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丁香

第五卷 遠東烽煙 第七卷 世界大戰第五章 戰爭與和平 文 / 狂歌走馬遍天涯

    第七卷世界大戰第五章戰爭與和平

    1912年8月18日,奧運會的聖火在上海的亞洲奧林匹克體育館點燃。中華共和國總統丁香在10萬人面前宣佈奧運會開幕,她的聲音也通過電台的直播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也是奧運會的開幕式第一次通過電台現場直播的方式展現給世人。總共有來自56個國家的3476名運動員參加了這次奧運會,是至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中國人通過此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展現了這個國家對於人類友誼的號召力,如此多的國家和運動員前來東方參賽表明,當歐洲大陸處於戰爭陰影下的時候,人們把世界未來的期望寄托給了新興的大陸和新興的代表。」

    法國《費加羅報》的評論則是另一種論調:「中國人在顯示他們的強大。他們通過舉辦大規模和高質量的運動會體現國家力量的強大,並且計劃通過在全人類體質和力量的比賽中奪取很多的金牌來彰顯東方人種的強大。與其說奧林匹克通過中國來宣揚友誼,不如說中國人通過奧林匹克在炫耀實力。」

    英國人的論調則顯得有些酸溜溜的。《每日電訊》報的時事評論員稱:「中國人在博取友誼方面一直做的很成功,很多國家的民間都被這個外表忠厚的國家所拉攏了。上海奧運會來的人比倫敦奧運會要多很多,而這個國家對於歐洲主流國家來說卻是這麼遙遠,從這一點上說。歐羅巴民族顯而易見正面臨著來自東方的分化。」

    以色列地《衛報》則通過大大的標題表達了作為盟友的情緒:「奧運會!中國!都很棒!」

    ……

    在隨後開始的奧運會比賽中,丁香總共為12個單項比賽頒發了獎牌,包括引人注目的100米比賽、馬拉松比賽、籃球比賽等。

    中國人如願以償的獲得了奧運會籃球比賽的金牌。這項在中國擁有廣泛群眾基礎地運動獲得了最高的關注,每場有中國隊參賽地比賽都一票難求,據說最高票價被黃牛黨炒到50元一張,相當於普通人2-3個月的工資。儘管中國各籃球俱樂部的職業球員因為奧運業餘選手的原則不能參賽,但從軍隊中選拔出來的球員們水平一點不比職業球員低。一路橫掃了各路對手,最終以97:67大勝決賽的對手美國隊獲得冠軍。中國人在籃球這項運動中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技藝和美感。而超級球迷丁香在球場邊歡笑尖叫地照片也出現在很多國家的報紙版面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足球隊。中國人很奇怪的繼承了另外一個時空中的同胞對於這項運動的糟糕天賦,中國足球隊在比賽中5戰5負,還以0:14的恥辱比分分別慘敗給烏拉圭、阿根廷和意大利隊,5場比賽只進了1個球(對手朝鮮隊的烏龍球)卻淨丟31球,氣地總統閣下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看足球比賽(這個誓她在另外一個時空中也發過)。這個慘痛的結果直接導致了足球這項運動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裡在中國一直缺乏關注。

    中國人還在田徑、游泳、射擊比賽中獲得了很多的金牌。最出人意料的金牌來自100米的比賽,來自台灣地章俊雄以10秒38的成績力挫歐美諸雄獲得了這個項目的金牌而成為世界飛人,這個結果讓比賽場上所有的白人選手比賽後一直顯得失魂落魄。這個台灣小伙子也成為除了籃球隊之外最受中國民眾追捧的奧運英雄。

    最終中國代表團在這次總共誕生了108枚金牌的奧運會中獲得了17枚金牌。在金牌和獎牌榜上以微弱差距落後於美國(18枚金牌),卻大大壓倒了排名第三的英國(11枚金牌)。據說英國自由黨籍首相阿斯奎斯在從報紙上看到這個結果後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這次是體育比賽。天知道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民族下次還會贏得什麼……」

    ……

    歷時12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轟轟烈烈地降下了幃幕。來自世界各地地運動員同聲唱響《歡樂頌》以紀念和平的歲月:「cce!forpeaceshallcce,mybrother!……」

    和平地歲月卻未能人們所願在這個世界永久降臨。歡樂的時光如此短暫,友誼的誓言猶在耳邊,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已經迫不及待的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戰爭之神再一次露出了他那猙獰卻極具誘惑力的微笑。

    在土耳其遭遇以色列的打擊國力大傷後,巴爾幹半島的民族紛紛把目光盯向這個衰落的帝國。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從土耳其的統治下獲得民族獨立,有的是為了擺脫土耳其的控制而振興民族,有的是為了向土耳其復仇並且奪取更多的土地。總之。一個針對土耳其的政治軍事同盟逐漸形成,其主要力量就是由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

    1912年,盟國向土耳其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該要求遭到了土耳其的斷然拒絕。在俄國支持下,巴爾幹同盟各國於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在土耳其青年黨人的統治下,這個國家雖然恢復了憲政。但是毫無進取心的新興統治階層卻遠沒有讓這個國家脫胎換骨的能力。這個由各種統治勢力妥協而形成的大雜燴改良勢力在錯綜複雜的勢力地糾葛掣肘下,根本無法革除土耳其社會的積弊。官僚貴族**依舊,民生凋敝依舊,國家貧弱依舊,軍隊孱弱依舊。戰爭爆發後,土耳其軍隊就顯露出了和6年前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一樣的無能面目。

    盟軍為民族解放而戰,士氣旺盛。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佔馬其頓和亞得裡亞海沿岸。保軍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希軍進佔愛琴海諸島。土軍連戰連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兵敗如山倒,一直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和斯庫台等地。

    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處。由於盟國得到俄國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國和奧匈帝國支持,在大國影響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和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催生出了巴爾幹和中東地區的全新地局面。

    首先是土耳其**的爆發。土耳其青年黨人執政後,熱切盼望變革地土耳其人經歷了從歡欣期盼到失望、再到麻木、最後到絕望的心路歷程。巴爾幹戰爭的慘敗讓土耳其人徹底看清了這些「偽變革者」的真面目。傷心失望的土耳其國民終於忍無可忍,在以穆斯塔法-凱末爾為首的土耳其國民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席捲全國地**。

    凱末爾和他的土耳其國民黨這些年在中國、德國和以色列的秘密支持下勢力擴張極快,短短6年時間內其信徒已經遍佈全國各地的各個角落。而凱末爾本人也在中國和以色列的「銀彈輔助」下在土耳其軍隊中一路晉陞,在巴爾幹戰爭爆發前已經擔任土耳其第4軍的中將軍長。在**依舊的土耳其軍隊中,中國人和猶太人硬是用金錢為凱末爾砸開了一條陞官大道。

    獲得軍隊實權的凱末爾體現出了他天才地軍事素質。經過2年多的磨煉,他麾下的第4軍已經成為一支實力非常強悍的勁旅,在孱弱腐朽的土耳其軍隊中獨樹一幟。而這支各級軍官都基本秘密加入土耳其國民黨的軍隊也對他和**事業忠心耿耿,成為他發動**地大本營。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終於給凱末爾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舞台。1912年11月。保加利亞軍隊10餘萬人發起了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戰役,企圖一舉攻克這座東羅馬帝國的遺都,把土耳其人徹底逐出歐洲大陸。

    局勢萬分危急之際,凱末爾挺身而出,號召土耳其國民為了保衛偉大的首都而奮起抗戰。在腐朽的奧斯曼軍隊已經指望不上的情況下,他倚靠土耳其國民黨的支持緊急組織了5萬餘人的民兵部隊。而承擔著守衛首都重任的第4軍5萬官兵則在凱末爾的指揮下主動出擊。在保加利亞軍隊地群狼環伺下虎口拔牙三戰三捷,殲滅保加利亞軍隊2.5萬餘人,並且擊潰兩路敵軍,一舉擊退了保軍地進犯,保住了土耳其在歐洲最後的領土。伊斯坦布爾戰役為凱末爾和他地同僚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土耳其人從此將凱末爾視為英雄。

    《倫敦和約》簽署后土耳其民眾終於忍無可忍,凱末爾和土耳其國民黨登高一呼,轟轟烈烈的國民**洪流迅速席捲了小亞細亞。奧斯曼政權和青年土耳其黨人的統治迅速分崩離析,1913年6月7日,土耳其青年黨人領袖恩維爾帕夏在**洪流下倉惶逃離土耳其前往英國避難。奧斯曼蘇丹和王公大臣們也紛紛逃離。由國民黨主導的「土耳其人國民大會」迅速執掌了國家的政權。傳承了6個世紀的奧斯曼統治終於在土耳其被廢除了,1913年6月10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獨立,凱末爾在國民大會議員和民眾的歡呼下就任臨時總統。

    凱末爾和他的**同僚迅速在土耳其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凱末爾提出了著名的「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國家主義、**主義」的六大原則,被後世稱為「凱末爾主義」。土耳其迅速的擺脫了政教合一的封建時代,開始走向世俗化、現代化的進程。「凱末爾主義」在丁香的高度推崇下,後來一直對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改造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凱末爾的政府很快就宣佈了土耳其加入北京條約國組織。在這個戰亂橫生、錯綜複雜的年代裡,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需要獲得可靠盟友的保護,相對於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凱末爾更加願意信任近在咫尺的中國人和猶太人能保護他們,而且北京條約國組織相對尊重成員國主權的原則也深深吸引著凱末爾。北約組織能夠幫助土耳其走向獨立和現代化,曾經的仇敵成為朋友也就是一轉眼之間的事了。

    在土耳其發生天翻地覆的**的同時,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獲勝者同盟之間卻因為分贓的不均而大打出手,《倫敦和約》的墨跡未乾,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緊接著在這個歐洲的火藥桶爆發。

    戰勝國之一的保加利亞一直認為在與土耳其人的作戰中他們出力最多,因而他應分得的領土也應最多。保加利亞傾向於佔領整個馬其頓,在這一點上他無法與巴爾幹的另一大國塞爾維亞談攏。保加利亞自恃國力,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於1913年6月29日向塞爾維亞和希臘宣戰。可是冒失的保加利亞人很快就發現自己犯了眾怒,很快門的內哥格羅和羅馬尼亞也加入了戰局,分別對保加利亞宣戰,而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也趁火打劫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一舉收復亞德裡亞堡。

    四面楚歌的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宣佈投降,於1913年8月和戰勝國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交出了很大一部分領土。

    兩次巴爾幹戰爭讓一場民族解放運動演變為了一場土匪分贓戰爭。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更加惡化,各派勢力在這裡犬牙交錯,矛盾進一步被激化。

    塞爾維亞在這次戰爭後成長為區域強國,在他的斯拉夫大哥俄羅斯的幫助下,塞爾維亞站到了對抗德奧同盟的風口浪尖上。俄國人利用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搞風搞雨,掀起大浪。

    保加利亞經此失敗後則徹底投入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懷抱,仇恨的情緒在國民中發芽。而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希臘背後的英國則成為仇恨的主要目標。

    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擴張勢力的努力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隨著保加利亞的戰敗而遭受沉重打擊,他與俄國之間的矛盾更趨尖銳。

    英國人在巴爾幹也投下了陰影,為衝突的進一步尖銳添磚加瓦中。

    土耳其人則暫時悄然退出了巴爾幹半島的風口浪尖,把誘人的骨頭丟給了那群瘋狗,自己靜靜的舔舐著傷口,在中國大哥和以色列小弟的幫助下韜光養晦。

    歐洲的火藥桶上,已經開始插上易燃的導火線…

    更多手打全文字章節請到閱讀,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