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四十七節 最後的準備 文 / 黃初

    第三百四十七節最後的準備

    在得知美**方正在研製通過各種打擊手段,提前殲滅日本有生力量,甚至迫使他們投降的時候,范哈兒就來了極大的興趣。

    如果真的只依靠海上破交作戰,讓潛艇獵殺日本的貨船,掐斷日本的海運生命線,就能夠迫使他們投降的話,范哈兒絕對不會介意,讓仰光正在興建的船廠,大規模的製造潛艇,來對日本進行「狼群」戰術。

    可惜,范哈兒瞭解歷史,知道現在實現那樣的可能性還太小了。

    雖然軍事易毀性在日本領袖人物認知中所佔的地位比平民易毀性遠較重要,換言之,他們對於軍事易毀性的升高都相當敏感,而對老百姓的死活則幾乎可以說是漠不關心。而此時中美等盟國海軍利用潛艇對日本的航線進行打擊,還只是進入初步易毀性階段,根本不可能迫使日本領導層接受投降。

    文人的態度一共有三次改變:當軍事易毀性由低級升到中級,再由中級升到高級時,都引起其態度上的改變,由不考慮投降問題,到考慮有限度投降,再進而考慮有條件投降。但當平民易毀性早已升至高級時,他們仍然無動於衷,僅當原子彈投下將其升到最高級時,才有一部分人受到影響而要求立即投降。日皇的態度有兩次改變,第一次是受到軍事易毀性由中級升到高級的影響,第二次才是由於原子彈的震撼。至於軍人的態度則完全不受平民易毀性的影響,其改變都是軍事易毀性升高之故。而且僅當軍事易毀性已升到高級時,軍人才肯考慮有限度的投降,即僅限於放棄若干佔領地區。

    歷史上,日本最終自願投降之主因是由於美國有能力使其軍事易毀性升到極高點,於是也就使其領袖們不得不承認本土防衛計劃已絕無成功的希望。此種能力是多方面的,換言之,導致勝利的因素很多,不能完全歸功於某一特定因素。

    在西方人看來,太平洋戰爭本質是一場海洋戰爭,也就是兩個海權之間的鬥爭。就迫使日本投降的能力而言,海權的最大貢獻即為封鎖,而主要的工具則為潛艇。若非受到嚴密的封鎖,則日本的抵抗力不會減弱,其防禦計劃也可能有成功希望。有人認為僅憑封鎖即能致日本於死地,就純理論而言,此種觀念固然言之成理,但實際上,戰爭將會繼續延長,不知到何時始能勝利結束。

    從表面上來看,戰略轟炸的效力似乎是最為可怕,而且也的確對日本社會造成極大的損毀。但實際上,恐怖轟炸同樣並不能迅速升高日本的軍事易毀性,所以對於日本決策者,尤其是軍人,其影響效力遠不如杜黑主義者所想像的那樣巨大。美國的戰略制空權的確具有強大的威力,但在使用方法上頗欠思考。其不僅濫殺無辜,有違人道,而且轟炸工業區也毫無意義,因為海上的封鎖早已切斷日本原料來源,使其工業大都已停止生產,轟炸只不過是毀滅那些閒置的設施而已。

    美國陸航軍根本不瞭解日本的真正弱點在哪裡,對工業的精密轟炸,對平民的燃燒攻擊都不能擊中要害,因為日本的主要弱點不是其工業設施,也不是其平民的「士氣」(morale),而是其必須從海外輸入的生產原料。一旦原料來源被完全切斷,對其工業和人口的攻擊,即無異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反而言之,海軍封鎖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原因就是能夠擊中要害。

    因此,陸航軍若也能打擊上述要害,則其貢獻將會遠較重大,其可以採取的手段即為封鎖重要航線實施空中佈雷。實際上,空投水雷是一種效力比潛艇還高的武器。根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水雷所擊沉的船隻占總噸數的50%。假使美國的b-29能在1944年即開始利用中國內地為基地來空投水雷,則年底前也許即能切斷日本的一切輸入,甚至能使日本軍事力量的崩潰提早半年。

    美國陸軍雖不能依照計劃入侵日本,但此種威脅的確實存在又為迫使日本自願投降的主因之-。否則,僅憑陸航軍的壓力,還是不易使冥頑不靈的日本軍閥放棄其負隅頑抗的決心。不過,美國政府似乎並不瞭解日本軍人的心態,否則,他應該加速形成入侵的威脅,則戰爭可能因此而提前結束。

    對骨子裡崇尚陣戰決勝負的日本人來說,從陸地上將他們徹底擊敗,才是最容易讓他們接收的。瞭解這個事實的,不僅局限於後世人的研究,現在這個時空的大多數中美高層參謀人員,同樣瞭解這一點,所以他們同樣認為,如果中國陸軍,能夠在中國大陸上徹底擊敗日本陸軍,無疑才是能最直接迫使日本接受失敗的最佳方法。

    至於歷史上在登陸戰之前起作用的最後兩個因素,即原子彈和蘇聯出兵,現在還完全有待商榷。對於美國應否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在戰後曾引起很多的爭論,但對於日本的投降決策原子彈究竟有多大的影響作用,其實也有很大的商榷餘地。就戰略轟炸本身而言,原子彈使用與否,對於毀滅程度所構成的差異固屬有限,但又不應因此低估其所產生的心理效果。至少在日本領導階層中的文人和天皇都已受到極大的衝擊,而尤以日皇本人為甚。

    蘇軍的進攻「滿州」正是寓言中所形容的壓斷駱駝背脊的最後一根稻草,即令蘇聯不參戰,日本也還是投降,換言之,真正壓垮駱駝的並非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全部的載重。不過,關東軍若不迅速崩潰,則日本軍閥也不會立即認輸,所以蘇軍的行動在心理上產生的刺激還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蘇聯的參戰又與廣島的原子彈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斯大林雖早已承諾結束歐戰之後即加入對日本的戰爭,但他卻一直心存觀望並未迅速行動,其原因是希望坐山觀虎鬥,讓日本去消耗美國的實力,而使蘇聯坐收其利。當第一顆原子彈投在廣島之後,斯大林就感覺到局勢已開始急轉直下,若不迅速投入戰爭,將可能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才在8月9日發動攻擊,而這也構成最後一擊。

    就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全部過程來加以觀察,所能發現的首要事實即為決策者的認知遠比事實的真相重要。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最後終於敗亡,也許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但日本之所以會在1945年8月10日做出投降的最後決定,則又可以從其決策者的認知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新加坡解圍之後,不管此時的日本統治階層的心理活動如何變化,他們對於投降,還是不做任何考慮的。

    而此時,中美兩國也並不抱空想,而是都認認真真在實踐作戰。

    尤其是中國方面,吸取此前戰鬥中的教訓,積極準備,企圖在這一次反擊作戰中,重新打出中**隊的風采來。

    在抗戰初期,中**隊從上到下普遍存在著落後的戰爭觀念。下層官兵不懂得如何防空、不懂得如何打坦克、不懂得如何在密集火力下進攻,進而發生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還有許多軍長、師長、旅長不去堅守指揮崗位以協調各單位戰鬥卻常常冒著炮火跑到最前沿陣地督戰,其結果是既耽誤了全局又出現高級軍官大量傷亡的情況。

    而統帥部的最高級決策人和各高級帶兵將領,也不懂得如何去對付擁有立體火力日軍的最新戰法;也不懂得當日軍的合圍圈形成之後如何主動打破合圍而只是一味地突圍和逃跑;也不懂得如何利用運動戰去拖住、消耗日軍並利用日軍機械化的弱點去聚殲日軍而只是一味地採取單純死板的正面軍事防禦的戰法,結果既損失兵力又丟掉國土。

    不過就算吸取了戰爭初期的教訓,想要改變軍隊的固有弱點,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期間,每一個有頭腦的中國人都逐漸認識到了日本政府企圖壓迫和蠶食中國,將中國變成日本最大的殖民地和附庸國,以便北與蘇聯抗衡,南與英美爭霸。可是當時的正直的中國人,包括地方軍閥張作霖,都不願意甘於做日本的附庸和傀儡,而國民黨政府背靠英美強國更是不買日本的帳。於是,歷屆日本朝野政治家及部份軍人就處心積慮地使用各種手段壓迫、蠶食,分裂於中國的國民政府,並先後出現了滿州國,冀東自治政府之類的政治局面並繼續由日本進行暗中鼓動的「華北五省自治」的活動。而在這六年中,中日雙方發生了多次的武裝衝突,只是由於國民政府的妥協和忍讓而避免了戰爭擴大化。因此,中日雙方高層人士都認識到中日不免一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可在這隨後六年中,中國領導層的主要注意力卻放在了「安內」方面。雖然也做了若干未來的對日作戰的準備,如在上海至南京地區構築了國防工事;在南京郊區構築了火力點;在山西幾個險關地段構築了國防工事;從德國進口了部份大炮及裝備;還由參謀總部制定了未來對日作戰的戰略計劃等等。但是,卻有二個重要的戰略問題被國民黨統帥部和高級軍事教育研究機構給忽略了,這就是日軍的立體式現代戰法和劣勢的中**隊如何去應付現代化裝備的日軍的問題。

    當時的國民黨統帥部及高級軍事教育機構,並沒有人去認真研究和瞭解以及傳授敵國日本軍隊的最新戰法及現代化武器所具有效力,儘管對於日軍的裝備情況瞭如指掌,而在當時的歐州各**界,早就有許多有識人士學習和掌握了諸如實行空中打擊、實行坦克大集群打擊、實行機械化作戰之類的最新式戰法了。以至於在1939年第二次大戰爆發之初,德軍就將從英法軍界學來的坦克集群閃電戰式的現代戰法施行於對英法的進攻並一舉摧毀了英法聯軍。而擁有相同數量的武器裝備的英法聯軍卻在落後的戰術指導下進行應戰,結果在幾個月中就丟失了西歐大陸,所有現代化裝備成了德軍的戰利品。

    很顯然,國民黨統帥部的決策人和主要參謀人員如果在戰前仔細地關心和研究日軍的新式戰法的話,就不大可能在淞滬地區和南京城內出現那樣大的傷亡了。這樣方面的工作失誤雖然應該由當時的參謀總長程潛和中央陸軍軍官學樣教育長張治中負責,但最大的責任者其實是蔣介石。蔣介石並不是不懂軍隊,實際上他的戰爭觀念如果上溯到一戰時期,絕對是堪稱一流戰術,可惜,他對於政治的熱衷,比軍事更感興趣,由此導致了他掌權後,軍事管理權力下放,軍事理念卻被鎖定不放,全體軍官仍然沉浸在那種早已過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戰爭觀念之中,以至在戰爭爆發時竟然無法應付日軍的立體機械化戰法,很多指揮官仍然命令士兵們端刺刀呼口號挺直身體衝向火力點。

    在國民黨軍隊裡,從上到下普遍存在著過高地估計自已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日軍的力量,甚至還夾雜著大國的自大心態。那種過份輕敵的大國自大狂心態瀰漫於整個國民黨集團,方才出現了從上到下無人去仔細關心和研究日軍的新式戰法及軍隊作戰能力之類的問題,等到吃虧之後,才認識到這是一個失誤。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軍官都是如此的守舊與愚蠢,也有幾個冷靜並對日軍有深入瞭解的人士,如軍政部長何應欽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後世經常被評論輕視的將領,實際在真實軍事歷史上,是少有的幾個真正明白人。

    遺憾的是,作為軍人的何應欽只是從純軍事角度向統帥部闡述了日軍的優勢和強大之後,立刻被許多狂熱而盲目的主戰派斥之為大逆不道的「主和派」或是「投降派」,於是乎,本來就微弱的冷靜的軍事科學性分析就被人們當做妥協投降的主張而沉默下去。

    其實戰前如果國民黨進口大量的戰防炮、平射炮的話,日軍坦克是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的。日軍的坦克只有十幾噸重,屬於輕型的坦克,國民黨軍隊如果及時裝備大量的戰防炮和平射炮,在戰爭初期,是可以阻止日軍機械化進攻的,起碼不會讓日軍長驅直入,不可阻擋。遺憾的是,戰爭之初,國民黨嫡系部隊中一個步兵團才配備一個戰防炮連(六門炮),至於非嫡系地方軍隊佔全**隊的三分之二,這樣裝備的部隊如何去抵擋日軍的鋼鐵般進攻呢?

    還有一點,中日戰爭和後來的蘇德戰爭在戰爭開始時,在形式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德軍250餘萬大軍分三個方向突然同時打擊毫無防備的蘇軍,幾天之內就摧毀了蘇聯空軍主力,並嚴重損害了蘇軍陸軍主力的作戰能力,使其只得步步後退,敗走遙遠的腹地。由於被打個措手不擊,使得強大的蘇軍在極短的時間中(幾個月)元氣大傷,毫無堅決抵擋的能力了。而在中日戰爭之初,日軍只是由駐紮在平津附近的中國駐屯軍一個聯隊的兵力(4000餘人)對華作戰的,十幾天之後,三個師團的增援部隊才由東北和日本國內到達華北前線,之後又陸續到達幾個師團。在上海方面,在中**隊主動打擊下,日軍先後分幾批增調了九個師團(從日本國內及東北、華北等地趕到上海)參加淞滬會戰。就是說,日軍是陸陸續續視當時戰場情況而投入主力作戰的。中國方面呢,在華北地區,也是陸續分批將主力投入戰場的,在華中地區,則是中國有準備地發動主動進攻。具體說,中**隊基本是有防備的應付了戰爭的爆發。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民黨統帥部如果在戰前認真關心和研究了日軍的新式戰法的話,如果眾多高級軍官在陸軍大學學到了現代的戰略戰術的話,如果下層士兵掌握了如何防空、如何打坦克、如何對付遠程大炮的話,如果國民黨在戰前進口了大量的戰防炮和平射炮及反坦克地雷的話,可以推測,戰爭初期,中**隊就不會遭到那樣慘敗,日軍也不會如此地長驅直入。爾後,戰爭過程和戰爭局面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中**民的傷亡也不會高達2000萬-3000萬之多。

    這個結論,正式經過兩年表明的和平對峙,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研究出來的戰爭失利原因。

    現在國民政府即將主導新一次的反攻,前面的錯誤自然不能再犯。

    而事實上,在美國大量軍事物資的援助下,此時的中央軍,也再不是原來的那支輕裝部隊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