傳,讓大家停止內戰,一起攜手建設我們的國家!」

    一個有著憨厚笑容的軍閥!這是記者們對范哈兒的第一印象。

    他是一個有真正愛國心的人!這是記者們在宣傳范哈兒時,用得最多的形容。

    至於其他軍閥,忙著辯論、威脅還來不及,對於記者的問題,基本上只交給手下專職文秘負責,除了劉湘的秘書長劉航琛表現不錯,記者們對他們的宣傳還算認可,其他各家,大都有一些微詞。

    就連提出成立軍政委員會,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楊森等人,也因為不習慣這種場面,對記者比較冷淡,錯失了大好的宣傳機會。

    這些記者還是很盡責的,幾乎會議期間,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迅速被他們通過電文,傳遞到外界。除了各家的立場、表態,還有對這些軍閥個人形象的評價等等。隨著他們的報道,很多報道中川軍將領的資料,都被有心人悄悄的收集了起來,以此來作為判斷川軍集團領導人的依據。

    瞭解到了會議中各派系的表態後,支持度最高的,當然是實力最弱的楊森等老派軍閥的表態。因為他們的說法,比較符合「民主」原則,幾乎站在了道德至高點上。

    而且「統一」「協商」這幾個詞,在軍閥割據的四川和中國,是很有市場,很有吸引力。不僅四川的大量報紙聲明支持楊森、鄧錫侯、田頌饒等人,就連上海申報等多家影響力極大的報紙,也是明確呼籲各派,希望他們能最終接受成立軍政委員會。

    相比較楊森等人因為外界呼籲歡欣鼓舞,另外三個軍閥頭子,卻是根本不為所動。

    評論畢竟是評論,通電也畢竟是通電,會影響到決策,但並不能決定最終選擇哪個決策。

    二劉當然不可能會讓自己的權力,被其他一群軍閥瓜分,而范哈兒,也還是不想讓一個「民主」的軍政委員會,來拖自己的後退。現在國難當頭,自己必須集中權力建設一批工程,需要的是「集權」,而不是「民主」。要是有了一個鐵定會是吵架機構的委員會,那很多事情自己就根本不用想幹了。所以即便范哈兒屢次在記者面前透露會遵循「民主原則」的意思,但對於成立全省軍政委員會,還是絕不表態支持。

    柿子挑軟的捏,所以大家最先商討的,就是楊森等人提議的成立軍政委員會,因為他最沒可能成功。

    三個實力派不支持,楊森等人的提議,當然不可能得到通過。就算他們倔強的把這個提議,通過電文匯報給了南京國民政府那邊,府院的最後答覆,也是不出范哈兒和二劉之料,一句「此為四川內務,發還川康自決」了事。

    南京的那位蔣某人,並不希望四川出現一個統一強勢的政權,那樣不僅會讓他不能插手四川事務,甚至還可能會讓四川出現一個強勢地方政權,以後出川爭奪其他地區的統治權,所以當然不會同意成立這麼一個統一的軍政委員會了。

    政府的這種考慮,早在范哈兒和二劉預料之中,隨著這份最被各界「看好」的提議遭打軍師長聯席會議否決,外界再次嘩然。

    一時之間,大量的電文飛向遂寧,到了范哈兒和二劉的桌前。

    內容基本一致,都是罵他們是罪惡的軍閥,貪權戀位,喜好獨裁,葬送了四川的民主和未來。直接把三人罵得罪大惡極,甚至有人稱他們就是禍亂四川的罪人,國家淪落的元兇。和之前和談開始時,通電讚美三位大軍閥的態度大象迥異。

    范哈兒和二劉,對於外界這樣的反應,除了面上苦笑,也還是沒有決定改變主意。

    這些人的通電,在說你好的時候,能把你說成聖人,說你壞的時候,也能把你說成惡棍。在通電頻繁的年代,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其實沒有特別值得驚訝的。

    不過范哈兒還得為自己的名聲考慮,他也沒劉文輝、劉湘這兩個老軍閥看得透,在記者幾次逼問、質問下,終於還是公開表態,呼籲成立一個長久設立的軍師長聯席會議,專門處理四川軍閥和縣市之間的內部衝突。希望通過這個會議,而不是戰爭,來解決彼此的衝突。

    出於對范哈兒這個會議召集人的尊重,也是為了拉攏、示好他,這個決議最終被通過。

    這樣一來,雖然各界對於沒有成立軍政委員會,實現真正的全省和平還是很遺憾,但至少對范哈兒,還是罵聲減少了不少。

    很多人夢想,有了這個軍師長聯席會議,也許能夠真正杜絕內戰了也不一定。

    而二劉一范,在摒棄了楊森等人提出的不符合利益議案後,接下來,才是真正實際劃分地盤的會議。

    經過前面的談判緩和,二劉對於自己的要求,都稍微有所鬆動,只是立場還是差距太大,無法達成一致。

    經過這幾天時間的調正,二劉私底下,實際上已經又悄悄做了一些準備,他們又有一定能力,可以改變原來的困境,所以都隱隱有了談判不成,就結束和談的想法。

    眼看談判就要破裂,各方已經在醞釀怎麼翻臉。就在這時候,會場外,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意外」,讓幾位軍閥頭子,包括全國的記者,都把注意力調轉了過來。

    將近十萬人的饑民、災民,突然出現在了遂寧城郊,他們成群結隊,敲著破碗、舞者枯枝,大聲呼喊:

    「我們要吃飯!」

    「我們要賑災!」

    「停戰內戰,賑濟災民!」

    其中還有一個大大的告示派,上書:

    「連年水旱,絕少收成,賣兒則無人承受,貽婦則有戶皆窮。飢腸轆轆,眾口嗷嗷。菜草已難於採擷,泥土不能供滋養。肩炭一挑,終日不遇買主,沿途乞食,到處輒少炊煙。前途茫茫,恐盡人皆餓殍。況復地方大富,方據糧以居奇……言之戚矣!」

    這都是遂寧周邊幾個縣市,受旱情影響而逃離家園的災民。

    他們穿著破衣爛衫,臉色枯黃,面帶饑色,成群結隊,攜老帶幼,繞著遂寧城開始請願遊行。

    整整十萬人的災民請願,在和平時出現,也是轟動人的大新聞,何況在這麼個敏感的時候。

    很快,電文就把發生四川大旱的情況,傳遍了整個中國。

    「倘非親歷災區者,將不信四川夙稱天府之國,人民生活竟一降至於如此,恐直與閻羅鬼國相似矣……」

    「田野龜裂,千里荒涼,餓殍遍地……幼小兒童提著大竹簍,不顧危險爬上枯樹上摘葉充飢,而樹葉幾乎早已被捋光了……」

    「成千上萬災民流難到縣城覓食。饑民多半是老弱婦孺,衣衫襤褸,孩子們則多赤裸全身,骨瘦如柴……」

    這些報道的最後,大都發出質問:

    「時值天災,又遇內戰,川軍列督,還不息戰賑災,更待何時?」

    從1930年到1937年,是四川近代歷史上天災**頻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旱災,水災,雹災,蟲災,匪災……連年不斷。據當時報紙和省「賑濟會」公佈的資料,1932年全省有16縣受災,1933年增至53縣,1934年為101縣,1935年為108縣,1936年,1937年幾乎無縣不災。而**更可怕,軍閥割據,連年混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富戶乘勢囤積居奇,米價瘋漲。水旱災嚴重的1934年,饑民靠野草,樹葉,樹根,白泥(俗稱觀音土)苟延殘喘。省政府不斷收到告急文書:鄰水縣幾天內就餓死300多人;古藺縣餓死3000餘人;瀘縣白節鎮饑民搶挖白泥30餘處,深數丈,以致巖土崩潰壓死多人;銅梁縣斑竹鄉饑民挖掘白泥,岩石崩坍壓死30餘人,因食白泥土閉結而死的新聞也不斷。

    遂寧的會談在進行了十天後,已經進入了西元1933年,這時旱情已經明顯加重。

    剛剛返回南京的那位蔣先生,在通過報紙知道這樣的情況後,也立刻表示,中央政府,將會協同四川政府一起進行賑災。也親自電文給二劉和范哈兒,要求他們盡快停止內戰、執行賑災,否則政府將對他們嚴懲不貸。

    范哈兒立刻通電響應,上午表示將調集一萬袋麵粉賑災,下午又再次通電追加二十銀萬賑災款,次日,再次通電追加一萬噸各類粗糧、雜糧賑災。

    連續幾次通電,幾乎讓各界把范哈兒,當成了一個活菩薩,好一個善心人。

    只是他們不知道,現在聚集在遂寧城郊的大量災民,除了部分是原來就在裡的,還有一部分是聽到遂寧賑災吸引過來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確實知道開會來請願,其實還有一部分,是范哈兒動用一百輛大卡車從各地運來的。

    所謂請願遊行,完全由范哈兒的第四師暗中組織。

    目的麼,當然就是為了這次的會議,逼二劉和談停止內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