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六十四節 讓印度赤化吧 文 / 黃初

    第三百六十四節讓印度赤化吧

    在18世紀末期,英國控制了印度大陸。在那裡,印度人為了從英國的奴役之下解放出來,發生了許多次起義和騷動。1939年9月2日,英國對德國宣戰,英國的印度總督單方面宣佈印度是交戰國。此舉激怒了印度人,並且印度國大黨於1942年8月8日最終做出「英國撤出印度」的一個決議,以此作為印度參戰的條件。英國拒絕了這個決議,馬上導致了普遍的公開騷亂。國大黨的很多高級成員被英軍逮捕,國大黨組織也被宣佈為非法。此時造成的領導真空,導致了錢德拉?博斯(鮑斯)這個好戰的反對派領導人的崛起。

    提到印度獨立的領導人物,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甘地。

    但事實上,甘地其實主要是不合作運動的最高領袖,印度整個民族的精神領袖,但絕非獨立運動的長久領導者,更不是武裝獨立運動的領導者,他甚至還和主張真正獨立的運動領導人經常爆發衝突。

    甘地是一個溫和的獨立分子,而真正徹底主張獨立的,也就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其首腦人物其實還是博斯。

    博斯1897年生於印度一個高種姓家庭,是一個律師兼政府司法官員的第九個孩子。他18歲時,即因合謀毆打一個英國教授而被加爾各答大學開除。一年後進入另一所大學,191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其後被父親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準備參加印度文官考試。他於1920年通過了印度文官考試,但隨即辭職參加了印度獨立運動。

    博斯於1921年回到加爾各答,見到了甘地。1938年,在甘地的首肯下,他當選印度國大黨主席;第二年,他違反甘地的意志,在左派的支持下擊敗了甘地支持的候選人,再度當選國大黨主席,旋即因感到無甘地的支持工作難做而辭職。

    1941年1月,博斯偷渡出境到了柏林,在柏林建立了自由印度中心,並從德國在北非俘獲的印度戰俘中建立了一隻小小的印度軍團。然而,希特勒不是很看得上這個印度人,他於1943年2月讓博斯離開德國去東南亞。博斯乘坐潛水艇和飛機,於1943年春天到達東京。在東條英機的支持下,博斯成為印度國民軍的首領。

    這支印度軍隊有4萬人,主要由日本在新加坡俘獲的印度戰俘組成。博斯甚至招募了一批婦女,訓練她們參加戰鬥。1944年上半年,博斯勸誘日本人進入印度。當這個時空的1944年元旦,印度武裝獨立起義爆發後,博斯作為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在第一時間就對日本發出了援助的要求。

    這個時空的日本,戰爭形勢已經完全和原來不同,根本沒這個能力再對印度本土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但是出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就是作為這個時候「領導亞洲人民獲得解放」的領袖,日本當然不可能坐視印度的民族獨立起義而無動於衷。

    所以在博斯發出邀請後,日本東京大本營經過長時間的考慮,最終決定派出三百人的優秀中下級軍官和五千人的志願士兵,前去印度幫助印度國民軍作戰。

    與此同時,同樣接收了印度國民軍及博斯求援的偽滿和汪偽以及菲律賓的日偽政權,也紛紛表示,將派遣志願軍和志願人士,前去印度幫助印度人民贏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短短的幾天時間,印度的武裝起義和民族獨立運動,就一下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對於印度選擇和日德等軸心國家合作,同盟國除了蘇聯外,其他國家幾乎是眾口一致的齊聲譴責。

    事實上,原來的時空對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鮮少提及,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民族獨立,大量借用了軸心國德日的力量,正是德日法西斯國家對西方殖民國家的衝擊,才讓戰後的亞洲很多國家紛紛獲得獨立,以至於戰後印度也繼續積極交好日本,東京審判庭上唯一說日本無罪的也是印度法官。

    不過作為戰勝國和同盟國,中國後世的歷史上書上,當然不可能為日本法西斯歌功頌德,也不可能睜眼說瞎話的否定日本對印度的幫助,最後乾脆就選擇直接不提印度在二戰中的民族獨立運動了。

    原本歷史上的1945年5月,印度國民軍在仰光投降,博斯逃跑了,最後到達日本佔領的西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博斯在乘飛機逃跑途中,飛機墜毀在台灣,他死於一家日本軍事醫院,骨灰置於東京的一個寺廟。

    但博斯也並沒有得到一個汪精衛式的下場,直到現在,錢德拉?博斯仍然得到了印度人的普遍尊重,被稱為「尊敬的領導人」,目前印度國會議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鮑斯與甘地、尼赫魯並列,由此可見鮑斯在印度的評價。

    應該說,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雖然內部就爭論不斷,但他們還是很贏得了國民同情的。

    歷史上的1945年冬,當英國政府以叛國罪把前印度國民軍軍官投入監獄師。包括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在內的印度民族主義律師們為他們進行了強有力的辯護,他們反而成了印度公眾心目中的英雄,最終得以緩刑。在審判之後,一部分在英**隊中服務的印度軍人舉行了叛亂或者叫起義,進一步削弱了英國對於印度的控制。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二戰中印度勾結德、日絕非博斯等少數人偏離民意的行為,而是印度獨立運動乃至印度公眾的意志。當時英國的民主政治,並沒有能夠說服很多印度人接受英國的統治就比接受德、日的法西斯統治更好。

    范哈兒很同情印度人民,在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奴役了這麼長時間之後,對他們願意和任何魔鬼合作以打擊英國殖民者的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過理解並不等於他會支持這個時空的印度獨立,他在得知英軍轉到印度鎮壓武裝起義後,第一時間就大罵「印度阿三壞事!」

    范哈兒對於這個時空的未來國際關係其實有他的一番安排,由於很明顯這個時空的印度不可能在二戰後馬上贏得獨立,也就更不可能在戰後贏得歐美的一致扶持,它的沒落幾乎是必然的。

    但一個動盪騷亂的印度,並不完全符合未來中國的利益,所以范哈兒一直想介入未來印度的支配之中。

    不過這個時空的老蔣和印度關係明顯比范哈兒要好,所以范哈兒又不可能取代老蔣成為影響印度未來局勢的重要人物。在這樣的情況下,范哈兒只能選擇,將印度推入未來主要世界敵人的角色。

    換句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讓印度赤化。

    一個『共產』主義化的龐大印度,絕對會成讓丘吉爾和西方其他國家忌憚的存在,范哈兒完全可以想像,到時候為了扼制印度,為了阻止「『共產』主義印度」對西方世界的復仇,作為他近鄰的中國,會得到西方怎麼樣的期望。

    所以在接到重慶那些民主人士發出的呼籲,讓自己表態支持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信息後,范哈兒只是讓邊防公署發表了一篇不痛不癢的聲明,隨後卻是找來『共產』黨駐重慶聯絡專員王維舟,親自表示:

    「作為盟國高級將領,身份所限,不得不作此表示爾……」

    但是隨後,范哈兒卻是建議:

    「『共產』黨和蘇聯,作為一直反對殖民主義,主張民族解放的勢力,應當對印度此番民族獨立運動,予以大力支持。而范某如果僅僅是代為聯絡轉移,當會不吝支持。」

    王維舟所控制的新聞報紙,本身就一直在呼籲范哈兒為亞洲同胞的解放站台,而現在范哈兒反要他們作出實際行動,王維舟當然不好拒絕,反而要肯定的表示:

    「本黨和蘇聯對於這樣的正義事業,當然不可能坐視旁觀,『共產』國際已經派出志願人員,幫助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只是因為中間有大量德日等國的志願人員,感覺非常不能與之配合罷了……」

    對印度的支持,照例還是有負責國際事務的『共產』國際在牽頭,而**,也確實如范哈兒所預料的那樣,進行了適當的參與。

    「如果貴黨願意,范某願出錢出槍幫助『共產』國際控制的印度武裝力量,與日德控制的印度國民軍分庭抗禮。」

    雖然從范哈兒那兒得到的答覆,和原先期望的有所不同,但王維舟還是很滿意的回去給上級做了答覆。

    『共產』國際對於輸出革命,就算是在二次大戰這樣的艱難時刻,也並不願意有所鬆懈。

    雖然現在蘇聯因為物資困乏,而無法幫助印度的『共產』主義革命者,但是現在有了范哈兒的物資支持,他們也是絕對不會拒絕的。

    隨後,出乎英美等國預料,印度的武裝獨立運動,在爆發三個月後,不僅沒有絲毫平息的跡象,反而變得越演越烈,很有席捲整個印度的意思。

    這樣一來,盟國在東南亞和印度的局勢,頓時為之一變。

    大量本來從印度發出的物資,無法及時輸送到太平洋前線,甚至還要從寶貴的其他物資線上,抽調配額去支持印度的軍事行動。

    丘吉爾雖然一直堅持先歐後亞,但那是因為此前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可以丟的已經都丟了,最寶貴的印度還很安全,所以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亞洲局勢不重要,而現在英國國王王冠上最閃耀的寶石印度,正面臨被摘掉的危險,他哪裡還會再說印度不重要。

    幾乎是第一時間,丘吉爾就直接插手亞洲的盟軍事務,很是和羅斯福一起做了幾個重要部署,只是內容全都圍繞印度,而不是此前盟國一直期望的越南。

    隨後,本來同盟國在開羅會議期間敲定的好幾個合作軍事行動,頓時也變得沒法展開了。唯一還算按計劃完成的,就是中國在武漢、南京等地修建的b-29戰略轟炸機專用機場,已經修建完成了兩個,而美軍的遠程轟炸機,也逐漸開始進駐了。

    但關鍵的是,連美軍計劃在西太平洋的蛙跳戰術,也在物資供應受到影響的情況下不得不暫時向後拖延幾天,那些遠程而來的b-29轟炸機,當然更容易受到物資分配調整的影響了。

    到了1944年三月,原計劃部署六十架的遠程轟炸機,就還是沒有滿編。

    僅僅是四五十架的b-29,基本無法在一次轟炸中對日本造成多大危險,而在缺少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其他相對小型的轟炸機又不可能冒險去轟炸日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好不容易因為范哈兒牽制了南方日軍,而讓兩個轟炸機場按計劃完工的行動,就變得意義大減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下,最不滿的就要數美軍中麥克阿瑟了,本來好幾項軍事行動都能夠可以展開了,到了現在卻不得不停下。對盟軍來說,唯一還算幸運的是,海軍基本沒有受到印度獨立運動的影響,金和尼米茲都基本能按照計劃,展開美軍預定的作戰。

    一九四四年春,日本在其太平洋防線從中心到南翼都遭到攻擊之際,又在亞洲大陸發起地面進攻。結果證明,這次進攻對日本來說是災難性的,東條英機將軍要對此負責。

    自從二月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取得突破之後,東條便直接接管了軍隊的控制權,這實際上使他成為軍事獨裁者,這位首相從此便使日本陷於同時在兩條戰線作戰的境地。

    當時,在徐州發動的攻勢拖住了帝國陸軍相當大的兵力,不然的話,這些兵力本來是可以調去駐守內層環形防線的。因此,能夠調去防守日本帝國的所謂連鎖基地的兵力,僅有十七個師團,這些連鎖基地分佈在從位於澳大利亞北海岸外的帝汶島,沿荷屬新幾內亞,經菲律賓群島往北至帕勞、馬裡亞納和小笠原群島,直至日本本土的長達四千英里的弧線上。東條曾下令必須守住這些基地,不僅是為了保證使石油從荷屬東印度群島源源不斷地流出,也是為了建立第一道防線來抵禦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保衛分佈在如此廣闊的水域中的如此漫長的防線的任務,不可避免地成為日本海軍無法勝任的負擔。雖然聯合艦隊仍然實力雄厚,但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隻正在取得壓倒優勢。馬紹爾群島之戰已經證明,美國海軍是精於大規模登陸作戰的。為了對付這一威脅、日本聯合艦隊現在的作用主要是防禦。海軍參謀人員將其主力改編為第一機動艦隊,並把這支艦隊的作戰區域,限制在能夠得到以海島為基地的飛機的保護範圍之內,以此抵銷美國艦載機所擁有的空中優勢。

    然而,聯合艦隊繼任總司令古賀海軍大將尚不準備放棄山本的進攻戰略。古賀和他的參謀人員制定了一項代號為「z行動」的新計劃,企圖誘引美國第五艦隊進入菲律賓海。根據這一計劃,一旦第五艦隊進入帝國海軍以海島為基地的飛機的攻擊範圍之內,那麼這支美國艦隊就將在進行水面作戰之前遭到空襲而喪失戰鬥力。

    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七日,古賀率領的艦隊受到第五艦隊的襲擊,結果被逐出該艦隊在特魯克群島的錨地。古賀率部向西而逃,至帕勞群島找到了臨時藏身之所。同時,他開始尋找能從那裡實施「z行動計劃」的合適基地。最後選中菲律賓群島以西的蘇祿群島中的塔威塔威島作基地,因為這個島嶼緊靠婆羅洲的油井。這裡的油井出產的高級原油,可供戰艦的鍋爐直接使用。

    接著,三月八日,古賀在飛往他的新的司令部的途中因遭遇特大風暴而迷航。他的參謀長福留繁海軍中將被迫在宿務島附近的海面上降落,菲律賓游擊隊把他從海中撈了出來。他們還撿到了他那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手提箱,裡面裝著大量密件,其中包括重要的「z行動作戰計劃」,這一無比珍貴的情報從宿務島經麥克阿瑟司令部傳到珍珠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

    新總司令豐田副武海軍大將對他前任制定的戰略計劃未作重大修改,只是將「a-go」計劃的決戰地點換在帕勞群島——據認為是美國海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附近的水域。現在,第一航空大隊的一百架飛機奉命南調,進駐可以發動攻擊的距離之內,以便在第一機動艦隊投入戰鬥之前,就擊沉「敵人特遣艦隊至少三分之一的艦隻」。

    三月二十九日,美國航空母艦特遣艦隊襲擊了帕勞基地,摧毀飛機一百五十架、補給艦和油輪十七艘。第一機動艦隊要不是僅僅在幾天前離開帕勞基地向西駛去,那麼能留下來作戰的日本戰艦就沒有幾艘了。使米徹爾大失所望的是,古賀已先期將他的艦隊調往越南的錨地,那是美國飛機襲擊不到的地方。

    襲擊帕勞之後,第五艦隊的快速特遣艦隊在馬朱羅環礁島加滿油,隨即向南駛往阿默勒爾蒂灣,去支援麥克阿瑟從新幾內亞海岸直抵霍蘭迪亞的長達六百英里的雄心勃勃的蛙跳作戰行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