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十二節 協戰香港 文 / 黃初

    第三百十二節協戰香港

    珍珠港事件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溫斯頓?丘吉爾在參謀長委員會成員的陪同下,乘坐皇家海軍最新戰艦「約克公爵號」前往美國訪問,留下艾倫?布魯克爵士將軍「看家」。

    他們的最緊迫的任務,是勸說美國人繼續執行已經宣佈過的打垮希特勒的「歐洲第一」戰略,不要把人力物力轉移到太平洋戰場。

    大西洋一路上驚濤駭浪,戰艦的艙蓋都封上了,丘吉爾坐在艙裡,向他的隨行人員介紹了即將舉行的雙邊討論,他手頭擺著「關於我所設想的未來戰爭進程的三份文件」,即《大西洋戰線》、《太平洋札記》和《一九四三年戰役》。首相的文件是對英國參戰目標作出透徹的戰略分析的三篇傑作。

    丘吉爾的艙房設在艦長室裡,隔壁是一間特設的旅行地圖室,以便首相隨時掌握全球戰爭的進展。在北非,第八集團軍發動進攻,迫使隆美爾暫時撤出托布魯克,如同紅軍在莫斯科城門前英勇抵抗的消息一樣,從北非傳來的消息為同盟國的事業帶來了安慰。老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正乘軍艦前往摩爾曼斯克,他將與斯大林會晤,丘吉爾給他發了一封電報,提出鼓勵性的建議:

    「俄國如果對日本宣戰,對我們將是極其有利的。」

    麥克阿瑟認為,說服蘇聯減輕遠東的壓力,是「一個絕妙的好主意」。羅斯福總統也支持這個主張,他致電斯大林,建議「共同討論研究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面」,但是斯大林置之不理。

    這樣丘吉爾和羅斯福,又不約而同將目光轉移到了和日本戰線最長的中國身上。

    丘吉爾和羅斯福幾次致電老蔣、范哈兒,希望中國能夠從西南出兵,攻擊廣東省中的日軍,減輕香港英軍的壓力。

    但是西南基本在范哈兒手中,他當然不會白白出兵出戰。

    而且事實上任何人都看得想來,想要保住香港這座孤島,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就算范哈兒出兵,擊退了廣東省內的日軍,也得面對日本優勢海空軍的壓力。到時候說不定會讓增援部隊面臨重傷的危險,最終收穫僅僅是救出部分英軍而已。

    范哈兒自己早就作戰計劃,東南亞戰場,才是他這個時候的關注重點。如果不是上海的日軍主力還沒有南下,他甚至願意直接離開南京,飛往昆明指揮在暹羅的戰事,因為他的西南大軍主力近十萬人,已經早已經集結在雲南,隨時可以西進南下進入緬甸,攻擊暹羅,那兒才是主戰場。

    所以他很果斷的對著老蔣表示自己不可能出兵,除非美國能夠提供給中國十個師的重型武裝,還要加上幾艘航空母艦。

    老蔣當然不可能這麼赤裸裸的答覆英美,他借口早年和日本作戰時傷亡損失太大,部隊無法武裝起來組織反攻,希望美國進行武裝援助,才有可能看形勢幫香港英軍發動輔助性攻勢。

    這樣的條件,丘吉爾到是很希望羅斯福能夠答應。但香港由不是美國的殖民地,英軍又不是美國的部隊,羅斯福怎麼可能為了丘吉爾,來買這樣大的單子。

    最終丘胖子只能從印度和緬甸,分調了部分大卡車給范哈兒,才獲得他的同意,願意從最西南靠近廣東的地方,派出戰鬥機和轟炸機幫助香港英軍進行戰鬥。

    同時考慮到盟軍已經在南中國海一帶完全喪失了制海權,在香港的英軍確實成了一支孤軍。范哈兒表示,出於同盟國職責,他願意派遣30架大型運輸,在戰鬥機護航下,盡可能前往香港幫英國人後撤部分要員。

    至於直接派出地面部隊,那根本不可能。

    「三十架運輸機不夠,再增加三十架,最好有一百架,那應該能把大部分皇家英軍撤出香港……」丘胖子不滿足的要求。

    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就已經看清形勢不妙,將香港的部分僑民和英軍眷屬,提前撤離了香港。

    但是大戰的突然爆發,當然還是讓大量人員滯留在了港島。

    英國人可以不顧香港人的死活,但是不能不顧自己本國的人民。

    之前還因為一場海戰z艦隊覆沒,認為可能讓香港的英軍和滯留人員都要當俘虜了,現在范哈兒雖然沒有答應出兵解香港之圍,但同意派空軍參戰,並且用運輸機協助撤離重要人,那對丘胖子來說,也已經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想想印象中好像中國的空軍實力一直不錯,在和日本戰鬥初期,就曾有擊沉日本大型軍艦的記錄,想來應該能夠在香港取得空戰優勢。

    這麼一想,丘胖子就不滿足的提出更過分的要求了。

    他估計,即便現在所謂的大型運輸,每次只能坐二三十人,但如果有一百架大型運輸機不停的來往香港和昆明,只要幾天時間,說不定就能把香港的所有英軍都撤離出來。

    至於香港的防衛,交給那些殖民地部隊和香港本地警察就可以了。

    但范哈兒又怎麼可能同意。

    當即答覆:

    「派出運輸機撤離香港滯留人員風險極大,隨時有被日軍戰機擊落的風險,就算飛機能夠有你英國買單,那些撤離人員為了生命安全,也不一定願意冒這個險。」

    言下之意,如果撤離可能會被擊落,那還不如讓那些英軍乖乖做日本人的俘虜呢。

    丘吉爾十分驕傲,他可是寧願讓英軍在撤離中被擊落,也不願意看到他們被日本人俘虜,從而使米字旗蒙羞的。他更在意的,實際上還是如果范哈兒的運輸機損失數量太大,到時候找他報銷,那可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的運輸機來。

    最終,考慮到成本,加上范哈兒的堅持,丘吉爾還是沒能得到一百架運輸的許諾。

    不過范哈兒還是向丘吉爾保證,他會讓空軍盡量努力,把更可能多的英軍從香港撤離出來。

    丘吉爾離開倫敦的那一天,向在中國的那塊殖民地發了一封鼓舞士氣的電報,讚揚他們:

    「頑強地保衛了香港的人民和這座堡壘,在你們面臨嚴峻的考驗的時候,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同時卻又秘密緻電,讓港督將文員和重要人物,先期搭乘中國人的運輸機,撤離到重慶去。

    香港總督馬上開始安排撤離工作,然而,莫爾特比將軍已經開始撤出九龍半島的陣地。在面向海岸的山丘上,倖存的加拿大、蘇格蘭和印度軍隊在他的命令下,不得不疏開佈防,他們和兩千名香港志願者一起,準備繼續在這座小島和小島上繁榮的城鎮上作戰,為的就是給其他撤離人員贏取時間。

    同一時間,香港上空爆發了激烈的空戰。

    企圖掃清日本空中封鎖,突防進入香港撤離人員的西南空軍,和日本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

    由於這是第一次協助盟軍作戰的行動,范哈兒的空軍主力幾乎盡出。

    僅僅一次空戰後,范哈兒空軍就擊敗了準備不足的日軍駐廣東空軍,隨即三十餘架大型運輸快速進入香港,開始撤離人員。

    范哈兒在和丘吉爾達成協議的時候,說的自然是幫忙撤離英國人,但是在真正行動的時候,除了部分必須滿足的人員外,其他少量搭乘位置,還是可以中國的空軍指定的。根本沒有哪個英國人,敢否定飛機駕駛員必須想攜帶的人員。

    在此前派出飛機的時候,范哈兒就叮囑駕駛員和空軍,必須將在香港的部分中國名人名士,同時從中撤離出來。

    因為香港的特殊身份,當時國內受國民黨和老蔣獨裁迫害的很多知名人士,都選擇了香港作為避難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們根本沒時間也無法從香港逃離。

    這一次,難得由中國派遣運輸機前往香港幫助撤離人員,范哈兒怎麼可能真的只救英國人。

    真正撤離行動開始後,基本上每架飛機上,搭載的都是一半英國人一半中國人。

    當某些英軍軍官,認為按照協議,應該更多的撤離英軍士兵時,中國的空軍駕駛員,很乾脆的拒絕搭載他們。甚至在手槍的逼迫之下,乾脆拒絕讓飛機起飛。

    最後,還是香港總督出面,表示在香港的中國人和英國人,都是香港人,都有權參與這次撤離行動,才讓雙方沒有爆發繼續衝突。

    兩天以後,莫爾特比將軍他們擊退了日軍企圖發動的第一次入侵,但是,日軍從四分之一英里分界線另一邊的大陸上,對香港連續炮擊和轟炸,大大削弱了他們的陣地,以致他們沒有預備兵力擊退日軍在十二月十八日夜間發動的大規模進攻。藉著燃燒著的油庫的熊熊火光,六個營的敵軍到天亮時渡過了海峽。戰場形勢已經毫無希望,但莫爾特比和總督號召士兵繼續抵抗,他們在海島的山坡和山頂上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後衛戰。在後來的七天七夜裡,香港的殖民軍隊終於還是一碼一碼地讓出了這座城市。

    英國三軍參謀長會議和丘吉爾,在得知大部分重要人物以及早期的傷員,都已經順利搭乘中國人的運輸機離開後,就立刻宣佈香港不設防,聽憑中國海岸上這塊實在無法防守的皇家殖民地最終失陷。

    他們的這個決定,其實還挽救了不少人。

    所謂的不設防命令,讓戰鬥減少了很多,也使香港市民的損失大大減少。這算是他們丟棄香港人,獨自撤離行動的一個補償。

    這次香港的撤離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大量的香港重要人物和知名人士,在撤離行動中得以安全抵達重慶。同時共有超過五百名的英軍士兵和軍官,也搭乘中國的運輸機,來到了重慶。他們在重慶組建了英國團,成為第一支在中國戰場上,作為盟軍作戰的英國部隊。

    這些事情,對後期的戰事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香港戰事很快就結束了,但丘吉爾和參謀長會議沒有料到日軍會這麼快地從馬來亞南下。

    皇家海軍的主力艦被擊沉以後,一船又一船日本士兵運抵宋卡和帕塔尼的港口。由於沒有皇家空軍截擊,唯一試圖阻止日軍登陸的行動發生在十二月十一日夜間。荷蘭的o-x6號潛艇在帕塔尼港附近襲擊了四艘日本運兵船。它發射的魚雷沒有一個擊中目標,第二天,科泰納上尉的這艘潛艇誤入英軍佈雷區,觸雷炸毀了。

    增援部隊正在開往馬來亞,四個中隊的「颶風式」戰鬥機,原來要運給蘇聯紅軍,現在從波斯轉運新加坡。英國陸軍第十八師,正乘船繞過好望角開往利比亞,準備參加沙漠戰爭,現在改變方向開往遠東。他們橫渡印度洋,要到一月中旬才能到達。丘吉爾擔心日軍向北發動進攻威脅印度。十二月十二日,他擴大了遠東英軍司令阿奇博爾德?韋維爾爵士將軍的指揮權,同時提醒他:

    「你必須注意東方。緬甸現在劃入你的防區。你必須阻止日軍向緬甸和印度推進,併力圖在馬來半島切斷他們的交通線。」

    德國和日本聯合進攻印度的建議,實際上是大島大使兩天後向希特勒介紹東京的作戰目標時提出來的。這是新德里的英軍參謀部最擔心的一種戰略格局。令人震驚的消息不斷從馬來亞傳來,但韋維爾部隊的戰線拉得太長,他已經沒有其他辦法,只好向珀西瓦爾將軍發電報,要他堅守陣地,等候橫渡印度洋的增援部隊的到來。

    「帝國人民的眼睛在看著我們,我們在遠東的地位的安危在此一舉,」珀西瓦爾將軍十二月十日從新加坡向馬來亞的指揮官下達了一道鼓舞士氣的命令,指示他們堅守馬來亞暹羅邊界沿線的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他們在兵力上佔有三比一的優勢,但是,在他意料之中的「長期艱苦的」戰鬥中,英軍指揮官將要指揮他們訓練很差的士兵同久經戰鬥考驗的日本軍隊及其輕型坦克作戰。

    大部分印度軍隊既沒有坦克和坦克炮,又沒有裝甲作戰經驗,因為戰前制訂作戰計劃的人員認為這些東西在馬來半島森林中是用不上的。他們忽視了半島上的公路幹線,這些公路是為了把馬來半島的橡膠和錫運到新加坡而修建的,正是沿著這些公路,日軍將要發動「自行車閃電戰」。

    十二月十一日夜間,山下在馬來半島發起猛烈進攻。在瓢潑大雨中,他的坦克在柏油馬路上隆隆行進,試圖突破這條環形防線。

    日軍估計第十一印度師正在把守這條通往南方的公路,以便保衛附近的亞羅士打機場。守軍離開了濕漉漉的陣地,在漏雨的橡膠樹下躲雨,五十名揮舞大刀的日本士兵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防線,然後在公路上消失了——「小小的疏忽」,辻大佐譏諷地報告:

    「我們現在摸透了敵人的戰鬥力。」

    剛剛發生的情況證實了他在日軍訓導手冊中所作的預言:

    「雖然軍官是歐洲人,但軍士和其他士兵幾乎都是當地人,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團結意識等於零。」

    日軍繳獲了濺著血跡的錫特拉城防圖,第二天發兵攻克了該城。

    雖然珀西瓦爾兩天前命令希思將軍「堅決守住」,他的印度軍隊還是沿著公路逃跑,把野戰炮、重機槍以及三百輛卡車和裝甲車丟在後邊。日軍勝利的代價是僅僅二十七名士兵死亡,而遷大佐原來估計至少要死一千人。現在通往南方的公路打通了,他們迅速佔領了亞羅士打機場。這意味著日本飛機可以從他們所稱的「丘吉爾飛機場」出動,裝上英國的燃料,往英軍陣地上投英國炸彈。

    希思將軍力圖變更部隊的部署,以便在日軍向南推進時能夠守住這條公路,但不斷的空襲破壞了他所作的這種努力。

    十二月十五日,敵人的進攻迫使馬來亞西海岸檳榔嶼上的駐軍撤退。失敗象瘟疫一樣地在馬來亞各部隊中傳播開來。英**官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讓印度軍隊堅守這條公路。他們的陣地將遭到敵人的無情轟炸,然後,日軍將從側翼和後方插進森林,滲透到英軍之中。

    希思將軍無法擺脫這種致命的撤退變態心理,他踏上四百英里的火車旅途,前往新加坡司令部,要求後撤一百英里,退到柔佛。

    珀西瓦爾最初堅決反對,同美國、中國、荷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代表一起舉行的一次戰略計劃會議作出決定:如果海、空增援部隊能夠到達新加坡,那麼至少要將日軍再阻擋一個月。

    希思反覆警告:他的部隊有被從哥打巴魯挺入內陸的日軍切斷的危險。珀西瓦爾得到了精明幹練的澳大利亞指揮官hg戈登貝內特少將的支持,貝內特想從豐盛港發動進攻,他的軍隊正在那兒駐防,準備阻擊日軍向東海岸的推進。可是希思毫不留情地「嘲笑了這種想法」,珀西瓦爾只好不再堅持他的意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