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九十七節 不相關的戰爭 文 / 黃初

    第二百九十七節不相關的戰爭

    早在8月底,即英國開始實行封鎖和保衛英國以北海域前,德國兩艘裝甲艦「德意志」號和「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就駛進了大西洋。

    這兩艘「袖珍」戰列艦作為襲擊艦是再合適不過了,它們給防衛很差的英國護航運輸隊和單獨航行的船隻造成了很大危險。英國人為對付德國「袖珍」戰列艦,只好組建幾個搜索突擊群,為此調用了英國全部航空母艦、幾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重巡洋艦。每個搜索突擊群都應足夠強大,能阻擋和消滅德國「袖珍」戰列艦。這些措施要求英國海軍全力以赴。此外,它現在還應派出戰列艦和巡洋艦,在大西洋北部引導護航運輸隊時擔任補充警戒。

    採取這些防禦措施,是因為德**艦開始在世界性海上交通線行動。德國海軍的任務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破壞正常航行,消滅敵商船,但是,即使比較弱小,也只能在有助於完成主要任務情況下,才與敵人戰鬥。德**艦應經常改變作戰區域的位置,有機會時甚至要選擇遙遠的區域,簡單說來,就是要千方百計使敵人更加沒有信心,更加為自己的護航運輸隊擔憂。

    德國襲擊艦在大西洋出現,也許不能徹底破壞英國的貿易和各中立國進行的有利於英國的貿易。儘管如此,當英國人得知「德意志」號回國,「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被擊沉。大西洋又成為不再受敵水面艦艇騷擾的自由水域後,才感到放了心,輕鬆地舒了口氣。

    在「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沉沒前幾個星期,「u-47」號潛艇艇長普裡恩上尉的大膽行動曾使英國人大為震驚。該艇於10月14日夜間潛入斯卡帕灣的內停泊場,擊沉了停泊在那裡的排水量為3萬噸的戰列艦「皇家橡樹」號。

    無論是德國潛艇,還是空襲,還是水雷,都未使英國大型艦隻遭受大的損失。

    除「皇家橡樹」號這一最大損失外,航空母艦「勇敢」號也於9月17日在布里斯托爾灣被德國潛艇擊沉。11月21日,新巡洋艦「貝爾法斯特」號在福思灣觸雷,12月4日,戰列艦「納爾遜」號在進入尤灣時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但是這兩艘軍艦都居然能駛到一個港口,修好了損壞的部分。小型艦艇的損失沒有超過容許的限度,不過,這些損失無疑增大了英國海軍作戰的困難,因為它正對德國實行封鎖,此外,還要調龐大兵力去保護運輸船。

    英軍高射炮兵和航空兵很強,足以阻擋住德國空軍,不讓其實施危險的空襲,因為這種空襲一旦發生,預料造成的損失,是完全無法用與它作戰可能取得的戰果來抵償的。

    總之,在戰爭的第一個冬季,德國空軍並未在與英國商船隊進行的鬥爭中起大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殲擊機的作戰半徑不夠大,不能護送轟炸機飛抵目標。

    德國商船隊在各大洋上消失了,一部分船隻及時回到了德國港口。但有323艘、總噸位達75萬登記噸的船隻被迫躲進中立國港口,其中一部分後來離港並突破了封鎖。41艘(總噸位225,000登記噸)被船員鑿沉或落入敵手。德國最大的商船之一「歐羅巴」號當時正在不來梅港,停泊在紐約的「不來梅」號,在經北冰洋到摩爾曼斯克的航行中,歷盡千辛萬苦,終於12月月中回到德國港口。「哥倫布」號也想取同一海路回德國,但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東北的北美海岸附近被加拿大驅逐艦發現。該船不等被俘獲即由船長自行鑿沉。

    總之,在與英法進行海戰和空戰及與駛往英法港口的中立國商船進行鬥爭的頭六個月中,被擊沉的船隻很多。據德國統計,當時共擊沉496艘艦船,總噸位達180萬登記噸。此外,有350艘中立國的船隻(總噸位607,811登記噸)被押送到德國港口,以便決定它們是否應該按捕獲法予以扣押。同盟國確信,英國商船隊的淨噸位,即被擊沉船隻噸位和新建造船隻噸位間的差額,只有20萬登記噸。但是英國人不知道,對英國海上交通線的主要進攻,要到德國大規模建造潛艇的1940年才開始。

    但是這個消息,人在南京的范哈兒卻知道。

    他在和英國有了前面的水雷外交後,並沒有放棄繼續和英國人合作的機會。

    實際上,英國這頭驕傲的約翰牛,即便在合作了一次之後,仍舊維持了他無用的驕傲,並不願意再次降低姿態,向范哈兒請教。事實上也沒有人,會認為在世界大戰問題上,向范哈兒請教會有什麼收穫。

    老范手中掌握著大量籌碼,並不需要急著向英國和美國展示出來。

    他這個時候,正好可以趁戰爭才剛剛開始,雙方對立陣營還不是非常絕對,可以遊走在兩方之間,同時撈取好處。

    反正對於范哈兒來說,就像歐洲人將亞洲的戰爭,看成是他們棋盤上的遊戲罷了,現在范哈兒眼中,歐洲的戰爭,同樣是一場和他不相關的戰爭,是他撈取好處和果實的後花園罷了。

    這樣的評價,即便是將來加入盟國陣營,范哈兒在短時間不沒有改變,知道中**隊直接參加了那兒的戰鬥,他才開始改變態度。

    就在過去的幾個月中,范哈兒手下好些人間諜人員,利用出賣另外一方機密的功績,而成功的打入了盟國和德國的高層間諜圈子中,更有不少擠入了德國的實權高層。

    范哈兒在幾年前就開始運作的手段,到了現在,才算是真正派上用場。前面的那些功績,和今後可能起到的作用比起來,那完全是小打小鬧一樣的存在。

    戰爭開始後不久,英國和德國便都忙於解決斯堪的納維亞問題,不過,這與俄芬衝突沒有什麼聯繫。兩個大國都不懷疑,挪威的國土對於切斷敵人生命悠關的海上交通線,具有特別的決定性意義,英國決心要把戰爭進行到消滅希特勒。

    後世都知道,希特勒納粹德國入侵了北歐的挪威等國,卻不知道,即便希特勒不行動,英法也準備攻佔挪威等國,為掐斷德國的海上交通線而挑起戰爭。

    蘇聯入侵芬蘭給了英法在北斯堪的納維亞採取堅決行動,提供了強大的論據。只是現在英法兩國,把俄芬衝突作為在挪威北部登陸的借口的願望更強烈了。

    1940年1月15日,法軍總司令加默蘭將軍向法國總理指出,在斯堪的納維亞建立新戰區至關重要。他建議盟國在佩琴加登陸,並奪占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機場。必要時可以展開規模更大的作戰行動,直至奪占耶利瓦勒的瑞典礦場。

    1月27日,英法同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通過決議,為援助芬蘭組建2個英軍師和1個法軍分遣隊,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它們應統稱為志願軍。英國首相認為在佩特薩莫登陸並非上策,但在納爾維克登陸卻相反,是非常適宜的,特別是登陸目的在於對耶利瓦勒礦場造成威脅時,更是如此。

    可是,正當計劃己制定,組織準備工作已就緒,即將開始行動時,芬蘭戰爭卻結束了——它結束得比預料的快。

    當希特勒力圖把對英法的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時,法國內部卻一直存在著不滿情緒。自戰爭爆發以來,這種不滿情緒籠罩了全國,並且有增無減。

    俄芬戰爭只是暫時把公眾的注意力,從往後如何對德作戰的問題上引開。法國人對戰場上令人憂慮的「勢均力敵」的狀況的不滿,表現在3月底罷免了達拉第總理。人們指責他對那種狀況的出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的繼任者雷諾答應要果斷治理國家,併力爭增加軍火生產,認認真真地進行戰爭。儘管如此,由於雷諾與許多議員的私人關係不好,在對他的施政綱領進行討論時,他僅獲得一票多數。

    許多人暗中反對「積極」進行戰爭,認為那樣做有將國家引向滅亡的危險。他們指出,英國人在軍事上遠沒有作好這樣做的準備,只要願意,法國可以同墨索里尼達成協議。波蘭已經永遠完蛋,西線軍事行動的沉寂應該繼續下去,那時和平的希望就不會這樣渺茫了。

    雖然法軍總參謀部也考慮到德軍可能在任何時候發動進攻,但是許多傳聞和自相矛盾的情報又使它對以下事實產生了懷疑:德軍的集結是嚴重的軍事行動,而不僅僅是施加政治壓力的手段。按法國人的看法,在西線實施決定性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德國人未必敢採取如此吉凶未卜的行動。

    在法國這個政治消息傳播很快的國家,領導層內部的矛盾是躲不過輿論界的,自然也無助於培養法國人的鬥志。

    國外也在觀察法國的形勢發展。這些印象和德軍已在波蘭和挪威取得的勝利(西方國家顯然無力阻止它取得這些勝利),對於在新的搏戰中迅速粉碎荷蘭和比利時的抵抗,當然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英法等國家無法察明德軍戰役計劃逐步發生的變化,這既因為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並通過各種途徑經常不斷地在敵人陣營中散佈德軍強大集團將留在北翼的消息,也因為同盟軍根本沒有想到德軍可能進行它所計劃的那種看來是荒謬絕倫的戰役。

    同盟軍保持原來的戰略展開,兵力幾乎沿國界平均分佈,但摩托化兵團大多配置在西翼。英國人和法國人不願再把荷蘭、比利時(它們已開始向西方國家尋求保護)置於聽天由命的境地,擔心這兩個國家的弱小軍隊會接連被敵人各個擊破,並且希望盡可能在東面遠離海岸和法國邊界的地方阻止德軍的突擊。這一切都具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誘惑力,對同盟軍的計劃起了決定性影響。

    在此以後不久,即2月月中,英國人為尋找合適的機會,檢驗一下能在多大程度上破壞挪威的中立,製造了一起德輪「阿爾特馬克」號事件,結果只遭到形式上的反抗。

    究竟是誰破壞了中立,看法是不一致的。很顯然,交戰雙方總是要根據自己的利益去解釋事件。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每一方今後都開始預測對方的各種非法行動,並由此得出必須提防那種行動的結論。英國人不只一次表示,在與希特勒進行戰爭時,任何中立都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合乎道德的權利,這種看法必然使希特勒更易於為他破壞中立尋找根據。

    丘吉爾繼續頑強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他終於得到了認為現在必須「採取某種積極行動」的張伯倫及法國新總理雷諾的贊同。3月28日,英法同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倫敦開會,決定4月5日在挪威領海佈雷,一俟德國有所反應就讓英軍一個旅和一些法軍登上軍艦,以便奪占納爾維克,並沿鐵路向瑞典邊界推進。另一部兵力應在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特隆赫姆登陸,以阻止敵人利用這些據點。由於英國人同法國人存在與挪威事件無直接關係的分歧,英國內閣把佈雷行動推遲到了4月8日。

    此日4時30分至5時之間,在三處布了雷。但直到5時30分才照會挪威政府通知此事。英法政府在這一照會中指責德國政府進行海戰和空戰的特點明顯破壞了中立國家的法律,它企圖以此向同盟國實施突擊,同時又堅持在對它有利的一切情況下嚴格遵守中立法。因此同盟國政府確信,在此條件下甚至不合法的手段也會變成合法的了。它們再也不能容忍這樣的現狀:德國獲得繼續進行戰爭的物資,而它同挪威貿易給它帶來的好處卻給同盟國造成損害。

    就在這時,德軍最高統帥部已開始實施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進攻挪威和丹麥的戰役。這一戰役早已進行過認真研究,充分考慮了一切贊成和反對意見,然後進行了周密準備。

    當歐洲新一**戰即將開始的時候,亞洲的日本戰時大本營,實際上卻為現在的收穫而遺憾,並感到非常不滿足。

    原本以為遊走在歐洲兩個陣營之間,也許可以繼續像上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撈取好處。雖然日德之間已經幾乎達成了盟約,但日本還是保持和英法荷等國的外交接觸。夢想也許不需要通過戰爭,就可以取得部門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權益。

    但是隨後的事態發展表明,日本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選擇加入德國陣營,以武力奪取東南殖民地。雖然這是一個早就被日本政界認知的事實,但真正讓日本死心的,卻還是英法等國在開戰後的態度。

    英國在接受了范哈兒的水雷外交後,就果斷斷絕了日本的要求,拒絕就緬甸通道問題,繼續和日本進行談判。同時法國的越南殖民地,也對日軍大軍南下,虎視眈眈覬覦印度支那的行為,提出了明確的警告。

    以上種種事態,讓日本清楚的認識到,他們想要利用和平途徑,取得東南亞的控制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從後世的研究來看,實際上1940年的時候,是日本發動南下的最佳時機,因為即便在1939宣戰以後,直到1940年上半年,美國都沒有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軍事準備。直到德國進攻西歐,美國在歐洲的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後,美國才大規模增加軍事開支(包括國家投資建大量軍工廠)。所以,英法荷等國在西歐被德國擊潰時,美**事工業還遠未動員起來,武器裝備產量不夠大,在一定時間內不足以支持美軍對日作戰。而一年半後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時,美**事工業產能已形成極大規模,武器裝備產量增大了許多倍,足以較快應付對德日的戰爭。

    美國的麥克阿瑟就明確表示,在希特勒侵入荷蘭和擊潰法國以後,日本是有機可趁的。如果日本當時對南方實行打擊,它可以以很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但是眾所周知,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並沒有南下。

    而之所以沒有南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害怕北面的蘇聯。

    所謂麻桿打狼兩頭怕,蘇聯擔心日本進攻會讓自己陷入兩面夾擊的狀態,日本也害怕在西方(歐洲)未受牽制的蘇軍威力,因此不敢從東北調動大批關東軍南下,對英美發動大規模戰爭。這也猶如日本在關內侵略行動遇到很大困難時,關東軍也不敢調入關內支援中原戰事一樣。因此可以說,蘇聯雖然未對日宣戰,但卻是牽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最後,日本只能在德國進攻蘇聯,認為蘇聯軍隊被歐洲戰事牽制之時,才全面開始了他的向南推進行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