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四零回 商稅 文 / 半埂草

    第二四零回商稅

    所謂重病需用猛藥。但也要講究循序漸進,李彥在砍掉宮廷大部分太監、宮女以及內監的作坊以後,也是給天下的宗室做出一個範本,那就是皇帝已經如此,你們更應該效仿。

    縮減宗室的支出,毫無疑問將惹來一片反對之聲,包括朱由校本人,這位非常看重感情的皇帝,顯然也不會同意這麼做。

    李彥並不打算立即動手,總之內庫現在掌握在他手上,對於宗室的一些撥款,能拖則拖,能減則減。

    李彥倡導法治,不過在當前的條件下,為了讓一些事情順利實施,他又不得不有一些例外,手握內庫即是如此,戶部尚書李起元、分管戶部的內閣大學士趙彥,都曾提出內庫的歸屬,認為既然不設內庫,那就應該將內庫歸入戶部的國庫。

    李彥知道在新政這條道路上。他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獨行者,所以能攬的權力,也要盡量攬在手上,對於趙彥、李起元要將內庫併入戶部的要求,予以拒絕。

    李彥也有自己的理由,內庫的收入主要就是鹽稅,而鹽也屬於手工業,歸口工部管理,工部本來就收徵收商稅、貨物稅以及諸如竹木抽分、漁稅之類的職權,並且工部也有自己的銀庫,那就是工部節慎庫。

    節慎庫本來就是儲存這些稅款,以及工程款料,李彥的做法就是將節慎庫和內庫合併,成為新的節慎庫,並且提拔夏熙為節慎庫從九品的大使,替自己掌握節慎庫的銀子。

    如此一來,戶部的收入主要是田賦,而節慎庫則掌握了鹽稅,各種工商稅,關卡稅,以及海關稅,基本上形成「平分天下」的局面。

    而在李彥看來,節慎庫現在的收入主要還是鹽稅。結構並不合理,但是未來的增長潛力,肯定要超過田賦。

    「工商稅是必需要徵收的,但必需要找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遼東模式在內地怕是還無法實施,」李彥在遼南曾經設立海關,從遼南中轉的海貿商品中徵收關稅,這些關稅成為遼南發展和復遼軍不斷壯大的源泉。遼南海關是由海商們推舉關長,按照李彥給出的規則組建,如今遼南的政務院已經實現民選,這在大明內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夏熙作為豪商之一,如今幫著李彥管錢,自然知道在什麼立場就如何考慮問題:「遼南的模式雖然不能照搬,但是在天津、登州組建海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包括南方的海州、松江、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市舶司,重組以後,即可像遼南那樣徵收關稅。」

    李彥點了點頭:「你來起草一份規則,然後找些海商商量商量,我的想法,還是得發揮海商的積極性,並且要鼓勵海外貿易,但是有一條,逃稅漏稅需要管,進出口貿易的品種也要納入管理,這些你都要考慮到。」

    「當然,最基本的兩條還是如何收稅、將稅收好;以及對海關官員的監督,防止貪腐,以及官商勾結!」

    從廣東到京城。遠隔萬里,在這個交通和通訊手段都很落後的時代,想要通過中央集權,管理到各個地方,顯然並不合適。

    所謂天高皇帝遠,大明的鈔關制度、市舶司制度,效果都不是很好,萬歷時期曾經派出中官,也就是太監充任各地的稅監、礦監,但是從歷年的財政收入來看,並沒有得到多少增加,阻力、能力以及貪腐都使得本來有可能起到作用的政策,變成擾民,抗議聲四起。

    在李彥看來,遼南模式其實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內地的情況與遼南也有所不同,遼南的模式說白了,就是遼南衙署和海商協會對海關進行管理和監督,因為遼南事實上是自治的狀況,所以對海商的約束力比較大。

    而在內地,一省布政司的權力有限,很可能出現海商協會和地方官署勾結的情況,李彥現在站在朝廷的立場,當然希望避免這樣的事情。

    事實上,沒有絕對完美、不存在漏洞的制度,何況制度本身好不好,也要看執行的效果,就李彥來看,其實大明的很多制度都已經相當完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形同虛設。

    李彥將原先曾在遼南海關擔任關長的孫延榮抽調回京。讓他和夏熙一同籌建天津海關,此外還要釐清全國工商稅的徵收辦法。

    如果說皇家博覽會讓天下的商人都很振奮,那麼籌建海關和徵收工商稅的消息,就讓大家感到十分惶恐,其一是作為商人,當然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損;其次也是擔心重演萬曆年間,榷稅太監胡作非為的故事。

    李彥本來就想同商人一起,弄出一個合適的辦法,這個消息並沒有遮著掩著,仍然是用筆名在報紙上刊發了幾篇文章,闡述納稅的權利和義務。指出商人依法納稅,國家才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譬如組建強大的軍隊,不讓外敵入侵,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也只有商人依法納稅,國家才能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修繕道路、運河等等,使得他們經商的活動能夠順利展開。

    商人納稅,可以享受這些好處,反過來說,朝廷收稅,就有義務做好這些事情。

    李彥的這幾篇文章,引起的反響甚至要比籌建海關、徵收工商稅等來得更加猛烈,因為繳稅本來就是慣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天下都是皇帝的,納稅屬於綱常倫理,從來沒有人因為要收稅,而跟他們講這些道理;他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納稅還有這些好處。

    然而不得不說,這些觀點說得確實在理,就好比海上貿易,特別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艦隊以後。海貿比之從前變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讓那些野蠻人衝過來,肯定沒法做生意。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對此都有體會,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朝廷表現出來的這個姿態,大不尋常,用有些人的話來說,就是「循循善誘」。

    而且官方還在報紙上徵求意見。稅率如何,如何徵收,如何監管等等,洋洋灑灑十幾條,還讓他們提意見,有什麼看法都可以通過各地的官衙,驛站,以及華夏社進行反應。

    多數人對此表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願的那種。畢竟,稅率不少太高的話,這樣的姿態讓大家都能接受。

    當然,道理是這麼說,但是要讓一些習慣於免稅和逃稅的人來說,未必就能心甘情願,總會有人覺得有些事情就應該是朝廷做的,不該讓他們付錢,此外還有很多質疑到時候會亂收稅之類的聲音,但是在朝廷積極的姿態,以及務實的舉動之下,支持者還是主流,各種各樣的意見也提出不少。

    朝中的文武大臣對於設立海關大致也持支持的態度,明朝的海禁,事實上早就已經開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運轉,包括各地的鈔關。

    對於李彥整理工商稅,內閣自然不會反對,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說不要擾民,不能與民爭利。

    就明朝商稅的實踐來說,因為不像田賦那麼容易確定具體的數目,所以多是採用定額的方式,譬如說臨清鈔關,一年要收六萬兩稅銀,大致都是如此。

    李彥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來的稅目,事實上很多稅目也都存在,不過朝廷這邊卻很難從中獲得財政收入,而在地方上,從事工商者可能也並不少交稅,這就是執行不力,或者說很難執行。

    來自蘇松會館、海商協會等在京的一些商人,憑籍在遼南時的良好關係,被夏熙邀請參加一次「茶話會」,也就是一邊品茶,一邊討論事情。

    夏熙現在的品級不高,過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說起話來也比較隨便:「朝廷要繳納的稅收,咱們榮昌號從來沒有缺過,但是有些話在這裡還是要說給夏掌——夏大人,我們希望的,就是能夠像遼南那樣,首先是稅目明白,該交多少稅,大家心裡都有個明白賬,不能亂收;其次就是一稅制,不能重複的收,譬如俺們的貨物從南邊運過來,運河之上就是十幾道稅卡,本來的稅率並不高,十幾道卡收下來,那就不是小數字。」

    這位跟夏熙比較熟,也一直都做遼南那邊的生意,習慣了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應也都差不多,稅可以交,但是稅率要合理,還有就是上面這兩個問題,稅率要明白,不能重複收稅。

    「茶話會」開到最後,李彥突然出現給大家表態:合理稅率、收稅透明化,並實現一稅制,這將是工商稅包括海關徵稅的基本原則。

    「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有力的支持,我們來一起創造一個最好的貿易環境……」

    如果說遼南時的李彥只是權力大一點的地方官,如今身為內閣次輔,其地位和影響力無疑遠超往日,他的表態,立刻得到在場的商人集體鼓掌支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