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八十節 另一邊 文 / 黃初

    第二百八十節另一邊

    南京的范哈兒,在經歷了將近兩個月的空戰之後,此時已經到了最艱難的時候。

    雖然這個年代的空戰,主守一方有地面火力支援,相對佔據了較大優勢,但是讓范哈兒在面對日軍工業航空優勢的時候,還是感覺大為吃不消。

    對於日本陸軍的戰鬥機、轟炸機,范哈兒確實不怎麼畏懼,但是自從第三派遣艦隊等海軍力量,也陸續作為西尾的支援武力後,范哈兒空軍的消耗,就變得格外龐大起來了。

    南京這邊的空戰,如果算上地面優勢的話,也只能做到一比一的戰損,防守唯一佔優的戰績,就是實際傷亡的飛行員數量,范哈兒這邊佔據了一定優勢,因為可以跳傘後獲得地面武裝的快速救援,最後自然遠比日軍的陣亡飛行員要少。

    正是因為有那麼一個小小的優勢,范哈兒才能堅持將這空戰繼續下去,甚至還給飛行員下命令,要是在空戰中戰機受傷了,看情況不好就立刻跳傘。

    這樣一來,飛行員的傷亡,自然是大大降低,只是這飛機的損毀率,卻是保持在了和日軍一樣的水平了。

    當薛岳通過老蔣來電的時候,范哈兒正為這事煩惱,哪裡願意給他們好臉色看,很乾脆的直接回復:

    「機械部隊的戰力,全靠機械維持。委員長鈞見,機械與人畢竟不同,人若感到辛苦,咬咬牙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機械若是有問題,則直接就會趴窩,若薛司令正想此戰獲勝,當聽取主管將領的意見,而非來詢問我這個第七戰區司令……」

    范哈兒力挺林效范,讓老蔣不可以支持薛岳胡來。

    老蔣本來也就覺得,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不能讓薛岳和林效范起了矛盾。而薛岳現在來電問自己,這樣等於故意讓自己在他們兩方中選擇一個支持的做法,非常讓自己感到為難,現在范哈兒的答覆,在他看來甚至有讓自己不要多管閒事的意思,當即很乾脆的也同樣電復薛岳。

    「戰事當然由各部協調處理,薛司令即為總指揮官,主要任務就是如何協調,否則要你何用……」

    老蔣直接在電文中,訓斥了薛岳一番。

    既沒有支持他的意見,也沒有支持林效范的意思。

    這樣的答覆到了薛岳那兒,以薛岳的眼光,哪裡會不知道,老蔣肯定在范哈兒那兒吃了閉門羹,得不到可行的答覆了。

    而現在老蔣甚至還反過頭來呵斥自己,那對方甚至應該拒絕的很果斷明確。

    如此一來,薛岳即便再強硬,也不敢公然冒著得罪老蔣和范哈兒兩個大人物的危險,強行命令林效范部出擊了。

    而實際上在這來回電文問詢的半天時間裡,這位薛總指揮,也已經秘密瞭解了一些有關林效范裝甲團的情況。

    知道這位團長其實並沒有說謊,他的戰車和士兵,確實一直沒有停息的在進行緊急維修,據說還讓南京通過飛機空投了幾個包裹的坦克零件過來,那些損毀的零件,都拆了填滿一個屋子了。

    這樣的一番行動,自然讓薛岳對林效范裝甲部隊的狀況,多少有了一定的瞭解。

    只是在他的作戰計劃中,這次如果想要圍殲土肥原部,就必須依靠這支裝甲團,現在裝甲團確實無法出戰,那他的圍殲行動,就根本無法及時展開了。

    無奈之下,薛總指揮只能拿出他打硬仗的精神,決定先讓步兵頂幾天,等裝甲團的戰力恢復了,再讓他們來負責最後一擊。

    就在徐州戰場上炮聲隆隆,征戰不斷的時候,歐洲的上空,也是陰雲密佈,戰爭陰影正在快速逼近。

    范哈兒在德國的幾個朋友,即便在中德關係交惡以後,還是和范哈兒保持了良好的私人關係。

    而范哈兒出於某種目的,對於這種難得私人友誼,也是精心維持,盡量不想讓他破裂。

    所以即便和德國政府、以及希特勒的官方往來已經中斷,但歐洲和德國的大量情報,還是源源不斷的被送到他的手中,以便於他瞭解國際局勢將來的發展情況。

    1938年秋天,德國人民無疑以滿意的心情看待蘇台德問題在慕尼黑會議上獲得和平解決。

    會議結束後,張伯倫從慕尼黑街上經過,看見到處是沉浸在喜悅中的歡躍人群。德國人民不想進行戰爭,他們只有一個熾烈的願望,同歐洲各國人民和睦相處,但同時要成為強者,受到尊重。看來,像慕尼黑會議重新確認的那樣實現這種願望,靠的是希特勒政策的保障。對他的信仰已大大加深,因為他不僅不經流血就消除了最使德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受到壓抑的凡爾賽和約的後果,而且不斷加強了德意志帝國的實力,使它更加強大。

    只有少數人懷疑這種政策的誠實性,不為外交勝利和社會發展所迷惑,而看透希特勒本性的人則更少。在極權制度條件下,為數很少的這些人沒有公開表達自己意見和憂慮的任何可能,而且當時本來也只是一個少數人才懂得的道理。

    把生活在德國邊界以外的德國居民的一切大小團體,和平併入統一的「大德意志國家」,並不是希特勒政策的真正目的,「大德意志」一詞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短期目標,只意味著巧妙利用二十世紀初歐洲在民族問題上的政策,而這一政策的體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德國奪去了好幾個州。希特勒從這一政策中找到了自己的論據,並且堅信只有這些論據能在德國人民心中得到完全合理的反應。同時,他很瞭解,即便是1919年歐洲秩序的有思想的鼓吹者和這種秩序的執行者,也不滿足於自己的傑作,他們認為稍微修改一下國界,是消除緊張局勢的唯一手段。

    但是,如果說西方的國務活動家和德國人民把慕尼黑會議的決議視為旨在緩和甚至徹底消除這種緊張局勢的重要步驟的話,那麼,希特勒早在慕尼黑會議召開以前想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

    為了向全世界表明在他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德國新武裝力量是一支毀滅性的力量,他認為與其召開這次會議,不如同捷克斯洛伐克開戰。照他看來,已到了向西方列強顯示德**事實力,以使它們害怕同德國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了。他認為不這樣做,這些分歧就不可避免。由於希特勒性格複雜,為人狡詐,極善於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使自己和別人都接受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思想,所以難以在他無數的演說中分出哪些話是他確信的,哪些話是他為了追求某種目的才說的。他是否真的相信,即使德國奉行謹慎的對外政策,而不是嚴重侵害其他大國的利益,也難免同西方發生衝突呢?這種估計是否只是他在自己和別人面前為他的政策進行辯護的借口呢?他是否深信他正為了德國人民的利益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或者這種使命對他來說,只是用來掩蓋遲早會激起全世界反抗的無止境的權力慾的動聽辭藻?

    毫無疑問,希特勒早在1938年就已決心一有可能即「試驗軍事實力」,從那時起,這種想法就成了他的政策的目標。

    為了達到這種目標,要在對內政策方面對德國人民做好思想動員,讓他們相信希特勒的政策只是為了進一步修改凡爾賽和約,把所有德國人聯合到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經常不斷地加強這種信念。在對外政策方面,希特勒力圖造成一種政治形勢,使他能實行新的打擊,而不冒招致敵對聯盟優勢兵力反擊的風險。

    當然,只是這次是軍事性質的打擊了。

    雖然半年後侵佔捷克斯洛伐克,明顯有助於反德國宣傳,從對外政策觀點看是極其愚蠢的行動,是希特勒自己,一手破壞了他經常提到的關於把所有德國人聯合到一個偉大國家的綱領。但是從軍事觀點出發,希特勒認為消滅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遺留的東西,是實現其爾後計劃的必要前提,所以他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人民,即使是德國人民,都未曾經受到同1914年歐洲各國人民經受過的那種精神振奮相類似的感情。從歐洲第一次大戰算起,總共才過去二十年,任何人都還沒有忘記遭受過的苦難和重大犧牲。大家都把戰爭看成對命運的打擊。但是甚至西方國家的宣戰,也未能動搖德國人民對希特勒的信任。德**人不管職位高低,都感到自己對祖國負有義務,並且不顧一切去履行這種義務。

    人們自然有疑問,某個國務活動家不能利用自己的一切影響,預防即將到來的災難嗎。希特勒想進行戰爭,哪怕是局部戰爭,這是經過文件證明的事實。但是,假如他沒有找到蘇聯、英國、波蘭這些必要的盟友和敵人,那麼他是不會這樣容易達到這一目的。蘇聯的立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當希特勒得到它的默許後,他就有了打贏對西方國家戰爭的信心。蘇聯的立場還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它使希特勒能夠打消他的軍事顧問們的疑團。這些顧問認為,如果軍事行動超出局部衝突的範圍,那就難以預見這種行動會具有多大規模,因此不可貿然擴大戰爭。

    英國知道德國內部有有影響的反政府勢力,但是英國人卻很少用自己的政策去支援他們。要這樣做,首先就要說服波蘭明智解決凡爾賽和約造成的尖銳問題,即但澤走廊和但澤問題,後者從德國分離出去的。英國並沒有這樣作,反而在慕尼黑協議之後,於次年向波蘭提供安全保證,實際上給了它一張簽了字的空白條。

    英國政府恰恰不應該在俄國人答應參加軍事保證之前,向波蘭人提供這種寶貴的保證。於是,波蘭把英國當靠山,事先拒絕了俄國的任何援助,並且敢於應戰。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了大致的意思,他在談到英國對波蘭的保證時說:「現在兩個西方民主國家終於宣佈,決心不顧國家存亡以保持波蘭的領土完整。或許要翻遍歷史,才能找到這一類似的例子。放任、安撫、綏靖的政策執行了五、六年之久,突然間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轉化為決心接受一場顯然迫在眉睫的戰爭,而這場戰爭條件之差,規模之大是絕無僅有的。」

    英國人預先採取某種立場,這就剝奪了自己的外交行動自由。假如能更深思熟慮地行動,他們在波蘭問題上是能迫使希特勒進行談判的,如果沒能這樣做,那也可以用自己的政策促使德國內部對希特勒的政策增長不滿情緒,這種情況在捷克危機期間及稍晚些時候已經出現過。而現在英國人只能進行希特勒並不相信的威脅了。

    法國和意大利跟在較重要的同台演出者後面,扮演的差不多是跑龍套的角色。法國人不想戰爭,可以說,他們竭力以任何代價避免戰爭。可是由於英國實行的政策,法國如不把自己作為大國的威望和今後同英國的一切政治合作押在賭注上,便將處於難以找到出路的境地。

    所以,正是德國的敵人英法蘇,他們多方的「鼓勵」,才使德國非常自信的走向發起戰爭的路子。

    沒人注意墨索里尼在之前提出的警告,他過去的學生希特勒早已超過自己的老師。任何人,甚至包括此時的希特勒本人,可能都不希望的戰爭,就以那樣的形式,最終爆發了,當時也許只有蘇聯真正認為這樣的形式對它有好處。

    此時德國的軍力,已經十分強盛,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如果和德國對著幹,絕對只有爆發戰爭。

    德國新陸軍的組建日期,通常認為是1935年3月16日,即希特勒宣佈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確定陸軍人數約為36個師之時。但是,對軍隊補充人員和技術裝備,實際上在1933年秋季就已開始,到1934年春季更加快了步伐。這樣,陸軍共組建了6年,即由1933年到1939年。

    德國陸軍的核心是國防軍陸軍。儘管受到凡爾賽和約限制,國防軍陸軍仍然以人員素質極高著稱,在軍隊教育和專業訓練方面,大大超過了它過去的敵人。

    在短時間內,即到二戰正式爆發前,原來的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1938年起又增加了6個人數少得多的奧地利旅),已增至39個步兵師、3個山地步兵師、5個坦克師、4個輕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亦即總共達到52個師,不過上述這些師遠非滿員師,為數眾多的「教導分隊」成了動員時組建新軍隊的骨幹。

    但原國防軍陸軍的裝備,哪怕是步槍,都已十分陳舊,如果用現代觀點來看,基幹師就變成完全沒有武裝了。為了應付戰爭,希特勒還計劃再組建46個師。所以,此時參戰的話德國陸軍還有許多缺點,當然沒有真正做好戰爭準備。

    不過,這支陸軍已經開始初步顯現出自己的長處了,雖然大多數長處的全部意義,還要直到戰爭期間才完全顯示出來。

    德國陸軍同它所有敵人的陸軍相比,總的說來有較合理的編制,裝備較精良,訓練較好。而較好的編制和裝備,是為了在嶄新的基礎上組建陸軍而採取了特殊措施的結果。基幹師早在和平時期就幾乎達到了為戰時規定的數量,並且裝備了比敵軍更現代化、更多樣化的武器。德國陸軍著手組建坦克師和輕步兵師後就走上了新路,而其他國家的軍隊或者完全沒跟著它走這條路,或者走得猶豫不決。

    陸軍的戰鬥訓練,是以早在國防軍時代就已得到發展的原則為基礎的。由於國防軍具有長期服役的職業軍隊的特點,所以戰鬥訓練水平很高。這些訓練軍隊的原則,幾乎機械地搬到短期服役、人數多得多的陸軍裡來了。結果,戰鬥訓練達到的水平,比其他國家以普通義務兵役制為基礎進行補充的陸軍要高得多。

    而且德國陸軍之所以具有優勢,還可用其他原因來解釋。它按照普魯士傳統保留了世界上任何其他陸軍都沒有的士官,這些士官為數眾多,軍容整齊,訓練有素。正是士官成了運用從國防軍那裡學來的人員選拔、教育和訓練方法的典範。儘管陸軍起先擴大了兩倍,後來又繼續擴大,士官作為軍隊訓練的基礎始終保持了很高的素質。此外,戰前從士官隊伍中培養了許多合格的軍官(戰時更多),也能證明他們的素質。

    在范哈兒看來,此時的德國,已經像是一頭強壯的小象,雖然看起來還沒有露出彪悍猙獰的面孔,卻是足夠能置人於死地了。

    在得知慕尼黑協議最終簽署的消息後,范哈兒就立刻開始在歐洲的金融和期貨市場開始運作。

    對於歐洲人來說也許是災難的戰爭,對於范哈兒來說,卻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撈錢機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