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一節 談判 文 / 黃初

    第一百七十一節談判

    考慮到日本對華侵略的擴大,當前中國通過售銀而與美國建立起來的合作關係,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陳光甫與摩根索良好私人關係的建立,為其以後從美國爭取援華貸款打下了基礎。而摩根索至少在抵制日本對華經濟擴張方面與中國達成了默契,把中美財政問題牢牢地限定在純金錢的層面上,限制了對日持綏靖立場的美國國務院的干預,從而為1938年以後的名為商業援華實為政治支持的對華貸款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

    考慮到這些,即便摩根索對范哈兒態度高傲,他也不敢馬上提出什麼不滿的意見。

    當然,其實美國政府因為西南集團的龐大經濟實力,包括這個摩根索在內,大家對於范哈兒的基本態度,還是非常重視的。

    白銀風波解決的中美關係,正在進入恢復性快速發展時期,這個時候范哈兒準備訪美,會受到美方的熱烈歡迎,正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

    1936年11月,范哈兒在訪問英國三天,並得到英國在東南亞殖民地利益集團的歡迎,繼續啟程前往美國進行正式訪問。

    在英國期間,范哈兒並沒有機會和約翰牛的高層們進行接觸。

    別說國王和首相,甚至連外長都沒有和他進行正式的會談,只有一個殖民地大臣,想來進行一次召見式會談。

    范哈兒是代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地方長官,現在卻見另外一國主官殖民地事務的大臣,而且還是接見形式的會見,這裡面當然有點問題,弄不好就會被人誤讀為,范哈兒是在代表中國西南地區向英國殖民地大臣進行工作匯報呢。

    他當即答覆前來邀請的英國駐重慶總領事:

    「范某只是初次訪問,這樣的會見安排,最好還是等以後進行的好。」

    范哈兒可不想回頭被國內報紙罵自己,所以立刻委婉拒絕了去見那大臣閣下,只是和英國的一些工商界人士會談後,就立即準備啟程赴美。

    他的拒絕行動,因為現在英緬當局還在和老范展開合作,並沒有惹動他們的不滿,只是對於范哈兒的沒見識,表示了嘲笑。因為他們本來還準備「施捨」給這位中**閥一部分武器援助,以便於他鞏固在西南的地位,好更好更全面的展開和英緬政府的合作。

    沒想到這位范哈兒竟然不願意接受援助,他們當然是滿是不解了。

    但是作為英國外交大臣的艾登,對此卻是極為不滿。

    這裡面,范哈兒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他當然堅決支持班禪返回西藏,所以一聽說英國人的要求後,就眼珠一轉,提出:

    「不讓國民政府的兵護送也行,就由我們西南聯盟出兵護送好了。領事先生,你也知道,要是沒人陪同班禪,路上真出了什麼事情,引發西藏動亂,我想這絕對不是我們雙方都願意看到的。」

    「這當然不行,將軍閣下。」韋思德汗都要下來。「怎麼能由你派兵護送呢!」

    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阻止班禪回藏,清理拉薩的親英分子,怎麼可能答應讓范哈兒派兵護送。如今西康特區在藏邊區駐紮了唯一的一個團軍隊,如果再派兵過去,范哈兒的對親英勢力的威脅,就比國民政府還大了。

    他隨即代表艾登,提出了英國方面的條件:

    「如果范將軍願意答應阻止班禪回藏的話,英國政府可以給予西南聯盟500萬英鎊的低息貸款,還有價值10萬英鎊的軍火援助。聽說將軍閣下最近正在進行大規模投資和擴軍,急需資金周轉,想來應該會對這個條件感興趣。」

    范哈兒不屑的撇了撇嘴。

    自己剛剛在德國搞到了幾千萬馬克的無息貸款,這次後繼出訪美國,估計也還能再搞來一些無息貸款。偌大一個日不落帝國,竟然只是願意提供低息貸款,這麼小筆的貸款你們拿的出手,我還不願意接受呢。

    不過他也不好這樣明著拒絕,以免刺激了英國人,讓他們覺得自己侮辱了她們,從而認定自己是潛在的敵人。

    乾脆眼珠一轉,笑著對韋思德提出了一個要求:

    「韋思德先生,如果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雙邊合作,不知道我們兩國政府,能不能修一條直通印度和中國的道路?」

    抗戰中,在滇緬公路被日軍佔領後,中國抗戰的運輸大動脈出現了問題,中方曾向同盟國提出要求,修建一條由四川經西藏,再由西藏到印度的公路,重建「生命線」,然而,當事國英國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深怕中國趁自己在二戰實力受損的時機,增加對印度的影響力,拒絕採納中方的建議,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方的抗戰物資只能依賴「駝峰」空中運輸。

    而現在范哈兒提出這個目的,卻並不是真是為了運輸問題,而是赤裸裸的想加強對印度的影響力。

    他知道,一旦抗戰爆發緬甸的那兩條「生命線」,完全掌控在英國人手中,如果沒有第二個選擇,絕對只能任由英國使喚。這樣單方面受制於人的事情,他范哈兒是最不想遇到的。而要是現在修建了中印公路,增加了西南當局對印度的影響力,那情況就不同了,惹急了自己,趁英國被納粹打得沒有還手的機會,直接出兵威脅印度,就可以讓他們乖乖答應,不敢隨便威脅自己。

    眾所周知,英國是作為把中國真正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主力,也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後世經常有人持抗戰中英國也對華援助之類的觀點,但實際上,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不管是抗戰前,還是抗戰時,英國政府對於中國的中央政府,都是抱著極大功利性目的的接觸,如果說他們對華有什麼援助的話,一般也喜歡給那些地方軍閥,如現在的范哈兒之流。

    他們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過援助控制這些實力不強的小軍閥,同時讓他們對抗中國的中央政府,從而讓中國永遠也無法強大起來。

    但是這一次,范哈兒提出修建川康藏印的道路,通過韋思德中轉後,卻是馬上被艾登拒絕。

    「中印公路修築困難,不可能實現。」

    表面是修築困難,實際卻是他寧願不和范哈兒商談麥克馬洪線,也不願意修建這條道路。

    任何一個此時的英國殖民地專家都知道,如果中印之間修通了道路,中國對印度的影響力必然大增。在英國實力有保障的情況下,這條路會成為英國方便侵略中國利益的通道,而像現在英國實力走向下坡的時候,這條通道毫無疑問會逆向成為幫助中國崛起英國在印度利益的通道。

    在抗戰前,英國的對華不友好態度,是非常明顯的。

    九一八事變後,外交大臣西蒙在下院討論對策時稱:英國政府對日本只能用「友善」、「協和」的辦法。

    對西蒙的主張,議員們皆表贊同。

    一位議員說:

    「不論英國單獨或同別國一起在理淪上或實際上採取反對日本的立場,我自己承認實在看不出什麼理由來。」

    當一個強國侵略一個弱國時,對侵略者卻表示「友善」,而不去譴責或採取行動加以制止,連基本的外交原則也不顧,英國偏袒日本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英國政府在正式場合偏袒日本還比較含蓄的話,那麼一些駐外機構人員的言論及輿論宣傳則是赤裸棵地為日本辯護了。9月20日,英駐日大使林德萊在致外交部電文中露骨地稱:

    「中國在東三省做的有些過份,處處削弱日本根據條約權利應享有的地位。」

    他還預言:

    「日本在東北侵略行動對英國在東北的利益會產生有利的後果」

    並建議政府:

    「趁中日兩國有事之時將某些中英懸案獲一完滿解決」

    對此,英一家報紙甚至稱:

    「要從中國人那裡得到滿足,除了日本所使用的方法外別無其它辦法,所以日本的企圖可以算是有限據的。」

    抗戰前,在帝國主義國家中,英國對華投資和貿易皆居首位,在中國領海航行的外國商船中英輪就佔了總噸位的40%。按理,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對於英國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那英國為何還要偏袒日本,這與英國為維護在華既得權益,而實行的聯日政策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在歷史上曾輝煌一時,享有「日不落帝國」、「世界工廠」之稱,其侵略魔爪曾一度憑借強大的經濟與海軍實力伸到世界各個角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英帝國的輝煌浙成「昨日黃花」,其經濟霸主地位逐漸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所取代,美國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大發橫財,戰後一躍成為英國的債權國。

    伴隨著經濟強國地位的衰落,英國國防力量,尤其是海空軍力量也大為消弱。1931年.英國空軍在海外只有250架飛機,以致英海軍大臣張伯倫在同年8月的一次會議上憂心忡仲地說:

    「近年來,海軍已被極度消弱,而且一直在沒有替換情況下吃老本……即使現在撇開英國不說,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海軍是沒有能力履行它的職責的。」

    日趨衰落的經濟地位與捉攆見肘的國防力量,使英國再也無力以「堅船利炮」去拓展海外龐大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了,尤其對於距英國本土遙遠而又有著很大經濟利益的中國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對華政策便由原來拓展在華勢力轉向維護在華已取得的權益。1930年1月,英國外交部在一份題為《英國對華政策備忘錄》中稱:

    「我們的第一個考慮是保護我國在中國的貿易地位……充分保護英國人的生命財產和企業投資。」

    甚在關於中國西藏和印度的問題上,英國也正在慢慢採取收縮政策,盡量不惹強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