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六十二節 殲滅 文 / 黃初

    第二百六十二節殲滅

    此時日本的坦克工業只能生產出性能低劣且數量極少的坦克,不容否認的是,使用的戰略及其它方面也是絕對的落後。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陸軍的作戰水平逐漸出現了停滯趨勢,由此導致的落後在30年代已日益明顯。

    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經驗,無法深切體會新技術兵器對戰爭樣式提出的變革要求。以世界大戰為機,各種軍備起了劃時代的大變化,參加世界大戰的列強,以進步的火器,發達的飛機,機械化的軍隊為主,並使用科學戰器等等,堅持五年之久,各竭全國之力,耗盡人力與金錢,從事各種戰爭,是已完全具有近代的設備,歐美各國陸軍經歷的上述進步是日軍所缺的。

    另一方面,日軍由於20多年來持續不斷地同弱敵交戰,常常輕易取勝,從而產生驕傲情緒,自以為無敵天下,放鬆了陸軍現代化的進程。錯誤的經驗告訴他們,用很小的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勝利就會唾手可得。然而,以往那些拚刺刀式的戰爭充其量不過類似於18、19世紀西方國家征服殖民地,一般來說,對手的軍事素養和技術水平都很低劣,日軍憑借稍好的物質裝備和優良的單兵技術便足以取勝。

    此外,作為海島國家的日本,更側重於發展它的海軍,為此耗費了巨額資金,但日本有限的財力和薄弱的基礎技術力量不允許同時維持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以1918至1931年為例,海軍的預算一直高於陸軍,個別年度甚至為陸軍的兩倍。此長彼消,陸軍建設不得不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果然,不出林效范所料,當這位裝甲團長率隊來到偵察坦克剛才開炮所在位置後,並沒有發現日軍大規模坦克群的影子,等到繼續前進了一段路程,才發現大量跟隨在日本陸軍士兵後面,緩慢前進的坦克。

    而那些坦克,現在完全是從屬於陸軍士兵,為他們的作戰服務的。

    但是對面的瀨谷啟,在看到這邊中**隊的配置後,臉上卻是先愕然失色,隨即滿是大喜。

    「好機會,竟然遇上落單的中**隊坦克,他們竟然沒跟步兵在一起!」

    這位支隊長,立刻作出反應,讓自己的坦克97式和89式前出吸引中國坦克的注意力,步兵趁機從旁邊突破,利用手上的擲彈筒和反坦克炮,和日軍部隊的坦克一起,逼近摧毀中國坦克。

    這位支隊長,現在想到最好的攻擊方式,就是像森林裡獵熊一樣,利用人多勢眾,你一槍我一炮,從各方發起襲擊,將落單脫離了步兵的坦克,就像沒有了媽媽「照顧」的巨人孩子一樣,予以消滅。

    日軍的97式和89式,立刻奉命突擊,而第10聯隊的日軍步兵,也同樣開始對坦克進行側面包抄,企圖利用坦克週遭視野不靈活,反應遲鈍的弱點,以日軍步兵靈活且不畏死的衝擊,來摧毀這些坦克。

    20、30年代,日本陸軍的作戰指導思想出現了濃厚的唯意志論傾向,即過份誇大人的體力、精神力在戰爭中的作用,迷戀於用士兵的近身接戰和白刃格鬥戰勝對手,但同時卻漠視軍事技術的更新和戰備物資的保障,刻意貶低武器因素,試圖以精神力量彌補物質不足,以拚命主義代替科學指導。天皇制軍隊本質上封建的意志z義造成了他們對物質數量的輕視,甚至以「大和魂」萬能來否定事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這些思想實際上仍停留在1914年以前的水平——那是一個主要依賴人力、武器在用兵上還不佔很重要地位的時代。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已使人類的軍事學術發生了巨大轉折。在19世紀末開始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m中,電氣和冶金技術飛速發展,導致了飛機和坦克等高技術兵器的出現,它們很快在戰場上表現出極其重要的絕對價值,火力已代替人力成為戰場上實施突擊和殺傷敵人的最主要手段。

    英**事理論家富勒甚至認為:

    「武器之良窳亦戰爭勝負之樞紐,勝利之秘密,百分之九十九繫於武器之改進,雙方之戰爭不過為武器之爭鬥,改進武器愈速,愈有勝利之把握。」

    顯然,日本軍事領導人和他的基層官兵,並沒有深入領會這一點。由此也很能想像,他們會對坦克這一新興技術兵種抱有真正的熱誠,同時又能表現出相應的創造力。現在瀨谷啟在發現中**隊的坦克後,第一個想到的,是利用自己手上的步兵和坦克一起去抵擋,就絕對代表了日軍中此時的一種主流思想。

    出現於一戰的坦克開闢了世界軍事的新領域,給戰後軍事學術的大變革帶來了莫大影響。二三十年代,世界上坦克的技術性能有了長足提高,已具有空前的機動能力,可用來突破、包圍、迂迴和襲擊敵軍的側翼和後方,從而打破戰場上的膠著局面。有鑒於此,再加總結了「一戰」的經驗教訓,一些有識之士,如英國的富勒、利德爾.哈特,德國的古德裡安、艾曼斯貝格爾,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特裡安達菲洛夫,法國的戴高樂、米特奧斯塞,美國的艾德納.查菲和塞裡諾.佈雷特。他們逐漸認識到:分散使用坦克或輔助步兵作戰都不能產生決定性影響,只有大量坦克的集群突擊才能取得重大戰果,同時又能對敵**民施加強烈的心理威懾。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奔走呼籲。這一思想歷盡坎坷,以後發展成完整的體系,先是被德國,繼而是蘇聯,再後是英、美的軍事當局加以接受。雖然各國的步伐有快有慢,但「二戰」期間歐洲和北非戰場的對陣雙方大多遵循於此,建立了大編製的坦克部隊,如坦克旅、坦克師、坦克軍甚至坦克集群、坦克集團軍等,它們構成了高速度、大縱深的機械化戰爭的主力。

    如果說日本對坦克兵種的時代潮流完全熟視無睹,那是不真實的,1918年一戰剛結束,它就急急忙忙從歐洲購進了坦克。對西方的新事物,日本人向來樂於學習,他們的模仿和抄襲能力,在這個時代的出名程度,可是遠超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1895年日中戰爭、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正是得益於這種態度。

    但是這一次坦克的引進,卻只限於形式上的模仿,並未進行認真和結合實際的研究。軍事當局有這樣的觀點,認為歐美和日本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亞洲的戰場未必能夠適應坦克的大規模使用。此外,既然耗費低廉、輕而易舉的殖民地戰爭一直能換來巨大的侵略成果,那麼似無必要在國家財力嚴重拮据的情況下,在坦克兵種上再花費巨額軍費。這是一種因缺少強敵的外在壓力,以致心理鬆懈的結果。總之,日本對坦克兵種的建設,反應是比較遲鈍的,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

    其間,儘管日本陸軍中也有人預見到裝甲坦克兵的巨大潛力,並試圖有所作為,但畢竟影響有限,在上下一片「刺刀前進決定戰爭勝負」的叫喊聲中很快湮沒無聞。至於系統指導坦克作戰的著作,如《戰車戰》、《戰車和戰車戰》、《機械化器》、《戰車工學》等日文著作,是遲至1943年以後才出現的,那時日本敗局已定。專門培養坦克兵的學校僅有兩所,一所在中國四平,一所在日本千葉,專業技術的教學水平並不高。

    此時沒有進過專門坦克戰理論熏陶的瀨谷啟,哪裡會是范哈兒特意找來西方大部分坦克作戰著作,花了幾年時間才特意培養的坦克作戰指揮官林效范等人的對手。

    幾輛79式和89式,才一靠近中**隊的坦克射程,就有一輛馬上被命中。

    「轟隆」一聲巨響。

    不幸被打穿了彈藥位置的89式坦克,整個四分五裂,分散成一片鋼架,原地只剩下一個巨大的凹陷和一層鐵皮。

    「八嘎,中國戰車果然配備了巨炮,要立刻將這個消息匯報給派遣軍司令部!」瀨谷啟的臉上,再次浮現驚色。

    實際上這位支隊長,在剛見中國坦克的時候,就浮現鄂然失色的表情,正是因為他注意到標準38式配置的那76毫米主炮,對比日軍現役主力坦克的89式來說,無疑算得上是巨炮了,即便是97式的57毫米口徑火炮,也是遠遠不及。

    如果不是因為發現對面的中國坦克附近沒有步兵,這位多少知道坦克戰比得就是口徑的支隊長,肯定會在第一時間下令撤退。

    好歹此時日軍的正規化程度,比**方面還要高一些,瀨谷支隊長既然被授權指揮兩個戰車中隊,他實際的戰車知識,已經比**其他系統的官兵,要高上不少了,甚至算是正規的戰車部隊指揮官。

    日軍最早有坦克兵建制是在1925年,在久留米和津田沼分別建立了戰車第1和第2戰車隊,各有「雷諾—ft17」坦克5輛、mka坦克3輛。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第1、第2戰車隊抽出部分兵力臨時組成戰車第1中隊(隊長百武俊吉大尉),在第14師團編成內參加了哈爾濱附近的戰鬥。這是日本坦克的第一次實戰,由於沒有遭到頑強的抵抗,很難對其戰場價值做出切實的評價。不過中國東北嚴寒的氣候卻暴露出日本坦克耐寒性差的弱點,引擎冷動液和炮駐退機動作液容易凍結,許多部件因低溫脆裂損壞。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第1戰車隊編成內的獨立戰車第2中隊派赴上海。實戰表明,日本坦克不善於在密佈小河的江南及市街作戰,但89式中戰車在性能上顯然要比雷諾坦克優越。

    1933年長城作戰,戰車第2中隊的92式重裝甲車和89式中戰車在與張學良軍隊的戰鬥中表現出一定的突擊力。為此當時的報紙曾大肆吹噓了一番。以上幾次戰役中,日軍坦克小試鋒芒,但對大局作用甚微,日軍領導人並未從中獲得多少啟示。1933年8月,第1、第2戰車隊分別擴編為戰車第1、第2聯隊(相當於坦克團)。1934年前後,又在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編成內組建了戰車第3、第4大隊(相當於坦克營)。1936年至1937年,日本大約有坦克800至1000輛,其中有300輛集中於兩個坦克聯隊和大隊,其餘的則分為若干小隊附著於步兵,每個步兵師團配屬坦克24輛。

    「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境內作戰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極少有果斷、剛邁的行動,他們利用坦克配合步兵作戰,然而前者僅居後者「助手」的地位。日本不顧歐洲戰事的教訓,尚未理會坦克車作戰的價值,日本現仍依賴利用坦克車配合密集步兵作戰的戰術,正與歐洲上次大戰時一樣的利用坦克車,將坦克車團附隸於步兵隊伍中,而不用他為獨立的攻擊兵力。

    歷史上1939第1戰車團在諾蒙坎戰役中嘗到了慘敗的苦酒,步兵為此咒罵本國的坦克是「廢物」、「豆腐」。而在徐州戰役中,中**隊僅憑集束手榴彈就炸毀了許多日本坦克。正是經歷了那麼幾次坦克戰的重大失敗,日軍才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的作戰思路。

    而此時的日軍指揮層,像瀨谷啟這樣的軍官,並沒有以後的先進戰車作戰概念。他現在雖然看到了自己這邊的89式,竟然沒挨上兩炮,就直接被打個了大爆,但並沒有害怕,最終反而爆發出了血性。

    「中國戰車只有一挺機槍,正是皇軍將士發揮貼近作戰的最好對象。天皇的勇士們,殺**……」

    瀨谷直接下令已經包抄到中國坦克部隊側翼的陸軍士兵,對中國戰車發動了反坦克作戰。

    這是一個冒險的舉動。

    日軍步兵中,實際已經有系統的反坦克作戰訓練,他們對於坦克的反擊,並不只有人彈攻勢一種,像貼近投擲手榴彈,甚至往戰車身上掛炸藥包等等,這些早有研究和訓練,並不中國陸軍做的差。

    如果第二裝甲團沒有其他準備,這次真的只有七十幾輛坦克的話,面對蝗蟲一般不拍死衝過來的日軍,空怕還真是危險了。

    但就在那些日軍或者匍匐前進,或者乾脆彎著腰伏下身子摸索著前進的時候,出於中國坦克後方的裝甲汽車部隊,終於開始發威。

    從這些裝甲汽車預設的射擊孔上,一下就多出了大量步槍的槍管。

    隨著密集的機槍聲和步槍聲響起,從這些裝甲汽車上,立刻噴射出巨大的火力,瞬間造成的攻擊能力,幾乎不下於一個團。

    在雨點般襲來的機槍和步槍子彈中,大量匍匐前進的日軍,倒在了距離坦克還有好幾十米原的地方。即便有很多訓練優秀的日軍,在聽到槍聲響起的時候,就立刻臥倒,僅僅將身子躲藏在地面的勾縫中,躲過了一劫,但剛才開火襲擊的第二裝甲團汽車,卻不是呆板的坦克。

    在廣美平坦的徐州大地上,非常適合坦克裝甲類武器的施展。

    在南方出席顯威的裝甲汽車部隊,除了展示他們的裝甲威力外,實際並沒有將他們真正的能耐顯現出來。而現在在平坦的徐州大地上,裝甲汽車立即將他們另外一個重要手段,施展在了那些躲避槍擊的日軍士兵身上。

    在掀起一片塵土後,這些裝甲汽車一邊掩護標準38式坦克繼續前進,一邊快速在周圍穿插掃射,將趴在地面上,或者是正轉身逃跑的日軍士兵,快速的行進射殺。而日軍部隊對於擁有精準且密集火力的裝甲汽車,幾乎沒有任何反抗之力。

    很多步兵剛剛冒死架好反坦克炮,就被裝甲汽車中的步槍手精準射殺。

    零星有擲彈筒或者手榴彈命中,也只能重創裝甲汽車,根本無法對其形成致命影響。

    幾乎不用坦克身上配置的機槍自衛,這些戰車造成的殺傷,就足夠讓瀨谷支隊的這次突襲,完全失敗了。

    「後撤,趕緊後撤!」瀨谷啟雙眼無神的憤然看著眼前一幕。

    對於普通士兵被射殺,他雖然只感到憤怒,真正令他雙眼無神的,還是那些戰車。

    剛才他的眼前,展現了一場一面倒的戰鬥。

    日軍的坦克一炮打到標準38式上,幾乎完全無損,光一聲後,炮彈或者滑走或者根本無法穿透,而中古哦的坦克一炮打在日軍坦克身上,則基本是轟然爆炸的結果,即便僥倖沒有命中關鍵部位,炮彈爆炸的瞬間,也足以讓日軍坦克癱瘓。

    隨著幾十輛日軍坦克的先後殲滅,瀨谷啟很明白,自己的支隊完了,而且這一次徐州會戰的結果,也很難預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