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九回 辯論 文 / 半埂草

    第二三九回辯論

    朱由校身體的好轉。並開始關注「皇家博覽會」,因為在參展名錄上,他能夠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歷來封建的王朝的皇帝及其繼承人,其行動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多數是從出生開始,一直就在皇城之內,很多皇帝終其一生,都可能沒有離開過宮門,即便是偶爾有那麼一兩次,所能接觸的東西也非常有限。

    因而對很多哪怕是常見的物品,朱由校也感到很好奇。

    朱由校身體好轉以後,就讓李彥擺脫了「試圖謀害聖上」的指責,然而卻也有新的麻煩。

    在李彥想來,他將皇帝的權力分給內閣、部院和文武大臣,應該是一件很得人心的事情,然而隨著朱由校的康復,重新入閣的前首輔葉向高,以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希望皇上能夠親政。

    對於內閣攬權的指責,聲音也不小,因為這已經牽涉到根本的政治理念之爭。甚至有人直接要面稟皇上。

    皇宮依然處在復遼軍的控制之下,當然現在是經過整編以後的羽林衛。

    李彥的新政得到一部分勳貴的支持,對於親軍衛的整編雖然遇到不少障礙,但大體進行得還算順利,錦衣衛和羽林衛是其中最早完成整編的兩個親軍衛,其中錦衣衛的職責轉變為偵察和情報,羽林衛則側重要皇城保衛。

    而在內宮,李彥裁汰大量太監宮女的同時,少不得還是要保留一部分僕役,但是明確規定後宮僕役的職責,不得干涉政治。

    為此,李彥專門起草一份法規,對宮禁行為進行約束,事實上作為皇帝身邊的人,很容易多皇帝本人發生影響,關鍵還是從制度上解決問題,使得皇帝的權力不至於那麼「至高無上」。

    李彥廢除司禮監,使得內監只相當於一個僕役機構,照顧皇帝本人的私生活,打掃和維持皇宮的整潔。

    皇上和內閣一樣,都可以擁有一個秘書機構,協助處理各種公務,這個機構通常就設在翰林院。官員們想見皇上,應該通過翰林院聯繫,如果皇帝允可,那麼方可入宮覲見。

    朱由校並非一個勤政的皇帝,說他智商也罷,受教育程度不高也罷,總之他對處理朝政感到非常頭疼,反而對手工藝品十分感興趣,甚至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這也是魏忠賢能夠獨攬大權的原因之一。

    對於朝臣們的請見,朱由校開始都是一概拒絕,等到他因為「皇家博覽會」,從消沉中走出來,才開始考慮這件事。

    在朱由校看來,雖然說李彥發動兵變,導致魏忠賢和客氏死亡,這件事很難原諒,但是他也能理解這件事的原委,而且李彥此後的所作所為,也讓孤立無援的小皇帝有了某種依賴感。

    譬如厚葬魏忠賢和客氏,並且下旨宣佈不再追求此二人的責任;又好比調整大臣的職權,使得他不用管那麼多事,等等!

    而最讓朱由校喜歡的還是這次「皇家博覽會」,這使得他終於開始重新接納李彥。

    李彥也尋找機會,同朱由校談了一些他對皇帝和內閣權力分配的構想,李彥認為皇帝始終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並享有世襲的權力,這個可以在法律中予以確認,任何試圖顛覆這一點的。都可以視為「叛國」、「違法」。

    但是皇帝代天治理天下,也並非要決定一切,這就好像上天雖然是這個世界的最高主宰,但也不會事事干預,而是會讓他的代理人,如皇帝來全權管理者一切。

    李彥覺得,皇帝可以代表天下,但如何治理國家,則可以授權給文武百官,皇帝只需要掌握監督和最終決定的權力就可以了。

    在李彥構想中的這套權力體系,皇帝的職權要比君主立憲制下面的君主權力更大一些,但是卻遠遠比不上皇帝的一言九鼎。

    偏偏朱由校覺得李彥說得很有道理,關鍵是能夠讓他從繁重的國事中解脫,並且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對於那些要求自己親政的大臣,朱由校反而覺得囉皂,大部分以「此事交內閣決斷」打發掉。

    朱由校自己可能還沒有覺得,其實他此舉已經和當初縱容魏忠賢攬權的狀況差不多,只不過此時的內閣並非某一個人,而是就個人的集體決策。

    如今的內閣包括首輔孫承宗,次輔朱延禧、崔景榮、趙彥、李彥,以及大學士葉向高、劉一燝、韓爌,此外就是李彥強烈要求,並得到軍隊和勳貴支持的王國興正式入閣,一共九個人。

    葉向高等人的任命早已經下達,但是當他們趕到京城的時候,卻發現如今的朝廷,比之閹黨當政的時候,變化來得更大。

    第一次內閣會議,首先發難的並非葉向高,而是大鬍子劉一燝指責李彥的所作所為,已經破壞了祖宗的傳統。違逆天倫之道。

    李彥對此也早有準備,或者說這樣的問題已經讓人提出過很多次,自然游刃有餘地進行了辯駁。

    只不過這次有葉向高等人作為首領,反對派的聲勢更加浩大,爭論的戰場從內閣,發展到朝議,再到報紙之上,最後一直鬧到御前。

    李彥已經將此事原原本本告訴朱由校,而在朱由校看來,雙方的爭議主要就是葉向高等人要他親自處理那些麻煩事;而李彥的辦法則要求內閣和百官先把事情處理好了,最後向皇帝匯報就行。

    就朱由校個人的想法來說,無疑是李彥的辦法更好,雖然葉向高等人認為李彥的一些做法,已經損害到皇帝的威權;但李彥也同樣高舉維護皇權的做法,因為內閣的決策,皇帝如果不同意,還是可以否決的,如果內閣堅持,始終有紛爭,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大朝議」。

    在御前辯論中,李彥準備充分,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雖然葉向高等人也能說出很多道理和事例,但是李彥舌戰群儒,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畢竟,他代表的是未來趨勢,而人心又總是自私的,誰不願意自己的權力大一些?何況閹黨專權的範例就擺在眼前,葉向高等人所標榜的「德治」,最大的漏洞就在於他們自己,當初東林盛極一時,卻無法阻擋魏閹上位,甚至連自己都丟官罷職。

    史載這次御前辯論初步奠定了新政的合法基礎,因為得到朱由校的肯定,標榜尊重皇權的葉向高等人,只能接受最終的結果。並且在內閣中忝為末座。

    而在民間輿論的交鋒中,李彥所代表的「立憲派」也佔據了絕對上風,特別是晚明已經出現「非君」思潮的情況下,所謂「立憲」的做法,更能夠得到支持。

    最為關鍵的地方,其實還在於閹黨篡權,事例就在眼前,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辦法可能是真的不行了。

    當然。反對者依然存在,不過得到輿論和皇帝支持的李彥,手中更握著強力機關,使得任何反對派都不敢輕易做出過激的舉動。

    而此次辯論之後,李彥趁熱打鐵,徹底對朝廷中樞的權力架構進行調整,確定了「立憲內閣制」的基本框架。

    對於朱由校來說,此事的最大影響就是他不用處理那麼多繁雜的事務,這是他樂於見到的。

    而對於百官來說,他們手中的權力多了,責任也變得更大,必須要改變從前的工作方式。

    而李彥則開始準備次年、也就是天啟七年的國士大會,屆時也將正逢三年一度的會試時間,首屆「皇家博覽會」也將在那個時候舉行。

    如今「皇家博覽會」已經成為朱由校參與比較多的一項工作,他甚至希望興辦一家手工作坊,也做出東西,拿到博覽會上進行展覽、評比。

    朱由校對手工藝癡心不改,李彥只能一面教他如何做一個形式上的好皇帝,而對他的這些愛好,則給予適當引導,支持朱由校去搞這樣的作坊,但是必須自負盈虧。

    整個體系改革以後,內庫被剝離。宮廷用度給大幅度裁減,一些浮華的規矩,也給李彥或明或暗地廢除,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夠將國庫的銀子當作自家的銀子。

    朱由校對於這些變化倒是沒有太大意見,或者說實際上對他的影響也不大,皇帝的體面依然能夠很好地維持,宮禁之中,還有一百多僕役為他服務,但是相比從前,已經減少了很多很多。

    同樣的,李彥也開始削減皇室及皇族的支出,後世曾經有研究認為,明朝的皇族在中後期已經成為國家財政身上的吸血蟲,明王朝最終滅亡,與這些藩王不無關係。

    明朝對藩王的管制極為嚴格:不得預四民之業,仕宦永絕,農商莫通,而且不得離開居住地,但同時待遇又極為優厚,不僅有豐厚的歲祿,而且還有大量不需要繳稅的封地,以及冊封、宮室、婚姻、喪葬等費用,並給予廚役、齋郎、鋪陳等雜役人員。

    這就使得明朝的宗室成為朝廷出資供養的寄生階層,特別是人口繁衍,宗室的規模一再擴張,使得朝廷的負擔越來越重,使得財政危機更趨嚴重。

    李彥知道,要對宗藩制度進行改變,所面臨的危機可能更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