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二十七節 合作發展 文 / 黃初

    第一百二十七節合作發展

    相對於飛機製造的簡單入門,無線電、雷達等高科技工作,對於范哈兒集團甚至整個西南聯盟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高深的科技,短時間內別說仿製了,就連採購相關設備,都完全無法配套起來。

    無線電還有部分人能搗鼓一下,但涉及到電子管,涉及到雷達,四川這方面的科技人才那是真的一窮二白。反倒是雲南王龍雲手下,還有幾個正經留洋回來的無線電人才,平常負責無線電報機修理,勉強也能從事一下電子技術和雷達電波技術這方面的研究。

    現在整個中國,除了南京國民政府麾下,可能有部分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其他各地,包括上海北平等地的勢力,基本都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

    范哈兒的研究小組倒騰了半年,雷達當然沒弄出來,電子管搞不懂,仍舊是繞著無線電發報機轉,最後研究這方面唯一取得的成果,就是密碼加密和解密研究的突破。

    1844年,薩米爾.莫爾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用一系列的電子點劃來進行電報通信。電報的出現,第一次使遠距離快速傳遞信息成為可能,它極大的增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通信能力。

    與此同時,一個對20世紀擁有致命影響力的發明誕生了,這就是無線電報。20世紀初,意大利物理學家奎裡亞摩.馬可尼讓無線電波成為新的通信手段,它實現了遠距離通信的即時傳輸。只要攜帶一個無線電台,無需鋪設電線或類似的設施,你就可以開始工作。

    馬可尼的發明永遠地改變了密碼世界,由於通過無線電波送出的每條信息不僅傳給了己方,也傳送給了敵方,這就意味著必須給每條信息加密。因此,對新密碼的需求也就迫在眉睫。

    戰場成為無線電通信的使用重地,無線電也成為將軍們的新寵。它使得戰地部隊間能夠快速地通信,從而加快戰事移動速度,掌握主動權。但是,無線信息被加密後通過莫爾斯電碼以電波形式傳送出去時,也就將攜帶的每一個密碼電文都洩露出來,這使敵方可以截取大量的連續的信息流。

    因此人類歷史上伴隨戰爭出現的密碼,也就立即與無線電結合,出現了無線電密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所有無線電密碼都是使用手工編碼。毫無疑問,手工編碼效率極其低下,同時由於受到手工編碼與解碼效率的限制,使得許多複雜的保密性強的加密方法無法在實際中應用,而簡單的加密方法又很容易被破譯,因此在軍事通訊領域,急需一種安全可靠,而又簡便有效的方法。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和理查德.裡特創辦了一家新技術應用公司,曾經學習過電氣應用的謝爾比烏斯,想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來取代手工編碼加密方法,發明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器。謝爾比烏斯給自己所發明的電氣編碼機械取名「恩尼格瑪」(enigma,意為啞謎),乍看是個放滿了複雜而精緻的元件的盒子,粗看和打字機有幾分相似。可以將其簡單分為三個部分:鍵盤、轉子和顯示器。

    范哈兒知道恩尼格瑪密碼,這還是緣於後來更著名的德**方恩尼格瑪密碼被破解洩密事件,而現在,他在讓研究小組研究無線電台製造和通訊技術的時候,涉及通訊技術加密中第一個想到的,也正是這恩尼格瑪密碼。

    恩尼格瑪在1920年代早期開始被用於商業,也被一些國家的軍隊與政府採用過,在這些國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納粹德國。范哈兒在知道可以商業採購恩尼格瑪機以後,很容易就花重金購買到了幾台商用機型,並且讓無線電研究小組進行研究,盡量將這商用型升級為軍用型,為重慶集團的無線電通訊進行編碼加密和解密。

    半年後,這項研究終於成功,范哈兒集團,成功擁有了時下和世界一流強國相等的密碼加密技術。

    當然,范哈兒也很清楚,這種恩尼格瑪密碼機,將來肯定還是會被盟軍破譯的,現在如果愚蠢地完全寄信心於機器,最終只會飽嘗機器所帶來的苦果。所以在無線電發報機製造、研究上沒有成果後,范哈兒就利用手上已經有的恩格尼瑪這種技術,讓小組小組乾脆全部轉行進行密碼研究和破譯。因為,二戰中的日本,好像用的也是基於恩格尼瑪改進型的加密解密技術,他很期待,如果真弄出個什麼成果出來,說不定就有可能破譯一部分日本的軍事密電了。歷史上,美軍不就曾破解過麼。

    這個世界,有時候蝴蝶扇了一扇翅膀,就可能遙遠的地方形成一次颶風,現在這個多了范哈兒這個異數,那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早在2月底,紅一軍團就已經從范哈兒控制去進入了陝西,而隨後,另外的幾部分紅軍部隊,卻是已經喪失整體轉移的機會。幸好,因為老蔣中央軍和西南聯盟軍在川黔邊境對峙,讓紅軍其餘部分人員,還可以選擇化整為零,喬裝化身陸續通過四川去陝西紅軍根據地。西南聯盟對於過境的紅軍喬裝人員,基本採取了無視的態度,放任他們北上和紅一軍團會師。但也有部分紅軍,不願意化妝偷偷越境,他們大多選擇了繼續在靠近川黔邊區,建設小型的根據地,堅持反蔣作戰。

    鑒於紅軍主力已經基本到了陝西,這次國民政府對江西紅軍的圍剿,基本還算是以「勝利」告終。所以,1935年3月27日,國民政府決定授銜蔣介石為特級上將,其他參與圍剿的各級將領,也都根據功勞大小有提升。其中唯獨西南聯軍的幾個巨頭,沒有任何軍銜上的晉陞。

    但是范哈兒他們對此也並不在乎,相對於那些無所謂的虛銜,他們更在乎的,還是實質性的好處。

    當南京政府還在為解決了眼皮底下的紅軍,而歡欣鼓舞的時候,范哈兒已經提出了他的1935年度經濟建設計劃。

    在年初的軍政會議上通過後,就立刻開始實施。

    而非常巧合的是,他的第一大經濟夥伴美國和第二大經濟夥伴德國,在進入1935年後經濟狀況都開始大規模改善,重新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在重慶的宴賓樓大廳中,擺著一張長條形的大桌,桌上鋪著一層厚厚的深綠色桌布,左右兩側各擺著兩塊代表方單位的名稱牌,名牌後面是各自的合同文本、簽字筆、吸黑水器、小國旗、印章印盒等。

    大廳背景牆上,高高掛起的「四川省民政廳和美國芝加哥財團採購簽字儀式」橫幅,代表了這些擺設的性質,是為了一場簽字儀式。

    作為四川省民政廳長的盧作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上的鋼筆完成最後一勾,結束了簽名。

    隨即後邊就有秘書過來,用吸墨水器將合同簽名上面的墨水吸乾。盧作孚立刻合上合同文本,拿在手中站了起來。

    桌子旁邊另外一側的簽字對象,也已經同樣完成了這個動作,正笑著面向盧作孚盧大廳長。

    那是一個中年白人男子,他笑著將手中自己的合同文本遞給盧作孚,雙方換約完畢,才正式開心的握手。

    「盧,恭喜我們簽約成功!相信我,四川政府絕對不會後悔這一次選擇。」白人男子率先開口。

    「哈哈哈,是啊,同喜!同喜!希望托你吉言,這一次採購後貴方能夠盡快幫我們把自己生產線建設起來!」盧作孚也是笑容滿面的點頭回應。

    兩人再次重重握手,隨即就是後面政商高層的熱烈慶祝性鼓掌。

    這是一次金額巨大的採購簽約儀式。

    范哈兒聯合劉文輝、龍雲、王家烈,三省一區政府共出資一千萬銀元,相當於差不多三千萬美元左右,從美國芝加哥財團那兒,採購了大量的石油勘探採掘、拖拉機、收割機、食品加工機等工農業設備。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美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

    根據協議,除了出售那些基本的機械設備實物外,芝加哥財團還將幫助西南聯盟,在四川、雲南等地進行投資設廠,雙方合作建立起整整十家的各類工農機械廠。

    為1935年開始的西南聯盟工農業發展,生產芝加哥財團設計製造的設備,同時如果產能有所富餘,也會向中國其他地域出售機械設備。

    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儀式,宣告西南聯盟,正式和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的芝加哥財團,達成利益合作協議。雙方在某種層面,算是正式綁在了一條戰船上,共同承擔經濟利益和風險。

    范哈兒之所以選擇芝加哥財團,而不是與代理人福布斯所在西部海岸那些新興財團合作,也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就是因為芝加哥財團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損最大,在這次雙方合作過程中,他們開出的條件最合適,要求也是最低的,當然讓范哈兒願意選擇他們了。

    美國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係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

    此時早期新政的實施,已經讓美國經濟走出了最低谷。雖然整個社會還遠遠沒有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但毫無疑問,大家都確信,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而隨著人民信心的恢復,接下來國家經濟的恢復,當然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對於主要從美國進口貨物的范哈兒來說,美國經濟好轉也並不是壞消息。原本他的重慶集團,主要是從美國進口機器和設備,除了寥寥一些特色工藝品,鮮有大量出口的商品。而現在他得盤包括整個西南聯盟,相對可以給美國提供的出口商品,自然是大幅增加了。

    美國經濟一好轉,他的出口也開始大幅攀升。

    這樣帶來的一個更大好處,就是讓西南地區成為美國在華最大的商品出口地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地。按照美國駐重慶總領事威爾的看法,現在的西南集團對於美國政府來說,是擁有極為巨大利益關係的地區。

    前段時間老蔣曾經想借口范哈兒剿匪不力,有意動用所有手段,將他從督辦的位置上趕下來,詢問美國等駐外使節意見時,美國大使就提出強烈反對,認為那會傷害美國在川康西南地區的利益。

    而另外一個極力反對,則正好是范哈兒的第二大經濟夥伴德國。

    早在納粹黨上台之初,范哈兒和德國的關係就開始快速密切起來。

    從重慶出口的特產稀有金屬、豬鬃、桐油等等,一直是德國在華的主要進口物資,而隨著范哈兒特色產業的發展,包括茶葉、名貴白酒、煙草等等,在這些年來,也逐漸列入了對德出庫物資。至於德國對重慶集團和西南地區的出口,則主要還是各種機器設備、軍火,甚至包括發動機和其他機械配件等等。

    而到了1935年,雙方的合作,開始進一步加強。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則公開宣佈了此計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並達成共同防禦的協定,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從未去實施,相反在其背後倒掩蓋著勾心鬥角和畏首畏尾,特別是英國還中途變卦,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軍協定,這也是英國「綏靖」政策的開端。

    毫無疑問,德國的軍事復興,對范哈兒來說,是一次非常值得投資的行動。

    范哈兒很快以個人和西南聯盟的名義,投資參與了德國的部分國防建設、新式武器研發。雙方將共同出資,共享研究成果。這對一方需要資金,一方需要技術的德中兩國來說,無疑是互利互惠的。只是中間往往會夾雜了一個紅色蘇聯,讓彼此之間的合作,往往會帶上一兩次的小意外。

    不過在德國和范哈兒集團高層的親密友誼下,這些小意外,完全不是問題。

    希特勒還在沒有上台時,就曾收到一個范哈兒通過支持者進獻的幾包極品中國茶葉,從此對中國茶情有獨鍾,雖然在公共場合為了保持「日耳曼優秀傳統」而飲用咖啡,但私底下大家都知道茶葉才是元首的最愛。加上部分納粹黨高層,同樣接受了范哈兒此類的賄賂,因此這些年來,在德國高層也一度引起了一股中國風的盛行。

    不僅僅是德國和西南集團的合作在進一步加深,中德兩國之間的正式官方關係,這些年來也是發展越來越好。

    中德合作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中國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對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親密的合作關係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之前尤甚。

    雙方合作的蜜月期,正是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雖然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在1930年,中國是德國在遠東最大的貿易夥伴。當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3.475億帝國馬克,而同日本的貿易額為2.34億帝國馬克。德國的油脂工業原料幾乎完全依賴中國東北地區的大豆出口,德國工業對於中國出產的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

    1933年,因大蕭條的影響,中德貿易比1930年和1932年略有下降。雖然此一時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由於各個利益集團的衝突而陷於困頓,但是德國的工業界、進出口商和國防軍,還是都想從中國工業的發展中獲得利益。

    隨後,納粹黨掌權,使中德政策走向變得清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