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四十四節 消極怠工 文 / 黃初

    第三百四十四節消極怠工

    即便在原來的歷史中,除了少部分管不住下半身的美軍士兵,中國人對其他大多數美國人都十分友好,而且絕對比對自己的同胞還要好。這個現象,甚至是可以普及到所有外國人身上的,除了抗戰開始後的日本人。

    在飛虎隊的美軍士兵看來,中國人不但發明了炮藥和印刷術,而且也發明了友善和親睦。當他們看到七十四中隊的官兵們時,總是面帶笑容地表示歡迎。而且不論貧富貴賤,都是如此。自最窮的貧民,做苦工的工人,光著腳,背著笨重的軍用背包,在泥土路上走路的中國士兵,以及身為一方司令的將軍,對於駐華美軍,都一樣地表現了對美軍的誠摯友情。

    在中國戰區中的美國駐軍,作戰最艱苦的自然是p-40鯊魚式戰鬥機的駕駛員和地勤人員。他們在戰時需要的每天出擊任務,可以高達四至六次之多。二十三大隊的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中隊,全都包括在內。還有一些負責情報、聯絡,以及交通的人員,也都在前方與中**隊共同作戰。

    短短的幾年時間,飛虎隊就在中國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在經過中美宣傳部門的特別加工包裝,推向大眾知曉後,更是產生了極大的效應。

    很多中國人紛紛為這些美軍士兵感動,對美軍士兵更加友善;很多美國人也為中美友誼感動,而更加積極的參加對華援助工作。

    飛虎隊士兵勇敢與犧牲的動人故事,多到不可勝計,這是所有曾在中國戰區服務的美軍官兵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尤其是在贛州基地的最後一段時間,七十四中隊的官兵們所表現的堅強和勇敢,真可比美克勞凱特和他的部下們,在阿拉謨時的表現;或是在其最後防衛戰中的卡斯特爾一樣的勇敢。

    在緬甸雷多公路上,美國的卡車司機們,也同樣表現了他們的堅定無畏精神,駕著他們的車子,冒險馳騁於山崩、土匪、不安全的橋樑、日本飛機的炸射、大炮的轟擊……等險象環生的公路上。當他們不幸在上述的種種危險情況下,而為國捐驅,葬身於蠻荒的公路邊上時,當然不像那些被列為「在中國戰場的空戰中失蹤」的空軍們,聽起來那樣的雄壯,但實際上他們也是為了國家而犧牲了他們的生命,其價值決不在那些獲得飛行十字勳章者之下。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歷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亞洲戰區直到美國被拖入戰場後,亞洲戰事才算是真正列入了世界大戰之中,還被冠上了一個太平洋戰事的名號。而到了這個時空,卻因為中日之間的提前暫時停戰,而讓亞洲陸地戰事變得分外平靜。即便太平洋戰爭爆發已經有一年時間,在陸地上的戰鬥,其實也就是菲律賓和新加坡這麼幾次戰役而已,真正的血腥大戰還沒開始過。

    但時間在到了1942年底前,隨著南京和徐州方向中日大軍雲集,包括美英等國美軍也象徵性的派遠征軍抵達後,在中國東方已經聚集了超過六十萬的中國正規軍隊,如果算上對面的三十萬精銳日軍和同等數量的偽軍,那僅僅是徐州——南京一線,就會聚了超過一百萬的兵力,一次規模空前的亞洲戰事即將爆發。

    但就在外界和日本都認為徐州南京方向的戰事隨時有可能爆發時,他們卻不知道,在重慶的盟軍聯絡司令部內,中國的將軍們正和史迪威為首的美國將軍們爭吵,間或兩邊還要和英國的幾位將軍們辯論幾句。

    因為老蔣對美國提出的三項要求,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滿足。

    即便已經隨時可以開戰,但不願當冤大頭的老蔣,就是堅持拖著戰事不發動,在等美國的反應。反正現在中國方面對於戰事維持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等不住的是美國人,他當然沒必要這麼著急開火。

    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把歐洲放在首位,對亞洲戰場的戰略尚未確定,目前所能設想的就是必需讓中國繼續同日本作戰,以便以中國為基地空襲日本的海上航線和最後以中國為跳板進攻日本本土。因為此時所謂的蛙跳理論根本還沒形,任何一個美軍將領都難以想像能在兩內打到美國本土。此時的戰場態勢,讓美軍覺得,如果一個個島嶼爭奪去逼近日本本土的話,那美國和日本的戰事起碼得打上五年,這樣一比較,利用中國規模龐大而裝備落後的陸軍,通過武裝他們打擊日軍,直接從遠東的大陸上逼近日本,效仿忽必烈征討日本那樣就近攻擊,就變得容易很多了。

    陸軍部在這個時候制訂了一項計劃,題目是《使中國繼續作戰》。使中國繼續作戰實際上意味著得運去足夠的軍需品,實際上也意味著從對英國的援助中抽取一部分東西,讓給中國人。

    史迪威在結束對中央軍十個師的換裝整編後,腦子裡已經構思好了一項中美陸軍聯合反攻日本的計劃,準備一到重慶就寫出來。由於有了之前和老蔣接觸的經驗,史迪威直接在計劃中要求美國派部隊作戰。

    他提出這一要求是必然的,他在5月25日發給陸軍部的電報中說:

    「我堅信中國在戰略上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因此,我認為美國不向這一戰區派遣作戰部隊是犯了個嚴重錯誤。」

    馬歇爾一心想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史迪威沒能說服他把任何兵力抽調到亞洲。馬歇爾只答應把第十航空隊重新劃歸史迪威指揮。中緬印戰區的前景已經不成問題,但中國陸軍消滅日本陸軍的前景則顯然不那麼令人鼓舞,史迪威更加決心實施他的在中國訓練一支特遣部隊的計劃了。

    但是,史迪威沒得到多大支持。在中國戰區任職的美國人中,許多人受到失敗造成的有害氣氛的影響,加上長時間無戰事,也有許多人覺得自己是在一個不受重視的戰區任職。駐重慶的美國人員一個接一個地要求調職,有的稱病請調,有的雄心勃勃地想得到更有前途的差事。

    「天哪,難道他們就沒有一個人把戰爭放在第一位、把個人得失放在第二位嗎?」史迪威本人因黃熱病而出現黃疽,渾身虛弱無力,一連幾個星期斷斷續續地臥床不起,但責任感使他很難同情任何要求調職的人。

    他對那些不把自己對當前使命應盡的義務放在首位的軍人感到無法理解,史迪威對當一名真正軍人有一種高尚的構想,但是,他所理想的真正軍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史迪威同韋維爾舉行磋商,強烈要求英國方面出兵,起碼也要從印度抽調部分士兵來到中國,參加聯合作戰,但韋維爾根本無法說動丘大胖子出兵,最後只能囁囁嚅嚅地以本人名義保證願意將香港後撤到重慶的那批英軍,暫時交給史迪威指揮。

    在之前的幾個月裡,他七次往返於他在德裡和重慶的兩個總部之間,為的就是英國派兵參加中國戰區的反攻計劃。

    德裡和重慶相距兩千一百英里,他先要從德裡飛越一千一百英里到阿薩姆機場,然後越過喜馬拉雅山脈飛行五百五十英里到昆明,最後再飛四百五十英里到重慶。喜馬拉雅山脈海拔一萬五千多英尺,比飛機通常飛行高度高一倍,而且常常出現強大氣流,狂暴的氣流甚至能使飛機破裂。飛機飛到海拔一萬七千到兩萬英尺的高度,人就得戴氧氣罩。速度緩慢的舊式運輸機不適宜在這種條件下飛行,因為飛機上沒有導航輔助設備,也沒有配備武器對付日本飛機追擊。史迪威這次乘坐的是時速二百五十英里的b-25型轟炸機,它們顯然不怎麼舒服,但快得不得了,最大的好處就是比運輸機快多了。

    史迪威發現,即便老蔣很不滿美國履行承諾的速度,但委員長夫婦對他的接待還是一如既往的非常熱誠。

    考慮到他沒有說服美國政府接受中國提出的三項條件,這種接待是令人驚異的。委員長邀請他到他們黃山的宅邸過週末,雖然他因病得太厲害而沒有能去。蔣介石儘管表面上態度熱誠,但他對盟國,特別是對英國已經完全幻滅了。為了得到史迪威主管的租借物資,他還不能對美國太失望。

    其實中國確實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失望,它過去抱有巨大期望,希望能得到盟國援救,但現在的處境相比戰前並沒有更好的改變,反而比以前更加糟糕了,滇緬鐵路遭到日軍攻擊了;范哈兒帶著遠征軍征戰印度支那去了;甚至西南空軍都被抽調去支援新加坡和巴丹了;而中國反而由於美國發動的杜利特爾襲擊,致使日軍又在浙江大舉討伐。

    很多中國平民百姓擔心日軍會打破休戰,進而重新進攻徐州,甚至南京。中國除了在軍事上屢屢遭到要求外,政治上卻沒有取得盟國的平等對待。

    盟國制訂了大西洋憲章,但沒有制訂以反對殖民主義為原則的太平洋憲章,這顯然不符合此時中國的利益。此外,盟國把重點放在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方針,也意味著不重視中國局勢。這一點在6月份丘吉爾第二次訪問華盛頓時就已經顯得很明顯了,因為當時盟國開會沒讓中國參加,更加損害中國感情的是繼續不讓中國參加軍火分配委員會。聯合參謀長會議的成員就是軍火分配委員會的成員,中國曾直截了當地要求參加聯合參謀長會議,但在6月13日繼續遭到拒絕,理由是要保密。

    結果到了現在,老蔣和大多數最高統帥部的高級將領,都看透了這場盟國反法西斯戰爭,態度越來越消極了。

    自從中國遠征軍在東南亞節節勝利,而美國承諾的援助遲遲不到,卻是單方面的叫囂讓中國按照美國意圖,在中國戰場發動牽制性攻擊後,在重慶的茶館裡,「讓盟國去幹吧」的論點就非常流行。

    以夷治夷是中國傳統的治國原則,這項原則現在看來不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可取,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道理了。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已經抗戰五年,又已經承擔牽制日軍大批兵力的事實,現在不僅有理由採取消極態度,而且有權利在盟國作戰的時候盡量離盟國遠一些,爭取行使這種權利成了中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要干的主要事情。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擺脫外國,擺脫依賴,但迄今沒獲得成功。這個問題顯然太大了,因為即便范哈兒不行動,國內其他勢力也會就國民政府在處理對美關係上的表現,進行大肆攻擊,憑什麼盟國合作抗日,只讓中國人出兵美國人不出錢?反正隨著國民政府應付本國形勢的能力越來越小,國民黨卻是也竭力想使對外國的依賴合算一些。

    面對國內各派系的壓力,蔣介石很快就告急。他1942年年底警告美國說,如果中國人民看不到得到盟國幫助的明顯證據,他們對盟國的信心就會徹底動搖,那可能預示著中國的抗戰可能會走放棄盟國合作的單方面路線。

    蔣夫人寫信給租借物資管理局局長勞克林?柯裡,說中國的士氣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低過。她還說,委員長也「第一次」對美國感到真正失望。隨後,老蔣也親自寫信給羅斯福,要羅斯福派哈里?霍普金斯代表他本人到中國來,因為局勢發展到了我過去從未經歷的危急階段。國民政府在給美國的另外一些函件中警告說,如果美國不能對中央軍提供大批的武器和物資,準備推翻蔣介石並向日本屈服的失敗主義分子會抬頭,到時中國肯定大亂,亞洲局勢很可能崩盤。

    羅斯福本來就已經極為擔心,他要求阿諾德將軍研究」將物資空運到中國的一切可能途徑,因為不管多麼困難,「都必須使航線保持暢通,在中國發起反擊前,補充給他們足夠的武器和物資」。高思大使雖然並不認為中國同日本單獨媾和的危險很大,但是,他認為,中國以一種「不宣佈同日本媾和但實際上同日本停戰」的方式長期採取消極方針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這同派史迪威到中國去實現的目標截然相反,租借法案的理論根據實質上是利用盟國的兵力打擊共同敵人,派史迪威到中國去的目的就是保障使租借物資達到這一目的。史迪威現在遇到的障礙是接受租借物資的人,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採取了消極態度。委員長之所以還打仗,只不過是因為不這麼干美國就可能停止提供物資。他光靠消極威脅不可能源源不斷地得到軍火,但同時為了使美國決心提供必需物資,他又得答應採取軍事行動。史迪威在這方面擁有決定權,但老蔣認為,史迪威作為他的參謀長,其職責卻是為他搞到他所需要的物資。

    史迪威不認為自己是承辦商,甚至不認為自己是用來達到中國目的的工具性的顧問。他認為,自己是個軍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是打敗敵人,因此需要有支軍隊。不管有沒有一支美國部隊打頭陣,主體作戰部隊都得是中國部隊。因此,為了提高戰鬥力,中國現有的部隊或其中能投入作戰的部隊得進行改革。

    史迪威跟懷疑派截然相反,他主張實行改革,而且是個實幹家。中央軍十個師經過他的換裝整編,成績顯然非常不錯。蔣介石從不視察他的部隊,他老是一個勁地談論卡車、飛機和大炮,這完全說明他對訓練、補充兵員、領導、醫療和後勤供應等工作的必要性並不重視。史迪威知道,改革工作規模太大,很可能自行垮掉。但是,他認為,有租借物資作為交換條件,他可以要求實行改革,至少可以從計劃訓練的三十個師開始,至於反攻日?他又不是馬歇爾參謀長,這個要求完全可以交給盟軍聯絡司令部的其他人來解決。

    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建議的抵制從來不是堅定不移或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他認為史迪威能為他從美國要到東西的多寡而變化不定的。

    而且他還在美軍中有一位同盟者,那就是飛虎隊的指揮官陳納德。

    飛虎隊自然是戰果顯赫,但使陳納德更加火冒三丈的是物資供應不足,他之所以惱火是因為他完全深信,如果能得到裝備,光用他的航空隊就能截斷南海的日本軍用物資運輸線,使日本大吃苦頭。這個辦法的誘惑力是很大的。陳納德寫道:「我們始終應該研究如何做最為適宜,而應該忘掉這樣做是否可行的問題,因為那樣很快會給我們造成足夠的危害。我們應該看看可能出現什麼情況,應該為之感到鼓舞。」他本人就受到了這種令人欽佩的原則的莫大鼓舞。他在那年夏天寫信給史迪威說,太平洋戰略的目標是切斷日本的海上通道,鼓勵中國出動地面部隊進攻日占區,在緬甸和印度支那地區壓制住日本空軍,減輕日軍對印度的威脅,保衛通往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航線和「提供軍需品以成功地發動一場攻勢,來激勵所有盟國」。如果給他五百架戰鬥機和一百架運輸機,再加上讓他「全權指揮這個戰區的空軍」,他就能實現上述目標。

    在老蔣夫婦看來,陳納德的論點是很難不予相信的。如果給陳納德五百架戰鬥機、一百架運輸機和「全部指揮權」就能打贏這場戰爭,那就沒有必要改革軍隊,也沒有必要打亂各集團、各派系和各戰區司令官之間的極其微妙的關係了,因為蔣介石的很不牢靠的權力寶座就是靠這些關係支撐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