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鐵騎征西

大道小說網 蒙古鐵騎的戰術 文 / 斬天

.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麼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蒙古的騎射手足以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面對堅固的城牆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面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麼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當時蒙古人的投石機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陽城僅護城河就寬150米,後來蒙古人從波斯請來幾個工匠,對投石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投石機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軍西征為什麼戰無不勝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埃及的艾因賈魯特戰役除外),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國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西方各****隊採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採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即使在進入鐵器時代,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即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衝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

    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一可能的機會,在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因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儘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游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迴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像的戰爭場面。蒙古人西征時,在發生大部隊與敵正面遭遇的時候,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面的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從現代戰術來講,這種極易為對方衝擊的寬大正面是極為不利的)。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餘為輕騎兵(相對與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游騎四處做表面上無意義的運動。

    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極高的速度衝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並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一兩次這種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覆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但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二、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說「蒙古馬是最接近駱駝的馬」。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佈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短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像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家常便飯。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農耕民族所沒有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統帥放手讓士兵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但屠城毀田是為王者的下作,為世人所不齒。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士兵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蒙古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指揮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池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蒙古滅宋總共花了38年,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地勢大多不適合騎兵作戰,而且在回回炮發明之前,蒙古人對南宋的堅城深濠幾乎毫無辦法。但後來蒙古人在北方招募大量漢族步兵為他們作戰,又造出了像回回炮這樣的巨型攻城武器,就把上面這兩個困難都克服了。而蒙古軍隊在日本、越南等地的失敗都和天時地利有關係,越南的地勢別說騎兵,連步兵都很難行動,再加上瘴氣、瘟疫,北方戰士水土不服.當時蒙古軍隊與其說是被當地人打敗的,還不如說是被當地的水土打敗的。至於打日本則更糟,兩次都碰上了海上巨風,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而且船上極難載馬,哎!老天不開眼啊,便宜小日本了。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悶熱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像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

    附:紹約河戰役

    1241年,速不台和拔都分率蒙古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裡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軍隊近6萬人(其中3萬人為蒙古軍隊,其餘為蒙古軍隊所滅國的軍隊,有點抗日戰爭中的偽軍)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隊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隊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隊的主攻軍隊由三個騎兵縱隊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裡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一些絕望中的匈軍士兵發現其西側有一缺口,於是奪路衝了出去,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為了跑得快些,他們丟棄了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盔甲。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並用馬刀、短斧、狼牙棒猛砍精疲力竭的匈軍士兵。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十餘萬佩斯城居民被屠殺。紹約河戰役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這十萬匈牙利大軍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軍隊,蒙古軍隊在東歐平原勢如破竹,震動了羅馬教廷和西歐諸國,整個歐洲都為蒙古軍隊下一步進攻的目標而惶惶不可終日。但是正當蒙古軍隊於1242年初逼近維也納的時候,驚慌失措的歐洲人發現,蒙古軍隊卻迅速撤退了,後來才知道蒙古大汗窩闊台(成吉思汗的三兒子)病逝了,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大汗病逝,蒙古在外面的所有男人必須回草原參加忽裡台(大會的意思),推舉出新的大汗。蒙古軍隊撤離後,他們留給匈牙利、亞里西亞和波蘭的浩劫災難令人觸目驚心,整個地區變成了一片荒無人煙的廢墟。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救了歐洲人一命,要不然歷史將是另一幅景象。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蒙古的西征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餘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佔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干(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裡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術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裡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蕩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師。

    在13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先後發動數次大規模的西征。僅僅憑藉著人數較少的軍隊,以及漫長的後勤供應線,幾乎戰無不勝(1260年在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除外)。

    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大軍的西征史,不僅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而且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這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數量通常較少,總數最多不過20萬人(在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在單次戰役中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再現昔日蒙古大軍在金國鈞州一戰中「層層疊疊,厚20里」的列陣。然而卻屢戰屢勝,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歐洲軍隊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

    而在中國,無論是戰國時代的車陣、還是明朝戚繼光專門攻打倭寇的鴛鴦陣,或者是與韃靼決戰時的車、騎協同戰陣,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在作戰時,雖然隊形並不嚴整,但講究的是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由於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比較講究「詭道」,而不太講究堂堂正正的交戰。正是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從而使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顯得較弱。面對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如果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幾乎就沒有取勝的可能。

    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全部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而且越往後排,長槍就會越長,以至架在前排士兵的肩膀上。在方陣的正面,就真正形成了如林的叢槍。在方陣的後面,有時會有標槍手不停地往敵方投擲標槍。而部隊的後勤和護理工作,通常是由奴隸擔當的。在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游弋,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雖然這種戰術的衝擊力非常強大,使東方軍隊根本無法抵擋。但是,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一是隊伍移動不便,二是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進入鐵器時代後,隨著馬鞍的發展,使得騎兵在軍隊兵種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東西方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東方的騎兵一般很少穿戴較重的裝甲,在兵器的配置上,騎兵既能用馬刀、長槍,也可用弓箭。為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衝擊力,騎兵部隊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自發展成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後,穿著厚厚鎖子甲的士兵,可以有效地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主要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與東方不同的是,在騎兵戰術的運用上,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過於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從而幾乎失去了戰術的機動能力,使作戰範圍只能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

    由於地理原因,雖然歐洲軍隊曾與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但從未與萬里之外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打過照面。曾經有過的惟一的機會,那就是亞歷山大在攻克印度後準備東進時,卻因病逝而告終,從而使這一可能沒有最終實現。

    蒙古戰術機動靈活遠高於歐洲人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立即展開了對中國北方各國的大規模攻擊。

    和其他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最初,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蒙古軍隊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儘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但是在中原那些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部隊便顯得無能為力。

    聰明的蒙古人很快便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中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一改以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近發明的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從而使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進行上百里大規模的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而且在戰鬥中,他們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採用的辦法是,讓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一旦受到攻擊後便撤退。待追擊而來的敵軍隊形開始散亂、人員顯得疲憊時,早已形成四面包抄的蒙古騎兵便會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上。在以往與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的戰鬥中,這種戰術屢試屢勝。但像蒙古人以往利用四處的游騎作為間諜,讓大規模的騎兵軍隊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卻沒有出現過。由於蒙古人不僅將大量的漢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編到軍隊之中,而且還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作為攻城的主要武器,在東方大地,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蒙古大軍幾乎所向披靡、攻無不克。

    事實上,無論什麼時候,在一對一的決戰中,蒙古大軍都無法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這不僅是因為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遠強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而且歐洲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是,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人所遠遠不及的。

    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的戰場內進行的。而且,他們有著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作為戰場,且習慣迂迴的蒙古軍隊時,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像的戰爭場面。

    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一兩次這樣的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由於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旦發覺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的時候,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蒙古軍隊在騎兵快速大縱深地前進時,遇敵堅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後續的攻堅工兵,而大部隊仍繼續高速前進,使後方的敵人根本無法作出戰爭準備。

    另外,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

    以少勝多的佩斯城戰役

    歷史上著名的佩斯城戰役,就是上述蒙古大軍戰勝歐洲軍隊的典型戰例。

    1241年,蒙古蘇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在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支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裡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著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

    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匈牙利國王貝拉判明了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10萬人的軍隊,尋找與蒙古軍隊決戰的機會。而蒙古近6萬人的主力則稍稍後撤,以避匈軍的攻擊。4月,當雙方最終在紹約河畔對峙時,匈牙利以為對岸便是蒙古的主力,迅速地搶佔了1個巨大的橋頭堡,並在河西岸以大量的馬車連成了堅固的兵營,等待著蒙古軍隊的攻擊。

    當後續的工兵到達後,在黎明時刻,蒙古軍立即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在前所未見的猛烈攻擊下,守備部隊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總攻。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列隊殺向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大軍時,卻發現這支部隊並不是蒙古軍隊的主力!

    此時,約3萬人的蒙古大軍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趁夜渡過冰冷的河水。當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時,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裡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有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和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是西方軍隊首次見到的,其內心的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使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然而,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在速度和耐力上,遠遠高於逃跑者,他們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在紹約河戰役中,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正是憑藉著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蒙古大軍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由於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以至很久以來,歐洲人還始終認為是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為懸殊的。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

    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馬應該算作是世界上最劣等的馬。這種馬不僅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礙的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的遼闊平原,蒙古馬都可以,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它們可以長距離不停頓地奔跑,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任務,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蒙古馬還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作為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的戰馬。

    蒙古馬的這種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了在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在1241年冬季,當蘇布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只用了3天的時間,而在佈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竟有三百多公里之遙,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來自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所使用的拋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原是中原各國在守備堅固的城防時,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武器。蒙古軍隊掌握了這些武器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於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上,很多時候都是在火藥類武器對城牆尚未造成完全破壞時,守軍便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軍人的特殊社會組織

    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蒙古人從小就是一名鬥士。在馬背上長大,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後就早可以算成是職業軍人。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究,將爬冰臥雪視為常事,至於遠距離跋涉,更是習以為常。對物質條件的不太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顯得很輕。由於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從而使西方一些平時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永遠難望其項背。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雖然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但是,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卻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以及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放手讓士兵進行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湧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也極其野蠻的戰士。而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另外,當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將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三四歲的蒙古孩子就在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自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也是極為驚人的。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他們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做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屢屢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既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在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不分男女老幼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著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就是必然的結果。而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根本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而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更為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使他們難以適應,成為病夫,或者被瘟疫奪去了生命。就像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