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十八節 空運救巴丹 文 / 黃初

    第三百十八節空運救巴丹

    實際上,剛開始,華盛頓的這個決定確實已經作出來了。雖然馬歇爾在元旦來電說:

    「我們滿懷希望,在馬來屏障迅速部署占壓倒優勢的空中力量,將會切斷婆羅洲以南的日本交通線,並使盟軍能夠在菲律賓南部發起進攻,」

    但是,無論美國還是它的新盟國,暫時都沒有船舶、兵員和飛機來實現這個計劃。

    就在最後關頭,丘胖子提了一個餿主意,讓艾森豪威爾將軍的軍事計劃委員,把目光看向了中國的西南。

    因為范哈兒曾經派出大量運輸機前去挽救香港的英軍,所以丘胖子認為,中國的西南軍閥,可能還有大量更遠程的飛機,可以對巴丹實行遠程的航空補給。

    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需要妄加猜測,史汀生稍微讓情報部門調查了一個數據,就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

    「范哈兒從1938年開始搬遷原設在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飛機製造廠,生產20座大型客機,加上原來隸屬四川的第二飛機製造廠,這四年時間來,中國西南的幾架飛機廠,總共生產了超過三千架的各型飛機,其中去年大型運輸機的產量為120架,僅以這個數據保守估算,中**方起碼擁有不低於三百架的大型運輸機……」

    「三百架大型運輸機?」乍然聽到這個消息,丘吉爾也被嚇了一跳。

    雖然知道現在的中國空軍,是完全不下於日本空軍的存在,日本開戰以後最高的飛機年產量就達兩千架,中國僅僅生產三千多架並不奇怪,但日本那基本是零式這樣製造簡單,機體較小的小型戰鬥機,中國這邊卻是整整三百架大型的運輸機,那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就算是現在的大英帝國,如果按照真實保有量計算的話,恐怕也不過這個數據而已,那還是在美國補充支援了不少的結果。

    但丘胖子在知道這個消息,不僅沒有開始正視中國的實力,反而很是不甘的抱怨:

    「早知道中國有這麼強的空中力量,上次日軍登陸荷屬東印度的時候,就應該讓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出空軍攔截轟炸日軍的登陸艦隊。」

    可惜,丘胖子也就這麼說說,根本不可能改變歷史。

    「那麼毫無疑問,不管什麼代價,我們都必須說服中國人,讓他們出動這批運輸機,去給我們的巴丹運送補給!」羅斯福很肯定的作出了決定,他根本不去歎息已經無法挽回的事情。

    聯繫老蔣進行談判的工作,直接被交給了還滯留重慶的韋唯爾。

    但是韋唯爾這個典型的約翰牛,又怎麼會是一個合適的外交人選。

    他甚至都還沒來得及直接和范哈兒本人談條件,就被老蔣拒絕了。

    因為這個四國盟軍總司令,竟然直接要求老蔣,馬上派出所有運輸機,從中國和仰光就近運輸補給去支援麥克阿瑟。

    這真是一個瘋狂的要求,現在菲律賓的制空權,完全在日本掌握之下,而且從昆明出發,就損能過經停馬來亞,飛抵巴丹半島的話,也絕對是一個漫長、艱難的航空征程。

    而老蔣還有一個不得不拒絕的原因,就是現在**各部也同樣在使用著西南的大型運輸機,數量不下幾十架,如果抽調走了,馬上就會對整個**的調動和聯繫產生不利影響。

    三天之後,艾森豪威爾將軍的軍事計劃委員會終於打消了向遠東派遣救援運輸艦隊的各種設想,他在報告中說,那樣做是完全不合理的。史汀生甚至沮喪地寫道:

    「人總是有死的時候。」

    言下之意,讓麥克阿瑟做好戰敗的準備吧。

    收到了自己軍方肯定無法援助的答覆,羅斯福再一次提高了對中國空軍運輸機部隊的關注。眼下唯一可能挽救巴丹半島的,就只剩下中國的空軍了。

    他嚴格要求已經趕往重慶的史迪威,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讓中國方面同意派出運輸機對巴丹半島進行補給,哪怕是僅僅出動一半數量的運輸機也行。

    羅斯福同時還親自致電老蔣和范哈兒,表達他對於運輸機問題的關切。

    不過這一次的事情,到並沒有像羅斯福想像的那麼難以談攏。

    實際在羅斯福親自致電范哈兒後,老范就立刻同意就中美合作對巴丹半島進行空中補給,和史迪威進行了談判。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閣下,中國空軍非常樂意救助被困守在巴丹半島的美軍,這不僅是基於同盟國的職責,更重要的,還是我們中美兩國的友誼,史迪威將軍!」范哈兒笑著向對面的老朋友表示。

    說到將軍這個詞的時候,還故意加重語氣,以示調侃。

    「呵呵,范司令,我也非常相信我們的友誼!」史迪威臉上滿是笑容。

    之前韋唯爾出面,中國政府一直不同意派遣運輸機,現在自己這個美國「朋友」一出手,范哈兒立刻同意派遣飛機,他當然有理由自豪和開心了。

    看著面前好像沒有心急的史迪威,范哈兒只能心裡苦笑。

    他知道,這次出動大型運輸機,遠程補給巴丹的美軍,肯定會讓自己損失慘重。但是自己卻又完全無法拒絕這麼個要求,因為隨著世界大戰的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的很多外來物資,已經變成完全依靠美國來供應了。甚至因為作為交戰國的英法德等國大多已經筋疲力盡,沒有更多的資產和物資來購買西南的商品,美國市場,也成為西南地區工業的最大出口對象。

    如果這個時候范哈兒拒絕了美國人的要求,他完全可以想想,羅斯福為了巴丹半島的那幾萬美軍,會怎麼樣報復中國。

    所以就算是為了中國自己,他也必須出動一批大型運輸機。

    而既然無法避免救援行動,就乾脆有自己主動提出幫忙好了,那樣還可以適當的談談條件,盡量挽回一下自己的損失。

    但范哈兒道:

    「不過,史迪威,我的朋友,你應該明白,我們的空軍要出入日本空軍佔領了制空權的菲律賓,這可不同於我們的運輸機出征香港,可以直接得到我們的戰鬥機護航,現在我們的任何一架運輸機進入巴丹半島上空,都有被日軍戰鬥機擊落的風險,所以在出動運輸機之前,我們必須商量好空中護航計劃,不然,就算我們能進行一次兩次補給,等我們的飛機都被日軍擊落後,巴丹半島的盟軍,還是難免要遭受補給斷絕的。」

    「這個當然,這個當然……」史迪威也開始正色起來。

    美國也許和英國人一樣以自己為優先,但基本不會拉人來當擋箭牌自己後撤,至於這次的飛機補給,更是關係到巴丹幾萬美軍的生死存亡,他們更不會掉以輕心。就算范哈兒不說,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為運輸機創造一個安全的空中走廊。

    「好,不過史迪威,我的朋友,現在我們可以抽調的運輸機最多只有三十架。雖然還可以強行徵用其他軍隊的飛機,但那樣肯定會引來部分人士,也會造成前線的某些實力空虛,這樣對於中**隊對抗日軍來說,肯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希望美軍能夠在其他方面,對中**隊進行補償……」

    范哈兒張開嘴,露出那大大的白牙。

    既然自己出手了,那肯定也少不得要從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身上,咬下一大塊肉來。

    史迪威對於范哈兒的獅子大開口完全不擔心,他在來到重慶之前,就從羅斯福那兒,得到了充足的授權,可以確保足夠滿足范哈兒的要求。

    所以即便是范哈兒確實提了好些物資要求,甚至連美國編製中的重型裝甲師也要了一個,史迪威都是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了。

    這樣一來,范哈兒和史迪威算是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協議。

    得到史迪威肯定答覆的羅斯福,立刻指示馬歇爾,讓他和丘胖子交涉,命令韋唯爾不惜一切代價,在短期內建立一個安全的巴丹走廊,確保中國運輸機能過安全通過日軍的空中封鎖,進入巴丹進行補給。

    對於中**隊的補償問題,則直接交給艾森豪威爾的物資委員會負責。

    區區一個重裝師,對於正在進行大規模擴軍和武裝的美國來說,只不過是隨手抽出的一根毫毛而已,完全能夠輕鬆應下。

    而隨後進行的巴丹救援行動,絕對是一次空前的盟國海陸空三軍合作行動。

    由於巴丹的美軍,直接關係到美國在東南亞的武裝力量存在,所以掌控著亞洲盟**隊物資補給的美軍,可是狠了心的給其他各國盟軍提要求。

    作為四國盟軍名義最高司令的韋唯爾,甚至都無法真正調動下面的軍隊。但人在華盛頓的艾森豪威爾,卻是通過美國的物資委員會,高效的對東南亞盟軍,下達了調度命令。

    范哈兒從西南聯盟和**東部戰場抽調了總共一百八十架的大型運輸機,讓工程師對它們進行快速的改裝以後,就直接從昆明飛往仰光這個盟軍在印支半島最大補給港口,隨後直飛馬來亞附近的盟軍基地進行補給,並在中英兩國空軍的護航下,前往巴丹半島進行物資補給。

    途中,這支運輸機編隊還受到了荷蘭空軍和中美兩國海軍航空兵的護航,直到進行一番冒險突防,順利抵達巴丹。

    第一次突防行動,也許是因為日軍沒有準備,整整一百八十架運輸機,除了一架因為長途飛行機械故障墜毀外,其他飛機竟然全都安全的完成了行動。第一波運輸到巴丹的,除了大量物資外,最主要的還是整整一千五百名的新兵。

    這些不斷補充的新兵,才是讓巴丹繼續戰鬥下去的最大保障。

    「上帝保佑美國!」麥克阿瑟對於援軍的到來激動萬分。

    天知道,雖然國內幾次對他保證援軍肯定回來,但是麥克阿瑟出於一個軍人的直覺,卻絕對美國根本不可能在派出援軍了。而現在真正的一千多新兵出現在自己面前時,這個驕傲的將軍,立刻激動的有點語無倫次。

    「立刻發電報給那位出飛機的中國將軍,向他表達我和巴丹幾萬美軍士兵的最高敬意……」

    當飛機順利搭載幾百名傷兵返回,編隊順利完成補給的消息一傳到華盛頓,作戰指揮室中立刻歡聲一片。

    麥克阿瑟將軍已經得到了肯定的保證,盟軍將盡一切努力運來增援部隊。這是巴丹島收聽到的西海岸廣播電台廣播的消息:

    「援軍已經在途中,我們必須堅持到援軍的到來,勝利必將屬於我們……」

    麥克阿瑟在一月十日視察阿布凱防線的時候,也很有把握地向一群軍官作了保證。他回到科雷吉多爾島的時候,非常樂觀地告訴奎松總統,他可以將巴丹和科雷吉多爾島守住幾個月,這是他第一次視察前線。

    確實,以老麥的才華,如果來自仰光的補給能夠源源不絕,那堅守巴丹,確實沒有問題。起碼堅守幾個月,那是肯定沒問題的。

    巴丹困局一解,羅斯福也有心思處理其他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了。

    他在國情咨文中公佈了他為「勝利規劃」制訂的龐大的生產指標,使公眾更有了盼頭。總統實際上已經決定將下一年的飛機、彈藥和坦克的產量翻一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比弗布魯克勳爵和他的一批專家的努力結果。

    總統揮筆開列了一大堆數字,很有把握地對身邊疑慮重重的助手們說:

    「哦,只要搞生產的人真正賣勁,這些產量是可以達到的。」

    一月六日,他向國會聯席會議發表講話,決定讓美國的工業部門進行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軍火生產,他要求第一年生產四萬五千架飛機,四萬五千輛坦克,二萬門高射炮和八百萬噸新船舶。

    「這些數字和一大批其他武器的產量數字,將使日本人和納粹分子好好想一想他們的成就有多大……」羅斯福對滿座愕然的政治家們說。

    這些數字象徵著美國在一場「無時不在滲入我們生活」的總體戰爭中,對打敗敵人和在生產上超過敵人所作的全面貢獻。

    溫斯頓?丘吉爾深信英美會談已經成功地使美國戰時生產進入高潮,他在佛羅里達度假一個星期,一月十一日返回華盛頓,繼續進行阿卡迪亞會議。

    馬歇爾提議,在華盛頓成立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協調戰爭中的軍事指揮,這個建議迅速得到批准。這個機構中的英國方面將由陸軍元帥迪爾率領,他將與新成立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聯繫。

    隨著亞洲的巴丹問題得到解決,兩國自然而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歐洲身上。然而,英國人和美國人除了一致同意派遣美國部隊守衛冰島和愛爾蘭以外,在調和雙方互相衝突的行動計劃要求方面沒有取得進展。

    限制因素是船舶運輸力量不足。計劃人員警告說,這個限制因素排除了執行這些行動計劃中的一項或者同時最多不過兩項的可能性。丘吉爾卻說船舶不足是一個要命的因素,由於面臨這個因素,丘吉爾提出的九萬人的英美部隊在北非大規模登陸的「體育家」計劃不得不擱置起來。

    保障大西洋上護航運輸船隊的航行反而成了當務之急,這些護航運輸船隊運送的是英國和俄國繼續作戰所必不可少的供應品,它們隨時要同德國潛艇作戰。首相反覆強調,這是一個在太平洋上「處於守勢」的時期。他估計海上堡壘新加坡守得住,希望將人力物力集中用於美英荷澳聯軍防衛馬來屏障和荷屬東印度。

    為了安撫澳大利亞政府——當隆美爾正通過昔蘭尼加向開羅發動新的攻勢的時候,這個政府揚言要撤回在埃及的三個師——丘吉爾說服羅斯福總統同意向太平洋彼岸派遣兩萬名美國士兵,並且答應如果日本繼續進攻,另外五萬名可隨時駛離西海岸。

    船舶是英美戰略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認識了這一點,於是努力提高美國造船廠的造船能力。這將是這場偉大的生產戰爭中最關鍵的戰鬥,羅斯福在宣佈進行這場戰爭的時候,建立了以唐納德?納爾遜為首的戰時生產局。這位西爾斯-羅巴克公司前副董事長是一位活躍的密蘇里人,他憑著在供應生產局的經驗,很快將戰時生產局建成為效率卓著的機構。他就職後僅僅幾個星期,戰時生產局就使美國人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它頒布一道又一道的命令,禁止生產三百種消費品,從烘蛋奶餅用的鐵模到牙膏、聽裝啤酒和汽車。從那以後,金屬品的供應要優先保證戰爭的需要。美國各地的工廠,都從製造玩具和烘麵包器轉為製造槍炮和子彈。

    當美國的工業部門按照「勝利規劃」轟轟烈烈地開展生產的時候,美國人明顯地有了信心,他們知道,儘管日本在最初的猛烈進攻中贏得了多麼大的勝利,最終它將被打敗,因為美國的工業力量將比日本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