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煉金大中華

正文 【570】 和談吧,大清你最擅長了! 文 / 每音十流術

    不過,這裡面有個不穩定的因素就是,奧匈帝國和煉金國是否會全力支持光緒帝呢?

    聽說龍灝對中國的皇位也有野心,在他心裡,是不是更希望北清和南清打個兩敗俱傷才好呢?

    考慮的越多,顧慮就越多。

    眼看北洋在鬼子六的統領下,都要迫近南京城了,那些觀望的勢力還沒看到龍灝現身表態。

    雖然劉坤一對著採訪記者一再拍胸脯說,南洋水師會全力保護光緒小皇帝,但少了奧匈公主和煉金國王的發言,他這個兩江加湖廣總督的聲音總是顯得那麼底氣不足!

    乙未年正月十五,這本是元宵鬧花燈的喜慶節日,可是,北洋為主的北清軍隊卻已對南清發動了進攻。

    大軍十五萬,一日間連破三城,堪堪逼近到南京城腳下。

    光緒帝著了慌,連忙找到劉坤一詢問對策。

    劉坤一不慌不忙,派出南洋水師,沿河北上,對陸地上的北清軍隊開炮,將對方給打了回去。

    劉坤一對外稱,南洋有英勇江東子弟三萬!

    ……

    戰爭一開打,就不易停下來。

    接下去的二十天,北洋和南洋這對老冤家對頭,離開了海洋,又在以南京城為中心的江蘇地界,開展了一場陸上拉鋸戰。

    北洋的陸軍佔優,兵馬數量多。

    南洋的水師佔優,艦炮火力猛。

    鹿死誰手,還真未可預料!

    雙方你來我往,這場發生在正月的『拉鋸』,正可謂棋逢對手,打的不亦樂乎。

    眼看一仗即將打出正月,雙方勢均力敵,貌似隨便在哪一方加上一根鵝毛,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呢!

    錦上添花難比雪中送炭,這個淺顯的道理誰都懂得。各路『投機』的勢力覺得機會來了,現在下注,就是可以利益最大化的時機!

    於是,湖北、四川、安徽、河南……距離南京最近的四個省。都有人先後做出了動作。

    河南有勤王師,對準了北清的菊花;

    四川有太后黨,發動挑夫、縴夫,給南洋水師的河上航行添堵;

    安徽出現哥老堂,一幫人包著頭巾,大叫『刀槍不入』,衝入了北清陣營的側方;

    湖北出現一支洋槍隊,高喊著北京才是正統,一排排槍聲在南洋水師的後勤基地響起;

    ……

    其實不僅是這毗鄰四省,其餘省市也紛紛站隊。他們雖然沒法一下子將力量投入到南京的前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其它地方用功。

    有人扯起了天地會的旗子,反清復明!

    有人自稱是崇禎帝的九世孫,掐指一算,算到清朝當滅。於是揭竿而起!

    有人變賣了家產,自組洋槍兵,投入到南清陣營!

    有人自詡是留洋歸來的高端人物,號召義士,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名,要求兩個皇帝都退位,中國必須進入民主社會!

    ……

    好吧。以上事例被證明都是『猴子派來的』,這些東西除了再次驗證了中國人民在改朝換代時的機靈頭腦外,便再無它用。

    扯天地會旗子的人,被南洋揍了一頓,越過江,投奔北清了;

    崇禎帝的九世孫。被北洋騎兵隊一個衝鋒,就變成粽子,去江水裡找屈原聊天了;

    變賣家產的,下場倒好些,混到了一官半職。可是那些『海歸』的高端人物,才在一些小報上叫囂了幾天,就被上海警察抄了老窩,投進了監獄。

    哼,要民主,你也太超前了吧!

    去牢裡好好反思下,什麼時候想明白『領先一步是偉人,超前兩步是死人』的道理,再出來吧!

    真正對『南京拉鋸戰』產生作用的,其實還是各個省市的『省軍』。

    省軍是什麼?

    就是當地士紳組成的武裝部隊,有人也把他們叫做『團練』、『鄉兵』、『鄉勇』。

    比如,幹掉了太平天國的的湘軍就鼎鼎有名!

    湘軍就是一支『省軍』。

    省軍由各省的頭臉人物控制。

    這批武裝力量,從太平天國覆滅後,就不怎麼受清廷的控制,反而以它們為後盾,在朝堂上滋生出了不少利益代表。

    現在,有資格玩『站隊』的,就是這些省軍。

    他們觀察了二十多天,覺得北清南清(好吧,乾脆說北洋南洋)這麼一打,論後勁、論潛力,還是南洋佔據上風!

    這麼覺得的理由不複雜:南洋有船啊!

    有船就代表能控制長江,有船就代表軍費充足!

    廢話,海軍就是燒錢的,沒錢能鼓搗海軍嗎?

    聽說廣東和福建兩個沿海大省的商人已經在不怕暴露地資助南洋了,這也代表著光緒帝的戰爭潛力更足,只要守住南京,捱到北洋人馬撤退,那麼,以南伐北的局勢就將形成!

    一**五年三月七日,湖北、四川、安徽、河南四省的『省軍』統領幾乎在同一時間宣佈,

    支持南清光緒皇帝,堅決打倒被慈禧操控的北清偽朝廷!

    四省的統領沒有光說不做,他們派出的鄂軍、川軍、皖軍、豫軍,都在第一時間與北洋的清兵交手,有勝有負,血染沙場……先不說是否大大牽扯了北洋的精力,但這『投名狀』,至少是成功地向光緒帝遞了出去。

    有了戰鬥力可觀的省軍相助,原本平衡的『拉鋸戰』立刻倒向了南清一方。

    南清優勢!

    北洋是進攻一方,補給線本就長,打了二十多天了,後勤的壓力已經相當沉重。

    而慈禧太后還是一如既往的摳,秉承著『既要馬兒跑又不給它吃草』的幻想派作風,只曉得一個勁地在聖旨裡催促鬼子六速速攻陷南京,捉拿光緒帝,而應該配發的糧草和子彈,卻是一概木有!

    鬼子六心裡那叫是一個苦啊:還捉拿小皇帝?一個不留神,我都要被南洋的兵給捉了!

    鬼子六已有了撤兵的念頭,四省省軍的介入,更令他下定了這個決心。

    三月十二日。北清兵馬拔營回京,在回程路上連破五道阻攔,總算是在三月十五日,平安回到了還在北京輻射範圍的山東省。

    南京之圍宣告解除。不過光緒帝在接見了四省『勤王軍』後,萌生了趁熱打鐵,現在就反攻倒算的念頭。

    他召來劉坤一問計,嗯,其實也不叫問計,光緒帝是這樣問劉坤一的:「愛卿,我們明日就出兵北伐可好?」

    小皇帝的態度很明確:他對重返北京,重回那個龍位,是迫不及待了!

    可惜,劉坤一給的答覆卻不怎麼明確。他道:「皇上,此仗剛完,還是休養生息、撫恤將士為宜啊!」

    光緒帝對劉坤一的答覆自然是不滿意的,好在那些省軍統領都在南京,調不動南洋。還有四省省軍可以調遣嘛!

    光緒帝立志不做傀儡,自己手上沒有兵權,那麼,就要在南洋和省軍之間玩平衡。

    三月十八日,『北伐佑皇軍』成立,主體為四省鄉兵,號兵力三十萬。從南京出發,目標直指北京!

    此軍成立,四省統領都官拜一品,權勢可謂到了人生的巔峰,志得意滿、春風拂面自不用說……哪還不著力為光緒帝賣命?

    三月二十五日,北伐佑皇軍打破鳳陽府。

    三月三十日。徐州也被佔領,南直隸告急。

    四月二日,北伐佑皇軍在孔廟附近與北洋軍接戰,雙方大戰五天,洋槍和棍棒齊上。死傷人數超過三萬!

    鮮血沾滿了聖人像……

    四月十日,北伐佑皇軍在濟南城外駐紮,徹底切斷了北洋水師與京師的交通要道。

    京城已成孤城!

    宣統帝嚇得哇哇大哭,慈禧太后更是面如土色。

    不打不知道,一打之下,才知道她賴以為臂助的北洋居然如此不堪一擊!

    慈禧太后現在是悔得腸子都青了,早知道恭親王如此不堪,就不該剝了李鴻章的官皮,把北洋強行交給他來管。

    當然還有,慈禧太后怎都想不明白,光緒帝明明被隱藏的那麼好,到底是誰有此神通,能將他從安放在地下五層的牢房裡救了出去?!

    光緒怎麼說都是正統的皇帝,且德行沒有虧失,他一到南京,立刻就給了南洋和江南反對朝廷的勢力以無窮的鼓勵!

    求和,哀家要求和!

    眼看敵軍的鐵蹄就要逼近皇城,慈禧太后又祭出了慣用的招數。

    他們要什麼?

    銀子?美女?還是糧食?

    哀家統統都給,除了這個王位,他們要什麼哀家給什麼,只要他們不繼續給光緒那個小雜種賣命就好!

    慈禧太后的和談手段一向如此,先把自己的底線無下限地拋出,然後伸出頸脖,給談判對手任意下刀猛宰的機會!

    可是這一次,慈禧太后叫囂了半天,底下的官員卻無一有回應。

    他們在心裡吐槽:哪裡還有什麼銀子、糧食和美女!去年您老人家的壽誕一辦,國庫都空了,前段時間對南京城的那一場征討,已經是我們最後的餘力了!除了王位都給,哼哼,現在大概也就剩下王位可以給了吧……

    瞭解到真實情況後,慈禧太后有點傻眼,不過她畢竟是心黑手辣之輩,清醒後,她秘密召見鬼子六,準備定下拿京城幾個大戶開刀的計較……

    幸好,這些大戶似乎有大氣運加身,當他們還茫然不知自己就要被當成出欄肥豬給宰了時,一條意外的消息傳進北京城,傳進了正在磨刀霍霍的慈禧和鬼子六耳朵裡。

    奧匈帝國的艾世麗公主出面調停了!

    她去往濟南,要求北伐佑皇軍停止北進的腳步。

    奧匈帝國橫插一手的目的還未可知,但慈禧太后可算是鬆了一口氣,如果可以,她甚至想親自去濟南,把那位可愛的艾世麗公主摟進懷裡親幾口表達心中的喜悅。

    還好慈禧太后沒去,要不然絕對會被艾世麗痛扁一頓。

    她這時心情正不好,原來她之所以出面制止北伐佑皇軍繼續前進,完全是聽從了龍灝的指示。

    話說龍灝行蹤飄忽不定,與艾世麗更是聚少離多。這次好容易回來了,還沒纏綿一訴相思衷腸呢,就

    丟給艾世麗一個任務,然後人又跑的沒影了。

    這如何不讓艾世麗氣得牙齦癢癢的?

    四月十五日。北伐佑皇軍從濟南撤退。

    這是沒辦法的事,奧匈帝國現在是歐洲的戰勝國,威望如日中天,這些省軍仗著地利欺負欺負缺了主心骨和錢糧的北洋還湊合,但要他們去跟奧匈帝國的戰士拚命,儘管對方才幾百人,他們也是不敢的。

    四月二十五日,光緒帝看到北伐佑皇軍未競全功,回到了南京,不由跺腳連罵:「可惡的奧匈國。可惡的公主,朕與你們不共戴天!」

    不過,光緒帝還沒罵幾句,就不得不收起嘴巴,露出尷尬與諂媚並存的笑容。

    原來。龍灝和劉坤一聯袂來見他了。

    龍灝是一國之主,並且現在的國際地位極高,凌駕於清廷之上……所以光緒帝在想明白後,對自己露出的諂媚也就釋然了。

    論軍力,論財富他都不如龍灝多矣。

    而且就算論地盤,他名義上雖然擁有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但他自己都懷疑。自己的政令能否出的了南京城?

    所以,光緒帝見了龍灝,顯得非常客氣。

    龍灝沒客套,第一句話就是:「大家都是中國人,這仗嘛,越打下去。死的人越多,我們於心何忍啊?」

    光緒帝一聽,心裡一咯登:呃,這是要我收手的意思?

    劉坤一亦是幫腔說:「陛下,奧匈國已經站到北邊的叛逆那邊去了。我們再不識好歹,恐怕會把現在好不容易得來的優勢給斷送掉哇!」

    光緒帝聽了就心頭一陣不滿湧起:不識好歹?你是在說朕不識好歹嗎?有你這個做臣子的這樣說朕的嗎?過分!

    不過光緒帝的不滿,在龍灝接下去的話語中,立刻變成浮雲,煙消雲散了!

    龍灝講的都是大實話。

    首先,他告訴光緒帝,你是我派人救的,別的不提,你欠我一條命!

    其次,他告訴光緒帝,南洋的軍費也是他名下的銀行和商戶贊助的,如果你執意要打,那行,今後這軍費就由你這個朝廷來出,我也很大方,以前的欠賬就不用你還了,只要你有錢將這場仗繼續打下去就行!

    最後,他告訴光緒帝,奧匈帝國的艾世麗可是個戰爭狂,巴不得多打仗、多殺人、多建立功勳,因為遠在歐洲,有很多奧匈皇室成員正在為奧匈帝國下一任的皇位而努力,她如果能在中國抓到一個皇帝,這加分可不少!

    龍灝列事實,擺道理,本來就沒什麼主見的光緒帝立刻沒了話說。

    尤其是艾世麗要抓自己『賺積分』那一段,更是嚇破了他的膽。

    沉默了一會,光緒帝算是對和談的事實默認了。

    有龍灝,就有他當皇帝的想頭,而若是龍灝不支持,他只能依靠那些省軍與奧匈國對著來……算了吧,他們已被奧匈國嚇破了膽,回南京城後連自己召見他們都躲著不來呢!

    四月的最後一天,龍灝代表煉金國發表了自己希望和平的態度。

    他對著《申報》的專欄記者說道:「我是中國人,我當然希望我們祖國大地上不要再有戰爭!清廷從開國到現在也有兩百多年了,我先不對它給我們中國帶來了什麼積極的影響發表評價,也不說它簽署了多少加深我們同胞苦難的條約……我就事論事,現在清廷皇族因為自家矛盾導致分成了南北兩個朝廷,也出現了兩個皇帝!我認為,按照國際慣例,皇族的糾紛不應該擴大到全體老百姓頭上,現在已是十九世紀,馬上就要跨入嶄新的二十世紀!我們不應像以前的皇朝那樣,把皇族的鬥爭擴大到國民的生活裡!所以我認為,戰爭必須停止,清廷的皇位應該由雙方代表坐下來,用明的手段來協商解決!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不客氣地說一句,清廷皇族,你們面對外國列強,不是已經習慣了坐下來談判嗎?那為何面對自己同胞時不能收斂起殘忍,和平解決呢?我們中國人,不能窩裡橫,對同胞下狠刀子,有本事,沖日本人撒去,沖那些曾經欺凌過我們的歐美列強撒去!」

    龍灝這段話,經過主編潤色之後,立刻變成報紙專刊,發遍大江南北。

    讀過這期《申報》的人都不住點頭:對啊,仔細一想,朝廷也真無能,打起我們漢人來就一身帶勁,可一碰到洋毛子就全部變成了軟腳蟹!

    我強烈贊成煉金國王說的話,有本事,拳頭向列強、向小日本砸去啊!打老百姓算個球本事!

    ……

    報紙經過前面近一年的推廣,已經成為了引導國內輿論的重要手段。

    這個時候的中國人非常淳樸,認為報紙上所說的就是真理,沒有假話。

    這與後世某個年代,人民認為朝廷台裡的廣告也是貨真價實是一個道理。

    獲得了大多數人民的認可,北清和南清兩個朝廷,在奧匈帝國和煉金國有意無意地推動下,終於在五月六日,在開封府開始了和平談判。

    北清出馬的是剛剛被釋放出來的李鴻章,而南清這邊,則是張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