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非洲帝國

第二卷 帝國誕生 第四十六章 敵明我暗 文 / 放下屠刀留你全屍

    第四十六章敵明我暗

    德國,十月初的一天,天氣忽然轉涼,傍晚天色黑下來的時候,南非駐德國大使沈知明剛剛結束了對某位德國官員的私人拜訪,走下馬車,站在大使館門前的台階上的時候,不禁被這突如其來的寒氣激了一下,打了一個噴嚏,他掏出手絹來擦了擦鼻子,半開玩笑地自語道:「莫非是南非的家人想我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門口的衛兵見到大使回來,已經拉開了大門,沈知明正欲走上平台的時候,忽然從旁邊跑來了一個矮小的身影,用德語喊道:「先生,請等一等!」

    沈知明有些愕然地回過頭來,此時天色已晚,會是誰找自己赴宴嗎?那樣的話,直接給大使館發邀請函就可以了啊?待得他藉著街邊的路燈燈光看清楚,他才發現喊住自己的是一個孩子。

    尊老愛幼是讀書人的美德,沈知明並沒有因為對方身份的緣故而表現得傲慢,他俯下身子問道:「孩子,你找我嗎?」

    「請問您是南非大使先生嗎?」那孩子怯生生地問道。

    「是啊,你找我有事嗎?」

    「有一位,呃,一位伯伯,讓我把這個東西交給你,他真有錢,給了我一個馬克,他還說,說我如果乖乖地把東西交給您,您也會給我一個馬克做獎賞。」那孩子說著,把小手裡攥著的一個小物品交給沈知明。

    沈知明接過那東西,看清是個小小的紙筒,上面用紅色的蠟封住,他破去蠟封,展開之後,發現是用上等的紙張捲成的,上面用鵝毛筆寫著一句德文:「英國已經決定向開普敦增兵十萬,使南非周圍的英軍總數達到二十五萬,請立刻通知貴國國內。」署名是「德國友人」。看完之後,沈知明的神色立刻嚴肅起來,這還真是一個及時的情報,無論情報是否屬實,都要馬上通知李慕菲!

    那德國小孩目不轉睛地看著沈知明的神色,此時才出聲提醒:「伯伯,我是不是乖乖地把東西交給您了?」

    「哦?哦,是啊!」沈知明反應過來,微笑著對那孩子說:「你真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來,這是許諾給你的馬克!」他從兜裡掏出一個德國馬克來,放到孩子的小手裡。

    那孩子高興地謝過沈知明,蹦蹦跳跳地沿著馬路回家了。

    沈知明注視著小小的背影漸漸遠去,心中忽然冒出一個荒誕的想法:幾分鐘就賺了兩個馬克,這賺錢的速度比我這大使還快,沒天理!

    他轉身走進大使館,把這重要的情報用電報發給了國內。

    大使館斜對面的一個街角處,路燈的陰影下,一位貴族管家打扮的老人注視著大使館門前的一幕,等到確認沈知明收到了那張紙條,才鬆了一口氣,轉身離去。

    南非本國建立的情報網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沃爾斯利上將突然離開開普敦,動身前往裡士滿前線的消息很快便被周家得知,甚至比裡士滿的英軍知道得還要早,這個情報也通過無線電迅速地傳到比勒陀利亞,沃爾斯利上將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命令是雷厲風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戰略上的突然性,在南非反應過來之前達成他的任務,但他根本料不到切斷電報線之後,科技的飛速發展依然能夠讓千里之外的南非在第一時間知道英軍的調動。

    12日一早,兩萬人的英軍以裝甲列車為支撐,沿著鐵路向北進發的消息也很快被三姐妹鎮周邊的民團偵察兵發覺,這個情報同樣迅速傳到了總參謀部。

    英軍的裝甲列車共有兩台,每台包括一節蒸汽機車,蒸汽機車的兩邊各是一節裝甲車廂,車廂外面包裹上厚厚的鐵皮,可防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裝甲車廂上除了若干馬克沁機槍和37毫米馬克西姆速射炮之外,還有幾門從皇家海軍巡洋艦上拆下來的12磅炮和4.7英吋海軍炮,火力非常強大。

    兩台裝甲列車相隔數千米,一台作為開路的先鋒,另一台負責殿後,民團部隊手中的步槍對於這樣的龐然大物幾乎是毫無辦法,而裝甲列車的移動速度絲毫不遜色於民團的馬匹速度,更何況還有英軍的步兵作為支援,三姐妹鎮北面與英軍對峙的民團部隊做了幾次試探性攻擊,發現正面進攻根本無法撼動英軍的裝甲列車,英軍的增援部隊緩慢然而堅定不移地向北面推進。

    民團指揮官鄭博一面思索應對之策,一面將英軍改變戰術的最新情況報告了比勒陀利亞。

    總參謀部立刻就此事召開了會議,雖然這樣的會議原本只是總參謀長及各個參謀召開的作戰會議,但因為李慕菲幾乎每次都會出席,所以在戰爭期間已經漸漸演變為由參謀長主持,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及諸位參謀列席參加的一種會議,並在戰爭結束之後成為慣例,即使委員長不出席,也會留出一個空位。

    結合剛剛收到的沃爾斯利親臨裡士滿前線的情報,李慕菲提出一個問題:「如今東線的納塔利亞已經落入我們之手,根據目前的這些情況來判斷,沃爾斯利上將僅僅是單純地想要救援裡士滿,還是改變了戰略計劃,放棄東線,轉而採取一種務實的態度,在西線發動新一輪的攻勢?」

    楚清臣回答道:「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嘉內德.約瑟夫.沃爾斯利上將是英軍高層中難得的名將,被英軍下層官兵們稱之為『我們心中最棒的將軍』,他的戎馬生涯多在遠離英國本土的地區度過,曾參加第二次英緬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指揮鎮壓過加拿大印第安人起義和非洲西部阿散蒂人起義,最重要的軍事業績是1882年9月奇襲泰爾-阿爾-克比爾之戰,打敗埃及民族主義領導人阿拉比,攻陷開羅,使英國控制了埃及和蘇伊士運河。他的到來,讓開戰初期經歷了一連串失敗因而士氣低迷的英軍軍心大振,對於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人物,我的觀點是,可以確信,他在來到南非的戰場上之後是不會僅僅滿足於為裡士滿解圍的。」

    另一位參謀補充道:「我同意參謀長的觀點,此外,從目前戰場和英國國內的局勢來判斷也可以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科利將軍因戰事失敗被解除軍職之後,英國國內民意沸騰,對英軍的無能多有不滿,身為南非遠征軍的總司令,沃爾斯利上將也要負起相關的責任,之所以目前沒有追究沃爾斯利上將,我想更多的可能是英軍高層寄希望於這位名將能為英國帶來一場勝利。同樣,沃爾斯利上將也需要一場勝利來挽回自己的聲譽。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他在奪回裡士滿之後,應該還會尋求一場真正的勝利。」

    楚清臣點了點頭:「正是如此,所以大家的觀點應該可以統一,沃爾斯利上將此次的行動不過是拉開了他後繼大規模進攻行動的序幕。」

    「那麼,沃爾斯利上將將會在什麼時候開始西線的進攻?現在?還是等到國內的援軍趕到呢?」李慕菲不緊不慢地問道。

    對於那位「德國友人」的情報,南非方面已經確認情報屬實,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其他方面得到的情報做出驗證,雖然泰晤士報等英國媒體集體失聲,但畢竟十萬人的大軍調動這樣影響重大的行動,在英國這樣一個眾人矚目的國家不是輕易可以隱瞞的,比如英國國內已經開始第二波的動員,集結船隊,這都可以從側面證實情報的真實性。

    此外,德國和法國的其他一些「友人」也紛紛做出暗示,表示英軍可能增兵,但是都沒有那位德國友人的情報這樣及時準確。現在唯一令李慕菲好奇的就是這位德國友人的真實身份,會是誰呢?這個人必定跟英國上層人物有親密的接觸,李慕菲首先懷疑到了威廉身上,但是威廉如果能夠獲知這個消息,肯定是從他旅居英國的父母那裡得知,那樣他根本沒必要搞得這麼神秘,直接在某次宴會上私下通知沈知明大使就可以了,這樣也能讓南非記得威廉和德國給予的好處,像這樣做好事不留名可不符合威廉的性格。

    卡爾那傢伙,對政治幾乎絕緣,這事肯定跟他無關,至於愛麗絲,她和母親一直住在德國,又何以得知英國的軍事秘密?考慮了再三,李慕菲覺得自己認識的人中沒一個符合條件,只得放棄考慮這個問題,也許是沈知明的某個私人朋友吧!

    「這很難說,不過根據其以往的經歷和風格來看,其用兵比較穩重,又是初來乍到,應該不會急於對南非發動大規模攻勢,而是會等到國內的援軍趕到。」總參謀長想了想說。「他這次行動目的一是盡快救援裡士滿,第二個恐怕就是試探一下他的新戰法效果如何。」

    參謀們仔細討論了一番,也紛紛認可楚清臣的觀點。

    對於沃爾斯利上將的新戰法,諸位參謀都有些不屑一顧,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會議上一時百花齊放發言踴躍。

    「以裝甲列車打頭陣,步兵支援的方法看似無從下手,其實弱點極為明顯,沿著鐵路行軍,大大限制了英軍部隊的靈活性,也讓其行軍路線完全暴露在我們的面前,正面交戰,南非的民團或許不是有裝甲列車火力支持的英**隊的對手,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採用伏擊的手段,我記得委員長您的公司為了採礦曾發明過幾種遙控炸彈,這個完全可以借鑒到軍事上使用,我們在鐵路下埋好炸藥,四周埋伏軍團部隊,等到裝甲列車駛來,便引爆炸彈,把列車炸上天,然後伏兵盡起,英軍難免又遭到一次科利將軍的慘敗。」一個參謀分析道,他的方法最是穩妥可行,也因此成為會議上的主流意見,連楚清臣也認可了這個戰術。

    「我承認,沃爾斯利上將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戰勝的都是比英國弱小落後的亞非國家的軍隊,從未與歐洲強國類似的現代化軍隊交過手,所以這次我們可以給他上上生動的一課!」一個參謀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

    李慕菲聽聞此言不禁注目楚清臣,看看他對此有何反應,卻發現總參謀長微笑著迎向他的目光,彷彿是早就料到李慕菲會投來詢問的目光一樣,面上還有一絲驕傲而不容置疑的神色。

    好的,楚清臣,你有信心,我對你也有信心,不要讓我失望,委員長心裡說道。

    「三姐妹鎮至裡士滿的鐵路里程是一百多千米,我們可以在鐵路線的一半設下伏擊圈,埋下炸藥,同時為了延緩英軍的行軍速度,民團部隊應當盡量騷擾拖延三姐妹鎮出發的英軍部隊。」另一個參謀說道。

    楚清臣不為人知地皺了下眉,這樣的話,留給民團佈置包圍圈的時間太短了,即使算上能夠拖延英軍的幾個小時,留給民團部隊的時間也不過十個小時左右。但他沒有立即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低下頭默默地思索著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見到總參謀長和校長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諸位參謀像是得到了鼓勵一般,你一言我一語地完善著這次伏擊計劃。

    就在作戰會議上發言踴躍,幾乎要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立刻打上一場伏擊戰狠狠地教訓一下英軍的時候,會議桌旁一位白白胖胖的參謀忽然舉起手來:「總參謀長,校長,我對此戰有不同意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