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節 成功 文 / 黃初

    第一百七十節成功

    只是范哈兒卻並不覺得,頑固的希特勒,也會像紐賴特一樣,會這麼被自己三言兩語就說服,他早就準備了大量資料。

    「閣下,我手頭還有一點資料,你可能會感興趣。據我所知,日本和蘇聯,已經在進行彼此互相承認侵佔中國領土合法化的問題,一旦他們之家你的這個盟約一定,到時候下面簽署的,肯定就是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了……」

    在范哈兒連篇的說了一番和日本結盟沒好處後,希特勒卻突然一揮手,對范哈兒說道:

    「中國范,我的朋友,我現在就可以答覆你,是不是與日本結盟,對德國確實不重要,我只想知道,如果德國不與日本結盟。你,或者說是你們中國政府,又能給德國帶來什麼好處?」

    看著對面那張驕傲的臉上,難得露出一個陰謀得逞的笑容,范哈兒在心驚之餘,卻是馬上意識到一個事實:

    這位元首,顯然有意準備取消最近和日本結盟的計劃了。

    其實就算希特勒沒有這個意思,在現在的情況下,范哈兒聽到對方的這種問法,也肯定會回答。

    「元首閣下,中國能給德國的好處,現在就已經很明顯了啊!德**工業需要的稀有金屬礦產,德國機械工業需要的廣大市場,這些難道還不夠麼?」

    對於一個非戰時國家來說,最大的利益,當然是市場和資源了。

    希特勒卻是快速的搖頭:

    「不,當然不夠。」

    說著,老希站了起來,再次開始演講時的論述。

    「我們要礦產,當然要!這是毫無疑問的。另外,我們也要中國的市場,但這並不是不可取代的。范將軍,范閣下,我可以明確的向你提出來,德國還需要中國在外交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必須的。德國也需要中國在軍事發揮作用,至少,中國不能在蒙古問題上,對蘇聯有任何讓步……」

    希勒特明顯有點激動起來,再次化身口水男,開始了又一次長篇的演講式論述。

    范哈兒這回到是難得的沒有鬱悶,而是非常認真的聽老希演說,即便覺得對方的很多觀點,讓自己很無奈,但他還是盡量認真的聽,並且記下來,好在進行以後進行針對性的回應,以在1939年盡量交好德國,並且從德國獲取跟多好處。

    其實到了這次會談結束時,范哈兒並沒有得到希勒特確切的承諾,表示會中止和日本結盟之類的消息,但是毫無疑問,他對中國提出了大量要求,而這樣的情況下,在中國沒有滿足他的幾個主要目的之前,他顯然不可能隨便就放手。

    所以范哈兒很有信心,感覺自己的這次說服行動,應該算是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結果。

    而到了第二天,一臉笑容的紐賴特男爵到來,則是很好的向范哈兒說明了問題。

    希特勒雖然在昨天比較激動,讓他自己的「演說」打斷了正常的會談,但他還是能清楚分辨事情發展到什麼程度的。所以今天就特意召集了外長紐賴特,將他對當前中、德、日三國關係的決定,告訴了這位外長,並且讓他轉達范哈兒。

    范哈兒一看到紐賴特臉上的笑容,就猜到了可能的結果:

    「男爵閣下,元首答應取消和日本的結盟了麼?」

    紐賴特男爵還是先給范哈兒行了貴族的禮儀,才不急不緩的開口解說:

    「將軍閣下,我確實要恭喜你,你昨天的說服行動,非常成功,元首已經答應,推遲了日本發展更進一步關係的決定。他已經通知裡賓特洛甫,不允許在**協定中,添加發展軍事同盟的任何內容,所以將軍閣下,你的遊說完全勝利了!」

    紐賴特男爵的一番話,讓范哈兒很是意外。

    他馬上抓緊這位男爵,仔細詢問。

    其實現在德日之間,只是在籌備簽署兩國的**協定而已,由於裡賓特洛甫的主導,這次的協定中,除了**這一主題外,還在裡面加入了關於將來發展為軍事同盟的規定。至於所謂真正的德日同盟,還要在幾年之後,德日共同對英美宣戰後,才會結下真正盟約。

    至於此前,一直要到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協定,並且以軸心國的名義,締結了真正的合作內容,他們才開始表面**,實際軍事同盟的聯合。至於在1937年之前,他們不僅名義上不是真正的同盟,實際上也沒有任何同盟合作。

    不過這一次,在范哈兒的努力遊說下,顯然這**協定不管是表面還是實際,都只是一個通俗的**協定而已。,就算明年意大利加入這個**協定,正常情況下也不可能改變這些實際內容。

    發現自己的遊說成功了,范哈兒頓時大鬆一口氣。

    但那位紐賴特男爵,當然不會僅僅是向范哈兒來通傳這一點事情,他還帶來希特勒對中國政府和對他這位范將軍的要求。

    既然不讓德國馬上和日本結盟,那起碼,中國也要多德國有所表示不是。

    紐賴特給范哈兒列了一大摞的清單。

    這裡面,對於礦產資源的需求,還有部分廉價勞工的僱傭,范哈兒都覺得沒什麼問題,但是一些外交上的合作,以及軍事上的牽制支持,則只能讓他感覺為難了。

    很多要求,都面臨這挑戰英美蘇等國利益的危險,弄個不好,就會讓范哈兒倒大霉。

    看完這些要求,范哈兒也算是弄清楚了。

    自己如果想要真正做到,那就是等於為了一個德國而同時得罪英美蘇三國,這樣不合算的買賣,他當然不可能做。

    不過現在表面上的行動,還是要做一下,不然,肯定會讓德國馬上和日本親近,說不定還會因為自己這次的出爾反爾,而讓希勒特憤怒的更進一步支持日本,所以為了更大程度的拖延德日結盟的時間,他決定還是接受德國政府提出的一攬子要求。

    那清單剛一接到手上,他剛剛才興起的興奮感覺,就馬上又消失的一乾二淨。

    看來,想讓德日不結盟,還是基本不可能的,自己這次的行動,最多只是能拖延一下他們的盟定而已。至於取得這樣的成果後,到底能不能讓日本遲緩對華侵略時間,都還不一定呢。

    德國,看來也是不用在以後指望了。

    心中有了這樣的覺悟,即便心中不願,范哈兒也還是不得不開始考慮,怎麼盡量拉攏以後的幾個主要盟友英美蘇。

    打現實來說,英美蘇三國中,真正對中國比較友好,其實還主要是美國。

    這不僅是因為美國的國體和她的發展歷史,決定了美國和中國的利益衝突,不會那麼明顯,兩國的關係比較容易發展,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裡面美國的最高領導者羅斯福總統,對於中國也一直表現比較親善。

    只要一提到中國,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會興致盎然地談起他的外祖父沃倫.德拉諾——他1829年到過汕頭、廣州,後來還到了漢口,在對華貿易中賺到一百萬美元,回國投資鐵路虧蝕淨盡;1856年他又去了中國,並在南北戰爭期間成為聯邦政府在中國的代理人。羅斯福的母親曾經在香港度過一段少女時光。在羅斯福孩提時代,家中擺滿了從中國帶回去的紀念品,從招呼全家人吃飯的銅鑼,到少年羅斯福的第一本集郵冊,不一而足。

    1933年羅斯福當選為總統後,就把對中國的特有感情貫穿到他的對華政策上。在他長達12年的總統任期內,調停國共衝突、使中國避免內戰和建立各黨聯合政府,曾是羅斯福苦心設計的對華外交的基石。曾任羅斯福侍衛的卡爾遜上尉是受美國政府派遣訪問**根據地的第一位美**人,1937年春,他被派到中國時羅斯福總統專門接見了他,要他不時寫信,直接寄往白宮,告訴自己那裡發生的事情。

    羅斯福對華友善有他的現實利益要求,但對他的親善感官,卻不僅是國民黨方面的認識,其實也是『共產』黨方面的認識。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果?無他,只是因為這位老總統一直對國共態度都差不多的緣故。

    卡爾遜到中國後,受到《西行漫記》的影響,決定親自去延安一趟。1937至1938年,卡爾遜在華北、西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做了兩次旅行訪問,與毛澤東做過兩次長談,瞭解了八路軍的軍事組織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情況。按照總統的囑咐,他在給白宮的信中寫道:「**控制的地區沒有國民黨統治區的那種失敗主義和**現象,**的部隊具有新的作風。」他還告訴總統,『共產』黨人既是社會革命家,又是真誠的民族主義者,他們渴望同美國合作打敗日本,重建中國。羅斯福對這些信件極感興趣。他對伊克斯說,這些信件激起了他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幅展示游擊戰爭價值的激動人心的圖景。

    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瞭解,羅斯福一直希望國共兩黨能夠合作。他認識到了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曾說:「如果我們從南方進軍,每個月只能攻佔一個島嶼……我估計要五十年左右才能打敗日本。」

    他不想在遼闊的太平洋上角逐,而要以中國為基地發動進攻。正由於這一點,羅斯福在這個時期調停國共之爭,旨在促使國共共同抗日,並為將來反攻日本提供基地。

    如今范哈兒在西南的強勢崛起,這位總統早就注意到了。

    在當初,范哈兒大肆購買美國的機器廠礦設備時,這位總統就曾指示相關部分,對這位中國將軍提供便利。

    而隨著西南聯盟的崛起,這位總統一方面對於中國可能再次面臨分裂表示擔憂,一方面卻又為西南給美國帶來了更大的經歷利益而欣喜。尤其是在威爾總領事,將范哈兒對美合作態度,幾次通過國務卿轉達給羅斯福總統之後,這位身殘志堅的總統先生,終於還是決定,對西南採取更加友善的態度。

    這次范哈兒到德國參加奧運會,並且展開正式訪問,隨後因為意識到德國的友誼和支持,畢竟不能長久,遂動了順道訪問英、美等國的心思。

    他這個的想法一提出來,通過兩國駐重慶總領事那兒,立刻就得到了英美兩國國內的正式回應。

    英國政府的回應,還只是普通層面,只是通過英國駐重慶總領事轉達正式邀請而已,這還是看在中緬鐵路開通在即,而一年多前開通的中緬公路,卻是給英緬政府,帶來的巨大的收益,圖謀中國西南地區資源的英國,當然非常願意對范哈兒持友好態度,拉攏他好為本國贏得更大的利益。

    到是美國政府的回應,讓范哈兒覺得很是意外,竟然是由來德國訪問並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親自向范哈兒轉達的。

    一個部長代表政府正式發出邀請,當然比一個領事代表政府發出邀請要來的更尊重。

    這位摩根索財長,在美國政府中,還自命是個親華派,並且因為剛剛結束的中美白銀危機中,扮演了一個幫助中國的功臣角色,而對范哈兒態度很是高傲,給人一種居高臨下,讓人不得不仰視的感覺。

    在30年代中期,中美關係經理了較大的波折,這主要的原因,就是白銀問題。

    美國的白銀外交可以說是以鬧劇的形式在美國開場,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1934年的《購銀法》完全是一場美國式的政治遊戲,它使美國政府花費了15億美元的代價,維持了不到5000人的白銀生產行業,因此,在經濟上毫無意義。但卻以悲劇的形式在中國展開,對中國來說,美國的《購銀法》所造成的災難實在是飛來的橫禍。中國為了擺脫危機可謂絞盡腦汁,先是請求美國穩定銀價,同意以金換銀;繼之做出放棄銀本位的姿態威嚇美國的白銀派議員;最後不得不下決心改革幣制。

    當然,白銀風波最終以多少帶有喜劇色彩的形式,在兩國關係的互動中結束。它最典型不過地反映了歷史進程的複雜性和聯繫性。先是美國國內政治導致《購銀法》的出台,繼之轉化為中國的財政危機,接著又演變為美英日為控制中國的貨幣財政而進行的一場國際角逐。

    當時正在蠶食中國華北的日本,利用中國財政危機的機會,一方面通過武裝走私白銀、拒絕交出白銀、衝擊中國的外匯基金以及反對美英援華等手段,極力破壞中國的幣制;另一方面以提供貸款為誘餌,試圖控制中國的財政。在華經濟利益較多的英國,囿於歐洲的緊張局勢,不想觸犯日本的《天羽聲明》,損害英日在亞洲的關係,試圖通過美英日某種形式的聯合行動來幫助中國擺脫財政困境。英國的建議既得不到日本的響應,因為後者想獨佔中國,也得不到美國的配合,因為美國認為這絕無成功的希望。

    美國決策者清楚地知道它的白銀政策是中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摩根索等人也的確想幫助中國減輕危機的程度,但這一想法受到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限制而難以實現。

    對美國財政部來說,它必須滿足《購銀法》的規定;對美國國務院來說,它不想開罪日本。因此,美國不僅拒絕了中國穩定銀價的要求,更推翻了提供財政援助的可能性。只有當中國放棄銀本位並決定拋售白銀時,也就是中國的售銀和美國的購銀相一致時,美國才真正開始與中國合作。

    在美國決策者中,財政部長摩根索是最積極主張與中國進行合作的一位。推動其幫助中國的原因主要是他對日本在華擴張的擔心。早在白銀危機初期,1934年11月20日,他就告訴羅斯福,美國正在做可能會幫助日本的一切,他自己好像是被日本所僱傭。到了1935年12月,他甚至懷疑日本正在從中國的白銀走私中積累資金用於建造軍艦,以便與美國進行軍備競爭。因此,在美國1935年11月和1936年5月的兩次購銀決定中,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的擴張一直是摩根索和羅斯福考慮的重要因素。

    摩根索不僅擔心日本的擴張,而且,他也憂慮英國對中國貨幣的影響力。他認為,倫敦和東京都企圖把中國的貨幣與它們的貨幣掛鉤。因此,他對法幣與英鎊之間的技術上的聯繫非常敏感(從技術上講,法幣與英鎊的確有關,因為法幣的匯價是根據幣制改革前五年中國元與英鎊的平均匯價決定的。)。當中國向美國求助進行幣制改革時,他自然認為這是把法幣與美元掛鉤的極好機會,故一再堅持其購銀的條件。摩根索的做法印證了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的看法,美國過去在中國的金融問題上,一直是二流角色,現在卻因為白銀問題而擁有了巨大影響,中國貨幣的前途取決於我們的白銀政策。

    只是在中國一再拒絕、保證法幣不會與英鎊掛鉤以及日本威脅加劇的情況下,摩根索才放棄了他的條件。再次不得不指出的是,摩根索在決定幫助中國時,常常以恩人自居,視中國為窮鬼,充滿了白種人的傲慢與偏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