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三十九章 又見硝煙 文 / 陳邵軒
援軍遲遲不到,壽chun時刻面臨淪陷的危險,石聰覺得壽chun不太好打,就越過祖約,揮師南下,對長江北岸的廣大地區施行了三光政策,一番劫掠下來,百姓被殺五千多人,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戰報傳到建業,庾亮大為驚懼,事到如今,不出兵也不行了,萬一後趙軍渡過長江麻煩可就大了。
朝廷於是任命王導為大司馬,都督前線諸軍事;王導一肚子怨氣,雖然接受了官職,實際上屁事不管,只是把軍隊駐紮在江寧了事。屁股剛坐穩,王導得到了一個消息:石聰已經被歷陽內史蘇峻趕跑了!
蘇峻對後明帝時代的東晉政局也心存不滿,他十八歲就被舉為孝廉,在王敦之亂中的表現亦可圈可點,但一直無法進入中央領導層,而明帝選定的幾個輔政大臣,沒有一個是蘇峻看得上的。
無限憤懣之下,蘇峻漸漸萌生了割地自立的想法,他在外地廣募士兵,大造兵工廠,勢力急劇膨脹。但此時謀反還為時尚早,為了消除朝廷(主要是庾亮)的猜忌,他主動攬過了抵禦後趙的責任。幾個回合下來,石聰被打回了襄國。
王導見狀,立即炒了皇帝的魷魚,大司馬誰愛當誰當!
之後,庾亮聯合各顧命大臣,發佈了一項命令:在塗水南岸建造堤壩,以絕後患。也就是徹底放棄長江以北的領土。這裡的「後患」有兩層意思,首先是抵禦後趙軍南下(祖狄死後,後趙軍隊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展到江邊);第二層,你祖約就在長江以北瞎蹦躂去吧!以後是生是死,再與朝廷無關。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條決議。當時的壽chun及周邊地區尚可守衛,蘇峻能擊敗石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退一萬步講,祖約雖然對朝廷不滿,但還不至於到劍拔弩張的地步,這樣**裸地出賣祖約,等於自挖牆角,這不是官逼民反嗎?最後一點:一條堤壩就能擋住後**下的腳步?這不是癡人說夢是什麼。
結論:這種以出賣國土為代價,目的在於剪滅異己的做法不要臉到家了。
邊患得到暫時解決,但蘇峻的強大實力亦暴露無遺,庾亮發現:蘇峻已經羽翼漸豐了,必須趁他會飛之前處理掉他。於是,庾亮決定把蘇峻召回都城以監視起來,溫嶠等人苦勸庾亮,他問後者:「把蘇峻召回來後,國舅真的有把握除掉他嗎?蘇峻在歷陽(今安徽和縣)的根基已深,就算殺了他,能保證他的部屬不會作亂嗎?!」
「大丈夫行事,哪能如此畏首畏尾!」庾亮不顧勸阻,執意請蘇峻入朝,而且給了後者一大堆官銜。溫嶠知道大禍將近,便請求率軍北上,以抵抗蘇峻,庾亮擔心溫嶠會激化矛盾,於是嚴令溫嶠點到為止,萬不可越雷池一步。
蘇峻接到詔書,知道庾亮不懷好意,於是婉拒了朝廷的「美意」:臣自知才疏學淺,帶兵打仗勉強還可以,輔佐陛下則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請陛下收回成命!」
熱臉貼上涼屁股,庾亮還不死心,一封詔書不行,那就兩封;官職不夠高,這個好商量,外姓不能封王,封你個公侯該知足了吧?還不行?太子太傅,大司馬呢?
蘇峻回信說:「今中原未平,實在不是論功行賞的時候。歷城貧弱,請陛下許臣青州之地,臣願帶兵北伐,廓清中原,彼時再談入朝不遲!」
庾亮本來就嫌蘇峻勢力太大,當然不可能許他青州的廣大地盤。他問蘇峻:「不管怎樣,你必須回來,這是聖旨!」
青州是西起泰山,東達渤海的一大片地方,當時已不受東晉管轄,東晉的這片領土早就名存實亡了。後趙雖然尚未吞併青州,但經常在這片土地上遛馬打獵,反正也不是自己的,給他蘇峻又何妨?!嫌歷城小?那涼州、雍州之地夠大嗎?買一贈二,只要你夠生猛,都拿去吧!
連這筆賬都算不清,庾亮枉稱顧命大臣。
蘇峻回答他:「那你就不怕自己的位置不保嗎!」
公元327年,蘇峻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王敦之亂過去僅僅三年。王敦這個榜樣做得實在不咋滴。後人這樣評論東西兩晉:西晉亡於皇室;東晉亡於權臣。自東晉建國起,各種以「清君側」為名的內亂層出不窮,待此卷完結時,大家可能會對這句評論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蘇峻模仿前輩們的做法,也找了許多同夥,其中最有份量的當屬祖約。
祖約接到檄文後,立即拍板:入伙。這意味著北伐軍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王師變成了叛軍,祖狄萬萬不會想到,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北伐軍竟會淪為叛臣的幫兇!早知如此,何必北伐!
和縣距南京有多近?80公里!還不帶打折的。蘇峻的部隊早上出發,傍晚就能到達,如果是騎兵的話,一個時辰綽綽有餘。
如此近的距離,大軍是不怎麼用準備的,先頭部隊兵臨建業城下時,後續部隊再起床不遲。
庾亮自知建業兵力有限,根本無法抵抗叛軍,就下詔各地勤王,接到出征的命令後,陶侃火速從荊州東進;宣城內史桓彝也率領郡兵北上;郗鑒正在徐州防備胡人入侵,便請求趕回建業,正待大軍出發時,朝廷下令:郗鑒不必勤王,抵禦胡人為重!
桓彝手下也就幾千號人,其他勤王部隊大抵如此,於是,平叛的重任落到了陶侃的身上。
庾亮命弟弟庾翼率重兵防守石頭城;左將軍司馬流據守慈湖(區別於後來蔣中正追思蔣母的慈湖);左衛將軍劉超全盤主持討伐事宜,這幾個人裡就最後一個劉超還像那麼回事,其餘全是標準的炮灰角色。值得一提的是,當建業城裡的王公貴族紛紛外逃時,只有他立場最為堅定,劉超把家人搬到了皇宮居住,以此表明與建業共存亡的決心。
第一支與叛軍交鋒的隊伍是桓彝,桓彝與蘇峻的先鋒韓晃大戰於蕪湖,無奈敵我力量懸殊(韓晃所部兩萬人),終為韓晃擊敗,桓彝退守宣城。叛軍乘勝追擊,而宣城的城防不甚堅固,於是退守廣德。韓晃大肆搶掠一番後離去。
古宣城郡管轄著包括今宣城市、馬鞍山市、蕪湖市等在內的廣大地域,是建業西北的一道重要屏障,叛軍能在這一地區大肆劫掠,可見,建業周圍已不再安全。不久後,桓彝驚聞建業陷落,感慨泣涕之際,他第二次揮師勤王,不料被蘇峻包圍於涇縣,蘇峻數次勸降,皆被桓彝嚴詞拒絕,叛軍惱羞成怒,攻破涇縣,並殺了桓彝。
第二支交鋒隊伍由司馬流統帥,此人是典型的慫包一個,前哨士兵報告敵軍來襲時,司馬流正在營帳內吃烤肉,聽完匯報,這哥們被嚇得面無血色,甚至連嘴在哪都不知道了,竟拿起肉往鼻子上亂杵。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帥如此,焉有不敗之理?韓晃軍一通狂砍後,這支部隊上至統帥,下至作戰士兵,全部成了刀下鬼。
韓晃肅清建業外圍據點後,於中軍匯合,準備向石頭城發起總攻。蘇峻率祖渙(祖狄之子,又一個祖氏子孫,悲哀)等兩萬人渡過橫江,屯兵陵口(今屬江蘇丹陽)。劉超屢次討伐,無一例外,全都以失敗收場。
能打的全上了,叛軍聲勢卻一天比一天浩大,無奈之下,朝廷任命卞壼為大都督,率郭默等人與蘇峻在西陵(南京周圍的小城堡,具體位置不詳)展開決戰,卞壼為御史出身,半路出家成了將軍,他顯然不太適應這個角色,在第一天的作戰中就敗下陣來,自己還中了一箭,好不容易才逃回軍營。
冬天的天氣,北風比較多,又一次將卞壼擊敗後,蘇峻趁亂放了把火,大火從陣地上一直向南燒去,不多時,王軍的營帳全成了灰燼。情急之下,卞壼召集剩下的人,企圖向北反擊,正在危急關頭,卞壼北上的箭傷突然復發了,左右雖然竭盡全力保護他突圍,但還是無能為力,經過最後一番苦戰後,卞壼和兩個兒子陣亡。