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八十節 調解 文 / 黃初

    第一百八十節調解

    西安的局勢,現在已經萬分緊張。

    就算張學良答應了范哈兒前來調解,但是考慮到楊虎城和手下其他將領的意見,還是要求范哈兒只能單機前往,不得攜帶太多警衛和扈從人員。

    這到是讓本來準備帶上一支特種兵,看形勢不好就讓自己的特種部隊混入向老蔣表表功的范哈兒,只能無奈取消了原來的打算。

    12月14日,搭載著范哈兒、宋美齡、宋子文、端納、楊秀瓊和部分隨從人員的專機,順利抵達了西安機場。張學良親自到機場迎接,並且對宋美齡態度頗為友善。

    這讓本來還擔心在西安遭遇威脅的宋美齡,悄悄的鬆了一口氣。

    這位夫人雖然做事有擔當,決定冒險來這個龍潭虎穴營救自己丈夫,但畢竟是女人,擔心的地方比較多。在飛機降落前,還特意把手槍遞給端納,說:

    「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

    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

    「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

    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

    那把手槍就順利的被帶了進去,並沒有被搜下。

    范哈兒在一邊看了也沒說,如今的西安城中可以說聚集了千軍萬馬,想要從這麼多軍隊的包圍中,把老蔣救出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如果僅僅是拿來防身的話,倒也不錯。

    張、楊剛開始與范哈兒、宋子文、宋美齡等人只是舉行了見面會,但並沒有正式的談判。對於宋美齡提出要見老蔣的要求,張學良也表示,等明後天再說,並沒有答應。二人將范哈兒、宋美齡一行安排在了賓館,就再沒其他正式的會見活動。

    到是私底下,張學良馬上會見了范哈兒,提出:

    「國民黨反應過度,西安形勢危急,只能求哈公出兵相助了。」

    因為范哈兒的插手,這次宋美齡抵達西安比歷史上早了好幾天,而在這個時候,南京的國民黨高層,對於東北軍、西北軍的態度,卻是明顯準備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方面繼續在高層會議上爭論,一方面卻是組織了討逆軍準備討伐張楊二人。

    對此,范哈兒只是答覆:

    「若中央軍確實進攻西安,范某出兵援助自然毫無疑問。只是現在形勢任由商榷餘地,不必急著行動。到是『共產』黨方面的態度,必須盡快爭取拉攏,否則大事難成。」

    「『共產』黨紅軍方面,小弟已經有所聯絡,對方前日恢復還算友善,就是『共產』國際對我等行事不做好評,現還需等**高層的正式決議答覆,僅憑毛週二人之前態度看,回復應該不會出乎弟之前預料。」張學良也是有點感慨。

    在扣蔣之前,張學良、楊虎城怕國民黨破譯電文,不敢先將此事通知『共產』黨和范哈兒方面,但他們認為,事變一發動必然會得到『共產』黨與紅軍的支持,不過結果卻並非完全像他們想的那樣。

    事變發生後,自13日起,蘇共機關報《真理報》和《消息報》即連篇累牘抨擊西安事變,並用英語廣播(**中央有專人收聽莫斯科的英語廣播。)為洗白自己,他們甚至指控此次事變與汪精衛有關連。儘管如此,自事變爆發起,**中央還是肯定西安事變為抗日,是義舉,一直積極支持張、楊。毛、週二人說擬派周去西安共商大計,徵求張學良的意見,並提醒:看好蔣介石,必須由張的衛隊營看管,防止蔣收買看守人員。

    扣蔣以後,西安隨時都可能遭到中央軍進攻。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央決議出來之前,即致電張學良,建議將東北軍集中西安、平涼一線,十七路軍集中潼關、西安一線,紅軍鉗制寧夏、隴東一帶胡宗南、曾萬錘等部中央軍,免使西安背腹受敵。紅軍偵知樊崧甫軍向潼關急進,毛、週二人又致電張學良,要他迅速佔領潼關。南京方面明令討伐西安後,毛、周提醒張學良要把精力集中在團結東北軍與十七路軍方面,因中央軍有圍城救蔣介石的企圖。

    同時,**中央令紅軍南下,與張、楊部靠攏,目的是壯其膽而振其氣,「靠近張、楊,可應付各種事變,遠離則不能」。張、楊歡迎紅軍去,紅軍規定接受友軍防地,不改變政治組織,不與民團衝突,不打土豪等新政策,符合抗日統一戰線方針。

    當范哈兒、宋美齡一行人抵達西安的時候,正是張學良、楊虎城得到**初步回復的時候。

    現在的歷史,因為范哈兒這個異類的出現,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次西安事變發生後,很多事情也引起了巨大的變化。因為范哈兒的西南聯盟和東北軍、西北軍,都有較好的合作關係,甚至和**紅軍方面,同樣有不容掩蓋的私下交往,所以這次事變後,張學良、楊虎城代表的實力和得到的支持,也遠超歷史上真實水平。

    至少,『共產』國際對張、楊二人的罵聲,就沒有像歷史上那麼大。

    所以張學良在見宋美齡、宋子文的時候,還是很明確的重複了自己在通電中提出的要求,表示只要統一戰線抗日,他馬上就會釋放老蔣,並且願意負荊請罪。

    宋美齡這邊,對於張學良的要求並不意外。

    而且她很明白,以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左右國民黨中央的決策,但她卻知道有一個人絕對能讓現在的國民黨大佬們,乖乖聽話,這個人就是老蔣。所以她這次來西安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就是要見老蔣一面。在張學良答應盡快安排後,她仍舊堅持最好是第二天就能見到老蔣。

    此時,由於中央軍湧入潼關,張學良要求紅軍以主力對胡宗南等部,並接防膚施、甘泉地區,使湯恩伯部不得向西與胡宗南部聯絡,此外要求陝南陳先瑞部出商雒地區側擊盧氏、靈寶,威脅東路中央軍後方。

    紅軍同意陳先瑞部先去商雒,後加派了徐海東部。同時又提醒張學良:應確保蘭州、漢中兩戰略要地以孤立甘肅中央軍,蘭州有於學忠部,漢中是否請范哈兒出兵佔領。

    當時范哈兒的川軍和東北軍、紅軍,早已形成了軍事默契,讓范哈兒出兵為事變站台,也是張學良在事變發生後,就第一時間提出來的。只是范哈兒考慮到事變發生後,國內輿論譴責張、楊的聲音很大,站出來不一定合算。本來本來國人對於老蔣**不抗日的行為,爭論和罵聲一直比較多,但是張、楊一抓了老蔣後,很多人反而改為支持老蔣了。覺得只有統一在一個領導人旗幟下,才能真正做到團結抗日,事變的結果,竟然是讓老蔣的聲望空前增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國人一方面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團結一致抗日,一方面卻又抨擊張、楊二人的行為。就連西南聯盟麾下的川、康、滇、黔等地人民,也基本是持這麼一個觀點。范哈兒到了這個時候,必須得考慮到民心和支持張楊二人的效益了,所以對於紅軍和張、楊二人主張讓他佔領漢中,他雖然心動,卻是沒有馬上實施。

    他一邊讓宋美齡、宋子文在張公館繼續和張學良進行交涉,一邊卻是密集和聯盟內部進行電報聯絡。與參謀長鄧錫侯和聯盟另外三位巨頭一起,商量他們到底是否要進駐漢中,幫助張學良。

    沒過多久,另外三巨頭的回復就過來了,他們建議:

    「當前民心向老蔣,我部應當代表國民政府軍,率大軍進駐漢中,以威脅西安方面釋放委員長的名義,實行佔領。」

    而鄧錫侯的建議,則是比較模糊了。

    他認為眼下西安局勢緊張,聯盟既和張楊二部有合作前例,自然不應該妄加敵對,白白得罪彼方。同時也要考慮時局民心,不應隨意站在幫忙抓老蔣的那一面上。至於到底選擇那邊,可以由范哈兒自己衡量作出決定。

    反正一句話,這個時候,幫誰都對范哈兒沒有好處,而如果兩方同時不幫的話,則會同時得罪他們,所以范哈兒只要選擇一個幫忙相對比較合算的那個就行。

    這樣的答覆,讓范哈兒十分懊惱。

    考慮到現在自己本人已經到了西安,並且還是對外表態站在老蔣這一邊,在幫助宋美齡、宋子文設法營救老蔣,所以對他那邊已經有了一個交代。這個時候,就是適當往紅軍和張學良那邊,傾斜一下的時候了。

    12月14日夜間,人在西安的范哈兒,致電早就率軍在陝西和四川邊界地帶的第四師師長林思存,讓他立刻帶兵進駐漢中,施行佔領。對外發表通告,呼籲絕不能傷害老蔣性命,同時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至於如果國民政府方面派兵過來借道,則立刻拒絕,若是對方行挑釁之事,則以對方想逼西安殺害委員長的名義,將入侵部隊擊退。

    這個決定一出,自然是范哈兒準備兩邊討好,想在西安事變中左右逢源了。

    對此,**和張學良方面,並沒有說什麼,他們知道范哈兒內心是支持他們的,至於軍事行動是不是有貪婪的目的,則是他們自認早就瞭解的「軍閥性格」,並不覺得奇怪,到是南京國民黨方面,知道范哈兒佔了漢中,卻又不允許國民黨討伐部隊過境的時候,大罵范哈兒叛國投敵,十惡不赦。

    對此,范哈兒也毫不客氣,直接發動輿論攻勢,一方面為自己冒險進入西安表功,一方面卻是指責南京方面妄動刀兵,是想逼張楊二人殺害委員長,才是真正的十惡不赦。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卻是明顯分裂成了兩派,一方是國民黨,另一方范哈兒、張楊二部和**,目前看來,還是後者的實力稍微強大一點。

    無論如何,在**代表到西安前,紅軍、東北軍與十七路軍已密切合作,並對態度問題,有了明確決定。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結果是:「中央正確地分析了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經過反覆研究,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談判。」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對這樣一個猝然發生的重大的問題,在情況不十分清楚的條件下,**中央決定了正確的方針,這表明『共產』黨已經成熟了。

    15日,在先後得到了**方面和范哈兒方面的答覆和行動後,張學良終於信心十足,將蔣介石由新城大樓遷至高桂滋公館,由東北軍衛隊二營看守。並且同意了宋美齡的要求,由他本人親自陪同宋美齡去前往見老蔣。

    宋美齡拿著一個梅乾菜盒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在到宋美齡後,眼淚直流,說:

    「你怎麼來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齡勸蔣道:「寧抗日,勿死敵手!」

    對於這次見面,范哈兒知道的並不多,只是看宋美齡回來後,明顯比去見老蔣前信心十足了很多,當即知道這位夫人肯定有所收穫。

    事實也不出范哈兒預料,這位夫人,已經收到了老蔣簽發的一份手令,是給何應欽停戰三天的命令。同時張學良為了表示對和談的誠意,也同意釋放老蔣的隨行大將蔣鼎文。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范哈兒和宋美齡等人都可以看出,這次事變和平解決的可能性很大。

    12月15日,由毛澤東、朱德等15個紅軍將領致電南京國民政府,指出事變爆發「實蔣氏對外退讓、對內用兵、對民壓迫三大錯誤政策之結果」。對此「絕不可負氣橫決,反而發動空前內戰」。否則「日本乘機入寇」,「全國喪亡」。

    提出:

    「公等而果欲自別於蔣氏,復欲自別於親日派,謂宜立下決心,接受張、楊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之內戰,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組織統一戰線政府。」

    紅軍的這份通電,是僅次於**中央名義的一種表態,目的是在要求停止對西安進攻,因為當時中央軍已入潼關,及在潼關和兩翼共集結了中央軍9個師與馮欽哉的四十二師。要求國民黨中央接受張、楊的主張,團結禦侮。而且表示一旦抗戰,紅軍願與國民黨軍隊聯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戰場,表明與南京政府是和解而非對立的態度。

    但是,其中也有「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的要求,這反映了**領導核心在策略思想上還沒有完全一致。不過「裁判」已不同於「公審」(公審也不等於殺),而「國人」則較「人民」更寬,它包括國民黨人在內。與之前的通電主要主張相比,它究竟是第二位的,可謂瑕不掩瑜。

    為了響應『共產』黨紅軍的呼籲,范哈兒也再次聯合西南另外三大巨頭劉文輝、龍雲、王家烈,裹挾了劉湘、何健等人,同時致電南京國民黨中央,要求接受張學良提出的條件,接受和談。

    在這樣的層層壓力下,國民黨中央,終於不像歷史上那樣,在宋、孔等人積極斡旋的時候,他們還在摩拳擦掌對東北軍、西北軍開炮。

    當蔣鼎文和宋子文攜帶著老蔣的手令抵達南京後,對於西安的軍事行動,終於被國民黨中央下令暫停。

    12月24日,經過多方交涉,在西南聯盟總指揮范哈兒和『共產』黨代表周的見證下,蔣中正接受了張學良提出的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以及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等。

    但是蔣介石沒有意願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東北軍和西北軍有部下向張學良反應不滿,稱:「我們提著腦袋給你幹,怎麼到最後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學良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現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為領袖,那麼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現在要一個君子協議也很好。」張學良的這個提議遭到了楊虎城的反對,但是范哈兒和『共產』黨方面,卻都表示支持。

    大家看得很明白,老蔣簽約不簽,對於最終合作來說,並沒有多大影響。簽了不一定會讓他完全落實,不簽也不能讓他否定抗日的大方針。

    其實這份協議,與其說是定給國人看的,還不如說是給日本人看的。

    一旦公開協議說我們大家團結一致抗日了,最不能容下的,當然就是日本人。日本的戰爭準備,本來就走在中國前面,這個協議一旦公佈,必然會逼得他們提前動手,而老蔣這時候也肯定不得不加快本來就在進行的抗日準備,哪裡再可能停下。

    所以協議一公佈,就算是基本達成最終目的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