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二節 抵美 文 / 黃初

    第一百七十二節抵美

    其實,三十年代時美國對華貿易已躍居第二位,在華投資總額已近2億美元,且仍有急劇增長之勢,這是英國所不能坐視的。此外,出於反蘇**心理,英國對蘇聯以及中國南部『共產』黨勢力的壯大也深感不安。然而,對如何有效地保護在華既得利益,英國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鑒於此,執政的保守黨便決定在遠東採用傳統的與日結盟,以保護在華權益的政策,具體地說,就是以承認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來換取日本對英國在華利益比較集中的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及華南的保護。

    歷史上在1902年時,英國為對付俄國的擴張曾採取聯日制俄的方針,與日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憑借這一條約,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因日本保護而得以保障,而日本也借英日同盟增強了與俄抗衡的力量。正是英日同盟讓日本在遠東擊敗了俄國,從而上升成為列強國家。

    1911年兩國續約10年同盟,該同盟在維護英日帝國主義利益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但1921年同盟到期,日本想繼續保持,英國內部卻有極大的爭議。執政的英國政府,忌憚日本勢力在遠東的急劇擴張,對是否續約並不熱衷。

    日本憑借在一戰期間對華侵略的優勢和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的侵略權益,在中國的勢力大大增強,逐漸向英國的勢力範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跌為對美欠款47億美元的債務國,因此,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隨著勢力的衰微,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蓬勃發展,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照會說,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係而定,實際上就是向英國施加壓力,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鑒於這種情況,英國對是否再續約舉棋不定,在1921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就是否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加拿大總督米汗、南非總理史末資等人主張不再續約,認為同盟的存在過於束縛大英帝國的手腳,又妨礙與美國關係的發展。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友,在20年的同盟中,雙方甚有所益。當今英美關係極為和諧,我認為首先應該增強與美國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同日本的親善與合作。」於是,英國決定採取兩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國協定採取代英日同盟。但這個打算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擱淺。

    1921年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規定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係,可謂一石三鳥。

    《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鐘,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

    但到了抗戰前,親日的保守黨上台後,這一親日政策,才再次被提上日程。不過這個時候日本對英國的在華利益虎視眈眈,已經在心底把英國看成了未來的敵人,對英國的某些態度,已經不一樣了。

    相對來說,英國國內,有親日**派,當然也就有反日親華派,這個時候英國國內,在野的工黨,就是主力的親華派,只是他們的影響力,和強大的保守黨相比,還是有點過於微弱。

    二戰前英國主要還是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執政,不過1924年,英國進行了一次大選,保守黨因所得的席位比其他各黨的席位加起來還多,鮑德溫擔任保守黨政府首相,從此開始了14年的完全可以稱為是「鮑德溫和麥克唐納統治時期」。拉姆齊.麥克唐納先生是社會主義黨的領袖。這兩位政治家起初是輪流執政,最終在政治上結成兄弟聯盟,共同治理國家。在名義上,他們代表兩個對立的政黨,代表兩個對立的政策以及兩種敵對的利益,但實際上,他們觀點一致,趣味相投,方法相同,這確實是我國憲法自有首相一職以來,任何兩個首相之間從未有過的。特別奇怪的是,兩人彼此極為投緣。拉姆齊·麥克唐納抱有許多老托利黨的看法;而斯坦利.鮑德溫,除了擁有工業家那種根蒂固的保護貿易制度的觀點之外,跟工黨內的許多人相似,在性情上卻是一個溫和社會主義的更為真誠的代表。

    重新上台。現在當1937年張伯倫上台後,工黨已經根本無法扭轉英國重新走向親日**的道路。

    此時工黨是個單純的在野黨,在鮑德溫的聯合政府內,都沒有發言權。

    不過這並不影響工黨作為一個有理想,有影響力的政黨存在,他們一直有一個明確的外交主張,就是反法西斯、反對戰爭。這一主張,非常受英國的工人和平民歡迎,雖然後來證明,他們那過於和平主義的理想,並不適合二戰,但此時卻並不受影響。

    范哈兒在訪英期間,唯一真正平等接見的政治人物,就是工黨的幾個代表。

    不過這些工黨代表,一方面對中國保持了較大的親善態度,反對和日本結盟,主張和「溫和」的中國人交往,一方面卻也是要求范哈兒,能夠積極妥善的對待境內的工人問題還有民主權利等等。

    對此,范哈兒都一一在口頭應了下來,同時督促工黨,希望他們進一步發揮在英國的影響力,推動英國對華採取親善態度,正視日本的侵略事實,早點出來主持遠東地區的「公道和正義」。

    和黨的會談結束後,范哈兒直感覺自己的外交術語,大有長進,竟然能夠說出那麼一番冠冕堂皇的話來。

    隨後,范哈兒又在接受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專訪時稱,英國政府當今對日本的親善政策,絕對會擴大這個好戰國家的野心,當他們吞併下中國後,肯定不會因為東南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而停下侵略的步伐。

    不過此時的英國國內,對於自己的日不落帝國的身份,還有幾分矜持,對范哈兒的預言根本不放在心上,認為日本人根本不敢挑戰強大的英國。即便有少數工黨成員,都范哈兒的觀點表示支持,也純粹是出於政治目的,言論形象被選民看穿後,反而遭到了不利。

    所以當范哈兒離開英國的時候,其實收穫並沒有多少。

    1936年11月,范哈兒抵達美國紐約。

    他這次除了會訪問華盛頓外,在東部的行程主要就是紐約。

    在這裡,他將會見在美國的兩個主要合作夥伴,芝加哥財團和摩根財團。

    眾所周知,20世紀初,美國已經以托拉斯之國著稱於世。全國工業中有318個托拉斯(1904),各重要工業部門一般都已為一兩個或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當時,各大托拉斯控制主要部門生產的程度是:占石油的95%,占鋼鐵的66%,占化學工業的81%,占金屬工業的77%,占鋁業的85%,占制糖業和煙草業的80%。銀行業中也形成了巨大的銀行壟斷組織。在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生長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從20世紀初以來,金融資本統治著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代表者是八大財團,主要指摩根、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

    這些大財團,都實力雄厚,在范哈兒的西南地區強勢崛起,並且對美進行大規模投資,涉足大量企業的時候,不可能不與他們這八大財團不接觸。

    在經過了一段事件的磨合和衝突之後,范哈兒在交了一筆不小的學費後,終於成功選定摩根財團和芝加哥財團,作為自己在美的主要合作夥伴。

    其中,芝加哥財團是他的主要合作夥伴。作為美國中西部的財團,芝加哥財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成為全國性大財團的。

    這個財團包括有聯繫的幾個家族:麥考密克家族、阿莫家族、伍德家族、克朗家族等。財團擁有四家大銀行:芝加哥伊利諾伊大陸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哈里斯信託儲蓄銀行以及北方信託公司,這些銀行與財團的主要企業關係密切。財團在非金融業中控制的重點是肉類和其他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製造和農業地區的郵購商業。屬於芝加哥財團的大企業有:以美國最大肉類食品公司斯威夫特公司為首的12家肉類加工公司,它們在該行業中居統治地位;國際收割機公司,壟斷了全國農業機械生產;西爾斯-婁巴克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

    范哈兒最先見到的,就是麥考密克家族、阿莫家族、伍德家族、克朗家族的幾位商業代表。

    他們比姿態極高的摩根財團,更容易讓人接受,竟然親自到機場,和休斯、福布斯等范哈兒在美企業高官一起,前去迎接范哈兒的到來。

    「麥考密克先生、阿莫先生、伍德先生、克朗先生,你們的友誼,讓我深深感動!我相信,在擁有這樣的友誼保證下,我們兩個財團之間的合作,肯定會更加親密無間。」

    「這個當然。」

    「范將軍絕對是我們家族最好的夥伴。」

    幾位商業代表也是一臉的親善。

    這也是芝加哥財團,對於工業實體經濟比較在意,這方面,擁有龐大工業市場,以及巨大需求的西南聯盟,當然是他們極力要拉攏的對象。

    現在他們來迎接,僅僅是第一步驟,接下來,芝加哥財團的高層拜訪,以及豪華宴請之類的,還有大量活動在等著范哈兒呢。

    范哈兒對於壟斷財團,並不反感。

    在他看來,其實當今世界各國,都只有以財團形勢存在作為經濟主體的國家,才會發展迅速。蘇聯的蘇維埃體系,也算是一種壟斷組織。有人認為,二戰就是德國的康采恩財團體系同美國托拉斯財團體系,蘇聯的蘇維埃財團體系的混戰,這也並不是沒有道理,至少戰爭背後的工業支持,就離不開他們各自的財團。或者說,戰爭就是這三種財團的實力打拼。

    各種財團都有其自己的優點,蘇維埃財團的財富增長率(資本增長率最快),美國托拉絲財團行業最完善,也最大,資源最多。德國康采恩最有發展潛力,但資源少,無法發展起來而已。如果二戰中各國都取消溫室工業保護,自由貿易,產品無海關。德國的康采恩財團,會不會擊潰蘇聯財團及美國財團,還真是難說。

    芝加哥財團對於范哈兒的熱情招待,讓初來美國的范哈兒,感覺十分開心。

    這個時候的老美,在金錢利益面前,還是非常親熱的。

    尤其是剛從歐洲過來的范哈兒,明顯能感覺到,這個時候白人普遍歧視有色人種,相對來說,同樣排華的美國人,在這方面畢竟還是比英、德等國要稍微好一點。

    和芝加哥財團之間的大力合作,本來就是范哈兒的既定方針。

    這次會談後,雙方很快簽訂了一攬子的協議,這裡面不僅設計大量農業機械的購買、貸款,還有並不公之於眾的軍事訂單,價值總額為2000萬美金。

    對於軍火出口,這些財團本來就有很多辦法,哪怕是戰爭爆發,美國政府需要恪守中立法案,停止對華援助,芝加哥財團,也完全能夠找到足夠的理由,繼續履行和西南聯盟的合約。歷史上,中日交戰後,美國對中國執行「中立」政策,對日本卻是持續不斷的鋼鐵和石油輸入,就是那些財團運作的結果。

    范哈兒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選擇和這個級別的大財團合作,當然,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是堅持要求芝加哥財團,盡量在1937年上半年交貨,逾期則必須保證加量供貨。

    對此,芝加哥財團信心十足的進行了保證。

    那可是整整2000萬美金的新增訂單,加上他們現在手上在做的其他西南聯盟訂單,這個東方的將軍,當然是他們在亞洲的第一大客戶了,絕對比大多數歐美大財團,還要更受他們歡迎。

    兩千萬美元一花出去,范哈兒從歐洲拐來的那些貸款,就花得七七八八了,不過他並不心急。

    一則是他在和美國政府進行會談的時候,肯定還能詐來一筆貸款,再則是他另外一個合作夥伴,同樣可以給他提供大額的低息貸款,那就是摩根財團。

    摩根財團發跡於金融業,繼而把勢力伸向工業、鐵路等方面,是美國最早、實力最雄厚的財團。財團的核心是摩根公司,1895年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改稱。後者是由j.p.摩根在19世紀60年代開設的票據承兌行發展起來的。在美國內戰後的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它成為發行鐵路證券和政府債券的最有勢力的銀行機構。在摩根公司建立後,摩根逐步把一些大銀行和保險公司控制在手中,成為全國最大的銀行家。繼而,他積極向工業、鐵路等部門擴大勢力。1901年創辦美國最大的鋼鐵壟斷企業美國鋼鐵公司,是摩根由銀行家變為金融寡頭的有決定意義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摩根財團的勢力遍及銀行、保險、鐵路、製造、採礦、冶煉業及公用事業等方面。所屬主要金融企業有摩根公司、紐約第一國民銀行、保證信託公司、銀行家信託公司、美國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主要由摩根財團控制的工礦業、鐵路、電訊壟斷公司有:美國鋼鐵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紐約中央鐵路公司、聯邦及南方公司、普爾曼車廂公司等。同時,摩根財團也是巨大的國際性金融資本集團。

    范哈兒在發展西南之前,剛讓福布斯進入美國,代表他收購一些美國經濟危機中破產的企業時,就選擇了這個摩根財團,為他的融資和信貸夥伴。

    雙方四五年合作下來,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默契。

    這一次,范哈兒在以建成了成渝鐵路,以及正在建設的成昆鐵路,這兩條鐵路公司今後十年收益為抵押後,很容易就從摩根金融財團手中,貸款獲得5000萬美金。

    他並不是出賣路權,而是僅以鐵路公司的收益為抵押。

    這雖然讓摩根感覺不夠爽快,但是至少也能保證他們的貸款不打水漂,反正通過正常的信貸,他們也足夠收取大量的利息收益了,在這樣的時候,為了維持和范哈兒的「友誼」,也不願意強求其他好處,所以就還是答應了范哈兒的條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