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四十五節 台灣 文 / 黃初

    第三百四十五節台灣

    其實陳納德關於空軍制勝的理論,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甚至美國的參謀部部門,就曾把通過空襲掐斷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來最終贏得對日作戰勝利的可能性,提上預案具體討論。

    討論的結果,就是中國最好能夠收伏沿海大多數關鍵地帶,便於美國派遣大量空軍駐紮中國沿海基地,從而對日本的西太平洋生命線發起致命的截擊。而這一次老蔣之所以同意發起反攻,就也很有受這方面理論的呃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受到戰火的蹂躪,其中有些真可謂損失慘重。但中國台灣除曾受到若干轟炸外,並未成為美軍登陸的戰場,似乎要算是不幸中之大幸。為什麼美軍不曾在中國台灣登陸呢?是美國人本來就無此意圖呢,抑或中國台灣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具有太大的戰略價值?顯然都不是。

    美**事當局不僅認為中國台灣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而且也早有攻佔台灣的計劃,至今未付諸實施,就是想要等中國收伏部門沿海地帶,可以讓空軍從大陸直接轟炸台灣,才實施具體的作戰計劃。

    在1942年年中以後,隨著中國遠征軍在東南亞的傑出表現,日軍進攻態勢得到遏制,美國參謀部在制定反攻作戰計劃方面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要決定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攻勢是應以中國台灣還是菲律賓的呂宋島為主要目標。

    這一決定應由美國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負責做出,因為太平洋反攻是完全由美國負責的戰區,其他同盟國即便是中國,也不可能在海上提供太大的幫助,根本無置喙之餘地。後勤因素在此扮演重要角色,鮮少受其他戰區的影響,更是美國的權力最大化。

    1943年暮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開始完善一份擊敗日本的新戰略計劃。其基本假定為美軍必須入侵日本始能結束戰爭。對日本的猛烈轟炸為入侵的先決條件,而這又必須利用中國東部的機場。為了發展和確保航空基地,美軍還必須在南中國海岸上至少佔領一個大港。要確保這樣一個港口並同時切斷對南方的交通線,就必須控制南中國海。

    為了建立此種控制,美軍當局遂認為必須在華南海岸,中國台灣,呂宋所構成的戰略三角形中發展大航空、海軍及後勤基地。不過在安全進入這一三角形之前,又必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確保航空基地以抵消日本在呂宋的空中武力。同時也可能需要在菲律賓中南部建立中繼站以便向呂宋、中國台灣和華南海岸發動兩棲攻擊。

    依照這種計劃,在太平洋的美軍遂分兩路向此戰略三角形進攻。老麥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兵力,必須進至位置在新幾內亞西北角與棉蘭老之間中點上的莫羅泰島。尼米茲指揮的中太平洋戰區兵力則要則進至帕勞島,在棉蘭老東方約800公里。

    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華盛頓參謀本部人員認為,中國台灣為此目標區中最重要目標。他們認為台灣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許多顯明優點,所以不管西太平洋的情況如何發展,這個島都必須佔領。除非已攻佔台灣,否則同盟國就不可能在中國建立一條安全的水上補給線。所以,台灣對於中國海岸似乎是一必要的踏腳石。而且,必須以中國台灣為基地,才能最有效地切斷日本通往南方的交通線。最後,新的b-29從台灣北部起飛轟炸日本,可以攜帶較多的炸彈,因為航程比呂宋要短300海里。

    許多計劃人員更因此而主張跳過菲律賓而直接進攻中國台灣,儘管本已議定應先在菲律賓南部或中部建立基地,但此種辯論仍繼續發展。

    海軍軍令部長金及其僚屬力主跳過菲律賓,而尼米茲與其他太平洋海軍指揮官則認為至少應先攻菲律賓南部或中部,他們認為必須如此始能鞏固聯軍到中國台灣的交通線。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態度比較中立,老麥因為和菲律賓的特殊情節,卻力主進攻菲律賓,主管陸軍後勤的索麥費中將也同意後者的見解。

    年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討論的結果是同時發佈命令:既讓老麥準備在擇機進入菲律賓南部,並計劃在適當時機入侵呂宋島;同時又讓尼米茲制定計劃在適當實際進攻中國台灣。此種命令沒有確定呂宋與中國台灣的優先順序,雖能息爭於一時,但隨後的關於配合中國反攻問題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上,跳過菲律賓的問題再度提出。

    如今全球情況戰局的發展,似乎足以支持跳過菲律賓的觀點。美國陸軍所獲得的新情報指出,日本正在中國台灣增強防務,所以聯軍愈延遲則付出成本將愈大。參謀首長們又開始憂慮中國的反攻可能會失敗,並認為只有提早攻佔台灣始能鼓舞中國的精神。

    甚至在年底,華盛頓遂向尼米茲和麥帥徵詢他們對於直接入侵日本,並跳過西太平洋中所有選定目標的意見。

    他們二人一致答覆:在進到帕勞、摩洛泰之線以後,下一個主要步驟應該是攻佔菲律賓南部或中部的航空基地。參謀本部人員在獲得戰區指揮官的答覆後,又進行了他們自己的研究,遂再度認定原有的計劃,並指出直接躍向日本無可能性,參謀首長才勉強同意該計劃。

    只是麥、尼二帥再度強調先占菲島南部之必要,當場也幾乎獲得一致同意。至於下一步行動則二人意見不同,所以仍沒形成決定。

    老麥相信呂宋的戰略價值高於台灣,而且必須重佔整個菲律賓始能完全切斷日本的交通線。他又說除非能從呂宋提供空軍和後勤支援,否則入侵台灣是相當冒險的。最後,他更指出攻佔呂宋之後,也就可以跳過台灣,向北加速前進以求提前結束戰爭,這算是蛙跳戰術的雛形了。

    總之,他認為呂宋第一的戰略就時間、人力、財力而言都比較廉價。反而言之,收復菲律賓也是一種道義責任和政治需要,否則美國的榮譽和威望將受到重大損害。

    與老麥對立,海軍上將金為台灣第一觀念的最堅決提倡者。金相信先攻佔呂宋只會延遲北進的決定性作戰,他又認為先攻台灣將有利於次一步佔領呂宋。尤其是若不佔領台灣則無法在中國海岸上確保立足點。最後,他指出假使必須跳過台灣,則下一個目標應該是日本本土而非呂宋。

    老麥相信跳過呂宋的計劃純粹代表海軍的意見,事實並非那樣單純。海陸軍雙方的意見都有相當分歧,而且前後也常有改變。大致說來,也許除尼米茲以外,在太平洋戰區的高級海陸軍指揮官,也就是負責執行作戰的人,都反對攻佔中國台灣。他們幾乎都贊成攻佔呂宋之後,就繼續躍向沖繩或日本。對比著說,在華盛頓的最高級計劃人員多認為就戰略而言,台灣第一觀念比較合理——只有參謀長李海和索麥費為顯著的例外。

    不過,華盛頓的計劃當局除了理想的戰略以外,還必須對許多其他因素作慎重的考慮。

    尼米茲提出了一項最新計劃,本來華盛頓一向是主張先攻佔中國台灣島,然後再向西進攻以求在中國內地確保一個港口,但現在尼米茲卻建議同時進攻中國的台灣南部和廈門地區。美國陸軍計劃人員立即指出尼米茲的新計劃有許多缺點:(1)日本人不會容許聯軍兵力安居在中國台灣南部,一定會從北部向其發動猛烈反攻;(2)想同時在台灣南部和廈門地區堅守兩個灘頭陣地將非常困難;(3)這個地區距離日本基地頗近,聯軍不易對付日本飛機的攻擊,也不易阻止日軍的增援。

    基於這些考慮,他們遂指出此項計劃不切實際。他們相信其最後必然會變成一場成本巨大的長期作戰,不僅仍需佔領整個台灣,而且還要在內地攻佔相當寬廣的地區。這樣大規模的地面作戰將會延緩對日本的進展,而對聯軍的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吃不消的負擔。陸軍情報估計,在此地區的日軍要比尼米茲總部所想像的要多。所以若真想執行此種新計劃則尼米茲必須有更多的戰鬥兵力。此外,尼米茲也缺乏勤務部隊,其人數可能為7.7萬人到20萬人。

    華盛頓的參謀機構也曾研究各種補充勤務部隊的方案。海軍方面,為了提前發動對台灣作戰,曾建議從西南太平洋戰區抽調勤務單位。麥克阿瑟的總部也早已感到勤務部隊的短缺,如果再從他那個戰區作任何抽調,則可能影響萊特作戰的成功,甚至將其兵力陷在菲律賓中部不能動彈。雖然台灣廈門作戰與呂宋作戰在突擊階段所需要的戰鬥部隊大致相等,但選擇後者麥帥卻可以利用數以萬計的菲律賓人來作臨時的補充,而在中國台灣則缺乏這種機會。

    在歐洲結束之前,美國能提供的勤務單位非常有限,所以參謀本部認為必須等歐洲方面的戰爭結束始有新的來源。他們估計假使歐戰在1944年11月1日結束,則尼米茲也許可在1945年3月1日發動對台灣和廈門的作戰,甚至還必須立即決定打消呂宋作戰,否則尼米茲到1945年3月1日仍可能無法行動。但在另一方面,後勤專家們卻深信無論歐洲情況如何發展,麥克阿瑟在1944年底以前一定能進向呂宋。而陸軍計劃人員對歐戰的提早結束也不樂觀,以後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沒有錯。

    陸軍方面認為,假使先攻中國台灣,則將牽制許多的部隊、船隻、登陸艇和飛機,於是對呂宋的入侵可能遲到1945年11月都無法發動,同理,對日本的任何其他重大步驟,例如對沖繩的進攻,也將同樣受到延遲。反而言之,先攻呂宋也比較安全。聯軍到呂宋的交通線不僅較短而且也容易保護,假使呂宋仍在日軍手中,則到台灣的交通線就很難確保安全。

    參謀長李海認為,台灣第一的路線雖可能提早結束太平洋戰爭,但就保護生命和其他資源而言,攻佔呂宋並跳過台灣的路線也許成本較低廉,他和大多數陸軍計劃人員都贊成採取時間較長而成本較低的路線。此時老麥又有高見,他認為台灣第一的戰略不僅要損失較多的生命而且也會浪費較多的時間。他準備向參謀首長保證在登陸之後,只要四星期到六星期的時間即可完全佔領呂宋島上一切最重要的戰略地區。

    馬歇爾雖然仍相信就戰略而言,台灣第一的路線比較理想,但也開始憂慮其成本太高,尼米茲對於成本問題不表示意見,卻指出在台灣之後再佔領呂宋將比較容易,而且也不會延後整個戰爭的步調。海軍上將則仍宣稱他深信台灣第一路線可節省時間,所以就長程而言,可以減少生命的損失。

    當這些討論還在華盛頓激烈進行時,中國內地的情況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9月中旬,史迪威向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提出報告說,日軍在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的攻勢已經使美軍失去了第十四航空隊可以有效支援美軍入侵呂宋或台灣的最後基地。這些航空基地在喪失之後一時也無收復的可能,所以除非美國能夠大力配合這新一次的中**隊反攻計劃,否則攻佔台灣,那就絕對是一個夢想。

    史迪威的本意,僅僅是讓華盛頓能夠適當的派兵參加定於1942年年底發起的中國戰區反攻計劃,但是他沒想到,這個消息立即對華盛頓產生了明顯的衝擊。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意圖原為擴大在中國東部的機場,以供b-29空擊日本、朝鮮、「滿州」及中國台灣之用。現在這些基地已經基本喪失而且聯軍也無法將其收復。於是在中國海岸攻佔港口的需要也隨之喪失其迫切性,因為佔領港口的目的本是為了在中國打通一條良好的補給線,以便發展這些航空基地。更進一步說,攻佔中國台灣的主要理由就是在中國海岸構成一個重要的踏腳板,現在也變得不相干了。

    至於將大量陸軍從太平洋運到印度洋,再翻越東南亞和中國西南地區,繞過大半個地球去中國東方參加對日反擊作戰,美國陸軍根本想都沒想過,那樣需要付出的代價,絕對不比打一次登陸作戰的消耗要小。

    所以對史迪威的要求,馬歇爾在羅斯福那兒明確反對。他表示只願意輸送一批軍火,讓中**隊試試看能不能收伏東海岸,但絕不會多派一個美國士兵去中國。

    這樣一來,中國的反擊行動,除了最多能得到一點物質支持外,根本不可能再得到多餘的兵力支持。

    此種發展遂迫使海軍計劃人員必須重新考慮台灣南部和廈門計劃,大多數海軍人員都認為若僅入侵台灣而不同時攻佔內地一個沿海港口,則毫無意義,因為中國台灣當時缺乏足供大艦隊停泊的港口,也不能提供聯軍在西太平洋所需要的後勤基地。所以問題是:假使在中國海岸上已無建立和發展港口的需要,為什麼還要進攻中國台灣的任何部分呢?陸軍方面首先表示反對的意見。

    陸軍航空軍的b-29重轟炸機,若以中國台灣北部為基地來執行對日本的作戰,毫無疑問是比從呂宋北部,馬裡亞納群島,或中國西部都更較便利,但若僅以中國台灣南部為基地,則比起其他基地,所獲利益也就非常的有限。事實上,在馬裡亞納群島中的塞班(saipan)和蒂尼安(tinian)二島距離東京比中國台灣南部還較近,而且不受日本空中攔襲的威脅。甚至呂宋北部雖較遠300多公里,但比起台灣南部卻又有其他的優點:那裡有較大的空間可供修建b-29機場之用,而且對空中攻擊也比較安全。最後,即令尼米茲能在1945年3月1日入侵中國台灣南部,而b-29也還是要到暮春或初夏的時候方能開始從那裡發動作戰。但陸軍航空軍早已計劃在1944年底以前即開始利用馬裡亞納群島發動b-29的攻擊。簡言之,陸軍航空對中國台灣已經喪失興趣,而開始與其他陸軍單位一致反對台灣南部和廈門計劃。

    一種明顯的政治考慮也對呂宋與台灣的辯論產生若干決定性影響。麥帥認為美國不應跳過菲律賓任何部分的理論是不可輕視的。尤其重要的是李海也持同樣的觀點,因為李海與羅斯福總統關係密切,並代表總統出席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所以那些參謀首長們對於他的意見不敢等閒但無論政治關係如何,台灣與呂宋的問題還是要根據軍事利害來作最後決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