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九節 湖南 文 / 黃初

    第一百四十九節湖南

    范哈兒在上海的十幾天行程,本來就是排得滿滿的。

    按計劃需要拜訪的人、還有要參加的會議就很多,讓他基本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來,現在又多了準備訂婚的事情,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還好總算預定的各項事務,完成的還算順利。

    尤其是在和老蔣商談關於收權合作的問題上,由於范哈兒答應無條件和國民政府展開工業和商貿方面的合作,並且答應在戰時派兵接受軍事委員會指揮,所以老蔣作為回報,也給予西南兩項優惠政策:

    一是減征、免征部分長江航道的稅款,可以讓西南聯盟的進出口商品和貨船,減少大筆的支出;二是同意范哈兒在國民政府的部分兵工廠,進行裝備購買。

    前面一點優惠很正常,對老蔣來說,雖然少了部分徵收額度,但因為稅低而讓進出口的商品更多,很難說到底是虧還是賺了,只能算一項普通的政策。

    但老蔣之所以答應後面一點優惠,卻是在沒有辦法之下,才不得不同意的。

    因為他在知道范哈兒綦江兵工廠,能夠生產山炮和榴彈炮炮彈,還有部分火炮易損耗配件後,這位同樣使用進口火炮,需要從國外進口炮彈的委員長,立刻要求從綦江兵工廠訂購一批炮彈。

    真實的抗戰歷史上,**因為炮彈和其他易損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使用費用昂貴得讓炮兵部隊都不怎麼敢訓練。在缺少訓練的情況下,中**隊的火炮打出的準備,當然不怎麼樣。

    而現在老蔣發現,范哈兒的兵工廠就能生產很多進口火炮的炮彈和易損耗件,而且價格要便宜很多後,當然想要廉價購買一批了。

    考慮中央的火炮和重武器,其實主要是針對日軍,范哈兒也就沒有拒絕老蔣的要求。要是中央軍的炮兵實力增強了,對於自己雖然有威脅,但對日軍的威脅更大,對抗戰的影響也更大。所以范哈兒最後甚至答應以自己部隊的採購價,向老蔣提供綦江兵工廠生產的炮彈和火炮易損件。

    當然,條件也還是有,就是允許西南聯盟授權生產和採購毛瑟1924式步槍的山寨版本——中正式步槍。

    范哈兒在1932年時,購買了上萬枝德制79步槍和79馬槍,實際上就是口徑7.92毫米的毛瑟槍,正式名稱為1924年式毛瑟步槍。

    後來在1934年時,國民政府的財政部,也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1924年式步槍。

    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總統蔣中正。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

    中正式步槍使用7.92x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x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只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

    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國內的製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製濫造的該槍實戰中有效射程只能夠打300到400米。

    其實毛瑟的1924年式步槍,本來就不是以射擊精度見長的槍械,山寨版本的中正式,當然在這方面也更加不如,後世評論通常認為,毛瑟1924式和中正式步槍精度普遍低於日軍38式步槍。不過以此時中**隊的精銳程度,就算是精度相對較高的日軍38式,也不見得能打多准。到是這個時候,槍彈口徑更大的7.92毫米口徑,因為其龐大威力,在大規模戰場上殺傷力很不錯,對於中**隊來說,還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只要再在部隊中,裝配一批高精度槍械如狙擊槍等,在實戰中形成高低搭配,效果絕對會很可觀。

    范哈兒手下第四師和新編第七軍的主要步槍,就是毛瑟步槍,只是這些年德國自己擴軍,范哈兒想要再大批量購買到已經有些困難,而且成本也太高。相對來說,精度稍差的中正式,實際上也是一種合算的替代選擇。

    其實范哈兒的兵工廠,之前也已經開始進行了毛瑟槍的仿製,成果還不錯,精度甚至比中正式都要略高,只是成本也更高,產量還低。正是為了追求一個效益平衡,范哈兒才決定採購中正式的圖紙,並且直接從漢陽和金陵兩地兵工廠,購買他們生產的優秀毛瑟1924年式。

    總的來說,范哈兒和老蔣呃合作,還是互利互惠,合作雙贏的結果。

    只是他和老蔣搞好了關係,其他有些人,就有點不樂意。

    其中包括,剛剛向范哈兒達成合作意向的湖南省主席何健。

    這一位省主席,在剛剛結束的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因為范哈兒的提前投降,可是喪失了很大一部分權力,被老蔣收歸中央了。湖南雖然仍舊在他控制中,但不管是財稅還是行政,都開始受到國民政府中央的左右了。

    這次華懋飯店的慶功會和訂婚宴上,何健就找機會偷偷和范哈兒說了幾句話。

    「哈公,老蔣的野心,大家都清楚,你現在這樣與他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湖南省雖然陋小,但是西南選擇和我們合作,才是最能雙贏的結果。而兄弟要是沒有了西南的支持,恐怕不用兩年,就要被老蔣架空了啊!」

    因為權力大量被收繳,現在的何健,可是比上一次見范哈兒的時候,更低聲下氣了。

    憑心而論,何健這一位省主席,在後世除了罵他鐵桿**外,其他名聲還不錯。

    30年代,湖南在何鍵任省主席期間,農村經濟停滯不前,糧食產量儘管在全國仍處領先地位,但沉重的地租、捐稅和連年不斷的水旱蟲災,使全省糧食產量始終在100億斤左右徘徊。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早就在為抗戰考慮的范哈兒,當然不得不多多拉攏。

    「何兄,這方面你儘管放心,和湖南的合作,范某絕對不會取消,也不會讓和委員長的合作,影響到我們之間的合作。嘿嘿,真的,只要湖南每年提供十億斤的糧食給西南地區,我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棄和你合作的啊!」范哈兒拍著何健的肩膀安慰。

    他們之前已經達成密約,保證湖南省的產糧,將會有不低於十分之一的數量輸入西南地區。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湖南對范哈兒正在過度擴張工業的西南地區來說,無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也從沒想過錯過湖南,讓老蔣佔了去。

    「那是……」何健稍微鬆了一口氣。

    他就怕自己和范哈兒簽訂了合作後,老范又倒向了老蔣,把他給賣了。現在他可是基本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依靠西南聯盟一條路可以走了。

    「其實,這幾年湖南的實業發展也很不錯,除了糧食,在工商上對西南也肯定還是能起些幫助的。」何健感歎了一句。

    實際上,這段時期湖南由於政治相對穩定,省政府也確實推出一些發展實業的措施,湖南的工礦、交通運輸和對外貿易都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全省官營企業收入,1928年只有0.2萬元,到1933—19—35三年中依次增加到25.2、42.5、108.9萬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湖南工礦企業較前有了較快的發展。長沙市的地方民族工業在這時期也有所發展,1934年已有紡織、機械、冶金、印刷、火柴、電器、染料、針織、皮革等24個行業,122家工廠,再加上一些小手工業作坊,年產值1707.5萬銀元,占當年湖南省工業及手工業總產值4197.5萬銀元的40.68%。

    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省交通電信事業,30年代發展較快。到1935年,全省公路修建共完成2003.4公里,省內4條主要公路幹線全線通車;共架設電報線路46o9公里,其中幹線1703公里,支線2906公里,共鋪設長途電話線1377.5公里。

    30年代前中期湖南對外貿易也進入最好的時期,長沙海關直接對外貿易總值到1935年底上升到393.2萬關平兩(折合國幣3370萬元),創歷史最高記錄,是1903年0.32萬關平兩的1228倍。由於工業初步發展,商品出口開始由單純的原材料出口向工業半成品出口轉變。例如湖南機制棉紗的集散以長沙為主要口岸,1934年出口達5.49萬件,佔全省8.7萬件的63.1%。

    30年代的長沙出現了一些頗有名氣和成就的工礦企業和科研機構,如湖南省煉鋅廠、湖南機械廠、湖南工業試驗所等。

    湖南省煉鋅廠是我國第一座近代化的煉鋅廠。湖南常寧水口山所產鋅砂歷來售與洋商,受人操縱。早在1921年,水口山礦務局就想利用外資,建設煉鋅廠,但未能實現。1932年,省政府以鋅塊為軍用重要原料為由,與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簽訂合同,由軍政部墊款10萬元,在長沙興建煉鋅廠,派饒(長沙縣金井人)為總工程師兼廠長。饒歷盡艱辛,試驗成功西式的「橫罐煉鋅」法。他在南郊金盆嶺附近租了一座破舊房作工棚,設計並修建起小型烘砂爐與蒸餾爐,製出了第一批煉罐,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煉出了第一爐鋅。試驗成功後,即在三汊礬以北、古北津城(三石戍)以東的沿江地勢高處選定了廠址,奠基建廠。1934年7月26日正式建成投產,設備有發動機、洗礦機、磁選機,爐座有烘砂爐、蒸餾爐、反射爐、烘罐爐等。9月開爐煉鋅一舉成功,結束了我國1000多年來的土法煉鋅歷史,也打破了國內市場洋鋅一統天下的局面。1935年產鋅在700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每年盈利超過2萬元,全部上交政府。省政府為獎勵饒的「勞績卓著」,發給他獎金4000元,並將鋅廠列為湖南省四大工礦企業之一。

    在機械工業方面,1928年創辦的湖南民生工廠,1932年10月改名為湖南機械廠。1934年與湖南汽車修理總廠合併為第一廠,如意街經理總局為第二廠。湖南機械廠主要生產汽車零件,視市場需要,間或生產抽水機、印刷機、煤汽機及淺水輪等。1936年一、二廠合併,擁有金屬切削機床49台,鍛壓設備2部,發電機1台,動力機9部,鍋爐6座,共計設備137台,生產規模更加擴大,委周鳳九為廠長。1936年8月全國交通會議認定該廠汽車配件符合要求,交通部遂撥款7萬元,指定該廠生產19種汽車配件,可見該廠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都已達到一定高度。所產汽車零件除供本省需要外,還暢銷於安徽、江西、貴州等省。該廠所產鑄鋼,質量優良,湘川公路的能灘吊橋、橋墩柱鏈均系該廠鑄鋼製成。該廠已具有一定的配套生產能力,曾試制75馬力汽車引擎40多台,組裝出「衡岳」牌2噸載重汽車,還製造汽划艇20多艘,生產汽車煤氣發生爐72部,成為湖南省規模最大的機械工廠。

    30年代初長沙試制煤氣汽車和酒精汽車一舉成功,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當時外商壟斷汽油價格,省公路局汽油費用佔去運輸成本的50—60%。長沙實業界的有志之士決心研製煤氣汽車和酒精汽車。1932年2月省工業試驗所成立,省府委柳敏為所長,由向德(湖南衡山縣人)主持煤氣發生爐研製,先後研製出5種煤氣發生爐。煤氣發生爐以木炭為燃料,1932年8月11日,「271」型煤氣發生爐安裝在汽車上進行第一次試車,獲得成功,從長沙城內六堆子至下攝司車站,載22人,行程633公里,時速39公里。10月10日在長潭公路上舉行試車典禮,有實業部和全國14個省市代表及外國專家觀看,評價甚高。後又研製成除塵器,並獲得專利權,解決了木炭污染問題。1935年,湘省汽車有20—30%改裝成煤氣汽車,到1939年發展到50%以上。1935年又試驗成功酒精汽車。因酒精比汽油價格低,到1940年全省有32%的汽車以酒精代替汽油作動力。這樣,木炭車和酒精車佔全省汽車總數的82%以上,每年節省汽油18—30萬加侖,價值40一100萬銀元。

    長沙的輕紡工業在30年代也有一定的發展,除前已述的湖南第一紗廠外,還有福星機器印染廠、長沙華新羽絨公司、湘鄂印刷公司、長沙菲菲制傘商社等。有的產品,如羽絨製品和「菲菲」紙傘還遠銷日本、英國、東南亞和港澳等地,在歷屆博覽會上多次獲獎。30年代中期還是長沙湘繡業的鼎盛時期,1934年,長沙繡莊多達40餘家,長沙城鄉有繡工1.5萬人,年產繡品3萬件以上,價值120萬銀元,行業資金積累約50萬銀元。

    30年代長沙經濟的復甦,在湖南近代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力促進了湖南經濟的發展。首先是改變了北洋軍閥統治以來湖南經濟停滯不前的局面,30年代興起的長沙近代工業,奠定了湖南近代工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工業試驗所和棉業試驗場等科研機構的成立及其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為湖南近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第三,30年代長沙工礦、交通運輸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使湖南在全國地位有所改善,湖南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位置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1934年第十—屆全國經濟學年會特在長沙舉行。

    但是,30年代長沙工礦業的發展是極其有限的,與沿海地區相比仍有較太差距,特別是何鍵推行**政策,大量財政支出用於軍費開支,造成工業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同時,賦稅繁重,使長沙工業產品難以與洋貨相抗衡。這一時期,長沙的工礦企業雖有大幅度增加,但大多數規模狹小,設備簡陋、資金短缺,發展步履十分艱難。

    范哈兒對於湖南這個相鄰大省很重視,對它的各色產業,都派專人進行過研究。

    知道雖然這些年湖南的工業相比以前有了長足進步,但除了一些特色企業和礦區外,其他基本不能和西南的工業水平相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