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鬼子六大傳

卷二 驚蟄 一百三十四回 小雙義 文 / 浮竹

    一百三十四回小雙義

    整個製造局約略分成三部分,車間、煤井和鋼鐵作坊。在製造局的第二天,奕訢決定去看看鋼爐,這對他來說都算是一件從未目睹過的新鮮玩意,至於剛剛走出書齋不久的張之洞就更不必說了。他們正好趕上了鋼水出爐,火樹銀花刺痛了張之洞的眼睛,卻讓他忍不住想要多看幾眼。這一次開平之行,除了恭親王和各位委員相贈的一些書籍和筆架懷表之類的銅鐵小玩意之外,張之洞似乎還得到了別的許多東西。

    回到北京之後,他拒絕了恭親王要他進京師大學堂去執教的要求,而是堅持要入理學院去當一個學生。在開平的所見所聞讓他感覺唯有實業才能興國,而眼下大清舉國上下唯一辦實業的地方,就莫過於開平了。

    奕訢覺得有點頭疼,他是覺得張之洞是個可造之才,任由他囿於製器之學未免有些可惜了,可是難得他有這等幹勁,一味打擊卻也不好。這天晚上,他把張之洞請來府裡便飯,席間有意無意地提起了這件事情。張之洞神色堅定地道:「晚生心意已決,求王爺成全。」奕訢一笑,道:「好,好,本王不攔阻你,問你幾個問題總行罷?」

    見他點了點頭,當下開口問道:「孝達一心想進製造局去辦實業,倒也沒錯。可是本王說一句大逆不道的話,先帝在日為何製造局總是開不起來呢?」張之洞卻也想過這個問題,他把這歸結於恭親王的一力扶持。當下照著答了,奕訢笑道:「算你說對了罷。那麼孝達你想,是本王一人扶持一個開平製造局較為見效呢,還是全國各督各撫,人人都在本境扶持一個製造局更加見效?」

    張之洞不假思索地答道:「自然是後者成效更著。」

    奕訢夾了一塊腐竹丟在口中,道:「那麼本王再問,是扶持一個製造局較為見效呢,還是培植一群傾心實業的督撫更為見效?」

    張之洞愣在那裡,過了好久,方才歎道:「王爺思慮遠大,晚生自愧不及。那京師大學堂就是培植督撫之地,晚生明白了,謹遵王爺鈞命。」

    奕訢十分高興地拍拍他的肩膀,道:「現今的人滿腦子孔孟之說,是因為他們從小讀的是孔孟的言論,聽的是孔孟的教導,寫的是孔孟的文章,所以今日育出來的人才自然也就是一班孔孟之才了。雖不能說不好,可是於時卻無補益。如今我們招收學生,教之以實業,學生日日耳中所聽,目中所見,筆下所寫儘是實業,將來入仕之後當然也就是實業之才。這道理不很簡單麼?」

    一如原先的計劃和奕訢等人的期望,五月初五日,京師大學堂在同文館舊址箭桿胡同正式揭幕了。校名牌匾是奕訢親筆題寫的「大清京師崇文學堂」八個顏體大字,一進門去,就是一面白石屏風,上面雕著兩行陰文紅字,那是學堂的校訓:廣學深思,明志篤行。

    學生的管理十分嚴格,唯有每個月最後一天給假外出,家在京師的可以回家,其他時間都必須呆在校舍裡,每天清晨六點起身,晚間七點睡覺,一日之中按時吃三餐,都有專人督促。學堂沒有統一的制服,只是規定夏季不准袒胸露背,春秋二季不准著大紅、銀花、蜜色等不莊重的顏色,冬季不准穿貂狐皮裘,有品級的官員不准穿著官服,也不得戴頂子。

    刨除掉先報了名字後來又變卦的監生、官吏,以及在文學院考試中遭到淘汰的,最終入學的學生文理兩院加起來共是一千零五十人,其中九百六十五人是理學院的學生,這些人多是來自直隸、河南、山東幾省民間的窮孩子,有很多連一身入學的好衣服都買不起,就是前胸後背連屁股上都打著補丁走進學堂大門的。他們會在箭桿胡同接受為期半年的預科教育,然後再搬遷到開平去繼續理學院的專科課程。

    文學院的八十五人,幾乎全是國子監的捐納監生,以及一些在京的候補官員。這些人的素質說實話真的是不敢恭維,開學之後不過十日,就有些人受不住學校的嚴格管理紛紛請退,奕訢來者不拒,一律照準。他不會幹那種牛不喝水強按頭的事情,要麼一開始就不來,奔著肄業之後的優厚待遇而來,來了之後連這點苦頭都吃不了,這樣的人能成什麼大事?

    崇文學堂的生徒住宿,採取大屋通鋪,一間屋子裡兩張大通鋪,一張鋪上睡十五個人,中間地下是一個火炕。徐繼畬要負責安排學生入住的委員照年齡把他們分開,年齒相近的住在一起,這樣既便於管理,又能讓同窗之間更加容易相處。

    郭剛基是所有生徒之中年紀最幼的一個,比起倒數第二個的張逸來足足小了三歲差一個月。這兩人一個是倒數第一,一個是倒數第二,所睡的舖位又是緊緊相鄰,只不過第一日便成了好朋友。張逸是個甘肅人,曾祖父、祖父輩都曾經做過大官,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破落了,父親中過舉人,又不願選官,一心只想走正途、中進士,可是時運不濟,在京應考了許多年,總是報罷,也無盤纏回家,就這麼年復一年地流寓下去。聽說大學堂招收生徒,不僅包吃包住而且還發給膏火,當即把兒子送了來讀書,心想這樣一來不用發愁兒子的吃喝了不說,每個月還能領著兒子的膏火貼補一下家用,可謂是一舉兩得。

    張逸卻也比他爹爭氣,考的是文學院,竟然一榜中的。回家去老爹問起他是如何答卷,張逸居然說道:「兒子若將來當了大官,第一樁事情便是廢了這招人恨的臭八股!」張父啞然愣了半晌,打也不是,贊也不是,只得由他去了。

    他兩人因為年紀幼小,難免有時會給那些年長的同窗耍笑欺負。郭剛基因為父親出洋,家中每個月都能收到奕訢叫人送來的津貼,所以家境還算不錯,穿戴也像模像樣,張逸可就差之遠矣,他那個賣字維生的老爹連自己都難餬口,哪來的錢給兒子做新衣服?於是臂肘上打著幾塊補丁也就是常事了。

    這一天上堂,教習不知因為點什麼事情耽擱住了,遲來了半點鐘。於是幾個監生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嘲笑起張逸的破爛衣服來。張逸憋得小臉通紅,只是說不出話來,郭剛基看不過去,替他出頭道:「有什麼可笑的?理學院裡的同窗們比這還差的有的是呢!」文理學院的生徒是分開授課,文學院的不少人自詡身份上等,往往瞧不起理學院中的學生。這話一說出口,幾個監生一同轟然大笑,指著張逸道:「嘖嘖,瞧瞧,他把你跟那些下女人比呢!」

    張逸原就在氣惱,聽他們這麼挑唆,更是氣急敗壞,衝著郭剛基喊道:「誰要你多管閒事的?」郭剛基一心打抱不平,替好朋友兩肋插刀,沒想到卻招來不是,一時間愣在那裡,眼淚在眶中轉來轉去,只差沒掉下來。

    見他這副樣子,張逸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正想說幾句話賠不是,卻聽房門一開,教習匆匆走了進來,只得打住話頭,心想等一會中午吃飯的時候,把自己碗裡的肉全給剛基吃,他也就消氣了。

    可沒想到這頭教習剛起身宣佈散堂,那頭郭剛基就第一個抱起他的布書包,跑上前去鞠個躬道:「張先生,學生有些疑惑不解之處想請教。」那教習就是張之洞,郭剛基是他十分喜歡的學生之一,見他有事要問,當即復又坐了下來,由他發問。

    張逸等也不是,不等也不是,猶豫了好久,只得一咬牙,隨著眾人離開課室。飯堂慣例,中飯菜餚總是一葷一素,素的大多是鹹菜豆腐之類,葷菜卻經常變換。恰好今日中午的葷菜是腐竹燒羊肉,每人能夠分到寸方羊肉一塊,腐竹若干,張逸仍念念不忘把肉留給郭剛基的事情,便用袖子兜了肉塊,帶回宿舍裡來。

    不料郭剛基還沒回來,紅燒羊肉的香味已經在宿舍中飄散開來,諸生好奇之餘,東查西尋起來,終於發現張逸的袖筒汁水淋漓,強扯著他一看,不由得又是一陣大笑。張逸面紅耳赤,還沒來得及辯解,郭剛基恰好走了進來,一見他這等情形,先是愣了一愣,繼而一撇嘴,自顧自地回到自己鋪上午睡去了。

    午睡的時間是從十二點到一點,這一個鐘頭,張逸真是如坐針氈,翻來覆去怎麼也合不上眼,總是時不時地偷看一下身旁的郭剛基,見他一動不動睡得正香,心裡就如貓抓也似地著急。

    一對小夥伴一鬧彆扭就是十來天,原本兩個人整天出雙入對的形影不離,這下每到散堂、吃飯、跑操的時候,郭剛基總是找個藉口避開張逸,張逸著急不已,可是也沒辦法好想,忍了十幾日終於忍耐不住,硬著頭皮去尋徐繼畬了。

    徐繼畬聽他結結巴巴地說了事情原委,不由得莞然而笑,畢竟還都是孩子啊!老人心性總是愛兒童的,徐繼畬自己無子,更是把這些幼童當作了自家兒子一般看待。見張逸如此著急,也就不忍心不理,當下一口答應把剛基叫來替他二人調解,卻要張逸先行躲在屏風後面去。

    他卻也有辦法,叫了郭剛基來,並不直接為他開解此事,而是拐彎抹角地說張逸品行不端,郭剛基平時與他交往甚密,要他偷偷留意觀察張逸的一言一行,只要略有差池,便將他除名逐出學堂去。張逸在屏風後險些當了真,只差沒脫口叫了出來。

    郭剛基皺著眉頭,歪著小腦袋想了半天,搖頭道:「徐先生,學生不敢答應。」徐繼畬哦了一聲,問道:「為何啊?」郭剛基侃侃有辭地道:「背人而揭其短,是為不仁;阿逸本無惡行,我若為了討好先生捏造出什麼來累得他被逐,那就是不義;若是隨口胡亂答應先生,回頭去並不照辦,那又是不信。這樣不仁、不義、不信的勾當,學生是不敢做的。」

    徐繼畬哈哈大笑,摸著郭剛基的腦袋笑道:「好,好!不因私而廢公,不屈勢而奪理,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張逸再也忍耐不住,從屏風後面跳了出來,大聲道:「徐先生,您說要替我跟剛基開解的,怎麼……」徐繼畬笑著擺擺手,道:「別急。」轉對郭剛基道:「但是自古成大事者莫不心懷寬廣,你見過一國王侯將相同人斤斤計較、打架吵嘴麼?」

    一指張逸,道:「小哥倆不過一點誤會,何至於鬧到幾日互不理睬!張逸固然是不該不知好人心,剛基對他百般冷淡,也報復的有些過頭了。今天老夫作主,你們來拉拉手,往事就一筆勾銷,好不好?」說著拉起兩人手掌合在一起。

    其實剛基心中也早後悔了好久,只是張逸不先開口,他也不好意思服軟,一直僵持到了如今。現下徐先生親自給他台階下,再不奉命就太不會做人了,當即握了握張逸的手,叫了一聲「阿逸」。

    徐繼畬笑道:「老夫瞧你們兩個倒是一對。不如今天就在這裡,老夫作主,你二人換了帖罷。兩家父母那邊自有老夫去關說。」張逸仰起頭,問道:「換帖是什麼?」

    郭剛基搶著答道:「就是往後禍福相擔,榮辱與共。」徐繼畬感慨道:「好,好!禍福相擔,榮辱與共,這幾句話說起來容易,可要真能辦到,也算至善之人了!」叫人取黃紙來,命郭張二人各自書了姓名八字,跪在至聖先師的牌位前面,把兩張帖子拿在手中,道:「從今以後你們兩個就是弟兄,要彼此扶持才好,不可動輒鬥氣。」

    看著兩人都點了頭,才道:「如今國家首重人才,你二人文采都屬可造,人又聰明,將來若能並為棟樑,也可算得上一樁美事。勉之,勉之!」說著將帖子分別交在兩人手裡。

    郭剛基看看張逸,叫了一聲「哥哥」,張逸也抓抓後腦,有些靦腆地喚道:「兄弟!」這一對異姓弟兄,後來果然都彪炳史冊,至於兩人之間的手足之情,也曾經留下許多佳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