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推翻清朝當總統

大道小說網 甲午戰爭的主要經過及歷史影響 文 / 落字無悔

    戰爭經過:

    1894∼1895年中**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戰爭起因及雙方軍事準備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餘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製詳細的軍用地圖。

    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日本將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事件後,尤其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對像為日本。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練成軍,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體制不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佔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令大院君宣佈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佈宣戰詔書。

    雙方戰略方針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確保京畿門戶安全,並策應在朝清軍。

    戰爭進程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8月上旬,總兵衛汝貴、馬玉?、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等四部援朝清軍萬餘人先後抵達平壤。其時佔據漢城之日軍為混成第9旅,共8000餘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營根據海軍主力決戰時間難以預料,並以年內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乃修改其「作戰大方針」第一期作戰計劃,除已派第5師餘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師參戰,兩師合編為第1集團軍。將陸軍在朝鮮的牽制作戰改為攻勢作戰,由第1集團軍執行平壤之戰,相機進攻奉天(今瀋陽)的任務。同時,決定組建第2集團軍,待機攻佔遼東半島,為爾後直隸平原決戰建立前進基地。

    9月初,日軍第5師和第3師一部由漢城等地出發,分四路向平壤推進,對平壤清軍取包圍之勢。新近由成歡敗退的提督葉志超奉命總統平壤各部清軍,因其戰守無策,各部心志不齊。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午後,玄武門失守。入夜後,葉志超等棄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在陸軍爭奪朝鮮半島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亦前出至黃海西部,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挑戰,企圖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拘於「保船制敵」之令,主要巡弋於威海、旅順之間,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上旬,清廷鑒於平壤將有大戰,擬由海路迅速運兵赴援,北洋艦隊奉命護航。9月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準備由大東溝口外返航,突與搜索前進的日聯合艦隊遭遇,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戰鬥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適時調整作戰計劃,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劃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使爾後的戰局能朝著其二期作戰計劃的第一案方向發展。

    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後,日本為實施「作戰大方針」中直隸平原決戰的計劃,決定以陸軍第2集團軍向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登陸作戰,突破渤海灣門戶。陸軍第1集團軍則向鴨綠江清軍防線發起攻擊,造成對清朝祖宗陵寢之地奉天的巨大壓力,掩護第2集團軍的登陸作戰。清廷則採納李鴻章之議,實行「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針。在實際兵力部署方面,由於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以及過分眷顧祖宗陵寢,集重兵於鴨綠江一線和奉天、遼陽之間。同時,為保衛北京,又令各省抽調兵力,駐守山海關至秦皇島之間,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縣)等地。致使地處渤海門戶正面的遼東半島兵力不足,又多系臨時填防部隊,加之黃海制海權已被日軍所得,失去海軍掩護,防禦極其空虛。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3萬人,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兵力成一線部署,各部之間缺乏協同,縱深內又無強大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繼於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並攻佔虎山。其他各部清軍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在日軍第1集團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巖上將指揮日軍第2集團軍2.5萬人在日艦的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餘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佔金州(今屬大連)。7日,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唾手而得大連灣。17日,日軍開始向旅順口進逼。駐守旅順口地區清軍7名統領互不統屬,1.4萬餘名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只有總兵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擊。22日,日軍陷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佔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日軍攻佔旅順後,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冬季封凍,登陸困難,決定暫時擱置直隸平原決戰方案,代之以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劃。為此,以陸軍第2集團軍為基礎組建「山東作戰軍」,大山巖上將任司令長官,共2.5萬餘人。又令聯合艦隊協同山東作戰軍作戰,並以陸軍第1集團軍在遼東戰場進行佯攻,繼續吸引清軍主力。

    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併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山東作戰軍」在榮成龍鬚島登陸,占榮成。隨即分南北兩路向威海南幫炮台進行抄襲。30日,南幫炮台陷落。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先後『自殺』殉國。17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見威海衛之戰)。

    遼東之戰持續時間較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之後,連占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巖、海城等地。清政府調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賦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後數次大規模反攻海城,皆遭挫敗(見海城之戰)。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出擊,3月4日占牛莊(今海城西北),7日取營口,9日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百餘營6萬餘人便從遼東全線潰退。

    戰爭結局和影響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甲午戰爭結束。日軍未經直隸平原決戰便達到了預期的侵略目的。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占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見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占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變了遠東地區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戰爭意義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才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