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二十八節 火箭武器 文 / 黃初

    第二百二十八節火箭武器

    當從浦口進發而來,增援雨花台的范哈兒部隊,在抵達日軍第6師團附近時,這支部隊仍舊恪守了他們師團長在上一次戰鬥匯總吸取的教訓,堅決嚴陣以待,不派出小股部隊進行無用的襲擊騷擾。

    這樣一來,重裝而來的范哈兒部,到是有了充足的時間,將他們帶來的秘密武器,給按照演習程序一樣,有條不紊的進行按序展開了。

    整整三十座用騾馬拖拉的輕型牽引設備,在擺出攻擊陣型後,馬上就被掀掉了覆蓋在上面的黑色厚實帆布。

    「唰唰」聲中,掩藏在下面的秘密武器,終於清楚的暴露在其他人面前。

    那是由幾十根大口徑,長身鐵管組合而成的神秘武器。

    那黝黑的鐵管中,此時已經快速的被操作士兵裝填上了幾十沒類似炮彈的物體,隨著一面面號令旗幟的舉起,這支神秘武器部隊的指揮官,立刻向獨立旅的旅長報告:

    「報告旅座,多管火炮已經準備完畢,隨時可以進行發射。」

    「好,那就趕緊對準敵人陣地,給我狠狠的發射吧!」這位獨立旅的旅長,馬上不含糊的下達了命令。

    同時不忘向身邊警衛兵下令。

    「讓前線部隊警戒,防止日軍對我軍陣地突擊。命令前鋒部隊,如果看到日軍遭到重火力打擊,陣形混亂,千萬不許趁勢突擊,我軍以嚴防保護本部炮兵為第一重任。」

    就在這位旅長下達完命令的時候,那邊的神秘武器指揮官,也在這位旅長的命令下,正式下達了攻擊命令。

    「發射!」

    隨後響起的巨大聲響,完全不同於正常的火炮聲或者其他類似級別武器的聲音,僅僅是一陣轟鳴之後,就伴隨著「嗖嗖」聲響,一枚枚類似炮彈的物體,就發出一道道明顯的痕跡,直往前方已經鎖定的日軍陣地飛去。

    日軍的戰鬥素質還是非常不錯的,就在范哈兒獨立旅這邊發射神秘武器,炮彈飛上天空的瞬間,日軍的防炮擊觀測哨,就立刻發起了防備遠程重炮襲擊準備的信號。

    大量的前沿日軍,開始躲入簡易掩體。

    作為進攻一方,他們的防炮擊掩體,修建數量和規模遠不如防守方。

    「轟隆」的爆炸聲,幾乎完全覆蓋式在日軍陣地中響起。

    「納尼……」

    「八嘎……」

    日軍的指揮室中,驚訝疑問聲和怒罵聲響成一片。

    剛剛一枚炮彈在他們指揮室頂部爆炸,打落了一大片灰塵,更嚴重的,還是將師團指揮部的電話線都給炸斷了。

    相比教育這些現實物資的損失,作為師團長的谷壽夫,此時更驚訝的是這次遭受炮擊的規模。

    這位師團長很確信,如果他剛才沒聽錯的話,炮擊聲響起的範圍,硬挨覆蓋了大半個日軍陣地。

    而這樣的規模,起碼是幾百門火炮齊射的射擊範圍。

    所以在其他軍官大罵八嘎的時候,這位師團長,卻滿是不信的驚訝。

    隨後警衛員的報告,卻是證明了谷壽夫的猜測:

    「報告師團長,我軍遭受華軍遠程火炮襲擊,據測算敵人齊射規模為五百門左右。」

    「這怎麼可能!」谷壽夫即便剛才自己都估算到了,但在聽到確切的報告後,還是滿臉的不敢相信,甚至都忘了給部隊下達後繼命令。

    其實此時的范哈兒獨立旅那兒,都已經做好了日軍反擊準備。

    剛才造成幾百門火炮規模的襲擊,自然就是這個獨立旅的「多管火炮」所造成的。實際上,這種多管火炮,正是范哈兒利用德國竊取的火箭炮技術,生產的短程火箭炮。只是因為性能和射程,比范哈兒後世見過的火箭炮差距太遠,出於保密考慮,就乾脆暫時被命名為了多管火炮。

    而實際上,他就是一種早期的火箭炮。

    德國人在30年代後期,開始正式列裝火箭炮,但是這種武器,在早期不管是操作還是性能,都感覺令人非常麻煩。

    尤其是這種「多管火炮」,他們的發射速度是遠遠不能和正常的火炮相比的,第二次發射時間,最起碼也是正常火炮的十幾倍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高強度的作戰中,這火箭炮的威力自然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威力其實不如配置同樣數量的常規火炮。加上早期火箭彈的大小有限,破甲效果完全不能和常規加農炮甚至榴彈炮相比,所以剛開始的火箭炮,除了第一次發射時規模和效果比較好看外,起持續使用效果其實還是比較雞肋的。

    不過在這次對日軍的攻擊中,卻是不存在攻擊速度的擔憂,因為日軍在發現這支登陸部隊,就決定對他採取守勢,所以直到這邊火箭炮陣地的第一次齊射結束後幾分鐘時間,谷壽夫還是沒有決定對這支登陸部隊,採取何種態度。

    當第二次覆蓋式射擊降臨的時候,這位師團長作出了一個出人預料的決定。

    「全軍成分散隊形,小心戒備後撤!」

    這個命令一出,其他人還沒反應,谷壽夫手下的那些軍官們,就已經忍不住質問師團長:

    「閣下,皇軍為什麼要撤退?」

    谷壽夫這位師團長將牙齒咬得咯咯響,最後才吐出一個詞:

    「火箭炮!」

    因為這位師團長,響起了他的某個駐外武官朋友,在去德國駐守期間,曾經聽說過德**中有一種威力極為強大的多管武器。而且因為這位武官對所謂「多管武器」的瞭解不多,只是聽說了一次覆蓋式攻擊可以比擬多少門火炮之類的消息,以訛傳訛,到了谷壽夫的耳朵裡,就以為是一種可以像火炮一樣射擊,效果卻是幾十倍於火炮的武器。

    現在他看到獨立旅這邊的多管火炮威力,突然就想到了這傳說中的德軍奪冠武器。

    要知道中德兩國在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前,兩國關係可是比現在的德日關係要更好多了,如果中**隊擁有德**隊才裝備的某些秘密武器,這位師團長閣下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所以一旦想到中**隊使用的,可能就是傳說中那種恐怕的德軍多管武器後,這位師團長閣下,就很乾脆的下達了後撤命令。

    不管這邊的後撤命令,給日軍造成了多大的煩惱,但是他們這麼一後撤,也是給了正在繼續使用火箭彈的獨立旅一個大煩惱。

    不僅僅是困擾日軍這麼後撤到底是為什麼,是在引誘他們追擊,好利益火箭炮的機動和裝填不方便,再來殺個回馬槍呢,還是他們真的被自己的火箭炮所嚇,決定膽怯的主動逃跑了。

    這麼一猶豫,到是給了日軍時間。

    這整整三十門的火箭炮,除了再射擊兩次,給日軍確實造成了較大的傷亡外,後繼根本沒有再次發威的機會。

    獨立旅的旅長,本著小心謹慎的原則,幾乎是一步一步慢慢的帶著火箭炮逼近追擊,等到他們靠近雨花台**陣地時,日軍早就後撤到不知道那兒。

    等偵察員將消息傳來,確定日軍確實已經後撤了,這位獨立旅旅長,只能懊悔不及,覺得自己喪失來一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機會。

    當然,這一仗日軍除了丟下幾千具屍體外,其實無其他所獲。

    這麼一來,受損嚴重的第6師團,其實也等於基本喪失了戰鬥力。短期內想攻克雨花台根本不可能,就連日本派遣軍司令部,也因為在雨花台陣地的連續幾次慘敗,即便在城東佔盡了優勢,也感覺這南京戰役,不可能在短期內能夠結束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派遣軍內部量大高級將官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都有意暫停對南京城的攻勢。

    即是給受損嚴重的日軍,以一絲休整的時間,等待後繼援軍,同時也是想利用南京,吸引中國更多的精銳部隊到來,將他們聚而滅之,達到一戰就靖全功的目的。

    激戰十幾天來,不管是日軍還是**,都感覺傷亡慘重,殘餘士兵也疲勞不堪,其中作為南京城防司令的唐生智,更是幾次在私底下,商量可否撤退的事宜。

    如果不是老蔣「再堅守15天」的命令擺在那兒,這位司令可能真的忍不住已經撤退了。

    雖然現在在范哈兒不公開的接手了防務後,不管是雨花台陣地,還是城東方向,都暫時穩住了陣線,但是**的整體傷亡,還是讓唐生智大感受不了。

    戰前和後繼派到南京的部隊,足足超過二十萬,激戰到現在,他名下可以指揮的部隊人數,卻是不足十萬。而且這十萬人,也是大多帶傷,還具有完全戰鬥能力的,其實不足一半。

    在這樣的情況下,唐生智其實想停戰的意志,比日軍可是強多了。

    2月20日,日軍進攻南京部隊,要麼就地停止單兵繼續攻擊,要麼選擇適當後撤,與中**隊保持距離,僅僅以火炮和飛機作為唯一的攻擊手段,不停的騷擾和襲擊南京城。

    真正的單兵對單兵、陣地對陣地的進攻性作戰,卻是全面停止了。

    而發現日軍這一現象後,唐生智也立刻發佈命令,讓**各線部隊,立刻就地防守,僅僅是火炮和遠程武器對日軍進行反擊,禁止部隊再發動士兵進攻,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這樣一來,南京城中除了炮聲依舊外,實際熱淚的喊殺聲,到是一下就平靜了下去。

    著名的《南京還在戰鬥》節目,對於這樣的情況自然要大加報道,除了歡呼這是守城部隊的勝利外,還在范哈兒的授意下,利用這戰爭的間隙時間,走進戰壕,走進前線,在第一現場,給國人發回了大量報道。

    每當某個播音員的報道結束時,他們都會在最後語氣深重的表示「請同胞們不要忘記,南京還在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援助南京的物資和志願兵,繼續遠遠不斷的到來,一下子給范哈兒和唐生智,帶來了大量生力軍。

    對於這樣的結果,坐鎮武漢的蔣委員長,自然是大為光火。

    一則是他覺得,這些志願兵到南京去送死,是白白浪費國家的有生力量,再則他是覺得,這些志願兵,其實本來應該投效他設在武漢的新兵營,到了南京去,不就等於自己的人被范哈兒和唐生智挖走了麼。

    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南京戰鬥再次有和緩的即將,但武漢的蔣委員長,頭腦還是非常清醒的,自然是不存在考慮與日本和談的可能,但另外一個人,卻並不是這麼認為。

    他就是剛剛被趕到了重慶的汪精衛。

    這一位汪先生,也難為她堅持到現在,還沒有明顯的投降傾向了。甚至還因為中日正式宣戰,這位素以愛國者自居的汪先生,還幾次在公開場合抨擊日本的霸道和窮兵黷武。

    但是隨著國內黨政軍全權由老蔣掌握,而他本人身處人生地不熟的重慶,命令幾乎無法傳達出自己府外,這位汪先生感覺分外憋屈,他的情緒和表現,也就有了明顯的轉變。

    就在南京保衛戰爆發後,這位汪先生就把自己關在書房中,每天以清水和一塊冷麵包為伴,徹夜思考國家的未來和抉擇。

    剛開始還聲稱思考不出結果,就不決出書房吃飯,但是隨著南京保衛戰進行了遠遠超出大家預期的時間,這位汪先生,終於還是覺得,要吃熱飯才能讓人繼續思考下去。所以一周後就讓外面每天額外提供一個熱饅頭,他繼續在書房閉關。

    這一閉,就是足足十幾天。

    當這位汪先生,快要覺得聞到饅頭味就想吐的時候,持續多日的南京保衛戰,終於出現了和緩跡象。這一位馬上覺得,這樣的時機,幾乎就是為他做那件事情所營造的最佳氛圍一般。

    在大喊一聲「有了」以後,汪先生終於出關了。

    他馬上會見了如今在重慶還比較密切的幾個德國駐重慶商會朋友,表示對老蔣背棄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不贊同,同時也向他們透露了自己希望緩和中日關係,重新恢復遠東和平的期望。

    這兩個主張,幾乎完全投合了德國政府此時的口味。

    當幾個德國商人看著像「聖徒」一般的汪先生時,嚴重滿是興奮。

    1936年11月25日,德日就簽訂准同盟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但在當時,中、日兩國在德國的遠東戰略中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特別是對於戰略物資鎢、銻的需求上,德國離不開中國。1936年9月,納粹黨代會通過了4年規劃,規定4年內完成戰略物資的儲備計劃。而中國正是完成這個計劃必需依賴的主要國家。如僅從1936年11月至1937年2月,3個多月的時間內德國就從中國進口鎢、銻、鉬等重要戰略物資1.8萬噸。自認儲備可以應付一段時日了,因而希特勒在對中、日關係上雖然開始由傾向中國轉為保持「中立」,但政府中的許多高級官員仍比較重視中德關係。

    七七事變以前,中、德兩國政府主要領導人的許多政治觀點相近,而在經濟上又有很大的相互依賴性,於是兩國政府的關係更為密切。德國為進行擴軍備戰,所需的重要戰略物資,如製造穿甲彈及坦克裝甲以及飛機所必須的鎢、銻、鉬等,70%以上來自中國;而中國國民政府為擴大、更新軍事力量,也正需要德國的軍火和軍事人員,所以雙方關係達到了極為親密的程度。德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活動於國民政府各重要軍事機構之中,負責訓練及協助國民政府組建和裝備新式軍隊。如最早參加淞滬會戰的第67、第88和第36等師,就是由德國顧問訓練和全部裝備德國先進武器的部隊。在對待中日關係上,德國也明顯地傾向於中國,不承認日本製造的傀儡滿洲政權,更不希望日本對華的侵略行為迫使中國政府傾向蘇聯。德國國防部的馮.賴世瑙將軍訪華時,曾向蔣介石表示:德國政府願意幫助中國「反抗日本霸權的鬥爭」。

    「七七」事變發生後,德國政府認為日本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威脅了德國在遠東的利益。德國與日本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戰略企圖就是利用日本牽制蘇聯,而日本進攻中國必然會減輕對蘇聯的壓力,並可能促使中國與蘇聯接近;更何況中日衝突一旦升級,發展為全面戰爭,必然要損害德國在華的經濟利益。所以當發現日軍正從國內、朝鮮和中國東北調集軍隊進攻北平、天津,中國政府也派出劉峙、龐炳勳、孫連仲、萬福麟等各軍北上應援第29軍時,德國政府於7月20日指示駐各國外交使節,在遠東衝突中遵守「嚴格的中立」,並表示為了德國在遠東的利益,希望事變「早日得到解決」。同一天,還特別指示駐日大使狄克遜:德國的地位不允許有任何單方面利於日本的表現。這是因為日本似乎既沒有考慮到德國在華的經濟利益,也沒有考慮到日本的行動會削弱對蘇聯的壓力,反而加強了對與德國有著良好經濟關係的中國的壓力。7月28日,日本要求德國停止對華的軍火貿易,並撤出德**事顧問團。德國外交次長魏茨澤克以不能逼迫蔣介石轉向蘇聯為理由,拒絕了日本的要求,警告說:「不要期望德國會贊成日本的行動……日本的對華政策,很可能會驅使中國投入蘇聯的懷抱」。

    兩天以後,魏茨澤克會見日本駐德大使武者小路時再次表明德國不支持日本侵華。日本則威脅說:如果德國不停止向中國供應軍火,日本將廢止《反『共產』國際協定》。

    隨後等淞滬抗戰爆發,德國的這種態度就開始轉變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