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五十三節 甘陝 文 / 黃初

    第二百五十三節甘陝

    范哈兒在重慶待了半個月後,原本一直人在武漢前線鎮守的老蔣,也終於在最高統帥部的部分文武高官的陪同下,來到了重慶。

    范哈兒和孔祥熙、何應欽以及第一夫人一起,親自到機場迎接老蔣一行人。

    前線戰事短暫平靜,雖然日軍還在不斷調兵之中,明顯準備繼續侵華戰爭,但是中國方面,也同樣沒有停止向南京、太原、徐州等地的增兵行動,大量新建的師級和軍級部隊在簡單訓練後,就被派上了前線。

    不過最高統帥部經過仔細研究,加上日本內部得到的一些情報,都認為在六月份南方進入雨水普遍較多的梅雨時節後,日軍不大可能再短期內繼續發動強大攻勢。新一輪攻擊,起碼也要等進入**月份,開始入秋以後才可能爆發。

    受這樣的判斷影響,除了前線繼續高度警戒外,不少的高官和將領,都陸續來到重慶這個大後方,同時也是後方最繁華的城市,進行簡短的休假,順便也聚集在一起,對前段事件的抗戰進行經驗總結,同時部署下一階段,即將展開的工作。

    在老蔣抵達重慶後,北方戰場的閻錫山和李宗仁等人,也同樣陸續抵達,而南方駐守廣州等地的白崇禧等將領,也同樣陸續搭乘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抵達了重慶這座抗戰中的繁華之都。

    老蔣在觀察了聚集在重慶的各方大員後,卻是對范哈兒抱怨了自己的一個不滿。

    「現在各集團軍主要負責人,大都派代表參加,『共產』黨有兩個軍,為什麼仍舊是周主任一個人代表參加?就算老毛不敢來重慶參加會議,他們的總司令呢?都是這麼應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麼?」

    聽到老蔣的抱怨,范哈兒哪裡會不知道,這位是想通過自己,讓『共產』黨派更多的代表來參加會議。

    雖然搞不清楚這個委員長打得是什麼主意,但重慶好歹也是自己的地盤,自己邀請了『共產』黨的代表過來,也不怕老蔣再會效仿上次扣留張學良行動一樣,再將人關押了起來,所以很乾脆的表示,自己會出面和『共產』黨的代表商量。

    范哈兒並沒有直接去見**駐國民政府中央周主任,而是通過了**駐重慶首席代表王維舟,詢問了『共產』黨方面的情況並對於此事的意見。

    通過了王維舟的嘴裡,范哈兒也順便瞭解了一下北方戰事的進展。

    抗戰爆發後,日本快速侵佔熱河、察哈爾、平、津、華北,隨後就西進內蒙、綏遠,與偽蒙李守信等勾結,對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包頭發動攻勢,以及進犯伊克昭盟,企圖從北線進入我西北地區,從而嚴重威脅**晉綏邊區及陝甘寧邊區。

    1937年底,國民政府軍委會即命令駐防甘肅省蘭州、隴右一帶的新編第一軍調往陝北,東進晉綏前線迎擊日寇。新一軍軍長鄧寶珊,官兵多為隴上子弟。不久即以新一軍及86師,165師合編為2工軍團,鄧寶珊為軍團長、晉陝綏邊區司令,俞方皋為參謀長。

    由於張楊二部,被戰區司令閻錫山調遣駐守歸綏和包頭,而『共產』黨與這楊虎城的關係,那絕對是非常合拍,所以兩邊在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幾方一見面,就立刻走在了一起,連同鄧寶珊的部隊,組成了親密無間的聯盟。

    三方合作,在1938年初,鄧部組成伊東遊擊縱隊,在黃河沿岸及包綏路沿線展開對敵作戰,先後襲敵百餘戰,並攻克伊盟東北的達拉特旗,俘獲降日的蒙古康王及偽官兵多人,迫使日寇東逃。

    隨後由**和張楊部、鄧寶珊部組成的守軍,連續對日軍和偽軍組成的進犯軍隊作出了強力反擊,在太原戰事不順利的情況下,歸綏等地的戰事,卻是一直非常順利。

    這樣的戰績,不僅保護了『共產』黨的陝甘寧根據地,同樣保護了太原會戰的進行,使閻錫山的壓力大減,從而幾次上報國民黨中央,要求對於和『共產』黨的關係,更加重視,最好是令其分兵增援太原。

    這個意見,明顯有準備拿『共產』黨當炮灰的意思,『共產』黨駐中央代表周主任,立刻堅決予以拒絕。

    不過老蔣雖然沒有強令第八集團軍增援太原,但對於第八集團軍趁著北上抗日的時機,與張楊二部合作,幾乎將大半個甘肅和內蒙好幾塊地盤,都當成了自己新開闢的根據地,也是極為不滿,幾次通過周主任發出警告,同時也對甘肅作出了快速部署,以圖驅逐『共產』黨的力量。

    國共的矛盾,即便是在抗戰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王維舟在和范哈兒說起這些情況的時候,還不忘隱晦的詢問他這個西南王對於國共關係的看法,以及他到底支持誰。

    對此,范哈兒立刻正面答覆:

    「只要真正抗戰的政黨,我一定支持:只要有利於抗戰的事情,我一定支持:只要你們佔住了理,我也肯定支持!唉,實在是太忙了,范某人就是抽不出時間去貴黨的根據地看看,呵呵……」

    范哈兒對於甘陝地區和『共產』黨的重視,也毋庸置疑。

    對於甘肅和陝西,老蔣在西南被范哈兒佔據了的情況下,實際也一直非常重視。國民政府為躲避日軍侵略者對中國工業的摧殘,準備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了新的國防工業基礎,為準備和堅持長期抗戰策動了巨大的工業內遷。

    這其中,一大部分被范哈兒連拉帶扯的弄進了西南地區,還有一部分,卻是被老蔣為了以防萬一,給搞到了甘肅和陝西去。

    目的,自然是不讓范哈兒一家獨大,導致將來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都被范哈兒一個人掌握。

    不過他的這番作為,其實也只是徒勞的。

    在華東繁華的工業區被日軍打碎後,范哈兒本來就佔了全國三成的工業力量,反而趁著抗日的擴軍機會快速膨脹,此時工業數據已經遠遠過了全國百分之五十的比重,即便老蔣那些內遷到西北去的工業產能,能夠歸老蔣直接管理,也無法動搖范哈兒事實佔據全國最主要工業發言權的地位。

    而且老蔣搬到西北甘陝等地的工業企業,也並不是很「安全」,在受到『共產』黨實力影響下,幾乎比內遷到西南范哈兒集團區域的工業力量,還要危險。

    不過老蔣也是沒辦法,現在他自我感覺內部有兩大「毒瘤」,一個是范哈兒,還有是『共產』黨。在彼此都對自己造成危險的情況下,他也只能兩方提防了。

    在將部分工業成就遷移到甘陝地區後,還立刻加大了對當地的開發。

    在抗戰爆發前的戰略安排中,國民政府就早將西南與西北相提並論,老蔣在和部下談到建立後方根據地時,更是認為:

    「對倭應以長江以南與平漢線以西地區為主要陣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甘滇為後方。」

    從1938年開始,國民政府所屬的資源委員會、中國銀行、交通部、軍政部、衛生部等機構,就有計劃的對甘肅工礦業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1938年玉門油田出油有力的支援了抗戰,抗戰爆發後,東部路線大多陷於敵手,西部大後方的汽車運輸又因沿海口岸的相繼陷落失去了進口原料的渠道,在當時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說。玉門油田的工業開發,在抗戰中的中國,確實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在開發後沒兩年,原油產量就達到了4.6萬噸,生產汽油180萬加侖。再以後兩年玉門聯儲的汽油都保持在200萬加侖以上。1939年到抗戰結束前,共實現鑽井61口,產原油7866萬加侖,煉產汽油1303萬加侖,煤油511萬加侖,柴油72萬加侖,此外還有石蠟等副產品。這些數據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可在當時卻給抗戰增加了巨大的物質力量。

    另外,國民政府開發西北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國防角度,還將發展交通與水利事業均為首重事務。如抗戰前隴海鐵路已通至寶雞,隴海鐵路局與陝西省政府於1939年開始修建鹹(陽)、同(官)鐵路;1937年修建甘(肅)新(疆)公路,兩年後修成,同時還對西蘭公路、甘青公路及其他多條公路亦進行了整修和擴修。水利方面,陝西水利在抗戰期間發展速度最快,1930-1941年已完成的大型灌溉工程就有涇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織女渠、漢惠渠;甘肅水利建設亦完成湟惠渠、溥惠渠、永豐渠、永樂渠等23條水渠及水利工程。

    從1938年開始,國民政府所屬的資源委員會、中國銀行、交通部、軍政部、衛生署等機構採取獨資或與甘肅省政府合資的方式,對甘肅近代工礦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開發,陸續新建、擴建了27家公司和企業。

    實際上,歷史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緬甸被佔,致使西南陸路交通完全斷絕。而西北地區與蘇聯、南亞之間的陸空運輸仍暢通無阻,新疆、甘肅、陝西一線成為國際援華的重要通道。甘陝等地,確實也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後方,從一點看,老蔣的重視,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早在1937年10月,國民政府就在蘭州成立了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轄今甘、寧、青、新四省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朱紹良任副長官。同月,蘇聯在蘭州設立軍事代表處、外交代表處、商務代表處,負責辦理蘇方實際援華工作。國民政府便於蘇方聯繫,政府外交部在蘭州設立了特派員辦事處,交通部則在蘭州設立了陝甘車馱運輸隊、西北富華公司馱運處、甘肅省驛運管理處等驛運機構,以接運蘇聯援華物資。1937年8月21日蘇聯於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從次年起蘇聯三次給中國提供4.5億美元的貸款,供中國向蘇聯購買飛機、坦克、火炮、汽車等軍用物資,用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因為當時東北、華北和東南的國際交通線都被日本封鎖,所以蘇聯援華物資必須先運至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再通過甘肅新疆公路運抵蘭州,然後才能運到全國各抗日前線。與此同時蘇聯還陸續派出一批軍事顧問和專家,幫助中國訓練中**隊。

    當華東、華北、華南,加上東北都被日軍佔領後,西北地區外於蘇聯接壤,內有廣闊人力、物力資源,一旦形成抗日力量,不僅與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相連接,成為抗日大後方,支援全國抗戰,而且從西北出兵,可以側擊華北,切斷日軍東北到中原的聯繫,使中原日軍陷入孤立。以甘陝為中心的西北,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樣,日本也早就看到西北重要戰略地位,它們一直企圖在西北扶植一個「回回國」,並且進行了大量活動。

    抗戰爆發前,日本就多次派遣特務挑撥回漢關係培植漢奸勢力,制定了利用回族信教群眾的宗教感情和對回族上層人物的拉攏來肢解中國西北的策略。東北淪陷後,日軍變本加厲採取培植漢奸勢力,特別是利用蒙回藏等民族,以似是而非的「民族自決」理論,挑撥各民族間的感情,鼓動各民族之間的戰爭,以實現「以華制華」的故伎。然後挾其經濟與政治軍事力量,控制各弱小民族,以達其預定的封鎖計劃。

    日本的這個封鎖計劃是要控制東起察哈爾、綏遠西至寧夏、甘肅、新疆,隔絕中蘇聯繫,以保證主力南下後方的安全。而1936年日本已經在化德成立了「蒙古軍政府」,西蒙廣大地區落入日本侵略者控制。1937年一批日本間諜化裝成蒙古人,潛伏於青海祁連默勒扎薩克旗,被馬步芳派來的士兵捉送到蘭州第八戰區長官署。日本還在寧夏的北部額濟納旗設立特務機關,派遣特務潛伏於甘寧青活動,動過各種渠道於這裡的回族軍閥聯繫,企圖策劃他們建立「回回國」。

    抗戰爆發後,日本任然沒有放棄拉攏諸馬的計劃,1938年,日軍攻入內蒙,成立所謂「回民支部」,先後兩次拉攏馬鴻逵,之後日軍頭子板垣又親飛往阿拉善旗,邀請馬鴻逵會談。馬派周百隍前往。板垣說馬家幾代都是清室忠臣,現在清帝在滿洲復國,馬鴻逵應繼續為清室效力。由於馬鴻逵之父馬福祥以及馬鴻賓之父馬福祿,原隨董福祥甘軍參加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日本出兵最多,馬家親族很多人在正陽門被日軍打死。因此周回答「如今是家仇未報國仇未學雪,勢不兩立」。日軍技窮,惱羞成怒,雙方合作最終失敗。

    其實諸馬不願與日軍合作的原因,另外也有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抗日武裝力量強大,國民黨政府抗日立場堅決,致使他們不敢鋌而走險。同時明白回民的歷史和前途,與周邊地區及整個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目光比較準確有關。

    國民政府和日本人都注意到了甘陝地區的重要性,『共產』黨作為當地的老革命,當然也不可能無視。

    **中央組織部地方黨部科,在對甘陝的工作意見中就指出,甘陝是國際交通要道,不僅國民黨注意此地,日本亦注意此地,所以這地方今天雖為遠後方,如果西安失守的話,最近將來可能變為近後方,同時成為西北的政治中心,因此應該很好地注意此地工作。

    『共產』黨採取的行動,當然不會少。他們在甘陝國民黨統治區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派人搜索營救失散在甘肅河西地區的廣大紅西路軍指戰員,迅速向甘肅派駐**中央代表,駐甘八路軍辦事處,在國統區廣泛組織和發動群眾,深入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建立健全的地方黨組織等等。

    王維舟就很是欣喜的向范哈兒表述成績: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和『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全民總動員下,甘陝諸省各族各界人民,工農兵學商,一齊抗日救亡。文化教育界、青年學生包括少年兒童,都紛紛深入城鄉進行抗日宣傳,到農村、工廠、街頭、集市去演講、讀報、寫標語、出壁報、演唱抗日歌曲、演出活報劇等。還開展抵制日貨的運動,拒用日貨,商店清出日貨一律焚燒。同時經常性的進行募捐活動,大家節衣縮食,獻金捐錢,制送慰問品,購買救國公債,開展『一元獻(飛)機運動』、『一縣獻一(飛)機運動』、獻糧、獻馬等,從而捐獻了大批財物,用於購買裝備、武器、物資,以支援前線和慰勞前方將士和傷兵。如:武威一縣在1938年僅半個月就捐出十二萬餘元……」

    范哈兒注意到王維舟在說這番話時雙眼亮晶晶的表情,就明白,自己這個老朋友實際並不是在表述成績,而是在暗示本黨對於這個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借此在自己這兒表明『共產』黨的實力。

    那麼,接下來,就是商量雙方可能合作事宜的時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