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五十二節 坦克 文 / 黃初

    第二百五十二節坦克

    鋼鐵和石油這兩樣東西,范哈兒在侵華戰爭開始前就早早進行了儲備,自覺還並不是那麼缺乏。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消耗量遠超預期,即便四川自身也生產鋼鐵和石油,但范哈兒還是覺得可能會有點不夠用。

    在視察綦江兵工廠,順道考察了一邊的綦江鐵廠後,就立刻有鋼鐵公司負責人,向范哈兒提出:

    「如今鐵廠已經滿負荷運行,人員和設備上沒問題,但是必須增加鐵礦石供應量,不然我們遲早還是得關閉一部分設備,那就會讓產出無法滿足供應需求了!」

    「哦,是馬上就不能供應了麼?」范哈兒立刻追問。

    如果真是這樣,那情況就糟糕了。

    還好鋼鐵廠負責人的回答,讓范哈兒稍微鬆了一口氣:

    「不是,現在其他倉庫還有些儲備,如果緊急調用的話,也還夠使用幾個月的。當然,我的意見是最好加大鐵礦石的開採。」

    「鐵礦石的開採麼……那不是問題,我們還可以直接從海外購買!」范哈兒拍板道。

    到不是武器生產方面的鋼鐵需求,消耗巨大到鐵廠都不供應不過來。四川的石油和鋼鐵產業好歹也發展有幾年了,如果僅僅武器生產行業就能做到這個程度,那范哈兒對於接下來的戰事,反而不用多麼擔心了。他只要是依靠手下那龐大的軍火工業生產能力,估計就能將日本人打敗。

    實際上據鋼鐵公司負責人反應,如今佔據了鋼鐵和石油產業消耗比例最大的,還是民用部門。

    西南地區在不斷發展之中,即便現在華東、華北已經全面開戰,外部形勢並不穩定,但是西南地區,卻還是仍舊在有條不紊的發展著自身的工業和基礎產業。

    基礎建設,消耗的物資才是最巨大的。不僅是鋼鐵,還有其他的水泥和人力等等,而很多配套材料的生產,也同樣需要鋼鐵和石油支持,相對來說,質量要求頗高的軍用鋼鐵和石油,在這方面的要求,實際上最重的是質,然後才是量。

    不過范哈兒知道,現在正在進行的一項武器研究製造,就是必須有大量鋼鐵和石油支持,才能真正發展起來的。

    「我們需要大量的鋼鐵原材,大量的石油資源!」

    范哈兒很直接的對英緬總督提出要求。

    這方面,緬甸本身是幫不上什麼忙的,但是東南亞的蘇門答臘,正是此時附近最大的產油區。不僅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來源,也是周圍大部分地區的主要石油供應點。至於鋼鐵資源,知道澳大利亞鐵礦的范哈兒,自然不會錯過提出當地狂點的機會。

    而這些資源,現在實際上都控制在英國人手中,或者是完全被英國人所影響著。

    范哈兒對英緬總督提出要求來,實際上是想通過他,從英國政府那兒,得到進口許可批文,從而實現大批量從緬甸輾轉進口。

    畢竟名義上,現在的英國也在對中日這兩個交戰國正實施交戰禁運。范哈兒和緬甸的關係,遠比日美關係要密切的多,僅僅通過他們周轉一下石油和鐵礦石,當然不是問題。

    作為兩手準備的典型,范哈兒同時指示已經開始規模性開採鐵礦石的攀枝花鐵礦,加緊鐵礦的開採和儲備,一等新鋼鐵廠的建設完成,就立刻進行投產。

    外國的購買雖然方便,但最根本的,肯定還是得依靠自身。作用攀枝花鐵礦和六盤水煤礦的范哈兒,沒有理由必須大規模採購外國鐵礦石,才能滿足自身所需。之前主要是攀枝花鋼鐵廠還沒投產,必須主要依靠綦江鐵廠,才會讓鋼鐵供應,出現預算緊張的情況。

    在解決了鋼鐵和石油的問題,范哈兒才心中充滿期待的來到重慶。

    這兒有一個他關注已久的武器研究。

    戰爭打得是鋼鐵和石油,而對這句話最典型體現的,無疑就是飛機和坦克了。

    范哈兒的飛機工業,經過幾年的自己研發加國外併購發展,現在已經顯得比較完善。從剛開始的每天一架戰鬥機下線,到現在已經能做到年產超過五百架的規模。對於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空軍力量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助力。

    但另外一個現代戰爭的必要角色坦克,川軍卻一直因為經驗不足,研究力度不夠,沒有進行過幾次公開生產列裝。

    不過川軍上下所有人都肯定,自己的軍隊,遲早會裝備先進的坦克。

    這不僅是因為范哈兒對他們公開承諾過,實際上,四川某處大型拖拉機廠,早就生產過了好幾種坦克,只是因為型號不是很合適,被范哈兒最終否決了。僅僅生產了大量通用地盤,卻一直沒有選定上層建築。

    直到蘇聯人出現在范哈兒的視線中,一種新型坦克出現,才讓他最終拍板,大規模的生產列裝這種坦克。

    范哈兒實際上並不是很喜歡蘇聯人的坦克和他們此時的裝甲作戰風格,但是他們的生產坦克的風格卻是很適合范哈兒準備馬上就要進行的華北坦克大戰。

    因為他需要可以快速大量生產的坦克,至於性能上,後來的蘇日蒙古邊境作戰就已經證明,即便蘇聯的坦克性能對比德國坦克再差,但是對比日本坦克,卻還肯定佔足了便宜,足夠滿足范哈兒的要求了。

    蘇聯大概是在30年代初想起要搞坦克的,以蘇聯紅軍締造者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一幫有遠見的軍事家在參考了一戰末期的坦克戰後認為坦克這樣武器將是未來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於是就開始組建坦克部隊。最早是在1928年蘇聯就組成了兩個實驗性的坦克團,其後持續加大裝甲部隊的建設。在1936年的情況是,較重型的坦克編成坦克旅,每個旅有三到四個坦克營,每個營有三十輛坦克,但沒有步兵支援部隊。中型和輕型坦克組成機械化旅或摩托機械化旅,每個旅有二到三個坦克營以及一到二個卡車運載步兵營,然後兩到三個旅(一般是一個重坦克旅和一到兩個輕坦克旅)組成一個機械化軍。

    在當時蘇聯軍事家們的想法基本上就是抄襲的富勒《裝甲戰》一書中表達的坦克戰戰術,也就是在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戰役理論》中所表達的一樣。蘇聯軍事家們基本上繼承了富勒對於坦克未來地位的正確認識,但也同時繼承了富勒的所有錯誤——他們將坦克當成了騎兵一樣的部隊,認為坦克可以脫離步兵和火炮成為一種單獨的戰場決定性力量。並且在任何地形上坦克都應該是好用的。而實際上在一戰後期的戰爭中已經可以看出脫離了步兵和炮火支援的坦克是非常容易被步兵們幹掉的。坦克在複雜地形上的使用也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可靠。可惜當時的蘇聯軍事家們都沒有看到這一點。

    蘇聯就是準備士兵裝甲化,把坦克當成一個移動的裝甲士兵組。蘇聯不能生產結實坦克嗎,沒有俘獲德國坦克嗎?都不是,是軍事思想造成的。蘇聯坦克的目的就是讓戰場到處都能看到蘇聯坦克,到處都有裝甲力量,讓每個在蘇聯土地的敵人都感覺到恐懼,怎麼到處都是坦克?需要支援,我們遇到了坦克了!蘇聯人沒有把坦克當成一件武器,沒有把坦克當成一個只是進攻的裝甲火炮,而是把坦克當做一個士兵組。

    范哈兒最喜歡的戰鬥組合,就是美國人的飛機加軍艦,德國人的步槍和大炮,蘇聯人的坦克加喀秋莎。如果這些齊備了,那他感覺至少應用上,肯定要舒適不少。

    前兩者,范哈兒早就做到了,後者的喀秋莎,范哈兒不僅發展出了類似的設備,還有了更佳的改進。現在缺的,就是蘇式的坦克了。

    蘇聯人的坦克戰,很有自己的戰術風格,這種戰術不是德國式的,也不是美國式的。他比德國人更強調坦克的核心骨幹作用,而與德國人不同的是,蘇聯人永遠堅信對付敵人的坦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坦克。因此和英美德國家致力於發展反坦克武器不同,蘇聯人幾乎沒成規模地列裝什麼連以下的反坦克武器。什麼鐵拳、巴祖卡、88炮之類的在蘇聯軍隊幾乎看不到,炮兵作用是為了給坦克開路,步兵的作用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坦克,而敵人的坦克交給自己人的坦克來解決。防禦的時候蘇聯人是大炮、坦克加**沙,反攻的時候蘇聯人也還是大炮、坦克加**沙,可以說,他們就是靠著坦克和喀秋莎,贏得了二戰中的勝利。

    現在范哈兒有機會,把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都集中在了手中,還有什麼不可能的。

    范哈兒在看了那一個個像下蛋一樣快速澆鑄的炮塔,以及旁邊早就配套準備好的大量拖拉機底盤後,終於滿意的笑了。

    「就是它們了,我希望在徐州會戰開始的時候,你們至少能提供三百輛這種坦克給我的前線部隊使用。」

    這種坦克,沒什麼大的特點,就是生產結構簡單。

    范哈兒詢問過設計師後,對方甚至拍著胸部保證,如果繼續坦克的話,可以把這幾年生產的重型拖拉機的上層拆了,花個幾小時時間,就能把坦克的上層炮塔和火炮安裝好,直接開著上戰場了。

    實際上在年初確定型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實驗性的組裝了好幾輛,至於各種大型的配件,更是早開始標準化生產。實際上現在澆鑄的炮塔,就不下幾百個了,幾個月內生產三百輛是有困難,標準生產最多弄個一百多輛,但如果將原來的拖拉機地盤進行改裝的話,那生產三百輛,就肯定還是沒問題的。

    在視察了坦克工廠後,范哈兒最大的體會,還是自己早早確定了重工業發展的目標,確實是對的。

    要不然自己就算現在手上有了這樣的坦克設計,估計也生產不出來。

    眾所周知,鋼鐵工業是重工業的基礎,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標準之一。其實在全面抗戰爆發前,針對國家鋼鐵基礎薄弱的情況,為了應付日益迫近的戰爭形勢,國民政府也曾由資源委員會擬訂了一個重工業三年發展計劃,並於1936年7月開始實施。

    該計劃中重工業地點尚置於平漢路以西的中部地區,其中包括:在湖南湘潭和安徽馬鞍山分別建立一個鋼廠,計劃每年出30萬噸優質鋼材,以供給中國一半的需要。同時還計劃開發湖南湘鄉及茶陵之鐵,爭取達到年產30萬噸鐵的規模。該計劃預計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和技術,並於1936年聘請了德、英專家協助建設。但是七七事變爆發後,由於戰事進展迅速,湖南、安徽很快面臨日軍威脅,雖然湘潭煉鋼廠的德方設計已經告一段落,平土建造廠房、碼頭等工作已經就緒,因為地點關係,不得不停頓、拆遷。國民政府準備東部和中部的大部分重工業發展計劃,另作調整,重點更向范哈兒的西南地區遷移。

    趁著東部工業內遷的機會,西南地區的工業發展,雖然不能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但規模上的變化,卻還是很明顯的。

    戰前除西南三省一區外,中國其他的工業分佈大都位於東南沿海一帶,但是七七事變的爆發,打破了原有的工業佈局。1938年,國民政府擬訂的《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計劃》中,確定四川、雲南、貴州、湘西為新的工業基地,同時制訂了以「軍需工業為中心」的戰時工業發展方針。隨著大批沿海工廠的內遷和新工廠的興建,與軍需工業最為直接的鋼鐵工業,正在以更大的規模在西南地區迅速發展。其中正在開發的攀枝花鐵礦,正是借助了東部工業內遷的機會,大量專家和熟練工人的增加,才使它能這麼迅速的大規模進行鋼鐵生產,遠超范哈兒早前預期。要不然,就僅僅是鋼鐵工人一項,攀枝花鐵礦就不可能在一兩年內,湊足足夠的人手。

    如今全國鋼鐵廠眾多,但規模較大的鋼鐵廠都集中在四川一帶。當時規模較大的鋼鐵廠有綦江鐵廠、攀枝花鐵廠(在建)、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大渡口鋼鐵廠及大建分廠、資渝鋼鐵廠、威遠鐵廠、電化冶煉廠、資蜀鋼鐵廠、雲南鋼鐵廠、兵工署第24廠、兵工署第28廠、中國興業公司、渝鑫鋼鐵廠、中國制鋼公司、中國電力鋼鐵廠,這15家廠除雲南鋼鐵廠、中國電力制鋼廠位於雲南外,其他各廠都在四川,其中有9家在重慶。重慶成為戰時西部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在冶鐵廠中,四川的數量最多,約占後方全部鐵廠的半數以上,其次是江西、雲南,然後是甘肅、湖南。

    如果說,國際上是由鋼鐵產量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話,那麼現在四川佔據的鋼鐵產量,已經完全能夠讓他成為全國最具實力的省份了。

    生產的鋼鐵規模,也已經是戰前的1.5倍有餘,雖然大片國土淪喪,但是中國的鋼鐵產業,卻並沒有弱化,產量反而因為政府的鼓動而節節攀升。除了四川這樣正在發展基建的地區,其他部分地區甚至因為消耗有限,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

    另外現在主要由四川和甘肅等地進行的石油生產,產量也是大幅的增加。

    但是這方面的需求,卻是絕對的供小於求,中國的貧油國帽子,就是在後世都沒有摘掉,現在僅僅依靠甘肅和四川的幾個小油田,能面前滿足四川一省的石油需求就差不多了,何況還有其他省份的要求。

    對於這一點,范哈兒只能通過進口來補充,而補充的重點,自然是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的石油資源,並不缺乏,滿足現在中國的需求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這個地區,卻是會在太平洋戰役開始後不久,就被日軍第一時間佔領。到時候很可能,范哈兒的石油來路就會被日軍斷了。

    考慮到這樣的情況,即便老范心中不願意去求靠英美荷蘭等國,但是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自己單方面出資,幫助當地訓練了不少的民兵,甚至還在賄賂了油田產區附近部分官員後,想方設法,偵察了那兒大量的地圖,並且派了一些老兵,提前去熟悉地理和風土,以便將來開戰後,能夠有可能對蘇門答臘進行干涉。

    不過范哈兒同樣明白,日本對蘇門答臘的油田,絕對是志在必得的,所以守住的可能性實在不大,他現在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盡可能大量的進口,進行提前的儲備。

    雖然儲備上足夠用幾年的石油,不可能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完成,但范哈兒還是決定盡量的坐一下,再不濟,自己將甘肅玉門和四川當地的油田,都盡量一次性開發出來,先滿足戰時需求再說。

    至於新疆這些地方有石油,自己知道是知道,但以現在自己的技術水準,就算是開發出來了,也運不過來,所以只能開發到鐵路能勾到的地方。

    而甘肅,正是和四川關係極為密切的省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