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非洲帝國

第二卷 帝國誕生 第三十三章 小勝與大怒 文 / 放下屠刀留你全屍

    第三十三章小勝與大怒

    亨伯利在此戰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指揮才能,突如其來的遭遇並沒有讓他失去冷靜,從望遠鏡中,他大致判斷了面前這支英軍部隊的人數,雙方兵力對比並不懸殊,南非人應當稍佔優勢,而根據此前從他熟識的南非民團指揮官那裡得到的情報,民團部隊的戰鬥力應該在英國人之上,因而他做出了決定,開戰!

    後面的事實證明,亨伯利還是高估了英國人的戰鬥力,因為在此之前雙方的交手多是發生在在民團小部隊與英軍騎兵巡邏隊之間,而英軍的騎兵是其所有部隊之中戰鬥力最強,也是最適應南非民團的戰鬥方式的——畢竟雙方都騎著馬,民團士兵在速度上的優勢被抵消了。

    亨伯利的部隊搶先進入戰場,靜候英軍的到來,憑借手中那架高品質的8x20望遠鏡,亨伯利清晰地看到對面的英軍也擺出了戰鬥的姿態,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這架國防委員會配發給每個民團指揮官的卡爾蔡司望遠鏡是李慕菲專門為此次戰爭定制的,除了優良的性能和質量超過一般的卡爾蔡司望遠鏡之外,外殼的裝飾也十分考究,更具紀念意義的是,每架望遠鏡上都有一個銀質銘牌,刻上了擁有者的姓名(當然姓名是在南非本地的工廠之中刻上的)。

    毫無疑問這東西成了許多民團指揮官在這場偉大的獨立戰爭之中,除了自己光榮的戰鬥經歷之外,最為珍視的禮物。因為南非全國只有58個民團,戰爭之中一共僅僅發放了60餘架這樣的望遠鏡,所以其數量稀少,意義重大,同時還有相當的實用性,裝潢精美極具收藏價值,而國防委員會為國防軍將領配發的望遠鏡並不帶有銘牌的做法更是讓其奇貨可居價值連城。

    戰爭結束之後,無數腰纏萬貫的富翁為了收藏一架這樣的望遠鏡開出了天價,但卻個個一無所獲空手而歸。這也難怪,在戰爭結束之後,南非政府為退役民團指揮官制定的高規格待遇讓他們地位崇高衣食無憂,又怎麼會為了幾個臭錢讓出自己心愛的寶貝呢。

    回到戰場上來,在英軍的隊列進入了民團士兵的射程之後,亨伯利鎮靜自若地命令民團中部猛烈開火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務必要將敵人打疼,而兩翼的部隊隱蔽身形向兩側移動,憑借民團部隊比英軍更多的人數,以一種稀疏的隊形從兩側向敵人包抄過去。

    下完上述命令之後,他立即叫來傳令兵,命令道:「立刻通知我軍左後方的朱利民團和右後方的裡捨爾民團,命令他們加快速度趕上來,以急行軍的速度,朱利民團從左邊,裡捨爾民團在右,從敵人後方包抄過去,我要圍殲這支英軍部隊。」

    傳令兵接到命令之後,立刻跳上快馬,捲起一路煙塵,疾馳而去。而亨伯利則將注意力轉向了戰場,面前發生的一切,讓他看似冷靜實則不安的心中安定了許多,因為英軍的表現差勁得出乎其預料。

    毫不誇張地說,英國人的野戰思想與南非民團相比落後一百年以上,英軍依然沿用拿破侖戰爭乃至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戰法,排成整齊而密集的隊形前進,聽指揮官的號令射擊。這樣的戰法面對分散開來身手靈活的華人和布爾人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戰果極差。

    而亨伯利民團的士兵們卻躲在岩石後面與乾涸的河溝之中,隱蔽好身形,像在南非的荒野上獵殺羚羊一樣,瞄準了衣著顯眼的英軍,一槍一個不緊不慢地射擊著,可憐的英軍士兵如同活靶子一般,被民團的士兵們輕鬆擊中,這支英軍的素質不可謂不好,訓練程度不可謂不高,然而面對戰術遠遠優於自己的敵人,英國士兵只能落得一個傷亡慘重的下場。

    英軍的指揮官奈傑爾上校大聲呼喝著命令英軍,不要被地上的鮮血和倒下去的同伴影響了注意力:「保持隊形!你們這些蠢驢!專心於對面的南非士兵,不要管任何別的東西,給我狠狠地打擊他們!走快些!難道你們平時的訓練水平就只有這樣而已嗎!?」

    奈傑爾竭力維持著英軍的陣型和士氣,但已經可以看出,自己同伴的不停倒下,而自己卻打不到對手的狀況讓英軍的部隊行動變得磕磕絆絆起來。

    亨伯利觀察著戰場上的局勢,他有條不紊地及時下達一個個命令,六千多人的民團在他的指揮下,行動進退有據,猶如一個人一般流暢自如,又如一台精密儀器一般每個齒輪都嚴絲合縫。

    民團的士兵在不斷地射擊之中,不為人所覺地悄悄將陣地後移,英軍被吸引著漸漸進入了亨伯利民團兩側的包圍,亨伯利發現奈傑爾上校已經相當急躁,幾次命令英軍加快腳步逼近民團防線,「媽的,你們今天沒吃飯嗎?快些!走近些,給我狠狠地打!」

    亨伯利估計後方的兩個民團已經開始收攏包圍圈,於是命令民團中部的士兵們開始後撤,被一開始巨大的傷亡搞得火冒三丈的英軍指揮官發現對面火力漸漸減弱,以為敵人試圖撤退,急忙命令部隊加速逼近,要趕在這些沒勇氣站出來堂堂正正對陣的傢伙逃跑之前追上他們。

    英軍漸漸落入口袋口之際,兩翼的民團士兵開始開火,吸引了英軍的注意力,英軍的指揮官猛然間發現自己正在步入敵人的陷阱,急忙命令英軍士兵停止前進,不要被南非人包圍了,目睹這一切的亨伯利微微一笑,英軍指揮官的反應如他所料般的遲鈍,早已做好準備的亨伯利立刻下令:「命令中間的部隊壓上去,猛烈開火,粘住這支英軍,讓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撤退!」

    得到命令的民團中部的士兵又折返回來向英軍猛烈射擊,讓英國人狼狽不堪,奈傑爾上校發現敵人只不過是假意後退,目的是吸引自己上鉤之後氣得破口大罵。

    民團六千人的部隊佔有人數和火力上的優勢,他們在三個方向上狠狠地痛擊著英軍的部隊,對英軍來說更為不利的是,南非人的後撤,讓英軍進入了民團陣地前的較為開闊的地帶,英軍在地形上也佔據著劣勢。

    被交叉火力打擊的英軍被打得暈頭轉向,甚至不知道子彈是從哪個方向飛來的,民團的士兵無情地收割著英軍的生命,而英軍卻無法對敵人造成相應的傷害,英軍的處境前所未有地艱難,雙方的傷亡比例相差極大,在付出了大量的傷亡之後,奈傑爾上校發現敵人比想像中要強大得多,他首先要做的不是消滅敵人,而是保全自己,他雖然無能但並不是傻子,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終於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命令英軍撤退,試圖從亨伯利的口袋中抽身而去。

    看到英軍的後撤,亨伯利並不著急,據他的估計,敵人的這個決定下得太晚了,後面的兩個民團應該已經到達作戰位置,面前的英軍不過是甕中之鱉而已。

    果然,英軍緩緩後撤沒有多久,其後方便捲起鋪天蓋地的煙塵,其餘的兩個民團的戰士騎馬疾馳而來,他們在英軍的後面下馬,就地尋找掩護,將英軍團團圍住。

    一場遭遇戰終於按照亨伯利寫下的劇本,變成了伏擊,遭遇之後短短的片刻之間,亨伯利就迅速做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決定,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指揮藝術,而像他這樣水平的高級將領在久經沙場的南非民團方面並不在少數,可以說數量眾多能力出色的高級將領的存在也是南非方面巨大的優勢所在。

    南非民團與英軍雙方部隊的士氣相差無幾,在兵員素質上則各有千秋:英軍勝在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南非民團則槍法更勝一籌驍勇善戰,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說戰術、裝備、兵力對比乃至兵種上,與南非軍隊相比,英軍都具有極大的先天不足和劣勢,而將領的指揮水平,奈傑爾上校與亨伯利相比相差也很大,可以說無論怎樣打,這樣一場戰鬥,南非民團都不會輸。

    絕望的奈傑爾上校環顧四周,他的部隊已經被優勢兵力團團包圍,敵人至少是自己的三倍以上,難道這是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圈套,就為了伏擊自己這四千人的部隊?他今天第一次為自己的急躁和衝動感到後悔。

    「打敗了,我們打敗了!」他失魂落魄地喊道,無視周圍英軍士兵和軍官們詫異和鄙視的目光,嘶啞著喉嚨垂下頭去喃喃自語:「怎麼會這樣?我做錯了什麼?大家不都是這樣打仗嗎?我該怎麼辦?」

    他的副官急忙抓住他的肩膀:「上校,敗了就敗了,現在最要緊的是,要把我們的部隊突圍出去!不要讓大家都死在這裡!」

    副官的話讓奈傑爾恢復了一絲理智,他有氣無力地答道:「命令大家突圍吧。」

    得到命令的副官直起身大喊:「突圍!上校命令大家突圍!要活命,就拚命地逃回裡士滿去!」

    不得不稱讚一下這個年代英軍下層官兵的戰鬥意志和素質,此時的大英帝國正處於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士兵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極強,因而他們的軍隊戰鬥力也是歷史上最強的,即使傷亡如此巨大,在這樣不利的處境和重重包圍之下,這一支英軍依然沒有崩潰,最終突破了南非民團的包圍,在丟掉了軍火輜重,丟掉了數百具屍體和大量傷員之後,四千人的英軍僅僅倉皇逃出了一千多殘兵敗將。

    而民團方面,亨伯利和兩個民團的指揮官都是自發越過邊境襲擊英軍的,雖然也想立功,但首先要保證自己的部隊不至於傷亡慘重,如今立功的目的已經達到,就更沒有必要付出無謂的犧牲了,因此在面對英軍為逃命而發動的瘋狂突圍之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避讓,這也是英軍能夠突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戰後清點戰果,亨伯利和其他兩個民團指揮官樂的合不攏嘴,他們的收穫之大足以使他們能夠理直氣壯地班師回家面對總參謀部和國防軍了。英軍陣亡900餘人,被俘1700餘人,幾乎個個帶傷,其中一大半是因傷無力逃跑被俘,而逃走的英軍也有數百人受傷,這個旅的英軍已經被打殘。

    與英軍巨大的傷亡相比,南非民團付出的代價少的不成比例,陣亡22人,傷61人,如此懸殊的比例,似乎預告了今後若干年內英國人和南非人作戰的必然結果。

    這可算得上目前為止西線南非軍隊最大的勝利了。

    英軍在此戰中的慘敗充分暴露了他們紙老虎的本質,而亨伯利民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結果卻發現自己吃到了人參果的經歷,讓更多的南非民團爭先恐後加入了跨過邊境打擊英國佬的行列,一下子,總參謀部制定的西線守勢的戰略名存實亡。

    而英軍方面,卻並沒有從此戰中吸取教訓,沒有認清雙方戰鬥力巨大的差距,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正是雙方懸殊的人數對比才招致英軍的慘敗,如果人數相等,英軍怎會敗得這樣慘?

    一千多敗退的英軍沿著來路惶惶然逃回了裡士滿。那裡坐鎮的正是西線英軍的總頭子,開普殖民地臨時的太上皇科利中將,英軍的這次慘敗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早就被西線無聊的安靜搞得心煩意亂,試圖狠狠教訓一下南非人的科利爵士大發雷霆,立刻決定向南非發動進攻報以顏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