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六節 論斷 文 / 黃初

    第一百七十六節論斷

    「那范將軍對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怎麼看?兩國會爆發戰爭麼?如果戰爭爆發了,你覺得中**隊勝算如何?」作戰部長萊希上將也和范哈兒交談了幾句。

    這位萊希將軍,其實並不支持幫助范哈兒建立一支艦隊,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只是在羅斯福答應與范哈兒合作後,卻又覺得該給這位中**閥一艘老式戰列艦,好讓他增強在東南亞的活動能力。現在最終結果,卻是完全不符他的任何一個意見,所以會談開始到現在,到是難得和范哈兒說上幾句話。

    「上將閣下,中日兩國近年來積怨已久,必有一戰,而如果戰爭爆發了,最終勝利的一方,肯定會是中國。」范哈兒立刻以肯定的語氣回答。

    「噢,將軍閣下對中國這麼有信心?」萊希上將臉上露出一個滿是懷疑的笑容。「是不是已經做好將美國拖入戰場的準備?」

    「這個當然不會,將軍難道認為美國政府的決定,是那麼容易被一個人左右的麼?范某人能活到現在,當然不會那麼無知。」范哈兒很是直白的反駁。

    「呵呵……」萊希上將一陣乾笑,「你能有那個認識就好,可你也要清楚,中日兩國現在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都不成對比,你們怎麼取勝?」

    「呵呵,中日現在實力對比確實不行,但我們可以選擇持久戰,選擇強大的後方,選擇盟友。由范某幾年經營的大西南作為後方,有世界所有正義國家作為盟友,所以中日一戰的勝方,當然肯定是中國。」范哈兒再次肯定的點頭。

    按照日本的以戰養戰的如意算盤,大戰開始後的戰爭物資資源均可來自中國佔領區,而且事實上不僅對華戰爭,日本的太平洋戰爭的很多資源也來自中國佔領區,所得都大於戰爭消耗,日本二戰中在中國戰場上是經濟得利的,所謂長期戰爭的重大負擔,只是就人員和士兵數量而言,資源上絕對不存在。

    當時中國控制的大西南半壁江山,工業產值只有日占區的百分之幾,這與在甲午時期中日實力對比下李鴻章提出的持久戰的想法,是根本不同的,產值上十倍的差距,你如何可以持久戰?

    僅僅以兩個國家而論,對方佔據了你90%以上的經濟基礎打你只剩下的不到10%,你如何能夠持久戰不被征服?所以范哈兒知道中日之戰會是一場持久戰,但絕對不喜歡戰爭打成持久戰,持久戰並不是中國戰爭勝利的方法,相反,對中國來說,那是一種悲哀,那是一種無奈。

    現在當著幾個美國將軍的面,宣傳主張進行持久抗戰,實在是無奈的選擇,強烈支持他的前提假設其實是基本不成立的。

    1943年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佔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1945年時,東北的工業產值超過日本本土,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台灣占10%,而日本還佔據著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京津塘、膠東、武漢、南京、香港等等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和朝鮮半島,實力對比如何、誰更能夠持久是很清楚明顯的。所以持久戰的理論需要更深的基礎才可以實現,小米加步槍的地道、地雷、麻雀戰和重兵集團的都不是問題的本質或全部。

    相反,到是讓中國站到英美的陣營,英美不可能容忍日本吞併中國,將英美等同盟國的實力也加上,這就不是兩國問題了,日本沒有實力與英美掰手腕,那樣的持久戰,才顯得有點較大的贏面。

    有英美支持就可以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了,日本在美國禁運下是難以為繼的,美國的飛虎隊就如我們當年「為了志願而參戰」的志願軍,開戰鬥機可不是打打槍,普通僱傭軍是幹不了的,沒有正規軍人的背景是不可能的。英美通過東南亞給中國提供大量物資,確保大西南的經濟命脈和中國的持續抵抗力。所以在加入英美陣營與英美金融資本成為聯盟以後,就可以專心處理國家內部事務而不用擔心日本。

    其實老蔣和范哈兒都想早點平息國內戰亂發展經濟,也都論定中日必有一戰而且日本必敗,這算是廟算的力量,也是經濟基礎決定戰爭成敗最好的詮釋。

    這次美國對於范哈兒成立東南亞艦隊的支持,在羅斯福和他的海軍高層看來,和一個普通的小遊戲差不多。

    但看到范哈兒這麼連續幾次肯定的點頭,沒有絲毫猶豫的樣子,幾個米國將軍,卻還是對范哈兒的信心,表示了面上肯定:

    「有范將軍這樣信心十足的指揮官存在,我想信戰爭絕對不會是一邊倒的局面。」

    「嗯,我也覺得,如果真打成了持久戰的話,中日兩國之間的勝率,可能還真是中國更大一點。」

    就算是最挑剔的萊希上將,對於范哈兒的這番回答,也還是很滿意的。

    作為軍方人物,他們大多把日本看成了潛在的利益敵人,中國則恰好相反,雖然對她的實力看不起,卻一直看成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小夥伴。

    范哈兒的西南聯盟,因為一直和美國高層有較多的經濟聯繫,而且和財團之間關係也不錯,麾下的飛機廠直接提供美軍制式的新型飛機,當然更是受到這些軍方人士的歡迎和支持。

    邁耶少將這回更是直接對海軍部長斯旺森表示:

    「看來我們是選擇了一個不錯的合作夥伴呢!希望范將軍的東南亞艦隊成立後,能再帶給我們一些驚喜!」

    其實如果范哈兒選擇一艘戰列艦作為艦隊旗艦的話,哪怕只是一艘退役的老舊戰列艦,這些美國海軍高層們,都會對范哈兒更進一步提高關注級別。在這些海軍將領們眼中,航母的作用當然也大,但受傳統思想影響,難免還是覺得只有戰列艦才是真正的主力艦。但范哈兒既然選擇了一艘航空母艦,如今只有一艘蘭利號的東南亞艦隊,在新戰艦到列之前當然只會是一個小角色、小夥伴了。

    羅斯福看到軍方的幾位將軍對范哈兒滿意,心中也非常期待,想看看那麼一個小角色,能在遠東玩出什麼花樣,能給他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希望將來如果美日真有一戰的話,這位小朋友、小夥伴,能夠發揮一點自己期望的作用。

    美國高層對於遠東的形勢,一直十分關注,他們不僅要瞭解當前的美日關係,也非常瞭解中日之間的現在的關係,知道僅僅出售給范哈兒一艘輕型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根本不會對遠東形勢在產生多大的影響,至於「蘭利號」,他們甚至都不把這艘「航母」計入戰鬥力中。

    為了讓這個遊戲變得更有趣,更有影響力一點,他們決定加大對那艘約克城級的支持力度。讓本來為美軍生產的、一艘已經於1936年上半年下水,即將竣工的約克城級航母,加快建造速度,提前轉讓給范哈兒,好讓他的東南亞艦隊,盡快形成戰鬥力。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是美國在1930年代經濟危機後、羅斯福新政實施期間,根據經濟復興法案撥款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等級。1934年美國海軍利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額度,計劃建造兩艘兩萬噸級航空母艦,並根據一號艦約克城號的命名稱為約克城級。1936年日本退出海軍裁軍談判開始建造大型航空母艦(翔鶴級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因此在1938年通過海軍擴建法案又追加建造一艘約克城級改進型的航空母艦,三艦同稱約克城級。

    如今范哈兒決定與老美合作建立東南亞艦隊,也訂購了一艘約克城級航母,等於讓美軍實際建造的此類航母數量,達到了四艘。對於這樣的結果,美國海軍部當然是十分欣喜。

    他們對於范哈兒那支所謂「東南亞艦隊」,基本不報多大期望,但一艘約克城級航母,而且是大部分官兵由美國海軍組成的航母,他們當然是有所期望的。如果將來東南亞有事,這絕對是美軍在亞洲的一支奇兵。

    約克城級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國海軍改裝、設計、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該級艦採用開放式機庫,擁有3部升降機,飛行甲板前端裝有彈射器,緊急情況下艦載機可以通過在機庫中設置的彈射器從機庫中直接彈射起飛(但後來取消了這項不實用的功能),突出艦載機的出擊能力。飛行甲板前後裝了兩組攔阻索,飛機可以在飛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木製飛行甲板沒有裝甲防護,艦橋、桅桿和煙囪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位於右舷。和之前建造的「突擊者」號相比,約克城級增大了艦體和航速,同時加強了水平和水下防護。但是該級艦裝甲較弱,水線以下艦體對魚雷的防護能力存在有相當程度的缺陷。

    需要說明的是,就是從約克城級開始,美國航空母艦的島式上層建築和煙囪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美國航空母艦的基本形式。

    這種在二戰初期,作為美國海軍主力航母的最新型航母,在1936年底的時候,絕對是最強大,最經典的航母。

    范哈兒對於訂到約克城級航母,當然是十分樂意。

    他同樣對於「蘭利號」航母不報期望,只是覺得作為航母訓練艦還不錯,而且又是老美白送的,也就收了下來。至於將來真正的海上作戰,當然要指望自己的約克城級航母了。

    布魯克林輕巡洋艦,雖然是范哈兒最喜歡的輕巡,但這種巡洋艦欺負欺負沒有大艦的小國家還行,用來和日本海軍交戰的話,他們只要隨便出來一艘老式的戰列艦,布魯克林級就麻煩大了。

    這個年代的日本海軍,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強大。

    所謂世界第二這個排名,雖然有所爭議,但將它排進世界前三,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日本唯一的缺點,就是相對於一戰後的列強,經濟總體實力並不大,1921年度日本海軍預算達到政府預算的31.6%,這是個極其邪惡的概念,1921年是日本的和平時期,近代史上唯一一個在和平時期能夠長期維持15%軍備之處的國家是蘇聯,最終還因此而經濟崩潰解體。

    一般國家和平時期軍費的忍受極限在9%以下,只有到戰時各國才能忍受50%的軍費支出。如果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了軍備競賽,那麼在美國海軍一年兩艘戰列艦建造速度的重壓下,日本政府不知道每年要經歷幾次政變革命了。

    甲午海戰、對馬海戰給日本海軍的經驗是主力艦決戰消滅對方主力才是王道,於是,對日本海軍來說,如何限制海軍艦艇規模,同時又在艦隊決戰中取得與美英艦隊同等的戰鬥力成了最大的課題。日本海軍的回答是,增強單艦作戰能力。這樣,大和級的設計比北卡和俾斯麥都適合日本。

    但問題也有,日本戰列艦大而無當的設計,為了追求單艦攻擊力而忽視艦艇整體能力,成了日本海軍艦艇的通病。從第四艦隊事件,到陸奧自爆不能不說是一脈相承。當然這不是日本一家的毛病,蘇聯、德國這樣的陸權國家的海軍在設計艦艇時也存在這個問題,但這兩國的海軍重要性遠不及聯合艦隊對於日本的高。

    也因為經濟實力不足,日本海軍的另一個特色是,它的艦隊是攢出來的。算上金剛級,日本海軍戰列艦總共5級12艘,其中金剛級四艘開工於1911年,扶桑級1912年,伊勢1915年,長門1917年,大和1937年,其中前4級10艘與珍珠港事件的時間距離長達30~24年,這段時間,當年水兵的兒子再上艦當水兵了。鈔票存銀行30年利滾利升值,戰艦在海港呆30年就好比2008年的中國股票了。

    太平洋戰役前的日本海軍,頭腦中既有主力戰艦的決戰思想,手上卻只有大和級戰艦是真正拿地出手的,只要不是特別想去九段阪長住的偏執狂,都不會傻到認為靠這兩艘戰艦可以戰勝整個美國海軍,這是個日本海軍面臨的最大矛盾。

    當然,在最後,同樣深信大艦巨炮的,又內心充滿了擔憂的日本海軍高層,無奈之下選擇了航母,而他們這一選,卻是狗屎運的讓他們選對了海軍的發展方向。

    而范哈兒這方面,卻是根本沒有這些顧慮,他內心沒有絲毫擔憂,直接就選擇了航空母艦,而且是以一艘美國贈送的老航母作為訓練艦,訂購一艘美軍最新型的航母作為未來的艦隊旗艦。

    歷史上唯一被戰列艦擊沉的航母案例,就是德國的「沙恩霍斯特」戰巡擊沉英國「光榮號」航母,范哈兒相信自己不會那麼倒霉。

    關於航母和戰列艦的爭論不用多說,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訴求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航空母艦是一種可以提供軍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大型海軍作戰艦艇,這本來就是兩個不對稱的對手。

    反正艦炮在艦載作戰飛機出現之後,作用卻是呈越來越下降的趨勢了,等到海軍用上雷達之後,那更是直接影響到戰列艦和航母的作戰對比。二戰最遠的艦炮命中停泊船隻記錄,馬薩諸塞號,西非卡薩布蘭卡炮擊讓.巴爾,28千米命中;最遠的艦炮命中航行艦隻記錄,沙恩霍斯特號,挪威海炮擊光榮號航母,24千米命中;最遠的海戰火炮對射命中記錄,英國厭戰號,地中海炮擊意大利軍艦,23千米命中。而飛機的航程,卻是怎麼也不止23千米的。

    范哈兒對於此時的航母和戰列艦爭論,卻還是很感興趣的,他內心是一個大炮巨艦主義者,更傾向於戰列艦,所以一直也在宣揚戰列艦。

    以前身份低,沒地位,現在他的影響力,卻是很能左右一些人的看法,所以這位「中國將軍」,在出席美國海軍捐贈「蘭利號」的儀式上,當著記者的面,公開宣揚戰列艦的強大,戰列艦的意義,把航母批得一文不值。

    這讓在場的幾個美國海軍軍官面上,明顯有點不自然,卻是讓底下特意進來打聽消息的某些人,很是關注,馬上將范哈兒的言論觀點,寫作報告,給自己的上層遞交了上去。

    日本人,對於范哈兒這個「不友好」的西南軍閥,一直比較關注。

    尤其是在他的重慶渣滓洞軍演後,瞭解到他的陸軍實力後,更是對這個西南軍閥的實力,極為忌憚。這次在華盛頓的外交官,聽說美國將贈送一批老艦給東南亞,好像還和這位西南軍閥有關,頓時極為關注。就算明知道只是一艘蘭利號這樣根本不能實戰的幾十年老艦,她們也還是派了情報人員過來關注。

    關注的結果,就是得到了這個傢伙想要「建造」一艘戰列艦的情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