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八回 工商 文 / 半埂草

    第二三八回工商

    京營的整編,比預想中的要順利很多。裁汰下來的兵員被整編成為工程營,把總以上的軍官,則給集中起來進行培訓。

    工程營的待遇在事實上要比京營原先的情況更好一些,起碼每個月的工錢都能足額發放,也比他們原先能領到的餉銀多,何況工地上供應一日三頓,管夠管飽,偶爾還能吃到葷腥,比之從前,好了不知多少。

    與運河疏浚工程不同,京通路、以及京津路的修造,雖然同樣是由工部牽頭組織,但是具體施工卻是一家新成立的大明皇家工程社,該社由華夏商社、天津夏氏商社,以及幾家大商號投資,工部出了一些人,按照遼南比較常見的股份制組建,實行商社式的管理。

    工部只要出錢,並對工程的質量進行監督,具體的施工組織,皆由北方工程社負責。實際上一個工程營的數千人,已經成為工程社聘用的員工,只是考慮到可能會引起爭議,所以像這樣的事情,採用的辦法都是做而不說,秘而不宣。

    包括工部一些技術官吏,也讓李彥給整到工程社,算是掛著官銜的工程技術人員。

    工程社中還包括一些從原來的內監十二衙門派遣過去的太監,這些太監和內監的作坊,原本專門為皇室製造物品用具,如今李彥將這些內監衙門逐一清除,其中的太監也給分派到不同的商號、工坊和工程社。

    為了清理這些人員,裁撤內監衙門,化解那些頑固分子的阻撓,李彥著手運作成立了一批以「皇家」命名的商號、工坊和工程社,事實上,這些坊社都引進了許多民間資本,要是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國有」還是「私營」,這些坊社介乎兩者之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

    「皇家坊社」與過去不同的就是需要自負盈虧,宮內或者朝廷的需要都通過市場進行購買,眼下基本都是在這些坊社採購。一則扶持皇家坊社度過初期的發展;二則公開採辦,容易遭到質疑。

    當然,公開採辦將是發展的方向,在李彥的授意下,夏熙整出了一份內宮採辦的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從有意提供商品的商家中,選擇最優秀的,除了可以得到內宮的訂單,還能夠使用獨有的「皇家」名稱。

    夏熙曾經縱橫商海,聽到李彥的這個辦法,當時就很感慨:「若是當真能行,那些商號世家都會搶瘋了,哪怕虧本,也願意做。」

    李彥笑了笑說道:「還是不要太過功利的好,使用這個名稱授權,一來是給朝野有的人一個說法,他們總認為宮裡用的東西,不能夠隨便採買,事實上即便是宮裡有那麼些的內監作坊,很多東西還是從各地進貢上來的,期間花費幾何,未必比採買更划算,品質也不見得就好了。咱們搞這個評比,選出最好的,給個皇家的牌子,當做貢品,那些人也沒話說。」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希望藉此給民間的商家、作坊一個可靠的說法。鼓勵民間發展工商業,所謂士農工商,應該四民並舉,則我大明才能夠長盛不衰!」

    「大人遠見,怕是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此舉卻是商人之福!」夏熙感慨說道。

    「不僅是商人之福,所謂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商業的發展,也會促進農業的發展,從而解決很多問題,」李彥希望夏熙能夠幫助他實現一些事情,所以不厭其煩地向他敘述自己的想法。

    在新內閣體系之下,李彥雖然分管工部,但畢竟徐光啟才算是真正的兵部尚書,有些事情,如果不取得徐光啟的支持,李彥也不好直接插手工部的事情。

    夏熙在工部任職,有些事情就可以直接通過他來做,雖然說夏熙現在只掛了個營繕所大使的官銜,但是在李彥的支持下,實際權力並不小。

    「皇家的封號不能給得太多,一個行業就給一兩個,而且還得控制發放的速度,開始可以多一點,而後一年兩三個就行了,不能濫。不過可以趁著這個機會,給那些落選的也評評級,給個星號什麼的,」李彥又跟夏熙討論具體的做法。

    正如李彥和夏熙所想的那樣,皇家封號和評級的消息一經傳出,各地的商人聞風而動。這些商人都不是那種傳統的游商,也就是通過貨物販賣賺錢的,他們中的很多都是在華夏工場的影響下,投資開辦作坊、工場,有人因此聚斂了不少財富。

    第一次運作也說得清楚,是給內宮採購選擇優質的用品,由各商家提供商品以及報價,並公開展示、評選,最終選上者,即可得到宮廷的訂單,並在商號上添加「皇家」的標籤。

    而那些沒有選中的,也可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評選確定為三年一次,如果有哪家入圍者產品的品質下降,或者有後來者實現超越,則將會在每年的評審中,臨時予以更換。

    另外,落選商家中特別優秀的,也將獲得工部貿易司頒發的金葉、銀葉、銅葉標誌,並可一次裝飾商號,進行宣傳。

    正如李彥當年在天津搞出「黃金菜」一樣,這年頭訊息有限,能夠算得明星的,達到天下人人皆知程度的,也只有皇帝一人而已,雖然很多人未必知道皇帝是誰,但是提到皇帝,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能夠在商號前面冠以「皇家」,無疑是身份尊貴的象徵,有了這個標籤,商品想要賣不紅火都不可能。

    之前有些類似的就是所謂的貢品,不過一則各地的貢品多是官府在運作,特別是手工產品,都是官府控制的作坊在做;二則即便是有些東西給選為貢品,工坊也不可能獲得以皇家命名的權利。

    李彥此舉,也曾經遭到一些保守官員的反對,不過他給出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如今內監辦的作坊盡數撤銷。這些入選者需要給宮裡提供產品,自然需要嚴格的管理,所以授予皇家的稱號,事實上是便於管理。」

    至於內監作坊是不是需要盡數撤銷,李彥的理由更加充分,因為這些御用作坊做出來的東西,已經比不上民間的工坊,既然如此,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也有人認為。讓那些能工巧匠進入御作坊就是,李彥強硬地給頂了回去,同時也表示,會在一些關鍵項目上,興辦官方的作坊,但大多數物品,將對外採買。

    在過去,之所以會存在御作坊,原因之一就是民間手工業發展水平不高,晚明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加上華夏工場的引導和刺激,其發展水平又要比歷史上超前許多。在很多領域,滿足宮廷和官府的需要已經不成問題。

    李彥始終相信,這種私營的作坊經營狀況關乎興衰存亡,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管制,終究要比官營的作坊更有活力,更有發展的潛力。

    當然,也有些產業比較敏感,或者規模較大、要求較高,不是民間的私營產業發展能夠替代的,這些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來組織和引導,之前的華夏工場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如今則需要官府來做這件事。

    這就是李彥還要辦一些官營作坊的原因。有些事情,總讓華夏工場去做,也是不合適的。

    有關爭議的話題,也出現在報刊的版面上,晚明士紳經商置業之風,可謂興盛發達,像那些枝葉茂盛的大家族,不僅是大地主,往往還是大商人,這就決定了他們在這場爭論中的立場。

    總而言之,對於商號評選這件事,支持者眾,質疑者也不少,在李彥的刻意引導下,華夏社開始在報刊上討論工商業發展的種種好處,試圖以此正名。

    大地主、大商人在輿論中的表現,也讓李彥刮目相討論的時候,自己形單影隻,不曾想到了報紙上,立刻就是換了一種情況,大多數的報刊都在為這件事高唱讚歌,並跟在華夏社身後,鼓吹工商業的好處,當然前提是農業也很重要,但是工商業起碼也能夠處在同樣的平面。

    而在一片熱鬧的討論聲中,首次皇家用品採買評選的方法也正式出台,具體將在京城舉辦一次「百貨」展示,只要報名,並繳納一定的費用,即可帶著產品,參加這次展示,專門的評委會會對產品以及商家的情況作出評估比較,最終選出入圍者,並通過評選,頒發有「皇家」字樣的金字招牌,以及金葉、銀葉等標籤。

    看上去,這已經不是一次簡單的採買選擇,而更類似一場工農業產品的展示會、博覽會,李彥也想了個名字,就叫首屆「大明皇家博覽會」,並報天啟皇帝朱由校批准。

    自政變以後,朱由校似乎心灰意冷,大病一場,雖然漸漸好轉,卻一直顯得精神萎靡,無心過問朝政,直到看了「皇家博覽會」的計劃,才有了點精神,等到李彥特意讓人每天將新增的報名商家和產品名錄送到宮中,朱由校的狀況似乎因此慢慢好了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