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非洲帝國

第二卷 帝國誕生 第四十五章 征服納塔利亞 文 / 放下屠刀留你全屍

    第四十五章征服納塔利亞

    納塔利亞重回南非懷抱!新一期的《南非日報》頭版頭條打出了這樣的標題,共和國國內的各家報紙也全都使用了類似的新聞作為報面上最醒目的內容,據相關人士統計,10日這一天,南非國內的報紙銷量激增30%,而不久前刊登收復德班港新聞的那一日的報紙銷量同樣也有大幅增長。

    總體來說,戰爭爆發之後,業績不但沒有下滑,反而有大幅增長的各行各業中名列前茅的就有報業,無數原來不買報紙的人突然開始關心起國家大事來,許多南非老百姓這才發現報紙這種新生事物的好處,後世的歷史學家們在回顧這場戰爭時一致同意,戰爭為報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而南非共和國的教育推廣和工業發展又造就了數量眾多的識字的中產階級,這是報業成長的肥沃土壤,在這個南非報紙出版行業飛速發展壯大的時期,以《南非日報》為代表的南非本土報紙迅速成長為銷量巨大世界知名的大報。

    僅僅在總參謀部,南非日報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大批的忠實讀者,其中有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李慕菲和楚清臣,自從7日之後,總參謀長便默不作聲地每日都買起了南非日報,雖然依然嘴硬地堅持自己對記者惡劣的觀感,說什麼要對報紙的新聞做一下審查,但顯然他已經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個新生事物。

    而李慕菲每日來到總參謀部之後,也習慣性地先到楚清臣的桌上看看有沒有當日的南非日報,如果有,就老實不客氣地拿起來,然後故作看不見一邊的楚清臣,心安理得地找到一旁的沙發,坐下去舒舒服服地看起報紙來。

    看了幾日之後,就連在國會鍛煉得臉皮有一定厚度的李慕菲也不好意思起來,主動提出和楚清臣分擔買報紙的費用,對楚清臣的薪水來說,一份報紙並不貴,對總參謀部的日常開支來說也是可以忽略的小錢,不過南非日報是一家綜合性報紙,根本不能夠以辦公支出的名義由總參謀部付錢,兩個人都是嚴於律己的人,這樣假公濟私的事情可做不出來,從那以後,總參謀部的參謀們每天都有南非日報看了,而且這報紙還是李慕菲和楚清臣掏錢買的,許多參謀日後都津津樂道於「校長和參謀長買的報紙,我看了一年多」諸如此類的話題。

    這一天,在《納塔利亞重回南非懷抱,當地居民夾道歡迎國防軍》的大標題之下,配著一張巨大的題頭照片,數千名納塔爾殖民地的布爾裔居民夾道歡迎列隊入城的南非國防軍,圖片說明是「納塔利亞小城金斯科利的居民熱烈歡迎國防軍入城」,李慕菲不禁感慨南非日報確實有未來的大報相,至少這新聞報道方面的手法已經爐火純青了,足以和此時的泰晤士報,日後的cnn、bbc等世界知名媒體的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手腕相提並論了。

    為何如此說呢?別人或許不清楚,李慕菲可是心知肚明,納塔爾殖民地,是英國人吞併了布爾人建立的納塔利亞共和國之後,改的名字,這片土地最初是由布爾人進行開發的,而且早在南非華人由開普敦遷移出來之前就已經落入英國人手中,因此納塔爾殖民地上的華人數量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聽起來這片土地無論是在英國人佔領前後其主人都是白人,不過事實上,這片土地上人數最多的是本地的土著——祖魯人,他們的人口達到了八十萬,布爾人是五萬,英國人則只有三萬,對於數量眾多的祖魯黑人來說,這片土地是英國人統治下的納塔爾還是南非統治下的納塔利亞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用漠然的目光注視著異族的軍隊來來去去,如果南非日報的記者肯將鏡頭對準那些黑人,則報紙上的新聞肯定要改一改名字了。

    嚴格說來,這樣的標題也無可厚非,在這片土地上影響力最大的三個民族(華人、英國人、布爾人)看來,黑人都是可以忽視的一群人,納塔利亞地位如何,自然要問生活在其上的布爾人和英國人的意見,考慮到雙方人口的比例,可以確定地說,納塔利亞的民意(指的是排除黑人之外的民意)是希望和南非統一的。

    布爾人對黑人的態度最為保守極端,這場戰爭中,他們甚至打算在國會推動一項議案,規定如果在戰爭中抓到黑人戰俘一律就地處決,最終在對待黑人態度相對溫和的華人們的反對之下未獲通過。

    而英國人的態度恰好與布爾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不但不反對黑人參與雙方的戰爭,反而大力支持黑人加入自己的軍隊,也因此在戰爭中吸收了不少敵視布爾人的黑人加入了英軍,為其跑前跑後,不過總體來說,黑人們對於戰爭的影響力還算不上舉足輕重。

    乍一看似乎會被英國佬的態度所迷惑,覺得英國人果然夠紳士,多開明多尊重黑人啊!但事實上,英國人不過是利用了黑人對布爾人的敵視態度,讓他們當炮灰而已,他們對黑人的真實心態從下面的話就可見一斑。

    這段話是李慕菲在陳羽青家中一本藏書上發現的,說是藏書,其實不過是英國小學的地理課本,陳羽青身為南非教育之父確實是名至實歸的,他很看重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因此世界主要國家的課本他都會想辦法搞來參考參考。

    那本課本上有介紹巴蘇陀蘭黑人的一段課文,說他們是「南非附近黑人中最有智慧的,非常聰明開化」,這樣的讚譽實在是難能可貴了,然而接下來又評價道:「經過足夠的教育和訓練之後,他們可以勝任殖民地郵差和保安之類的工作」

    原來如此!黑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以勝任的工作不過是郵差和保安之類跑腿出力的活計,至於殖民地真正的管理者,當然必須得是白人咯!

    英國人骨子裡那種白人至上的觀點就在這樣的字裡行間之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這一點上,他們表現得還不如布爾人,南非的布爾人經過和華人數十年來的相處,已經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除了白人之外,至少還有華人和他們一樣優秀,不,甚至要超過他們。

    不管怎麼說,在華人將軍雷風行統帥下的一萬兩千國防軍在三日之內橫掃納塔利亞境內,這次乾淨利落的征服被南非國內稱之為「納塔利亞大行軍」,納塔利亞南部殘餘的英軍不到四千人,又沒有北面德班和萊迪史密斯那樣堅固的要塞,散佈在各個人煙稀少的小城之中各自為戰,雷風行的軍隊幾乎是以行軍速度迅速地將戰線向前推進,負隅頑抗的英軍部隊像潮水般被吞沒,經歷了德班一戰之後,南非的這支部隊已經漸趨成熟,國防軍的強大戰鬥力在這次的「納塔利亞大行軍」和其後攻克萊迪史密斯一戰之中才真正體現出來。

    9日傍晚,雷風行軍團前鋒部隊已經推進到了東倫敦北面的姆巴謝河,與如臨大敵的英國中路部隊隔河對峙,而南非國防軍右翼的先頭部隊一個團在巴蘇陀蘭西南的小城萊迪格雷與此地的南非民團勝利匯合,南非中路和東路的軍隊終於勝利會師。

    刨除萊迪史密斯和彼得馬裡茨堡依然頑抗的英軍之外,英國整個納塔爾殖民地全部落入南非的控制,雖然還未肅清這兩個地方的英軍,但共和國政府迫不及待地宣佈,南非已經光復了納塔爾殖民地,並將其名字改回為納塔利亞,正式劃為共和國的一個行省。

    至此,南非共和國已經擁有了七個行省(奧蘭治、德蘭士瓦、納塔利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贊比亞、馬拉維)和兩個殖民地(加蓬、幾內亞)。

    11日,圍攻彼得馬裡茨堡的南非國防軍攻破了這個英國在納塔爾殖民地最堅固的要塞,兩千英國守軍陣亡700餘人,其餘的全數成為階下囚,國防軍方面傷亡500餘人,在彼得馬裡茨堡陷落之後,英國在東倫敦以北的廣大土地已經全部被南非佔領,僅僅剩下了懷特將軍和其部隊困守的萊迪史密斯一座孤城。

    同一日,從德班增援的八千國防軍南下進入納塔利亞境內,一部分繼續南下增援前線的雷風行主力部隊,一部分與攻克彼得馬裡茨堡的國防軍匯合,轉向西北,加入到對萊迪史密斯的圍攻之中。

    就這樣,人剛剛抵達開普敦,在南非遠征軍總司令的位子上還沒坐熱乎的沃爾斯利上將短短兩天就接二連三地接到了東線不利的消息,尤其是納塔爾殖民地的丟失,意味著英軍高層原本制定的東線進攻,西線防禦的戰略計劃已經名存實亡,淪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笑料。

    這就是無能的英國高層為沃爾斯利將軍留下的爛攤子!更令人鬱悶的是,沃爾斯利在收拾這個爛攤子的同時,還要承擔其戰事失敗的責任,而這本來跟他毫無關係。對他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他不會像科利將軍一樣成為戰事失敗的替罪羊,被可恥地解決一切軍職。

    身為此時英軍高級將領中,為數不多的有理智的將軍,面對如此不利的局勢,他不得不自己動手修改這幫腦滿腸肥的蠢貨留下的破爛計劃:東線是肯定要放棄了——即使不放棄也不可能了,形勢比人強啊!

    原本制定的中線防禦的計劃應該繼續執行,中路的英軍兵力不足,從西線運送部隊到中路,並從東倫敦那裡進攻納塔利亞的話,不但耽誤時間,還白白浪費力氣,在西線造成的英軍兵力空虛還會被南非軍隊乘勢而入,重蹈科利兵敗的覆轍。

    此外在伊麗莎白港北上進攻南非奧蘭治省的話,要經過從巴蘇陀蘭延伸而出的中央山脈,非常不利於進攻,卻有利於防守一方,而同樣,英國在此處防守北面南下的南非民團也可以以逸待勞,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南非和英國雙方戰爭初期在中線一帶都未採取大的舉動。

    沃爾斯利將軍將主攻的方向放在了西線,此地的民團部隊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從開普敦調往三姐妹鎮與其對峙的英軍數量同樣不少,被包圍的裡士滿和西維多利亞兩座小城同樣可以分散南非民團的兵力,此外,與沃爾斯利將軍同期抵達南非的英國船隊還帶來了接近兩萬的本土援軍,可以作為生力軍投入戰鬥。英**隊在正面戰線上的兵力並不輸於南非民團。

    從科利將軍的陳述中,沃爾斯利得知,英軍在野外遭遇戰中的表現極其差勁,兩軍相遇被悶頭臭揍一頓的往往是英軍,這很大程度上因為遠途調來的英軍對此地環境不熟,外加情報閉塞的緣故,這些弱點一時很難克服,但沃爾斯利認為,集結大量英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沿著鐵路線和道路向北緩慢推進的戰術應該可以取得一定的結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和分析,沃爾斯利將軍初步拿出了自己對於這場戰事的應對之策。他命令,中線坐鎮伊麗莎白港的約翰.佛倫奇中將依然維持其原來的戰略方針,採取守勢,要牢牢守住東開普殖民地。

    西線方面,開普敦的英軍除留下一部分駐守英軍(主要是防範城內的華人和布爾人)之外,開往東北方的三姐妹鎮前線,他同時還將殖民地境內的裝甲列車收集起來,統一調用。

    而他本人更是離開了開普敦的指揮部,親自趕往了三姐妹鎮。

    12日一早,五個旅兩萬人的英軍按照沃爾斯利將軍此前定下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方針,圍繞著後方調來的裝甲列車,沿著開普敦至布隆方丹的鐵路線,離開了三姐妹鎮,向著北面的裡士滿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