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韓娛夙緣

大道小說網 第一章 拜師 文 / 曳尾於塗中

    常州!

    位居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處於長三角中心地帶,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以經濟發達、民生富庶而著稱的傳統意義上的蘇南三市。常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

    南北朝時期常州出了齊、梁兩代15個皇帝,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徵,傳說常州古有龍氣,因而出了這麼多皇帝,所以又說常州為龍城,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1988年的10月9日,正是主人公殷允瑄3週歲的生日,或許是出生時未曾足月的關係,長得有些瘦弱。這天殷父和殷母帶著瘦弱的兒子來天寧寺上香禱福,拜過大雄寶殿的三世如來佛像,忽有沙彌來請,說是方丈松純大師相邀一見。殷父殷母聞言一陣欣喜,卻又感到十分困惑,到天寧寺上香也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從沒遇見過這種情況。雖說殷家是改革以來的第一批萬元戶,每年給天寧寺的香火錢雖然不少,可也實在不多,沒理由會有方丈相邀這種待遇啊。

    正思索間,沙彌催促了:「方丈等著呢,有什麼疑問見過方丈就知道了。」殷父一想也是,自己家小業小,況且佛門清淨之地,想來也沒人會惦記,就攜著老婆兒子去見方丈。

    走著來到一座木屋,四周幽靜的很。木屋內,只有一桌一床幾個蒲團,最引人眼球的就是一尊佛祖金像,殷父有種錯覺,這尊像好像比外面的都要靈動。這時,蒲團上端坐著的老和尚張開了眼睛,宣了聲「阿彌陀佛」,殷父和殷母趕緊見禮,口稱「見過松純大師」。而與殷父殷母的反應截然不同的是小允瑄,只見他蹣跚著走向和尚,揪了揪松純的鬍子,然後呵呵笑了起來。殷父看到這種情況,剛要訓斥,卻見方丈擺了擺手,示意不用。

    松純抱起允瑄,示意殷父殷母坐下,然後讓小沙彌上茶,說道:「這孩子出生時未成足月,所以先天體虛。你們去茅山,他的緣分在茅山那裡。」

    殷父謝過方丈,卻有疑惑的問到:「我看見來上香的也不只我們一家,為何方丈特別關照我們呢?」

    松純微微一笑:「佛曰:不可說。」又把允瑄交給殷母抱著,吩咐小沙彌:「去包點素食讓殷施主帶回。」然後就閉上眼開始誦經。

    現在殷父殷母是滿肚子疑惑,卻又沒有人解答,只得抱著允瑄,帶著素食回家了。

    晚上,夫妻倆一商議,覺得松純大師是常州有名的高僧大德,沒有必要誆騙他們,就決定第二天帶上允瑄去茅山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殷父殷母就帶上熟睡的允瑄趕往茅山。

    茅山在句容和金壇的交界處,自唐宋以來,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時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不過在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那十年浩劫之後,茅山卻顯得有些衰敗,雖然在八十年代初期經過了修復,但仍然難現鼎盛時期的香火。

    一行三人還沒走到九霄萬福宮,便有一個小道童來接引,說是祖師有請。殷父殷母這兩天疑惑太多,也就無心追問為何。沿著山間小道慢行,遊客漸漸稀少,等轉入一片竹林,更是只有破敗道觀一間,周圍繞著一泓溪水。小道童帶著三人走進道觀,便先行退出了。

    觀內,正中間兒供著上清真人老子像,前有一蒲團,坐著一老道,鬚髮皆白,確臉色紅潤,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氣勢。殷父殷母趕忙上前見禮,口稱上仙。老道也不客氣,只是斜坐在蒲團上,坦然受之。與見松純大師不同,這次小允瑄反而有些害怕的樣子,縮在母親身後。殷父殷母不禁大感困惑。

    老道示意殷父殷母坐在蒲團上,只是講了一句:「此子與老道有緣,不知可否讓他拜老道為師?」

    殷父殷母聽到這話不禁皺了皺眉,夫妻倆雖然平時禮敬佛門道教,不過是求個心安而已。況且殷父是**員,殷母是小學教師,也都受過「破四舊」的教育,貿貿然讓兒子拜一個不清楚來歷的老道士為師,心裡委實有點難以接受。

    不過允瑄倒也早慧,雖然對這位看上去仙風道骨的老道有些害怕,卻本能一般地對老道行起了三跪九叩的拜師大禮,口稱「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

    殷父殷母也是豁達之人,再說道教又不是佛門,不禁婚娶,見到已成事實,也就答應了下來,只是對回去怎麼向孩子的奶奶解釋感到為難。

    這時老道又說:「我姓陶,隨你們叫陶老道、陶騙子都可以,出家人不講究這些。」殷父殷母都有些忍俊不禁,不過還是連聲說「不敢不敢」。既然已經收兒子為徒弟,也就同輩論交,只是稱呼老道為「陶真人」。

    這時殷父又把這兩天的疑惑問了出來,老道說:「這小子有慧根,天定在我道門修行,卻又不入我道門。」殷父的疑惑更多了,老道不待他追問,自顧自地解釋起來:「10月9日,這個日子很特別啊!2500多年前,孔聖人就是這個日子出生的。他在我道門修行,一如當年孔子問道於老子啊,允瑄終有一天還是要歸儒門的。」

    殷父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沉思了一會兒,才問:「那陶真人,什麼時候送他過來?」

    老道擺了擺手:「沒什麼特定的日子,就下個週末吧。給你們點時間處理處理事情,以後在我這兒修行可是不能常見到了。」說完,就示意三人可以走了。這時允瑄也很嚴肅的對著老道說了聲「師父再見」,三人就下了山一路乘車回家。

    回家之後,夫妻兩人猶豫著該怎麼跟老太太說這件事情,老爺子去的早,沒見到允瑄出生就離開了,這些年,老太太辛苦養育的三子二女也都紛紛成家立業,自打允瑄出生,就寶貝得不得了,真真是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看在眼裡都怕丟了。這一去學道,不知要多久才能見一面,不知道老太太會怎樣鬧呢。

    殷父狠了狠心,帶著允瑄走進了老太太的屋子。老太太這些年過得順心,自打老爺子去了,瞅著兒子紛紛成家,有了孫子外孫,就虔誠地禮起佛來。家裡供著的玉觀音,是前些年大兒子兒媳婦去靈隱寺旅遊的時候,專程為老太太請回來的,每逢初一十五,也都吃素食,每日每天早上麼起床為小兒子家弄個早飯,之後就是和周圍的鄰居老爺老太聊聊天、打打麻將什麼的,日子倒也滋潤。老太太正看著電視,看到小兒子領著允瑄進來,就問今兒去茅山有什麼收穫。

    於是殷父就把來龍去脈詳詳細細地和老太太說了起來,老太太關了電視,沉吟了一會兒,就問起了允瑄。允瑄雖然才三歲,確是半年會走路,一歲會說話,不說是神童,倒也讓鄉里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允瑄點了點頭,說道:「奶奶,我看到松純大師就會從心裡感到親近,看到師父就好像認定他要做我師父一樣。奶奶不要傷心,允瑄就經常回來看你的。」

    老太太聽到允瑄這麼說,頓時歡喜得不得了,對小兒子說:「你怕我會不同意?」殷父艱難地點了點頭,這件事讓他這個做兒子的總感覺對不起老母親。老太太又說:「那下周就帶他去吧,別人問起來就說送他去親戚家玩了。老太婆我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不過這幾天可得讓我這個寶貝孫子多待在我身邊。」

    殷父聽到老太太這麼說,才鬆了口氣。老太太給兒子的壓力還是蠻大的,小時候老爺子身患哮喘,身體一直不好,老太太又當爹又當媽,對幾個兒子女兒很是嚴厲,直到紛紛成家,才收斂了性子。

    餘下這幾天,老太太也不打麻將了,整日裡就帶著小孫子到處轉悠,說說民間的掌故,也不管小孩子聽不聽得懂。殷父殷母也每天早早回家,一家人分外珍惜分別前的一段團聚在一起的時間。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10月16號這天,殷父殷母帶著允瑄跟老太太辭行。老太太幫允瑄整了整衣服,又使勁抱了抱,對兒子說:「去吧,又不是不回來。」說是這麼說,可是眼睛已經濕潤了。

    經過2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行三人來到了茅山,循著上次的路,又見到了老道。這時老道正在掃道觀門前的枯葉子,見到允瑄被父母帶來,也喜不自勝,口中呢喃著說著什麼。殷父殷母向老道行了禮,說道:「小子不成器,今後就麻煩道長了。」然後帶著殷母與兒子分別不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