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鬼子六大傳

卷二 驚蟄 一百五十回 三方會談 文 / 浮竹

    一百五十回三方會談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這邊經過十幾天的磋商,剛剛跟美國簽好了密約,伯駕還沒來得及離開西山,從江南大營便又傳來消息:陳玉成已經頂不住英國兵艦的猛烈攻勢,終於放棄鎮江,率殘部撤往揚州繼續設防,賀布並不登陸進逼,奪取城池,只是命令軍艦停泊在鎮江港口虎視眈眈,每日發上幾炮,嚇唬城內的軍民。中美條約之中的第一和第三條都是公開的,在上海的美國洋行一聽說鎮江已經免稅了,當即開著貨輪,運了許多洋布、洋油之類的貨物進港銷售,恰與賀布所帶兵艦起了爭執,英國兵船上發了兩炮警告美國貨船不得繼續進港,可是美國佬置若罔聞,仗著條約撐腰,命令水手不要理睬英國人,只管強行入港。那美國船上的引水是個當地土人,當初雇他來的時候只說將船帶入港裡便罷,何曾預先言明還有這等大場面?登時嚇的癱軟在甲板上動彈不得。

    美商一看,只好暫且作罷,轉過頭來尋了一份詳詳細細的水文圖紙,又再要求英國兵船讓開道來,給他們進去。若以條約而論,這件事情卻是美國人佔得住理,可是賀布偏是個不講理的人,只說中國同美國簽訂條約,是背了英國的,從未得到英國駐華公使的認可,自己當然毋須遵奉。再說英國兵船逼近鎮江,那是受江南大營主帥、欽差大人和春的邀請前來助剿,欽差的意思就是朝廷的意思,美國佬憑什麼叫他們讓開?不光推個乾淨,賀布還倒打一耙,指責美國商人攜帶戰略物資進入太平天國佔領地區,是不是想資助叛軍?美國貨商一氣之下,開著船回了上海,回到上海便去美領館告狀,恰好碰上從天津南下歸港的伯駕,於是衝著他如此這般大倒一番苦水。伯駕一聽這還了得?立時氣沖沖地尋到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來抗議,要他本著兩國合作的精神解決這一爭端。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其實英國覺得也差不多了。本來這一次就只是想給中國人一個下馬威看看,以便在台灣的煤礦開發之中撈到更大的好處,現在美國佬跟著摻和進來,已經分去了不少利潤,再不收手,恐怕除了英美邦交破裂之外並無其他好處,那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呢。不過面子總還是要的,在阿禮國的授意之下,美國決定出來當中間人說和,向北京政府希望能夠舉行一次中美英的三方會談,英國代表是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美國是使館秘書斯奎爾斯,中國方面就算輔政王不肯親自出面,至少也要派遣一位欽差大臣前來。

    奕訢拿著伯駕發來的照會呆了半天,五指漸漸收緊,把那照會捏成一團,用力丟在地下,順手一拳擊在桌上,旋即對值班章京蔣晉道:「你現在去請工部文大人來。」文祥現在是工部的右侍郎,卻不在軍機之中,這個時辰定是在本衙門辦公無疑。蔣晉答應一聲,匆匆起身去了。奕訢歎口氣,俯身把那揉成一團的照會撿了起來,攤開撫平,又細細地看了一遍。

    過沒多久,文祥氣喘吁吁地推門進來,還沒來得及跪拜,便被奕訢叫到書桌前面,指著美國照會要他看。文祥也是越看眉頭越緊,忍不住問道:「王爺打算由下官擔此重任?」

    奕訢點點頭,道:「不怕對你說,咱們信得過的幾個人之中,目前能夠統籌全局的唯胡林翼而已,這一點連本王都不及他,他是非留在京師不可的。寶鋆性子浮躁,面對外國人我怕他把持不住。至於許庚身諸人,職位太低,派出去恐怕落人口實。麟魁瑞麟這兩個草包……就不必說了。本王想來想去,只有你最合適。而且此次談判難免涉及台灣煤礦,你是工部侍郎,去了好說話。」說著雙目落在文祥的臉上。

    文祥思索片刻,一點頭,道:「好!」話頭一轉,又道:「只是王爺須得明告下官,咱們這一次能應許什麼?不能應許什麼?」奕訢嗯了一聲,道:「這我本就是要對你好好說說的。本王料想英美這一次是勾結起來謀奪好處,裂土雖然不至於,可是開埠看起來是免不掉的了。你只記住內河不開這一條就可以,此外沿海的所在儘管設立碼頭,但是條約之中一定須得寫明依照大清律例繳納稅款等條。」文祥點點頭,聽著奕訢繼續說下去:「英美若是索要租界,不是完全不可答應,但只許兩個地方:上海與香港。而且既是租界,必有租金,要他先付清了地租,才把土地借給他。」

    想了一想,續道:「台灣煤礦的合同還沒訂立,我料英國人必會趁火打劫,要咱們增加抵償的額度。百分之二十乃是上限,萬萬不可再加,否則美國依樣葫蘆地索要起來,我們還有賺頭麼?還有,務必要另訂一個借師助剿條約,約定某月某日英美兵船必須為我進攻某處,否則以上讓步盡皆不可,記住了麼?」文祥一面聽,一面點頭,旋又問道:「那麼此次的完,接口道:「隨員去京師大學堂中挑選,揀你覺得合適之人帶去便可。」文祥也不再問,默默尋思了一會。

    他趕著出京,當日便持了恭王手諭,往京師崇文學堂去選擇是去與洋毛子談判,有些便嚇得縮了回去,告病不肯參加大會;有些卻是踴躍爭先,特地跑到文祥面前懇請破格錄用,這其中便有郭剛基的一份。

    文祥乍聽,還以為自己耳朵長錯地方,隨即哈哈笑道:「不行不行,你這年紀太小了。攜一童子與外人會談,豈不惹人嘲笑?」郭剛基挺了胸膛,大聲道:「有志不在百歲,無志空長年高,昔有甘羅十二為宰相,安知今日不得有剛基十二退外虜?」文祥暗自驚訝,心想這孩子果有乃父風範,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初生牛犢。有志氣固然是好,可是要叫他把這麼個十二歲的孩童列入隨員名單,確是太兒戲了些。可是看看剛基滿是求懇希冀神色的臉孔,卻又不忍一口拒絕,當即婉轉推搪道:「這一回的隨員是要王爺親口核准的,我亦做不得主。」郭剛基眨眨眼睛,行個禮,跑了出去。文祥本以為他就此作罷,沒承想這孩子居然跑到恭王府上去纏奕訢了。過了幾個時辰,郭剛基滿臉笑容地拿著一封奕訢的親筆信跑了回來,文祥拆開一看,卻是囑咐他儘管帶剛基出去見識見識,只不過不要列入隨員名單,只充作他私人的一個跟班便可。文祥無法可想,只得答應下來,把個郭剛基高興得眉目鼻子擠成一團,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小孩子心性,有了什麼事情便要快活半日,郭剛基得了文祥親口應允,直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覺,拉著張逸兩人鑽在被窩裡說了半夜悄悄話。張逸十分羨慕地瞧著郭剛基,問道:「上次不是聽徐大人說,你爹過年的時候就要回國來述職麼?你這跟著文大人一去,准見不著他了。你不怕你爹生氣?」郭剛基素來崇拜父親,聽張逸這麼一說,臉色瞬間有些暗淡,不過旋即又高興起來:「那有什麼?爹爹平時老教我好男兒志在天下,豈有關起門來自己享受天倫之樂的道理。再說……」吞了一口口水,道:「再說爹爹若知道我去做什麼,只有代我歡喜的份,怎麼會生氣!」張逸更加羨慕,歎了口氣,道:「唉,若是我爹像你爹那樣有本事就好了!」郭剛基笑道:「怎麼不能?咱們兩個換過帖了,我爹可不就是你爹?今年爹爹回來,哥哥就代兄弟去盡孝罷。」張逸十分歡喜,連連答應不已,又鬧一會,便都睡著了。

    這一次的事情所以安排了文祥去,首先是因為奕訢希望能夠盡快把中國與英美這兩個大頭之間的關係平穩下來,否則論到外交上的經驗豐富,他寧可把談判推遲一兩個月,留待郭嵩燾回來再議。另一方面說,也是刻意要給文祥創造機會,因為目前的高層之中,就以文祥年紀最輕,資歷最淺,甚至寶鋆也比他略勝一籌,再加上開平興辦工業全是文祥一手負責,開罪了不少宿臣舊黨,奕訢幾次想把他拉進軍機,都是無果而終,如果這一回談判成功,便可以藉著這個由頭,讓他在軍機上學習行走了。文祥明白恭王的用心,也暗自下定了決心非把此事辦好不可。

    在上海的磋商進行得十分艱難,英國寸步不讓,在中國原已應允的開放鎮江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許多苛刻的條件,譬如准許英國公司經陸路進入內地售賣貨物,准許英國公司在華開設獨資企業,保護租界,不准中國地方官員擅自騷擾等等。美國雖然表面上打著調停的幌子,可是暗地裡卻同英國沆瀣一氣,因為斯奎爾斯心裡清楚得很,根據最惠國條款,英國得到越多,美國得到的也就越多。文祥咬緊牙關,一面與英美兩方代表周旋,一面派人快馬急奏北京,詢問奕訢的意見。

    奕訢接到文祥奏折的時候,正在崇文門外親率禮部一干官員迎接出使歐洲諸國歸來的郭嵩燾一行。這一次郭嵩燾奉命歸國述職,由李鴻章留在了倫敦,暫代他駐歐特使的職權,而先後兩批被送往普魯士各個軍事院校就讀的一百多名學生,也會跟隨他一起回來。郭嵩燾果然是一個守時的人,昨天派人先期預告,說是大約在今日正午便可到達,奕訢只等到日頭微偏,就見地平線的遠方出現了一隊若隱若現的人影,連忙命禮部負責維持秩序的主事招呼眾人站班。

    距離崇文門還有一里地的樣子,郭嵩燾便不敢繼續坐轎,命人停了轎子,鑽將出來,深深吸了一口北京的空氣。剛剛下過一場雪,空氣冷冽而又清新,沁在他心扉之間,讓他不由深切地體會到:終於回來了!他吩咐梁氏乘坐的小轎在後等著,自己帶領隨員和留學生,踏著薄雪一步步地往崇文門方向走去。樂歌響了,一個黑色的人影大步迎將上來,向他張開雙臂,是王爺親自來接了!

    行過抱見之禮,郭嵩燾帶頭跪了下來,重行叩見。奕訢坦然受他三拜,這才彎腰攙他起身,替他拍去前襟粘著的雪霰,略帶感歎地道:「筠仙辛苦了!」郭嵩燾鼻子一酸,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這兩年在外所受的種種委屈一時間全上心頭。這個當初面對艱難困苦時候並沒有一絲退縮畏葸的要強漢子,現在因為自己人的一句慰問,竟然動起了真感情。奕訢笑道:「回來了,就是好事!」回頭吩咐禮部主事,替郭嵩燾的隨行人員妥善安頓食宿,跟著便挽了郭嵩燾,兩人並肩往崇文門內走去。

    一路上,奕訢便對他說些近日以來北京政局的情形,又把文祥的奏報拿出來遞給他看。郭嵩燾沉吟半晌,道:「下官這次回來之前見過普魯士公會駐法蘭克福的代表俾斯麥閣下,他要下官轉托給王爺一句口信。」奕訢「哦」了一聲,只聽郭嵩燾道:「俾斯麥閣下說,在1800年以前,德意志被稱為歐洲病夫,而現在她已經成為一座待噴發的火山。中國之於遠東,就如同德意志之於歐洲,這兩個國家應當是天生的夥伴。他很遺憾不能親自來中國見識這個與德意志同樣優秀的民族,因為他即將被派遣到俄羅斯去為本國的榮譽而奮鬥了。」說著命隨從取出一個精緻的黃銅盒子,雙手捧著道:「這是俾斯麥閣下收到王爺贈送的景德鎮瓷塑之後,托下官轉致王爺的回禮。」奕訢對於俾斯麥會對中國表示友好,一點也不意外,可是他會送自己什麼東西呢?這倒讓他感覺十分好奇。打開盒子一看,原來是一隻長柄的石楠煙斗,雕刻得十分精緻。他把煙斗拿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看了看,道:「下面還刻得有字,是什麼意思?」郭嵩燾看了一眼,也說不識。直到很久以後,奕訢才弄明白這一行字原來是拉丁文,內容是一句古希臘的諺語,翻成中國話就是「一切都在流動,一切又都碰撞在一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