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二十二節 統籌準備 文 / 黃初

    第二百二十二節統籌準備

    就在南京組織大撤離的時候,范哈兒也在南京城中,完成了成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的全部政治手續。

    此時最高統帥部雖然已經大部分撤離到了武漢,但是南京任由大量留守人員。

    甚至老蔣這位「最高統帥」,也一直堅持到2月7日,才因為日軍前敵部隊已經抵達南京戰線外圍陣地,才在范哈兒和唐生智等人的勸說下,乘飛機離開南京赴武漢,繼續遙控指揮全國各地的抗戰。

    其實范哈兒在南渡河的時候,就已經正式就職成為戰區長官,不過到了南京除了履行一些必要的手續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見見他手下的那些部隊和他們的指揮官。

    此時的第七戰區編製,和歷史上的第七戰區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了,除了主力戰鬥區域仍舊限於武漢外,士兵組成則完全不同。

    副司令長官余漢謀,參謀長鄧錫侯。下屬第7集團軍司令范哈兒,第12集團軍司令余漢謀,第25集團軍司令王家烈,第23集團軍劉湘,第29集團軍司令王纘緒,以及戰區直屬師三個,湘鄂贛邊區游擊部隊等。共計為五個集團軍加三個師,總兵力將近二十萬人。正式轄區為浙江西部、江西、湖北、湖南等三個半省區。

    其中王纘緒的第29集團軍,其實是范哈兒收編了從蘇嘉、吳福線上敗退的**殘餘幾個師新編組成的,他特德調來了手下大將王纘緒出任司令。雖然是新編部隊,但因為參加過南渡河對日軍第114師團的圍擊戰,士兵和戰鬥力,已經基本恢復。而且是范哈兒的嫡系部隊,完全可以信任。

    這個第七戰區中,只有一支純粹的外來勢力,就是副司令官余漢謀。

    余漢謀,字幄奇,廣東高要(今肇慶西門正街)人。他,14歲入讀廣州黃埔陸軍小學,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從排長做到司令官,先後與紅軍、日軍和解放軍打過仗,戎馬一身,戰功赫赫,但卻是曾被人稱為「余漢無謀」的一個時褒時貶,稍帶爭議的將領。

    不過這個人的確有官相,臉寬眉粗,眼神犀利,圓厚雙肩,忠厚表情裡帶著一絲狡黠。歷史上,他曾兩度主政廣東:1936年7月,陳濟棠被免職,余漢謀取而代之,出任廣東綏靖主任兼第四路軍總司令,後來甚至還出任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

    總的來說,這位余漢謀副司令長官,還是一位很有能力,敢打敢拚,真心願意打日本鬼子的將領。

    此時歸屬第七戰區,雖然是因為老蔣的命令,別有一番制約范哈兒的意思,但在戰鬥指揮上,卻基本不會成為范哈兒的障礙。

    其實第七戰區內,除了余漢謀外,其他卻基本都是范哈兒的嫡系,就連劉湘,也是出自川軍系統,所以實際上,范哈兒這位司令長官,在自己的屬下中,還是很有決定性發言權,今後到也不用擔心聽調不聽宣的問題。

    不過如今在范哈兒身邊的,也就是他本部的第7集團軍、第25集團軍、第29集團軍三支部隊,副司令長官余漢謀的部隊,已經抵達了武漢附近,而劉湘,則是剛剛撤離了鎮江,還在繼續後撤到江西途中,暫時無法和范哈兒的部隊聯繫上。

    作為范哈兒決定參與南京保衛戰的補償,老蔣親自在最高統帥部發佈命令,將江蘇南部區域,除南京衛戍區外,其他部分也暫時歸屬第七戰區節制。

    這樣一來,范哈兒參加南京保衛戰,也就變得名正言順了。

    第七戰區控制接近四個省的地盤,而且都屬於富庶的華東地區,讓范哈兒立刻成為**系統中,數得上的實力派人物。

    不過這位司令官,到是也不忙著跑到武漢去爭權奪利,在和老蔣一番密談後,他淡然決定,繼續在浦口附近,支持對南京的保衛作戰。

    至於老蔣,則是付出了大量密約好處。不外乎兵力支援和權力下放之類的。

    在不知不覺中,因為范哈兒身為第七戰區長官的強勢,這場本來僅僅由唐生智指揮的南京保衛戰,已經在范哈兒的影響下,變成由他這個戰區長官主導指揮的一次戰鬥了。

    其中,當唐生智前來詢問一些關鍵部隊的調動時,老蔣就基本將決定權,下放給范哈兒,而不是唐生智這位城防司令。

    保衛南京的部隊,才不過15個師,但這裡裡面,動用的精銳部隊還是不少的。其中很多都是極具高技術的兵種,范哈兒相信,只要自己運用的好了,完全可以改變很多戰鬥的結果。

    唐生智對於這些部隊,其實並不看重,它們就算落入了這位城防司令手中,真正能發揮多少威力也不一定。現在有了范哈兒,其實才是它們真正的幸運,當戰鬥結束時,這些數量不多的部隊,絕對會給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南京這位六朝古都,風雨金陵,在農曆新年時節,大地回春,即將春暖花開之際卻是不得不迎來一場血戰了。

    范哈兒將自己部隊的事情,交給了鄧錫侯、沈聰等人暫時負暫,自己在南京忙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眼見百姓撤離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日軍已經不斷逼近,范哈兒也終於決定離開南京,前往浦口營地親自坐鎮。

    在出南京城的時候,范哈兒還看到了幾個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影,那是一群憲兵。

    這支部隊,其實也是老蔣交給范哈兒的精銳之一。

    他們身穿制服,背著武器,正在指揮撤離中的難民,避免他們阻塞交通道路,同時也是防止那些設防的士兵和警察,對那些撤離的難民趁火打劫。

    憲兵是所有國家軍隊的必不可少的一個兵種,雖不屬於戰鬥部隊,但他在監督部隊的軍風紀、輸導公路交通、維持軍隊秩序,軍事法庭審判及查處軍中違紀事件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習慣稱之為「軍事警察」,平常可在很多的軍事照片和重大軍事場合看到憲兵的身影。

    國民革命軍的憲兵是從士兵中挑選出來的,多為士官。直接隸屬於軍部或師部。軍銜的底色為暗紅色,與經理(軍工部門)同色。軍服與其它兵種一致,只是在左臂上配有環臂布章,上面印有「憲兵」兩個大字,與當時的日軍相似。憲兵的鋼盔非常有特色。有兩種型式,一種是與英國制托尼式鋼盔相似的鋼盔改型;另一種是類似西方國家熱帶殖民地軍隊所戴的防暑帽(比較像越南軍隊帶的頭盔)。無論什麼部隊全是如此佩戴,包括德制師。除頭盔外,憲兵還佩帶一個小哨,與當時的警察使用的一樣,做聯絡之用。武器配備的是毛瑟二十響全自動手槍和專用的皮槍套,與毛瑟槍專用皮質彈匣包。正面可裝20發彈匣的彈包12個,背後有皮帶扣繫在後腰,y字型肩帶分3點支撐彈包組。

    其實**的憲兵,主要作用還是戰鬥,他們要糾察軍紀,自身自然要戰鬥力非凡,所以在需要他們的時候,完全能正面投入戰場。

    「中國憲兵……」范哈兒笑著低語了一聲。

    這支部隊,在歷史上的南京保衛戰中,可是留下了很光彩的一頁。

    這一次,向來也不例外的吧。

    南京保衛戰,僅僅是唐生智手下,就集結了將近15個師,再加上范哈兒的部隊,對付實力已經被大幅削弱,遠遠不如歷史上強大的日軍,范哈兒的信心,到是比作為城防司令的唐生智強多了。

    就在范哈兒快要出城的時候,城外一陣吱嘎吱嘎聲伴隨著隆隆的震地感傳來。

    「戰車!是我們的戰車部隊!」旁邊已經有警衛的小兵在大聲嚷嚷了。

    看到即將進城的戰車部隊,范哈兒面上,忍不住再次露出一個笑容。

    這是他和老蔣商談的結果。

    因為在松隱鎮的反登陸作戰中,第7集團的裝甲汽車部隊在城市戰中表現極為出眾,所以范哈兒在老蔣還未離開南京前,向他提請調來了一支裝甲部隊,用於南京保衛戰。

    國民革命軍的戰車兵是以德**事顧問依據德國的裝甲兵發展經驗而成立的。但由於德國顧問們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戰的軍事理論中,他們認為步兵是戰鬥的絕對核心,戰車只作為步兵的輔助支援火力。這種思想在日軍和許多二戰初期戰敗的西方國家軍隊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戰車兵在早期並不是獨立的兵種,而是隸屬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交通兵即輜重兵。隨著軍事思想的進步,條件的成熟,國民革命軍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戰車兵。

    早期的戰車兵使用的兵種專用色為黑色,正是國民革命軍陸軍輜重兵的兵種專用色,後期建立了裝甲兵這一兵種,其兵種專用色也改為銀色,同時有其特殊的軍銜領章.叫做「克羅米領章」,鉻質的電鍍章。

    抗戰時期的第五軍直轄的戰車兵團還沿用早期的軍服,接收意大利菲亞特cv-33戰車時隨車配給了數量不詳的意大利式橡膠頭盔。193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蘇聯坦克,但沒有使用過蘇制的坦克帽。

    早期的獨立戰車營因其隸屬於交通兵第二團,故其臂章的部隊符號為x2。裝甲兵頭戴的是一種橡膠製的防撞頭盔。其型號與德國機械化部隊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執行訓練和維修保養作業時,穿連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戰帽。進行檢閱和參加戰鬥時,戰車乘員習慣穿著一般的野戰制服,帶防撞頭盔。有的還戴有德式鋼盔,配發駁殼槍及專用彈匣包,戰車內的每位乘員配發德國原裝或國內仿製的德軍制式風鏡,很是威風。

    當這支雄赳赳氣昂昂的戰車部隊開過范哈兒的車隊時,范哈兒明顯能感覺到,自己手下那些士兵羨慕的目光。

    「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擁有這樣的戰車部隊啊?」

    「是啊,要是我就是這麼帥的戰車兵多好啊!」

    幾個士兵低聲的議論。

    范哈兒頓時哈哈哈大笑:

    「你們有什麼可羨慕的,我們的裝甲汽車部隊,戰力就不比他們弱。這些鐵皮戰車算什麼,真正厲害的是坦克!重裝甲坦克!重慶正在新編的哪個軍,就列裝了坦克部隊,隨時可以開上戰場,你們只要自己好好努力,就隨時有可能當上戰車兵、坦克兵。」

    這些東西,雖然有軍事秘密的嫌疑,但是范哈兒並不準備保密。

    他們運用的好了,其實完全可以成為激烈軍心的秘寶。

    果然,范哈兒的那句話一出,作為他嫡系親信力量的警衛團士兵,立刻一陣眼神發亮。這些久經沙場的士兵,對於全是鋼鐵組成戰車怪物,還是很生嚮往的。

    其實眼前的這支戰車,在經歷了南京保衛戰後會否存在,其實很是個問題。范哈兒注意他們,更多的還是感慨。

    隨後他就立刻命令警衛部隊,繼續保護他趕緊返回浦口駐地。

    此時日軍上海派遣軍,已經遵照方面軍的命令作出部署,命令第16師團沿丹陽、句容、湯山公路,第9師團沿金壇、天王寺、淳化鎮公路並列向南京東部方向攻擊前進;第11師團天谷支隊沿丹陽、鎮江公路進攻鎮江,爾後渡江攻擊揚州,切斷大運河;第13師團以一部由江陰渡江攻擊靖江,切斷南通與揚州的聯繫,以主力沿常州、奔牛鎮公路到鎮江,在天谷支隊後渡江,向滁縣迂迴攻擊,切斷津浦鐵路。

    其中第11師團的步兵第10旅團,配屬野戰重炮兵和迫擊炮兵各1個大隊、後備炮兵和工兵各1個中隊,戰鬥力很是強悍。

    日軍第10軍也立刻遵照方面軍的命令,部署第6師團,取代被打得只剩下一個旅團兵力的第114師團,沿溧陽、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第114師團殘部旅團,則沿廣德、洪蘭埠公路,尾隨在第6師團後,也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其中基本保持完整的國崎支隊,沿廣德、郎溪公路進佔太平(當塗),計劃爾後渡江迂迴至浦口附近,切斷南京守軍北退之路;第18師團經宣城向蕪湖進攻,切斷南京守軍西退之路。

    從2月3日至6日,經過4天的戰鬥,日軍正面的第18師團、第9師團突破守軍第83軍及第66軍的警戒、前進陣地,佔領了句容,進至句容以西的黃梅、土橋及湖熟鎮一帶,並有一部兵力由右翼深入到孟塘、大胡山附近;第6師團突破了守軍第72軍及第74軍的警戒、前進陣地,佔領了溧水,進至溧水以北之秣陵關、陸朗鎮及江寧鎮一帶。

    這時,日軍右翼的天谷支隊和第13師團正向鎮江、靖江進攻中,左翼的第6師團正向秣陵關前進中,國崎支隊和第18師團正向當塗、宣城進攻中。

    2月7日,日本華中方面軍下令,於當日開始向南京外圍第一線防禦陣地進攻;突破該陣地後,繼續向南京城復廓陣地攻擊;集中到達戰場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毀並奪取城垣。規定「上海派遣軍」負責攻擊東北面的中山門、太平門、和平門(今中央門),第10軍負責攻擊西南面的共和門(今通濟門)、中華門、水西門。城內兩軍作戰地境分界線為共和門—公園路—中正街(今白下路)—漢中路。

    2月6日下午,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發現日軍迫近第一線陣地,特別是其第16師團一部已滲入至湯山鎮(當時稱「湯水鎮」)左側後的胡塘、大胡山附近,急令第36師速派1個步兵團進佔麒麟門附近陣地,以掩護第66軍側背,並阻止該敵繼續滲入;令在鎮江的第71軍、在鎮江及東昌街一帶的第83軍迅速向南京轉移,以增強南京的防守力量;規定第71軍轉移後,鎮江要塞由第103師代師長戴之奇指揮;同時令第2軍團(第10軍)剛剛抵達南京棲霞山附近的第41師推進至龍潭、烏鴉山地區,以掩護第71軍及第83軍轉進,並保持與鎮江的聯繫。

    由於南京已成圍城,即將變為戰場,蔣介石於當晚召集少將以上軍官開會,告誡大家:南京是全國和世界關注的重心,不能輕易放棄;又說明自己不能偏處一隅,但責任逼自己必須離開,要求將領們服從唐生智司令長官的命令,負起堅守重任。還說即將調動部隊前來策應等。他於7日晨5時45分乘飛機離開南京,飛赴江西,轉武漢統帥部。

    也就是在老蔣離開南京後,范哈兒也立刻率部趕回了浦口,親自指揮部隊。

    鑒於日軍前線已經抵達南京第一陣地,范哈兒決定分別派出一團的兵力去麒麟門和鎮江協助支援,其餘大軍,立刻一級戒備,待前線中日軍隊大戰開始後,再隨時準備從日軍進攻側翼,進行前牽制性進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