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孫策

第二卷 一統江東 第十八章 武經七書 文 / 凝楓

    第十八章武經七書

    很難想像兩個飽讀詩書的名士怎麼會和他交往在一起,特別是在這個階級界限非常明顯的時代。不過,孫策還是開始為廖九公解說著,因為其他兩位師傅暫時因書成「瘋」了,無視廖、孫兩人的存在。

    「九公師傅,《孫子兵法》的作者乃是我孫家的先祖孫武,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而他留下來的《孫子兵法》一書共十三篇,分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這本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我相信定然還會流傳得更久遠,只要是有戰爭的年代都會非常喜歡它的。

    《吳子兵法》的作者是吳起,他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改革家。《吳子》一書雖僅五千字左右,但內容十分豐富,是繼我孫家的《孫子兵法》後的又一本著名兵法書。」

    「這個吳起是誰?這麼厲害?」廖九公竟然不知道有吳起這個人。

    「酒鬼,吳起的經歷我來告訴你。他青年時赴魯,從曾子學儒,因母喪不歸被逐出師門。離開曾子後,轉而研究兵法,希望在軍事上有所建樹。不久,齊軍伐魯。吳起被任為將,率領魯軍以弱擊強,大敗齊軍,在軍事上初露頭角。後因遭到魯國權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迫離魯赴魏,得到魏文侯賞識,被任為將,負責魏國西河地區的防守。在魏期間,吳起率魏軍與諸侯大戰76次,全勝64次,其餘的也都打成了平手,為魏國拓地千里,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魏文侯死後,吳起被魏武侯疏遠,並被免職。吳起遂離魏赴楚,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楚悼王任吳起為令尹,進行全面變法。吳起感悼王知遇之恩,竭盡全力進行改革,終於使楚國走上強盛之路。隨後,吳起率楚軍南征北戰,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平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赫赫戰功,一時威震諸侯,揚名天下。後來,楚悼王去世,而反對改革的楚國貴族勢力乘機發難,向吳起突然襲擊。吳起為亂箭射殺,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黃承彥終於清醒過來了,於是就接了廖九公的話。

    「那後面的五本書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法書?」廖九公繼續好奇的問著。

    「不,《司馬法》是春秋後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司馬穰苴所作。司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因功封大司馬,故稱司馬穰苴。司馬穰苴對春秋以前的古兵法有很深刻的研究,尤以能申明古司馬法而著稱,後來他關於當時戰爭問題言論被後人匯錄成書,後人也就把它叫做《司馬法》。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論述戰爭觀、治軍以及陣法等內容。這部兵書的主要特點是強調以仁為本,同時又保留了春秋前期,包括夏、商、週三代的兵學觀點。

    《六韜》乃是西周呂望所作,它的理論基礎是以民為本。其中文韜、武韜、龍韜,討論戰爭與戰略,部隊編成與將帥等問題,虎韜、豹韜、犬韜主要論述具體的戰術問題。呂望,又稱呂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王死後,他繼續輔佐其子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

    《三略》,乃是我黃家先祖黃石公所撰,當年它和《六韜》被先祖一起傳於留侯張良,它分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論述辨別奸雄,闡明成敗;中略論述御將統兵的方略;下略論述道德,分析安危。

    《鬼谷子》一書也是春秋人王詡所著,其人隱居在清溪的鬼谷,所以後人都稱呼他為鬼谷先生或者鬼谷子。《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其中的《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傳聞他有很多徒弟,最為著名的四個就是蘇秦、張儀、孫濱和龐涓,其中孫濱也是孫武後人,我們徒兒的先人!

    至於《尉繚子》一書,我也不清楚,徒兒應該知道吧。」黃承彥說完就看向孫策,希望可以從孫策口中瞭解。

    孫策見三位師傅都看向自己,於是仔細的解說著:「《尉繚子》為戰國梁惠王時期軍事家尉繚所著,它的主要特徵是討論治國與治軍的重大問題。它指出了戰爭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問題,主要內容大致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共二十四篇。前十二篇,主要論述戰爭的根本問題以及攻城守城等作戰問題;後十二篇主要討論軍隊編制和各種獎懲制度。

    《武經七書》是一部以軍事謀略為主體,軍事政治、軍事經濟、軍事外交、軍事文化兼備的兵法書。《孫子兵法》是『正』兵書,是培養將帥軍事人才的必修基礎;《吳子》繼承了《孫子兵法》的『正』,卻又增添了許多儒家特色,培養的是武將型的軍事人才;《孫子兵法》側重總體戰略,《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主要培養的是說客、參謀型軍事人才;《六韜》、《三略》是『政』兵書,培養的是參謀、內政型的軍事人才;《司馬法》亦屬於正兵家之作,側重於講統攝,培養的是大將、統帥型的軍事人才;《尉繚子》是對先秦諸子進行初步綜合、俱雜家特徵的談兵之作,培養的是指揮、統攝型的軍事人才。這些兵書相輔相成,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出來。當然了,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只能以繼承和批判的精神來借鑒前輩們的經驗和心血,卻不可盲目跟從……」

    「徒兒所說有理!不愧是這《武經七書》的編輯人。可是,今後由誰來負責教導這《武經七書》?」龐德公看著孫策問了起來,自己三人可教導不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