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一十節 工事防禦 文 / 黃初

    第二百一十節工事防禦

    其實,馮老長官內心對於范哈兒和王家烈兩人,竟然願意彼此交換指揮權,還是很驚訝的。不過他也是見過大場面,經歷過很多風浪沖擊的人,知道這可能涉及兩部機密的事情,他一個外人肯定不方便問,所以只是笑了笑,就應付過去。

    反正現在這個時候,只要有人去嘉興負責防禦,他就滿意了,至於具體誰去,他並不在乎。國難當頭,那些私下的派系鬥爭之類的,他並不願意參合,甚至都不願意關心,現在只要能把小鬼子打敗就行。

    接受嘉興防務的范哈兒,立刻乘坐吉普車,趕往自己的防區。

    實際上,第25軍,在這之前已經運行到嘉興附近,就近防禦,也是戰區指揮部部署防禦任務時第一個考慮的,所以范哈兒到不存在繞道調兵的需要。

    等他本人趕到嘉興,和原來負責嘉興防禦的主官進行交接。

    將那支也是從上海戰場撤下來,正傷亡慘重繼續休整的部隊撤換下去後,范哈兒馬上展開了佈防工作。

    雖說嘉興也在蘇嘉國防工程範圍內,但是嘉興的國防過程,數量上和質量上,比蘇州那邊,還是有所差距的。

    不過這並不妨礙范哈兒現在的工作,對此他早有準備。

    這次來第25軍前,他就直接從自己本部的第7軍中,帶來了一支工兵部隊。

    帶這支部隊,並不是他不信任第25軍。雖說他現在只是臨時第25軍,但作為西南聯盟系統,執掌聯盟指揮權已經達三四年的范哈兒,對於西南地區幾個軍的影響力和控制權,還是比較大的。他抵達後,基本不存在指揮權交接困難的問題,代理的副軍長和幾個師長,馬上就表示服從范哈兒指揮,願意誓死效命。

    范哈兒現在帶工兵,完全就是為了眼下的工事考慮。

    對於工兵在這個時代戰爭中能夠發揮的作用,范哈兒在若干年前,研究這個時代戰爭特色的時候,就早已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所以在原來的第四師改組之初,他就花費了大量金錢,從德國訂購了制式工兵鏟,用來裝備他手上的第一支部隊第四師。

    可以說,自從他執掌部隊以來,對於工兵的重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工兵能力出眾,也是他手下兩個軍的特色,拉出來任何一個工兵,都可以和西方最強國家媲美,甚至也遠超注重單兵作戰能力的日本軍隊。

    到了這個全面防禦作戰的時候,工兵能夠發揮的作用,就很明顯了。

    嘉興雖然有一些永久性國防工程,但是他們的規模和質量,明顯不符合接下來將要進行的激烈戰鬥。

    就算符合,在這樣的防禦作戰中,工事的作用,也肯定是越強越好的,所以范哈兒毫不猶豫的,出動了手下第7軍、第25軍的所有工兵,趁日軍發動攻擊,全力搶修各種工事。

    戰壕就步兵戰壕、反坦克戰壕,掩體分防炮擊掩體、防轟炸掩體等等,其中設計的排水、排煙、防毒等設計,絕對是遠超這個時候亞洲水平的。

    「625號水泥五百噸、螺紋鋼二十噸、原木八千根、草編袋兩萬隻、鐵絲網三噸……」

    范哈兒看著流水一樣出去大量物資,看得直感心頭流血。

    雖然注重工兵建設,但在以前的部隊演習中,也不可能真正大規模的修築各類工事,所以這一次實打實的交付所有物資出去構建工事,耗費的大量材料,就連財大氣粗的范哈兒,也是大感受不了。

    這些很多物資,可都是范哈兒直接從四川運過來的,而不是出自**後勤部門的物資。這一次,可出的是他的私房錢。光是那個高標號能夠快速凝結的水泥,就花費了他不少心思和時間。如果換成其他人,就算支付的起,也不一定有條件能搞到。

    但是當一條條嶄新的防禦工事,出現在嘉興一帶時,往來視察工作的戰區將領,全都驚呆了。

    「這就是第25軍的工事,真是不簡單啊!」

    「是啊,就算是我看過的日軍陣地工事,恐怕也不過如此。」

    「想不到雲貴之地,竟然還有這樣一支精銳之師。聽說來自四川的第7軍,也有一支神秘強大的裝甲兵部隊,看起來,西南那個荒僻之地,這幾年工業發展迅速,還真是養出了幾支強軍啊。」

    那些將領私底下評論。

    「哈哈哈,那是,也不看看,這是出自誰的防區。」

    到了這時候,范哈兒的尾巴又翹了起來。

    熱情的向友軍介紹自己這些工事的作用,宣傳自己的防線。

    這既是給友軍一顆定心丸,表示將來戰鬥中,防線基本不大可能從自己這兒突破,同時也是給自己的部下一個信念,有了這樣的工事,日軍進攻需要付出的代價,也肯定可以預料。如果這樣還讓日軍突破了,看你們以後還怎麼面對曾經吹噓過的友軍。

    這樣的情況在傳到戰區代理長官馮玉祥耳中後,甚至這位老長官都親自來看了一次,對於那些工事,自然是直豎起大拇指,稱讚不已。

    但是隨後讓范哈兒敢怒不敢言的事情發生了,這位馮老長官,以軍需為由,把范哈兒第25軍倉庫中剩下的幾十噸各類物資,給清倉運走了,說是他也要在自己的指揮部外,再構築一道防禦線,原來的國防工程,讓他這位代理戰區長官,也稍微有點不放心。

    如果不是時間緊迫,日軍攻擊在即,恐怕這位老長官,甚至都會忍不住向范哈兒字節借工兵,去給自己的防區中樞其他地方修築工事去了。

    但這顯然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就在范哈兒初步完成嘉興防禦工事修築後,松井石根就在上海發佈通告,宣稱,日本的勸降已經失敗,他將再次對中**隊發起猛烈攻擊,目標就是中國的首都南京。

    日本華中方面軍在淞滬戰役結束後,松井石根原本也想利用在上海周圍的勝利成果,不失時機地果敢進行追擊。但當初大本營給該軍的任務是消滅上海附近之敵,並使該地從南京方面孤立出來。由於是出於這種要求編組的,所以不僅它的推進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很多輜重,甚至連炮兵這樣的戰列部隊有不少還遠在前線部隊的後方,因此不能考慮一舉即可到達南京。在此情況下,在上海戰役結束後,松井石根的後繼唯一軍事行動,就是命令其航空部隊與海軍航空兵協同,轟炸南京及其他要地,並不斷表現出進擊的氣勢,以資削弱中**隊的戰鬥意志。

    這些行動,除了不斷擺出進攻姿態,確實影響到了蘇嘉一線**的佈防外,轟炸南京和杭州等地,卻是因為**防守嚴密,高炮部隊加范哈兒的參余空軍配合,基本做到讓日本零星戰機有來無回的程度。

    松井石根也很清楚那些軍事行動的意義,所以現在部隊一休整調配完畢,就作出了反應。

    就在松井石根那個宣稱結束後不久,蘇州中日軍隊一線立刻發生了兩軍再次交火。

    不過顯然,吸取淞滬戰役的影響,現在已經少了日軍戰列艦炮火支援的松井石根,作戰還是比較謹慎的。

    開戰三天,都只是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根本沒有出動大軍,發起全線攻擊。

    歷史上,日本本來預料中**隊會在蘇嘉一線佈防堅守,但實際在上海受損嚴重的**,幾乎是在蘇嘉一帶立足未穩,就因為日軍的前線追擊,加上又發現日軍已在滸浦口、白茆口一帶登陸,有切斷支塘鎮附近公路的可能,認為昆支陣地形勢已趨不利,負責前線指揮的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當即決心向吳福線陣地轉移。

    可以說,其實在淞滬戰役後,滬寧一線,**是沒進行過幾次像樣血戰抵抗的。

    不過歷史現在早已經發生了好幾處拐點,淞滬戰役的慘烈,讓日軍在順利奪取上海後,也因為損失慘重,而無力進行全線追擊。同時海軍也因為在歷次戰鬥,傷亡不小,受長久了陸海矛盾影響,在完成了兩次登陸後,就不是很願意配合再冒險進行登陸作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中日雙方,幾乎都是等完成了充足準備,再在蘇嘉一線開戰的。

    不過相對來說,日軍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打破塞克特防線,攻佔南京。

    而**,則是對戰事的目標,有比較大的爭議。

    尤其是參謀部內,有人制定了長期防守,堅持幾十年的作戰計劃;有人甚至想像,防守幾次後,就能趁勢反擊,並且制訂了反擊奪回上海的計劃;當然,更多的參謀,還是現實的想想,塞克特防線不保,全軍只能後撤,另外擇地防守了。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最高國防會議,下達給前敵指揮部的要求,只是讓他們起碼堅守20日,才能討論隨後行動安排。

    這個判斷,雖然保守,但起碼也是比較理智的,總比還打反擊的主意要現實。

    12月15日,日軍接到大本營關於「繼續攻擊,佔領常熟、蘇州、嘉興一線」的命令後,「上海派遣軍」部署:「主攻方向保持在滬寧鐵路北側地區,擊敗當面之敵後,向太倉、昆山一線追擊」。

    最前線的第10軍立即召開幕僚會議,認為:

    「敵人已經完成全線防禦,如果抓住戰機,一舉擊潰其中樞,使其指揮混亂,同時進行突擊深入,則有20天的時間,可以佔領南京」,因而決定在攻佔嘉興後,以軍主力獨自果斷地向南京攻擊。

    只是日本第10軍作為前指,把這個戰略設想傳遞回去後,卻是遭到了大本營的大肆鞭打。

    日本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缺乏的島國,為了實現其征服亞洲並進而稱霸世界的野心,先吞併中國,以掠奪中國豐富的資源,作為其武力擴張的物質基礎,這成為日本的「根本國策」。但由於中國地廣人眾,列強利益又交錯其間,以日本的軍事實力還難以完全以軍事佔領的方式滅亡中國,所以在侵略中國的手段和步驟上是逐步「蠶食」還是一舉「鯨吞」,爭論激烈。前者的主張在日本統治集團中略佔上風。像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後,第二步戰略企圖就是侵佔中國華北諸省,然後繼續等等。日軍大本營,深受內閣文官派系影響,是比較傾向的「蠶食」的。但是前線的士兵,卻大多是「鯨吞」主義者,正是在他們的操作下,對華戰爭的規模,一再擴大。

    松井石根,毫無疑問是一個「鯨吞」主義者,受他這位派遣軍司令官影響,他手下的部隊,也是野心勃勃,作戰極為大膽囂張。這已經不是派遣軍第一次和大本營的作戰指令相矛盾的事件了,而在衝突產生後,松井石根立刻支持第10軍的提議,授權他們執行既定計劃,至於大本營方面,自然由他這位派遣軍司令去頂。

    當天下午,蘇州外圍陣地發生小股交火事件。

    而防守的中**隊,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前敵總指揮陳誠根據《第三期作戰計劃》的精神,命已退至蘇州地區的第9和第19兩集團軍,仍以一部佔領唯亭、外跨塘陣地掩護,堅守陣地,如果確實抵擋不住,可以按照參謀部規劃,斟酌情形待堅守20日後轉進。

    同時致函第15和第21兩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廖磊,告知「望兄等督率各部,遲滯敵之前進」。左翼軍總司令薛岳也依照顧、陳的指示,以與信函相同內容的訓令,命第15、第21兩集團軍「全線至少堅持抗擊20日,並派一部沿常錫公路逐次拒止敵人之前進,掩護友軍各部」。對各軍、師的行動及到達位置等,均作了具體規定。

    此時,南京方面也意識到,和日本人繼續大戰不可避免。對於偷工減料的塞克特防線,最終能不能擋住日軍的進攻,也實在沒信心,所以大家到是頭腦很清楚的,在給前指下達了起碼堅守20日的要求後,馬上後繼展開商量,是不是要留守南京的問題。

    最終,固守南京的方針,在南京第三次高級幕僚會議上得等到決定。為爭取時間,掩護南京進行固守的準備,蔣介石以電話指示薛岳等部:「蘇州、常熟、福山之線應固守,非有命令不得撤退。」

    面對日軍強大的攻勢,中國最高統帥部不得不認真考慮首都的防禦問題。16日,最高國防委員會一方面責成軍事委員會執行部與南京警備司令部迅速修整南京地區工事及制訂防禦計劃;一方面責成第三戰區派軍修整、加強吳福線、錫澄線工事,以備蘇嘉一線作戰部隊在萬不得已時,退守後方既設陣地,作韌強之抵抗,以「鞏固首都」。

    蔣介石命令何應欽:首都附近各線陣地,應即編成。招募民夫,由教導總隊派兵指導趕築工事。

    又電令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已電令第53師、第77師、第121師迅速開赴南京,歸該司令指揮,加強首都附近之工事。預定77師擔任常州、宜興、長興一帶;53師擔任浦鎮、滁州一帶;121師擔任句容、天王寺一帶。希妥為計劃,並於到京後分別予以指示為要。」

    警備司令部在執行部的領導下制訂了南京防禦陣地編成計劃。主要內容為:(1)以大勝關至龍潭之線原國防工事為主陣地,簡稱「南京東南主陣地」;(2)以雨花台、紫金山、銀孔(鳳)山、楊坊山、紅(土)山、幕府山、烏龍山、棲霞山之線為預備陣地,亦稱「復廓陣地」;(3)在長江北岸,以浦口為核心,由劃子口沿點將台至江浦縣西端為主陣地,與東南主陣地夾江形成環形要塞;(4)預計使用兵力,江南陣地為4個完整軍(12個師),其中主陣地帶部署3個軍,復廓地部署1個軍(3個師),總兵力為5個軍。計劃雖經執行部請求統帥部核定批准,但預定調用的部隊均未落實,第53師、第77師未到南京,第121師及第167師到達南京後又立即調往他處,可謂是雜亂無章。

    其實高層的指示,還是基本符合國家對日作戰的終極方針,那就是持久消耗,以龐大的國家總量,拖垮地狹民寡的日本。

    作為前敵總指揮的陳誠,在通報的時候,就清楚的向各級將領表示:

    「我以軍備不足,對有多年準備、而挾有現代化陸海空之敵,為求粉碎其速戰速決之計劃,以避免為其不斷之攻擊所殲滅,乃策定持久消耗之最高戰略,一面不斷消耗敵人,一面擴散戰場、分化敵之優勢。」

    在這樣的方針下,中國守軍在作戰中,確實是極為專守防禦,即便面對日軍的幾次試探,也不敢作出任何反應。

    在15日開戰以後,錯過了好幾次殲滅日軍試探部隊的好機會。

    小規模交火三天後,日軍的第十軍通過各種戰場情報收集,已經初步判斷出中**隊的指揮中樞在哪裡了。

    現在按照他們的計劃,就是強攻指揮部,消滅之使敵混亂的時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