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五章 兼併王彌 文 / 陳邵軒
洛陽被攻破,中原地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石勒、王彌以及苟晞,石勒與王彌實力相當,出於謀士張賓考慮,石勒要比王彌強一大截.苟晞最弱,就兵力而言,遠不是前兩位的對手,但苟晞也不是沒有機會,因為王彌和石勒雖然都為趙國將領,但互相不買賬,都有割據自立之意,這一點彼此心照不宣。
苟晞的正確做法是激化兩者之間的矛盾,爭取一方雖然不太可能,但攛掇兩者火拚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到時候苟晞提著袋子做漁翁就行了。
事實上,苟晞是怎麼做的呢?
司馬端被立為太子,西晉王室得以立足,苟晞是第一功臣。出於感激,司馬端給了苟晞非常多的榮譽,出身低微的苟晞瞬間坐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所謂飽食思**,苟晞被突如其來的餡餅砸得找不著北了,他的貪奢之心迅速膨脹,性格中剛愎自用的一面逐漸站了上風。
苟晞大興土木,老婆就娶了幾十個,屬下閻亨屢次勸告苟晞,苟晞一怒之下竟殺了他。苟晞用法嚴峻,後來發展到每天都要殺人的地步,被人們形象地起了個外號:「屠夫」。王室立足未穩,正值用人之際,苟晞這樣做的後果可想而知。
石勒抓住機會,開始進犯兗州,並在陽夏(今河南周口地區)擊敗王贊軍。此時正趕上苟晞軍中發生瘟疫,天災**齊聚兗州,士兵們早就對長官不滿,這次終於徹底逃散,苟晞沒有任何懸念的兵敗蒙城(今安徽毫州北)。司馬端一干人全部被活捉,這位太子僅僅當了七十天。
解決了苟晞,石勒的下一個目標是王彌。兗州遠離平陽,石勒稱雄的路上只剩下王彌這塊絆腳石。由於忌憚王彌的強大實力,石勒與張賓打算從長計議。
此時發生了一件事:石勒的巡邏騎兵在東阿捕獲了一個形跡非常可疑的官員,並在他身上搜出了一封信,士卒們不敢擅自拆開,連人帶信火速送到了石勒軍營裡。石勒看到此人大吃一驚,這不是王彌的司隸校尉劉暾(羊獻容的救命恩人)嗎?
石勒拆開信,看了一遍,又交給了張賓(不認識字啊!),張賓閱畢大吃一驚,原來劉暾是去青州說服曹嶷(yi)的,目的是將石勒引到青州,繼而夾擊石勒部隊。石勒怒不可遏,手起刀落處,劉暾瞬間屍首分離。石勒披甲提刀,想進攻王彌。
張賓攔住了他:「將軍切不可意氣用事,王彌還有相當的實力,此時開戰,勝負還很難預料;即便打勝,損兵折將,到時陛下興師討伐該如何是好?」
「那怎麼辦?」
「將軍可邀他來我們的地盤,然後趁機殺之。」
「那王彌肯來嗎?」
「這正是我要說的,這劑藥還缺一個藥引子。」張賓故作神秘道。
「張兄,你也知道我石勒大老粗一個,你就別賣管子了!」
「王彌正和劉端僵持不下,迫切需要援軍,將軍可在此時幫助王彌,則劉端必敗,王彌會非常感激將軍,心頭的疑慮自然化解,將軍可趁此時邀請他赴宴,然後在大帳裡埋伏刀斧手殺之。但是,劉暾被殺這件事千萬要保密。一旦讓王彌知道,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張兄放心,我這就去把那兩個巡邏騎兵控制起來!」
一切如張賓所料(不愧為第一謀士),石勒先與王彌會師,殺了劉端。大戰告捷,王彌屁顛屁顛地赴宴去了,正當王彌喝的七葷八素時,石勒趁其不備,拔劍殺了他。
可憐王彌一代猛將,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讓你平時不看史書)。
王彌被殺,劉聰非常生氣,他臉不是臉鼻子不是鼻子地狠批了石勒一頓:王浚再怎麼說也是東萊公,豈是汝輩可以擅殺的?你小子以後給我老實點!
罵歸罵,劉聰還是任命石勒為大將軍,都督並、幽二州軍務,兼領并州刺史(這些官職本來是王彌的)。劉聰不糊塗,他明白,石勒已經羽翼漸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西晉這個主要對手還沒死,沒必要為石勒這個叛將大動干戈(真要動,勝負很難難料)。
石勒這下發達了。中原地區只剩下王浚和連duli軍事力量都稱不上的劉琨。石勒把軍隊駐紮在葛坡,隨時準備南下,正在此時,兩個人和一封信被送到軍帳。
來人正是石勒失散多年的母親和弟弟石虎(救他作甚!)。原來劉琨為了勸降,特意在鄉下找到了石勒的老媽和弟弟,信的內容無非是加入我們,咱們一塊兒砍人之類的。親人久別重逢,自然皆大歡喜,他命人給劉琨寫了封回信:神馬禮義廉恥匡扶社稷,那是你們漢人的迂腐禮節,我是胡人,不太懂這些;劉刺史送來母親和兄弟,石勒非常感激,特備厚禮相謝!
如果石勒能看到未來,估計會大罵劉琨——正是這個弟弟,一手埋葬了後趙,後話。
打發走劉琨的使者,石勒準備南下進攻司馬睿軍團。一旦成功,西晉在南方地區將無容身之地,江東土地肥沃,糧草充足,正好可以犒軍。
張賓告訴他:「不可以。中原地區尚未平定,進攻江東的時機遠未成熟,將軍應該回師鄴城,經營河北;鄴城有三座堅固的外城,西面和平陽相接,地理位置極其險要,以此為根基,步步為營,才是成就霸業的上上策!」
石勒茅塞頓開,小雞啄米似的不停點頭,「張兄所言極是!就依張兄之計!」
黃瓜到處攻城略地,忠於晉王室的大臣們則苦苦尋找著那一片容身之處。
皇太子司馬端已經吃牢飯去了,那位正牌皇帝司馬熾更沒有指望。洛陽城破時,一同逃出來的還有秦王司馬鄴。司馬鄴是年只有十二歲,他向南逃到密縣(今河南新密市),受到舅舅荀藩的熱烈歡迎。密縣是一個小廟,容不下太多人,荀藩等人擁護司馬鄴前往許昌。時間一長,他們發現,許昌四面環敵,亦不是久留之地。正當他們躊躇之際,一個消息傳來,安陽王司馬模兵敗長安;五個月後,第二個消息傳來:賈疋(pi)在長安擊敗劉曜,劉曜敗退平陽。荀藩等人決定去長安落腳。
當時,西晉的軍事力量還有五支:司馬鄴等人的「官」軍(沒兵,官不少);一直圖謀自立的王浚;指望不上的司馬睿;剛從天水跑回來的閻鼎;安定太守賈匹。
其中最靠譜的是最後一支力量。賈匹和扶風太守梁琮從涼州回師關中,一路上不斷收集被劉曜擊敗的殘兵敗將,總兵力達到十五萬。
既然有這麼多人,那之前我們為什麼說司馬越的那十萬人是西晉的最後主力呢?因為主力這個名詞不是以人數來衡量的,司馬越人數雖少,卻是西晉最精銳的部隊。好比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國名黨軍大部被殲,渡江戰役時,長江對面的**雖然仍有四百萬之巨,但戰鬥力卻不可同日而語(絕大多數是強拉壯丁拉來的)。
雖不是精銳,但人數多了終究是有好處的,這跟中學生打群架是一個道理。劉曜聽說賈匹起兵,立即率軍阻擊,雙方在黃丘(河南濮陽的一個小村莊)鏖戰,晉軍憑借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擊敗劉曜,關西地區的胡人、晉人一齊相應,前來投靠的絡繹不絕,賈匹的部隊人數居然逼近二十萬!(誓把人數牌打到底)
相比賈匹等人的行動,王浚則不要臉得多,他和鮮卑段氏相互勾結,假稱詔命(皇帝遠在漢國,哪來的聖旨?),立司馬鄴為皇太子,大肆封爵百官:任命荀藩為太尉;司馬睿為大將軍(這個還用你封?);王浚自己為尚書令;裴憲和女婿棗嵩為尚書;田徽做兗州刺史,李恢為青州刺史。之所以說得這麼詳盡,是因為這幾乎為西晉的全部家底了。
司馬睿正和石勒在壽chun糾結,沒功夫搭理關中,就算沒有石勒軍的威脅,他能不能派軍也是未知數,不提也罷。
以上是西晉幾支軍事力量的動向(假使七王仍在,猴子豈能稱王!),這對於我們瞭解晉室的處境大有裨益。
許昌的形勢日益嚴峻,閻鼎勸司馬鄴西進長安,以此號令天下。不料司馬鄴一行人路上遇到強盜,不多的軍隊徹底被打散(與司馬熾如此之像邪?有機會的話,作者一定要寫本皇帝和強盜的故事),好在賈匹的先鋒軍及時趕到,這才把太子一幫人護送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