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月東昇

第四卷 鐵騎奪金 第六十五章 篩選精兵(二) 文 / 蘇潛

    第六十五章篩選精兵(二)

    第二日寅時一刻。鄧飛傑、丁萬良便醒來,悄悄起身,也不驚動旁人,自在一間僻靜的屋子裡,收拾鎧甲、兵器。

    鄧飛傑默默無聲地調試著自己的那張弓,這還是其父親的遺物。

    當年鄧飛傑的父親鄧一平,曾跟隨總兵劉綎征戰西南,也曾立下不少戰功。可惜,到死也未得到個一官半職。倒是劉綎賞賜的銀子也積攢下上百兩,在四川老家買了幾畝地,勉強算是在當地軍戶之中過得不錯的人家,但也是靠農事過活。而鄧飛傑,也秉承父親的尚武餘脈,一心要鄧氏一族能過上更好的日子。鄧飛傑從七歲起,便習練弓箭,這麼些年,也不知練壞了多少張弓,也虧得家境稍好,還能有餘錢打制新弓。自二十歲開始,鄧飛傑已經能夠射中百步之外的箭靶,且百發百中。絕不失手。

    直至鄧飛傑的父親戰死,鄧飛傑才被勾補到衛所中成為一名正式的旗軍。可惜,自此時起,鄧飛傑沒有等到其建功立業的機會,甚至連劉綎的軍中也未能進入,而是就在本衛所擔任一名例行巡視的普通衛所軍,那一手神射功夫,絲毫沒有得到機會施展。就這麼一直過了多年,鄧飛傑一直默默無聞。直到遼動戰火初起,朝廷下令調集各地兵馬援遼,鄧飛傑這才在川兵抽調之時舉行的比試之中,以箭術得到賞識,給了個把總的職位,隨秦邦彥等入遼馳援。

    渾河岸邊那一站,算是鄧飛傑總算等到的一個機會,但,這一戰,努爾哈赤的八旗兵便將川兵全殲,而鄧飛傑等到的,僅僅是一個活命的機會,卻全然與少年時便立下的心思截然相反,至於之後的經歷,更是令其心灰意懶。撇開朝廷的軍紀不說。單說這遼東至四川,何止千里,鄧飛傑便是想回家,也是無從談起。被總兵官李光榮收留,應該算是權宜之計,也只為有一口飯吃。而此時,蘇翎的出現,讓少年時的夢想,再一次成為可能。

    至於丁萬良,說起來倒也簡單,出身於大明朝最為富庶的松江府,家境倒也不錯,可惜正是因此,這年少輕狂幾字,是免不了的。這少年時,丁萬良整日裡弄得左右鄰里雞飛狗跳,這官司也吃了不止一次,弄得大半家產都累賠了官司。但丁萬良仍然不知悔改,依舊與一幫子狐朋狗友胡作非為。直到其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也悲憤愈加,欲懸樑自盡,這才勾起了丁萬良的良心,自此洗面重新做人。但這時,家裡也僅有幾畝地而已,連昔日為數不少的家奴,都變賣一空。丁萬良雖學著做些農事,可也法挽救這大戶之家的頹敗之勢。

    不得已,丁萬良趕上朝廷募集新兵,參加了浙江兵的火器營。想用那十幾兩的安家銀子,給母親過些稍稍不愁吃穿的日子。每月的月餉,也都托人帶回家中。但這顯然不足以重振家風,這陞官發財念頭,從未有一刻離開過丁萬良的腦子。仗著昔日做無賴時的膽子,浙江兵營中習練火器時,丁萬良可是最不擔心鳥銃炸膛的一個。就憑這這份苦練,這準頭便成了罕見的一位,賞銀倒是有了。待得朝廷調集援兵,丁萬良便被臨時提拔為把總一職,跟隨主將赴遼。

    鄧飛傑與丁萬良雖出身不同,但總有共同之處,單憑自渾河一戰中逃生,便能拉近二人之間的距離。更別說此時二人的心境,那是毫無二致。

    寅時二刻,鄧飛傑與丁萬良便牽馬出了大院,逕直奔向遼陽東門。

    此時正是遼陽城各門開門的時刻,那些早起的人,都紛紛向城外走去。按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意思,這遼陽城開門可不會這麼早,還得再晚上一個時辰,為的便是提防建奴奸細的參透,不過,蘇翎卻建議依舊大開城門,方便城內軍民辦事。至於奸細,有鍾維澤在,蘇翎根本不擔心。

    鄧飛傑注意到,同時出城門的,還有十幾個人,顯然正是昨天在報名入冊時見過的。此時當然也如二人一樣,是赴東門外參加比試的。不過。這些人彼此都不熟悉,所以也就只是相互看看而已,並不打招呼。

    待趕到游擊將軍顧南的大營,鄧飛傑看到還有比他們更早到的人,此時營門外約莫有二百多人,都是衝著那五兩銀子的月餉而來的人,當然,其中必然還有蘇翎榜文中含糊地提到的,武官必須是一等兵出身的意思。

    天色微明,卯時已到,一名武官上前招呼眾人,命列隊侯立。就在此時,自遼陽城內奔出一隊騎兵,待到近前,眾人才看到正是一色的黑甲騎兵。

    「都聽好了。」那名武官高聲叫道,「今日你們運氣好,蘇將軍親臨,都好生使出本事。」

    隨後,便是點名。每一名叫道的人,都給予一幅木牌,上書「甲字某某」的標記。點名完畢,那名武官便開始宣佈比試開始。

    第一關,便是舉石鎖。二十付巨大的石鎖被抬了出來,依次放在眾人面前,然後是二十人一組,輪流上前舉起石鎖。這一關最是簡單,也直接明瞭。眾目睽睽之下,是絲毫沒有半點作假。不過,這項內容,是早已寫在榜文上的,能不能舉起五十斤的石鎖,這報名之初,便改自己心中有數,哪怕只是勉強舉起,這也會自己尋個家什試上一試,斷不至於到此丟人。是故,與鄧飛傑、丁萬良分做一天做比試的。僅有一人舉起一半而力不能支,其餘的,一概通過測試。

    鄧飛傑與丁萬良輕鬆過關,站在一旁悄悄打量著在不遠處觀看的蘇將軍及其護衛們,但還是看不清楚面容。

    這時,那名武官登記好過關的人名,再次宣佈第二項內容。

    鄧飛傑與丁萬良很是擔心,因已知道還有一項是十里路的行軍,這若是限定時辰。必得跑得快才行,可是一旦如此,這畢將影響到下一項的弓箭以及其餘的項目成績。最好是先比試這些,然後再來一次急行軍。

    但可惜,那名武官說的,卻果然是急行軍十里,並強調,必須半個時辰之內,按照劃定的區域行走。隨即,不待眾人有什麼準備,一名黑甲騎兵便舉起一面紅旗,令眾人隨其方向行進。

    這十里路程,也就是沿遼陽城面的一面跑上一個來回,按說並不到十里路,可那名引導的騎兵帶了一段路之後,後面跟著的攜帶全副甲杖、兵器的眾人,才發覺這路並非是一條直線,而是沿著劃定好的線路彎曲而行。這中間還佈置了不少障礙,第一道,便是一人多高的石牆。

    這石牆倒也不算高,奮力一縱,也能攀到頂端,然後再翻身而下。不過,這全身甲杖,再加上兵器,這便有些難度,但還不算不可逾越,只是耽誤時辰而已。第二道便是齊腰深的水塘,這也不算難,只是鄧飛傑、丁萬良等人,並未得知這水塘到底有多深,大多數人到此,都猶豫不決,沒有繼續前進。

    在這些障礙兩邊,都有數名黑甲騎兵守候,倒也不干涉這些參加測試的人,只是阻止那些想繞道而過的,並警告說,若是不守規矩,即刻取消其資格。

    因考慮到隨後的測試,鄧飛傑與丁萬良,可都沒有一開始便全力飛奔。這到遼陽的日子也不算短了,這沿著遼陽城一面城牆的一個來回,估摸著也要不了半個時辰。這長點心思的人,都會想到這一點,也唯有那些莽撞之人,才會一開始便使足了力氣。是故鄧飛傑、丁萬良僅僅保持著小跑的姿態,盡量節省著氣力,並排而行。

    待到鄧飛傑、丁萬良來到水塘邊,那些奔行在頭裡的人,都還沒人決定是否就此下水,當然,這也不過是眨眼間的功夫,並未耽擱得太久。鄧飛傑與丁萬良可絲毫不管這些人在猶豫什麼,邁步便跳入水中,兩人的動作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一下水,頓時濺起大片的水花,待兩人站直身子,卻發現也不過淹到腰部以上的位置,離胸口也還差的遠。鄧飛傑、丁萬良毫不停留,就在水中向前行進,這一下,二人卻處於領先的位置上了。

    這又二人在前示範,這水深既然這般,後面的人群立時便變得踴躍了,只聽得一片「噗通」「噗通」的聲音,所有的人都跳入水中。這幅場面,到是讓人滿意,可惜還是慢了片刻。不過,鄧飛傑與丁萬良的表現,卻讓一旁監督的黑甲騎兵們暗自點頭,一名武官當即記下了二人身上的腰牌標記。

    第三道關口,鄧飛傑、丁萬良此時已然領先,但卻沒看見什麼突出障礙,只有一道深溝,旁邊依舊站著幾名黑甲騎兵,但其中一人卻舉著一支火把,也不知作何用處。

    那名舉火把的黑甲騎兵見鄧飛傑、丁萬良等人奔近,便一揚手,將火把拋入深溝,頓時,溝內燃氣沖天大火,烈焰升騰,烤得近旁的人面色發燙。

    見到這一幕,鄧飛傑猛然想起那些傳聞。說努爾哈赤抽選士卒之時,便是用水溝,火焰,來考驗士卒是否會臨陣退縮。難道這蘇將軍也是如法炮製?這雖然沒什麼新意,卻也算是有效的法子。此時大多數的明軍官兵可從未有過這種體驗,平日出操,可也就是戰隊,聽鼓號聲左右進退而已。真要說火裡來、水裡去的,當真是沒多少人能做到。

    此時火焰已經將鄧飛傑、丁萬良的面目照得通紅,但二人均沒有猶豫,猶如適才跳入水中一樣,大踏步猛衝幾步,就在火焰邊緣縱深一衝,就往火裡跳去。

    霎時間,一股錐心的刺痛直入腦中,鄧飛傑感覺自己的手被燙傷了,心裡竟然想的是一會兒是否還能拉弓放箭。這當然是一瞬間的想法,鄧飛傑與丁萬良躍起跳入火焰中,倏然便看不見了。而在另一面,鄧飛傑與丁萬良踉蹌著落到地面上,稍稍定神,回頭一瞧,離溝邊還有一尺多遠。

    適才二人那奮力一躍,少說也能躍出近六尺遠,看來這道火溝並不寬。想必蘇將軍也沒想讓這些未來的一等兵們,掉入火溝活活燒死。當然,這道火焰,純屬嚇唬人的,即便沒有鄧飛傑與丁萬良那般用力一躍,也能穿過,只有遇火心慌意亂的,隨意亂竄的,倒真有可能被火燒到。鄧飛傑與丁萬良沒有停步,邊跑便查看身上、臉上,卻並未有傷。這穿越火焰,速度夠快的話,也就是燙一下而已。兩人便舉步繼續向前奔行,身後,無數個身影紛紛從火焰之中閃現出來,有鄧飛傑與丁萬良二人做前導,這群士兵可大多沒有適才在水塘邊那般顧慮了,估計其中大部分的人,也都明白過來。

    隨後,鄧飛傑與丁萬良一路領先,先後越過齊小腿深的泥塘,坑坑窪窪佈滿了一尺多深陷馬坑的地段,還有一段是佈滿三寸長的鐵蒺藜,最後一段更是有意思,居然是一片滿是糞便的淺坑。這些對有膽子報名參加這中一等兵比試的士兵來說,當然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不過是遲緩一下速度罷了。當然,在明白這一點以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視這些障礙為無物,至少在心理上,算是闖過了一關。

    鄧飛傑與丁萬良一路領先,即便沒有使出全力,卻也保持這種態勢。幾乎每一處監督的黑甲騎兵,都將二人記錄在冊。對於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的人來說,二人的表現,尤其突出。

    等抵達對面時,守候在那裡的黑甲騎兵又發給每人一個竹籌,算是給予證明,隨後,鄧飛傑與丁萬良等人又被再次命令原路返回。這一下,眾人都不再有半點遲疑,明顯比第一次快了許多。當然,體力不支的,已經開始遠遠落在後面。但鄧飛傑與丁萬良一直領先,率先返回。

    等眾人陸續回到軍營時,一名黑甲騎兵已經將沿途所有的記錄都收集起來,送到那名總管的武官手中。這一次算好,沒有人被淘汰掉,半個時辰,所有人都按時返回營地。

    稍事休息之後,便是箭術比試。

    這弓箭中靶,在明軍之中也是常常訓練的項目,只不過要求不算太高,作為武官,必須要達到十中六七才算合格,士兵稍低,最差也得十中五。這種要求,甚至被寫進了大明軍律之中,至少在朝廷上那些督管練兵的文官、監軍們,是用如此的標準稟報給皇上的。但在實際當中,這項標準卻被糊弄過去,中倒是中了,但靶子卻大了許多,距離也更近。而應付上官的查驗,各地軍營也自有變通的法子。

    蘇將軍這回的比試,當然要嚴謹得多,單說這靶子,便不是尋常的方形長靶,而是用一個真人大小的草人代替,甚至還穿上了一身八旗兵的服飾。這讓箭靶在天光之下,尤其明顯,甚至連敵人的用意,也是表明的非常清楚。也不知是何人的主意,那草人的面目,還被塗以五顏六色,一幅猙獰之態,看起來,倒是顯得滑稽。

    這短暫的休息,讓大多數人都緩過力氣,鄧飛傑、丁萬良也沒有出現擔心的過於力竭的狀態。這箭術比試,也是以二十人一組,排成一排。因沒有限制時間,大多數參與比試的士兵,都是緩緩張弓,凝神對準標靶草人,凝神靜氣之後,才放上一箭。這個項目也是事先便為人所知,沒點真功夫,哪兒又能來見真章?這標靶草人上,不多時便紛紛插上了準確中的的羽箭。看到這一幕,一旁默默觀看的蘇翎,也不覺的暗自點頭。看來,這明軍之中,也不全是廢物,畢竟這些兵多是軍戶出身,家傳的功夫,總還比那些平民百姓要多一些。

    鄧飛傑並未急著發箭,而是平心靜氣,向幾十步之外的草人看了良久,這才將原挎在腰間的箭袋解下,重新打結,然後背負到背上,長長的羽箭箭尾,便在耳邊後方簇擁著。鄧飛傑深吸一口氣,然後左手握弓,身子側立,側頭看向箭靶。這一幕,讓一旁的黑甲騎兵以及各位武官,都被吸引住了,隨即,不遠處的蘇翎,也向鄧飛傑看來。

    鄧飛傑全然沒有注意身後的目光,只見其右手反手快速越過右肩,用手指夾住三隻羽箭箭尾,然後迅速拉弓,幾乎沒有瞄準,便放了弦,不僅如此,鄧飛傑毫不停留地將手指中夾著的剩餘兩隻箭也都射了出去。隨後又是反手取箭,仍然是三隻,又是連珠般的射向箭靶。如此連番放箭,幾乎在別人放一箭的功夫,鄧飛傑連放十箭。待眾人看向箭靶草人,只見五支正中草人頭部,一支咽喉,三支心口,還有一支更絕,正中草人陰部。

    這一幕,讓眾人都看得呆了,好一會兒,才爆發出一陣叫好聲。莫非這便是傳說中的神箭手?剛才便是連珠箭法麼?但看鄧飛傑的裝扮,也不過是尋常明軍服飾而已,模樣一點也不出眾。

    至於丁萬良,卻沒有鄧飛傑這般奪人眼目。這些參加比試的人中,可只有丁萬良一人是手執鳥銃。這表演,可就是獨自一人了。當然,丁萬良也沒叫眾人失望,按著順序點燃火繩,裝藥,填入鉛彈,用鐵條捅緊,然後舉槍瞄準,「轟」地燃放。這動作雖慢,但第一槍,便命中草人頭部,打出一片草屑飛揚。隨後,丁萬良飛快地繼續裝填彈藥,然後燃放,仍然是命中頭部。不過,這第二槍,那草人的頭部已然被轟掉了大半,已經不算是個頭了。

    丁萬良的後面八槍,都是轟擊的草人胸腹,直至放完,不但槍槍命中,且那草人已經散架。這火器的威力,遠遠大於弓箭。

    鄧飛傑、丁萬良比試完畢,便靜立一旁等候與蘇將軍的護衛騎兵比試。二人已經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實力,這白刃搏鬥,可不算是長項,但自以為全力防守,也該能擋得住十招吧?

    但二人看著其餘的人紛紛與蘇將軍的騎兵護衛們用特製的木刀、木槍、大盾鬥得激烈,卻就是沒人來招呼自己,不覺奇怪,難道沒有通過?

    直到結束,二人方才明白,蘇將軍已經特別招呼,二人直接入選,免了白刃格鬥的比試。

    這一天的比試,總計選出一等兵一百六十七人,淘汰三十九人,鄧飛傑與丁萬良自然入選其中。

    隨後,蘇將軍便摔黑甲騎兵護衛轉向其餘幾處軍營,而鄧飛傑與丁萬良等新進的一等兵,被列成一隊站立,很快,一群戰馬被牽了過來,這些人每人一匹。隨後,一身嶄新的梅花鎧甲,新制腰刀,以及只有在那些黑甲騎兵身上才能看到的一應新式裝備,被頒發下去,每人一套。

    鄧飛傑、丁萬良等人立刻換上新式鎧甲,配上腰刀,當然,二人自己用熟的弓箭與鳥銃沒有換掉。等換裝完畢,這些一等兵頓時煥然一新地站在軍營門口,令早已在四周圍觀的明軍士兵們讚歎不已,紛紛露出羨慕之情。可惜,技不如人,就算羨慕,也是白白羨慕而已。

    顧南大營面前的這隊一等兵,被立即帶進營內,安排到最好的營房,這首先便是給予一頓十分豐盛的伙食,甚至每人還給予了一碗酒的額外賞賜。自此,這隊一等兵,便隸屬於顧南的大營。顧南已經親眼看到鄧飛傑與丁萬良的身手,深深為自己營中能添了這兩個難得的人物而感到高興。但沒多久,顧南便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蘇翎派人傳令,命顧南將鄧飛傑與丁萬良,明日送至總兵府。顧南知道,這二人必然成為蘇翎的護衛了。

    就在這一天,同樣的場景在每一處軍營中上演,且已經不止一日,也將繼續持續下去,不過,都僅限於每日卯時開時,不至於影響軍營的日常事務。與鄧飛傑、丁萬良同日成為一等兵的,所有的大營加起來,總計是七百六十六人。

    這些一等兵都在當日便收入大營之中,不論其以往是屬於哪一個軍營,哪一個武官的屬下,甚至,也不管以往是否是營伍之人,只要有本事,便都將獲得月餉五兩的最高軍餉。當然,這些一等兵獲得的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等待著被四處傳揚。

    這一日算是篩選出人數最多的一天,隨著時間的延長,這明軍之中的能人,都已挑盡,而後來的,大多都是各地尚武的百姓、礦工。但這種方式一直沒有停過,不斷地為蘇翎的大軍提供更多的精兵人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