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九十九節 傀儡汪代總統 文 / 黃初

    第二百九十九節傀儡汪代總統

    日本和美國的衝突雖然已經清楚,日本也做好了南下的準備,但一方面擔心蘇聯,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

    蘇聯的問題不好解決,即便簽訂了條約,結束了諾門罕的戰事,但日本還是不得不選擇留守大批關東軍來穩定中國東北這個大後方。而中國方面的威脅,在日本的中國通專家主持下,很快就得到了解決。

    他們想出的方法,就是在中國建立大量偽政權,選擇以華制華的手段。

    如果真的要嚴格說的話,日本扶植偽政權、傀儡政權等措施,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就早已經開始了。

    只是這一次針對性的運作,卻是為了從中國戰場盡快脫開身來,抽調出更多的兵力和人力資源,來投入南下行動中。

    人在河內的汪精衛、周佛海等人,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生活的非常艱難。

    雖然他們幾次向日本主動示意,願意「代表」中國人民,和日本商量停戰問題,但是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軍事意圖還沒有實現,對於所謂的「停戰」,當然不是那麼熱衷,所以一直將汪精衛等人晾在了河內。

    叛離了重慶了汪精衛,很快就無奈的發現,他叛變後的生活和處境,遠比重慶要差不知道多少倍。

    這中間,汪精衛也曾後悔過,也曾檢討過,但是最後他還是覺得,出頭箭沒有回頭路,盡然已經出來,就肯定不能灰溜溜的跑回去,遭受別人的白眼。

    所以雖然生活很艱難,但他還是毅然和自己的妻子、部下,艱難的在河內生活了下來。

    期間,這位出身顯赫的汪前院長,為了生活,甚至靠給報紙寫評論掙錢,他的夫人陳璧君,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開銷極大,出逃時攜帶不多的現金用光後,就不斷的典當東西,到了最後,甚至不惜大舉借錢,冒以「行政院長」的頭銜向越南華人騙捐助等等。

    陳璧君原本是南洋華僑富商之女,後巧遇汪精衛,在鐵窗內結成「患難姻緣」。她生性愛出風頭,派頭不小,脾氣也大。汪精衛的「政事」,沒有她的出面干預,常常辦不成。汪精衛白天在會上決定的事情,圈內人都知道這不能作數。晚上回到家中,汪夫人一反對,第二天開會再議,汪保準把昨天的決議推翻。而且陳璧君生性潑辣,人稱「雷山老母」。

    那樣貧苦的生活,汪精衛的很多追隨者受不了,他的妻子陳璧君更是受不了。

    就在汪精衛大部分手段都用盡,眼看就要面臨眾叛親離的下場時,日本人就像救世主一樣,出現在了這位前院長面前。

    「大日本帝國準備實現與中國人民的和平,汪君不知道是不是願意擔負重任?」汪精衛的老朋友松井親自來見汪精衛,張口就這麼詢問。

    「和平麼……」汪精衛臉上淡然一笑,很是有幾分矜持。

    「嗯?」松井的臉色頓時板了起來。

    如果是在以前,自己為了名聲,也許會和這個汪精衛清高一下。但是這一次的事務,因為本來就是沒有實現戰略意圖下的倉促決定,很是有幾分名不正言不順,要是再被這個準備委以重任的人反對,那估計實現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松井很是沒有耐心。

    歷史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正如松井因為中國戰事的逆轉而心情不暢一樣,汪精衛也因為近期所遭受的苦難,而對接下來的人生目標,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歷史上的汪兆銘政權雖然是被視為日本的傀儡政權,但在汪兆銘個人「一面合作、一面對抗」的政策之下,汪兆銘政權仍然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日本「承認」這個「合法」政權,承認汪政權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及政府還有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丹麥、西班牙、克羅地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及維希法國政府。汪兆銘政權還以和平交涉的方式逐步「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國租界,十月宣佈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

    但是這一次,在河內的幾個月顛沛流離生活,幾乎被汪兆銘最後一根脊樑骨都給打碎了。

    想想自己眼下的生活,還妻子和部下期盼的眼神,汪兆銘在黯然的閉了下眼睛後,終於還是在松井發怒之前,無奈的笑了笑。

    「如果真是為了和平的話,那汪兆銘願意效命!」

    汪精衛點頭後,松井石根頓時大喜,立刻將日本人的意思提了出來。表示日本可以和「中國人民」達成協議,但是和遷都重慶的老國民政府顯然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可以代表中國的新政府。

    雖然在1937年12月及1938年3月,日本於淪陷區北平和上海兩地﹐分別組織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但他們的影響力和代表性顯然不夠,而且領導人的份量,也不足以讓佔領區的中國人全部服從。所以他們準備倣傚原來的南京國民政府機構,在上海組織一個新政權,這一次組織的偽政權,他的名稱肯定也與前面幾次的地方傀儡政權完全不同。

    其實這還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因為他們在有了這個準備後,就首先瞄準了汪精衛這個「有影響力」,並且主張對日和平的中國叛逃高層人物。作為原來的行政院長,直接在上海組織國民政府的行政院,當然是非常合適的了。

    那樣一來,日本只需要汪精衛去組織一個新行政院,並且代表中國和日本進行談判,簽訂和平協議。

    汪精衛的為人雖然有極大的爭議,並且也確實走向了漢奸道路,但是他的才能,還是不容否定的。

    對於日本人提出的計劃,他提出了很多看法,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並且針對性的作出了大量改進。

    汪精衛認為,現在南京國民政府並沒有受到摧毀性的打擊,他即便在上海組織了行政院,也不名正言順。所以他建議,這一次新政權的國號仍舊是中華民國,但政府正式名稱卻是「中華民國政府」了。取消了臨時和維新這些前綴,當然是準備以它代替遷都重慶的中國國民政府。

    雖然這一次的偽政府,還是由汪精衛擔任首腦,但是這一個偽政權,還是和歷史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因為現在老蔣國民政府的強勢,並且南京也還在中**隊控制之中,日本人原本想建立一個原來南京國民政府機構那樣的偽政權,這顯然底氣不足。

    就算倣傚原來的國民政府,由汪精衛在上海新建國民政府和行政院又怎麼樣,不僅南京還在老國民政府手中,大部分官員和機構也都在,建立之後圖惹人笑話,不具備任何取代的可能。

    所以汪精衛建議,這次乾脆利用手上佔領的北平,將新的國民政府,按照原來北洋政府的模式,在把北平改為北京後,特意在北平重新構建了起來。

    政府機構和組織形式,完全效仿1911年中國民國新成立時的樣子,設立府院機構,政府首腦為大總統和國務院總理。提出以恢復孫中山建立的民國為口號,指責南京國民政府為偽政權,他們的北京政府,才是真正的繼承中國民國初創時的正統政府。

    汪精衛的專業建議,讓松井大為讚賞。

    「好,兆銘君不愧為中國傑出人才,我會立刻把你的建議,上報東京大本營!」

    松井的請示,很快得到東京大本營批復,表示同意由汪精衛北上去組織所謂的中國新北洋政權。

    1940年初,汪精衛等人搭乘日本海軍專機,從河內出發,經台灣和朝鮮等地,飛抵北平,開始組建偽政權的籌備工作。

    經日本策劃,北平、上海兩地偽政權取消,於1940年3月30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為「國旗」,另加三角布片,上書:「和平**建國」字樣。其組織機構沿用民國初期北洋政府的組織形式,汪偽政府遙奉重慶國府主席林森為大總統,汪精衛任國務院總理兼代總統。議長由陳公博擔任、**官由溫宗堯擔任,監察總長由梁鴻志擔任,北京市長由王揖唐擔任。其他主要官員還有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蘇浙皖三省綏靖軍總司令任援道、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財政部長兼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周佛海等。

    作為新的偽政權,汪偽政府的轄區包括蘇、浙、皖等省小部,滬市全部和華北大部。他們收編國民黨降日部隊,並收買流氓地痞建立「和平建**」和特務組織,建立了偽軍等軍事力量。

    汪偽政權剛一成立,還沒等到重慶這邊回應,就首先向老蔣和南京國民政府發難,稱自己是繼承1911年中華民國和北洋政權的正統,而重慶的國民政府是篡改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偽政權,是非法的。並且號召全中國人民行動起立,爭取回到正統政權的旗下。

    原來南京國民政府的汪院長,搖身一變突然成了北京政府的汪總理和代總統,這一變化實在令人驚詫。

    不過新偽政權的成立,還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很多老北洋的官員和才能之士,被汪偽政權的口號和性質所騙,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對其進行了響應,表示願意參與國務院重建的工作。而日本佔領區的很多抵抗運動,也隨之減緩了對抗力度。

    就在海內外為北平的這個汪精衛政權突然出現而錯愕,並且不知道怎麼選擇的時侯,新政權隨即就發表聲明,汪精衛總理的全權代表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本代表影佐楨昭、今井武夫在上海舉行談判,簽訂《日華協議記錄》,議定:締結**協定;中方承認「滿洲國」,日方於恢復和平後兩年內撤兵(內蒙古等地除外);日本享有開發中國資源的優先權等條款。

    這個協議一曝光,頓時將這個偽政權的性質揭露無疑。

    一時間國內外對汪精衛政權的罵聲一片,中央社和重慶日報等機構,連日發佈重點評論,揭露汪精衛偽政權的虛偽和醜陋本質,稱它為「日本人統治下的新北洋政府」,號召全國人民認清他的真面目,不要上他的大當。

    雖然汪精衛偽政權的成立,在中國政壇和新聞媒體上,上演持續很長時間的口水仗。但是出奇,中日雙方在戰場上的形勢,卻是慢慢變得更加緩和。

    南京的范哈兒對此最後體會,自從進入1940年,雙方發生的擦槍走火事件,一個手掌就能數得過來。

    對於日本人的真實打算,范哈兒也非常清楚。

    他對自己的參謀長鄧錫侯評論說:

    「日本人狼子野心無人不知,他們以為自己南下的行動別人不知道,但到了現在哪裡還有秘密可言,只不過歐洲新一輪戰事即將開始,英法荷實在無力插手亞洲,只能做看著日本南下侵佔他們的殖民地罷了。」

    鄧錫侯笑了笑,對范哈兒的這番話不做評價。

    雖然很多事情,大家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范哈兒所謂無人不知,那卻是他單方面的想法。歐美國家都看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但是心中可能還存在著萬一的夢想,所以事實安排的時候,也總是那麼不完備。

    不過事情的發展,卻是完全按照范哈兒所預料。

    4月底,希特勒便急不可待地堅持要發動進攻。他擔心發生意外事變,甚至怕有人變節,使敵人獲悉改變主要突擊方向的絕密情況。假如不能達成戰術突然性,那麼,希特勒計劃的一切特別行動——奪取對保障突破成功具有重要意義的各個目標,就要受到威脅,因為這些行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達成突然性來實現。

    4月27日,希特勒決定在5月1日至7日期間開始進攻。最後,決心要根據進攻當日和隨後幾日能否出現有利的飛行天氣而定。命令已經規定進攻日期為5月8日,但5月7日突然得知將會出現變化無常的天氣。只好又推遲了進攻日期。5月8日傳來了荷蘭停止休假、疏散人口、採取動員措施以及在西部邊界發現奸細的消息。希特勒開始後悔自己總是聽信空軍的要求而推遲了進攻日期。5月9日,他非常勉強地再次作了讓步。不過他聲明,5月10日以後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他都不能再等了。5月9日終於定下了最後決心:5月10日5時35分開始進攻。

    比利時、荷蘭兩個中立國家直到德軍越過邊界後,在既成事實面前才收到內容相同的照會。

    照會指責兩國從戰爭一開始就越來越明目張膽地違反中立法,單單針對德國加修工事和部署武裝力量,因此,它們就無法制止另一方破壞中立了。照會還說,比利時和荷蘭總參謀部與西方國家總參謀部緊密勾結。荷蘭幾乎每天都准許飛往德國的英國飛機飛越自己的領空。並且英法軍隊正在比利時和荷蘭進行經兩國領土進攻的大規模準備,西方國家軍官在兩國進行猖狂的情報活動。德國政府不願坐等英法進攻,不能允許它們經比利時和荷蘭向德國國土採取軍事行動。因此,它已命令德軍保障兩國的中立。

    照會最後提請兩國注意,不要抵抗並非作為敵人進入該國的德軍。否則,兩國政府將要對不可避免的流血事件負責。

    不出所料,比利時等兩國政府拒絕了強加於它們的莫須有罪名,並請求西方國家援助。6時30分,法軍第1集團軍群和英國遠征軍奉命實施「d」計劃。這意味著盟軍以左翼進入比利時,而法軍2個快速兵團則前出到蒂爾堡、佈雷達地域,以便同荷蘭人建立聯繫。

    在挪威的失利導致英國首相張伯倫倒台,他在下院遭到猛烈攻擊,表決時僅得到微弱多數,這等於一次不信任表決。丘吉爾接替張伯倫,成了這樣一種戰略的靈魂,這種戰略雖然導致同盟國在反希特勒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導致德國人民落入無底深淵,但畢竟未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那樣可靠地穩定國際局勢。

    現在丘吉爾和希特勒這兩個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又有深刻仇恨的人對峙了:一邊是渴望權力和殺戮的惡魔,另一邊是黷武的英格蘭民族的最典型代表。丘吉爾雖然頑強追求自己的目標,但又不能單純為爭取自己的目標而行動,到後來已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戰事施加影響,或按照自己的觀點來解決同變得強大得多的盟國之間的爭端。

    但是,面對在法國展開的軍事行動,英國新政府也顯得束手無策。德軍潮水般地向同盟軍壓來,而後者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沒有作好那樣作戰的準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