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九十一節 最後一次陣營調整 文 / 黃初

    第二百九十一節最後一次陣營調整

    當蘇日之間爆發諾門罕戰鬥的時候,英法美等國的態度,卻是並不積極。

    他們對於蘇聯和日本,都沒有什麼好感,而且因為現在蘇聯還根本沒有和他們結盟,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的意思,所以他們更樂意看到相對關係不錯的日本,去進攻蘇聯這個「極權」國家。

    但是德國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當希特勒聽到蘇日在諾門罕發生戰事的時候,立刻指示新任的外交部長的裡賓特洛甫,向日本表示德國的不公開支持。

    即便此時蘇德關係正在高歌猛進之中,這位元首也還是採取了各種幾乎半公開的手段,來對日本進攻蘇聯進行支持。

    同時,對於中日戰事的暫停,這位元首也很有想法。

    在派遣裡賓特洛甫出訪日本的同時,通過中德友好協會和外交代辦機構,提出了讓裡賓特洛甫順道訪問重慶的意思。

    此時中德關係已經陷入冰點,在德日正式結盟,卻還未參加彼此的宣戰體系時,德國已經將駐華外交機構,降為了代辦級。除了基本的簽證事務,正常的外交活動,已經基本停止,在這樣的情況下,活躍在武漢和重慶外交場合的德國人,反而是中德友好協會的那些商人和老官員為主。

    希特勒的這個提議,很快得到老蔣的正面回應,他讓張群通過德國駐重慶代辦處,正式表示邀請裡賓特洛甫訪問重慶。

    人在南京坐鎮的范哈兒,在知道這個消息後,頓時大感無奈。

    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是不被重視。英美等國明明已經插手了中日戰爭,但實際介入力度,卻還不如對捷克等國事務的干涉。尤其是在面對日本的時候,也隱約有點犧牲中國換取日本妥協攻擊蘇聯的意思。至於德國,更是不用說,雖然德國傳統親華勢力和之前的希特勒,都比較看重中國,但是在中日兩國之間選擇盟友的時候,他們也最終還是選擇了日本,將中國當作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角色一般。現在眼看中日戰事僵持,而日本又有向蘇聯進攻的傾向,卻是又跳出來想調停中日衝突了。

    范哈兒可以想像,現在的中日實力和戰場形勢變化,肯定讓老蔣和最高統帥部其他高層認為,在德國這樣真正強國的「公正」調停下,應該能換取中日之間體面的休戰停火。至於長久的和平,在眼下世界大戰越來越明顯的時候,以老蔣的智慧,肯定是不會奢想的。

    老蔣應該已經猜到,一旦中日在德國調停下正式休戰,那德國到時候肯定會邀請中國和他們結盟,加入軸心國組織。

    毫無疑問,這是范哈兒的原先設想,以及其他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不相符的。

    范哈兒對於老蔣的心思猜不透切,如果在二戰正式爆發之後,老蔣應該會選擇和英美結盟,但是現在,為了本國的利益,卻是很難肯定說老蔣在和誰結盟上,會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畢竟德國的宣戰態度不明顯,而英美的綏靖傾向,卻是一直的。萬一老蔣一個激動,選擇了傳統盟友德國結盟,那到時候中國的前途就糟糕了。

    正是有了這樣的擔心,在老蔣派陳佈雷過來親自詢問對德調停問題態度時,范哈兒特意在陳佈雷面前拍桌子表態:

    「對日休戰可以談,與日本結盟永久和平,則決不可能!」

    這個態度,讓老蔣和最高統帥的高層,心中很是有了一番思量。

    蘇日之間的諾門罕戰鬥,與歷史上還是發生了一點變化。

    在初期,諾門罕日軍並不完全聽從華北派遣軍的建議,採取了關東軍傳統的戰鬥方法和攻勢。

    5月27日第一次戰鬥中,日軍坦克像軍用罐頭一樣被蘇軍炮火一個個掀開,騎兵愚蠢的進攻蘇軍噴火坦克連,很快被全殲。

    范哈兒之前在徐州戰役中擔心的情況,所謂日軍會吸收和中國第二裝甲團作戰經驗,改組他對蘇軍作戰方式,實際並沒有立刻發生。

    但是經此一戰,現代戰爭和裝甲戰的風險,立刻讓第23師團的日軍指揮官深深體會到了。

    他們很快學習華北派遣軍在徐州戰場上的經驗,開始改組戰車編隊和陸軍戰鬥方式,利用華北方面軍已有的準備工作,立刻快速進行了改造行動。

    到了這個時候,徐州裝甲戰對於未來日軍作戰方式的影響,才開始真正體會出來。

    因為隨著關東軍的戰鬥方式發生改變,包括日本本土陸軍在內的絕大多數部隊,都快速的進行了改裝,並且在大本營的組織下,陸軍部下發了新的戰鬥操典,從本質上,對日軍進行了較大的現代化戰術改造。

    只是這些行動真正開始的時候,實際已經在1939年下半年了,至於現在,大部分日軍還是採取了傳統的戰術手段。

    由此立刻帶來了一個影響,就是蘇日諾門罕戰鬥爆發後,德國派駐日軍的觀察員,對於日軍的戰鬥力非常不看好。

    日軍的戰前訓練,就曾令所有在場的德**官非常目瞪口呆,奇怪日軍居然主要練習白刃戰和衝鋒,大多數軍官認為日本還以為是在日俄戰爭時代。

    等到27日的戰鬥結束後,觀察員就立刻向德國國內發回電報,稱:

    「日軍的坦克技術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平都不夠,整體設計非常落後,裝甲薄弱,火力很差,很難稱之為坦克,且全國只有一個坦克師,戰鬥力難以想像……日軍完全的失敗了,戰術的陳舊,裝備也運用不得當,為了珍惜坦克居然使用步兵掩護坦克這種不可思議的戰術,日軍的戰爭水平,完全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日軍為了顯示其勇猛居然允許高級指揮官和部隊一起衝鋒,代價是非常慘重的,而且這完全是缺乏必要軍事指揮常識的愚蠢蠻幹。……日軍的戰鬥力是非常薄弱的,帝國與之結盟實非明智之舉動,卑職惟恐其挑釁蘇聯之舉動破壞我帝國計劃,應在外交上格外謹慎,不可與日本過分親密。」

    這份由德**事觀察員發回的報告,在德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早前德**事觀察員,在徐州戰場上對於中**隊和中國裝甲部隊的評價,不難看出觀察員對於中國裝甲部隊的評價,完全高過日軍。雖然實際對比步兵的比較,還是比較傾向於日軍的,但是在高度機械化,並且真正認清機械化部隊戰力的德國,卻還是更看重裝甲戰鬥力雄厚的中國。

    因為希特勒和他的參謀們,早就研究過在東方牽制蘇軍戰鬥力的方式,認為僅僅依靠步兵,絕對難以抗衡蘇聯的裝甲集群,只有強大的機械化部隊,才能真正在東方的草原上,和蘇聯打狼群戰術。

    現在中國的步兵實力不如日本,裝甲團實力卻是比日軍戰車部隊強悍,而且中國西南聯盟的裝甲生產能力雖然不如蘇聯,卻又是明顯高過日本的,聯繫這樣兩種情況,德國參謀部門,很快對中日之間作出評價,認為選擇和中國合作,更加有利於德國牽制蘇聯。

    只是這樣的建議,在送到希特勒面前的時候,卻被裡賓特洛甫一句「中蘇已經有互不侵犯條約」為由,給無情的駁了回去。

    二戰爆發前,最後一次調整陣營的機會,就此結束。

    「唉,要是中國的目光沒有那麼短淺,不和蘇聯簽約,那現在德中關係還是很有更進一步發展可能的……」

    對於這樣的結果,希特勒也忍不住歎了口氣。

    只是老希並不後悔自己早前在中日戰爭初期,就完全偏袒日本的行為,他對於選擇日本和中國結盟,並不是那麼依賴。在這位獨斷專行的元首看來,日本和中國對於蘇聯的牽制程度,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就行了,德國對於蘇聯將大部分兵力囤積在遠東,並不期望。就算到時候入侵蘇聯,真正的戰鬥力量也還是要靠德國自己。

    在希特勒這樣不在意的情況下,深知上意,並且明顯親德的裡賓特洛甫,立刻見風使舵的耍了一些花招。

    他在六月初結束對日訪問,正式抵達武漢介入調停中日戰爭的時候,還是暗示自己代表德國,明顯採取了偏袒日軍的方式。

    德國這樣的態度和意思,立刻讓中國的最高統帥部將領們非常不滿。

    就連老蔣自己,在瞭解裡賓特洛甫的態度後,也是很憤慨的指示張群:「……在談判過程中,可以不顧及德國的態度。」

    這樣明顯將德國排除在外的手段,在談判桌上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南京和武漢連續舉行了兩次不成功的會談後,裡賓特洛甫這個來自德國的香檳酒酒販子,就不得不承認,他這次參與的談判,已經陷入了完全失敗。

    不僅是中日之間的體面休戰和平,就連釋放杉山元的問題,也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1939年6月,二戰正式爆發前,最後一次可能改變二戰諸國角色的外交談判,最終以失敗告終。

    到了這個時候,中蘇美英法與德意日等國的鮮明的不同立場,就已經非常清晰了。

    除了蘇德關係表面和睦親善,實際眾所周知的敵對關係外,其他國家的態度,在短期和長期內,都不會再有明顯改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